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六觸入處,觸緣受…認識雜阿含正法要…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25
【 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 【03】表+
一.什麼是六觸入處?(一切法、五欲世間的形成處)322-332 見下附表格……
什麼是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等及其相互關係什麼是六觸身與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及其相互關係
六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觸外六塵之處,而生受想行識愛六身。。1.運轉過程41.59.609。。
2.根塵識觸的認識 。
3.六入處觸受轉入五陰 45.46.68.214.374 。 4.六入處觸受轉入緣起法218 。
5.真實正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 202.195.196 。 6.集滅味患離觀.修無常觀.離欲觀 209.213。
7.現觀四聖諦.苦集道跡.苦滅道跡 218.478.353.344。
二.何以要認識六入處?(外在官感刺激等訊息的接收處)見下附表。。。
一切法在五陰六入處生起,正是清淨梵行六常行的下手處,亦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等的生起處,也是六愛身、六顧念、六覆藏的生起處,真正是眼前當下修行處。319.320.321。。
六入處與五陰的關係:從注意力的選擇開始,以及外境相型態的辨認開始,即根對境而生起六識身,六觸於有,六根成長,向外攀緣,有六觸之所觸因緣而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觸集而生受集、想集、行集,識住攀緣四取陰而起諸行種種來往作用;此亦是大腦對周遭環境的大大小小的情況,從接觸、學習、認識、到瞭解認知、適應反應,行為發動的過程,此就是從此六入處開始與綜合作用的結果。。。
三.六入處的基本認識:::
a.六入處入五陰的兩大路徑:心有心之體為精神性或精氣神,是為心之性;有心之用為注意力,亦是為心之相,乃精神的集中義,正是起心動念時,純然的起心淨念,注意力的選擇與型態的辨認(色塵等)時,起能覺轉現相之動念,起即時直接的心裡感覺感觸,是為所覺現之相念動,從大腦科學的實證中,吾人瞭解到六觸入處後,分情緒流與意識流兩路分進大腦而起綜合反應。
b.六根的功能,六識的作用,六觸的感觸,有130多經濃縮如下:
1.於眼等六根當正觀,正思惟其無常:若於此六根不知不明不識其無常,不斷喜貪不離欲者,不堪任正盡苦,不越生老病死苦,心不得解脫。188~191.194.251---如實正觀於六內外入處.
2.眼等六根一切無常,眼識色塵,根塵識生觸,眼觸因緣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彼一切悉皆無常,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外粗細好醜,若遠若近,一切無常當如是觀而生厭,一切觸受無常。191~195.196
3.於眼等六根當正觀思惟, 若過去來現在、若內外粗細好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我所、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者,則於此識身與外境界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如是越於根塵二法離諸相,斷諸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解脫。於六根對六塵,根塵識和合生觸,觸而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如是根塵識觸受等,彼亦正觀無我無我所,如是知,如是見者,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甚至無明離欲而明生,能得正智解脫。 一切觸受無常!196~203.273.
4.於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者,必見六內外入處非我、不我、不相在;若不如實知者則生愛樂染著,愛取有憂
悲惱苦生; 又根塵識生觸,觸而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離不如實知者,當種貪欲身觸、戒取
身觸、我見身觸、瞋恚身觸等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俱,初觸入處斷!204.209. 213.
5.行者當修無量三昧,精勤繫念,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知顯現於六入處,根塵識生觸受,五陰十八界,乃至此諸法無常,
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禪思乃如實思惟與觀察。 在思惟修裡的法義,定要自見到其真實義的事實性演化,方能發揮思惟修復的力量,它是一種逐漸增強的力量,在瞭解,比較,處處可見的事實中,達到平復的結果;從正念正知如實修,直接面對事實,生起正見而逐漸消復。204~209.206.207.208.65~68
6.觀察自心多追逐過去五欲功德,極生方便欲求改進,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逐於根塵二法中,觸而生受,受已想,想已思,
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法如實知,於此受集滅味患離亦如實知,不種貪瞋癡身觸 ;於彼入處當自覺知,若眼滅則離色
想,意滅法想則離,不再因過去嚐過其味,迷惑而一再追逐,且彼因彼緣生眼識,彼因緣亦無常,生滅法,亦見無我。 ~214.273.248
7.世尊所說正法是現見法:說現法、滅熾然、不待時節、說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知。此現見法於眼見色塵時,覺知色塵如實知,起色貪覺如實知,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現見法; 若是於外境界一切相不起貪覺,是為滅熾然,乃至緣智慧而自覺知。215
行者於眼識色塵,生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所綁,因觸受、取著故,不得見法般涅槃。306.215.—從六入處認識現見法與依於識的染著。
8.根塵識生觸,觸而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是六入處集則觸集,乃至純大苦聚集。如是根對塵是名世間,若無六根對六塵則無世間; 世間空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常恆不變異法空,我所空,六根因緣生觸受,彼亦空,常恆不變異法空,此性自爾故。229~234 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於世間數到世間邊 ,知世間度世間。230.232—從六入處認識世間與世間空。
9.根識塵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就會常養於欲,見已喜樂欣悅讚歎繫著,心轉歡喜,深樂貪愛而生障礙。309~311.280
生貪欲愛渴念染著,內心不寂靜,如是染著相雜與顧念繫縛,長養五受陰,當來有愛喜貪樂著,悉皆增長,身心熾然狂亂疲
苦。305.306.308.309.1171~1175. 如何知見清淨--有黏住或無黏住.
10.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此除俗數法,此即所
謂第一義空經 335;諸行如幻、如炎,剎那盡朽,不實來實去,故空諸行,常恆住不變異法空,無我無我所空,根塵識觸,觸
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及我所,故除了俗數法,乃此生前世間的集滅因緣一期生命終了與未來的業有生
命的因緣,沒有別的了。273.335.232.
11.波羅延有餘經說。,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是縫紩,習近愛已,種種所得此身緣,轉增長生出,於此法以智
了知,而能了所了,作苦邊而脫於苦;1164 若汝非於此邊,亦非於彼邊,亦非於兩者之間,是則為苦邊,乃見以見為量,聞
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於色聲香味觸法不起欲愛念渴染著,眾苦隨損減,漸進般涅槃。312
12.有經法: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如實正思所知所見,有某(信)念、某欲願(戒)、某聽(聞)、某修行(思)惟、某認同見解實義(慧)等之正知如實知,而說解脫不受後有。
13.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乃謂眼業因業緣業縛,又業乃愛因愛緣愛縛,又愛乃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乃不正思惟陰,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是則無明;癡求欲名愛,愛所作名業!如是不正思
惟因無明,無明因而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六根皆如是說,是為有因有緣有縛法經。334.....
四.根塵識生觸受,起合意、不合意而生諸受:::
1.苦樂是自作?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作?是因緣生諸受。253. 2.觸集是受集:指受念處或六受身,情緒感受出現在心智空間,如利衰稱譏毀譽順逆的接觸,所引起的愛憎合意、不合意,在不在意覺; 觸集是想集:指心念處或六想身,種種念頭、想法的有愛集起; 觸集是行集:指法念處或六思身,一切法一切行見我是名為行,起於根塵二法之間,五陰身心之行執著貪戀是為行集,但一切行仍存在一種未經意識與想的直覺本能反射習性之行。意根、意識法塵、意觸與心意識(意內入處,念頭覺知的第一感覺)322………3.根塵識和合生觸:什麼是觸?觸是一種即時的心理感覺、感觸,一種直接如實的感覺感觸,乃正知的瞬間,尚未介入個人情緒與主觀的想法的反應,它來自過去累積的受想行識的習性、經驗、記憶的直接感覺,甚至可能是一種單純的覺受。
4.a.諸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實知。 (485、471經)
b.受之集滅因緣 (42.218.343.468.481.476)
c.受集之味患離 (65.213.407.468經 )
d.受滅道跡…六觸滅六受滅,緣愛取有而有生老病死苦滅.68.476。。。
五.六內外入處的結論:::
a.守護根門的六律儀,於觸而生受等,彼一切非我、非我所。
b.開放六根的四念處—正念正知為基礎,但勿流於刻意的修為, 因於中已見我,此即為以身念處來修四念處的方法,蓋五陰
的運轉,由此住身念處的六觸入處生起而相續不斷的。
c.從六入處生一切法、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六常行、六覆藏、六顧念、六思身、六想身、六受身、六愛身、六識身、
六觸身等皆由此生,此處正是修行最佳下手處。
d.無常要從因緣法,生滅法與人為造作施設的壞滅,以及五陰的輾轉變異不停,去了知無常變異法的事實,無常是不可預
料的;而無我則從六入處與輪迴苦不能自己的事實中,以及因緣法中,真正體會到無我的事實本質,是不可控制的。。。。
五陰簡介: 61.305 詳見表2 …
1.展轉變化過程 41.46.68.104.272
2.五陰轉入六入處觸緣起.63.360.361
3.四識住、四食轉入六入處 1175.361.374.372
4.平等慧如實觀--五陰五受陰之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 9
5.味患離集滅觀--五陰之集.滅.集道跡.味.患.離 41.42.478
6.現觀四聖諦--修習四念處.五蓋.七覺支.四食 31.344.373
7.受集道跡--受滅道跡.與五陰生成之因緣無常觀 478.11。。。
※.六入處簡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處.前五處是所謂感官系273.294 304.305 ……
六 根....
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六觸生受
眼耳鼻舌身意觸……
眼根(光波之接收), 色塵, 眼識,單純.如實.直接的感覺.感觸,一切外相印象.本然如實的感覺習性與經驗的直接感覺、感觸(正常相.平常相)指善惡之如實相;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喜怒憂悲躁鬱恐憎嫉哀焦慮不安,.....
觸集是受集想集行集41.59…......
耳根(聲波之接收) … 聲塵… 耳識…
鼻根(化學氣味之接收)… 香塵… 鼻識…
舌根(化學性味之接收)… 味塵… 舌識…
身根(物理性身觸之接收)… 觸塵… 身識…
意根(法塵念頭生起之接收)… 法塵 … 意識322…
附表:○1. 六根對六塵,根塵識和合生觸......
→心之體、性→精神力(精氣神);
↓
心(體)→心之用→注意力→選擇(對象、起心、淨念)→心象感覺(觸);
→ 型態辨認(形體顏色光線位置移動) →(色塵、所覺知、淨念);
...○2. 觸集是受集、想集、行集.....
(觸集)→六愛身→執取五陰、六塵境→愛取有; →直覺本能習性反應→(行為反應)、(六受身、六思身);
→內在性格傾向反應→精神疾病等、亦未經思考!; → 合不合意(六愛身)→六想身、六受身;
六受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生苦受或樂受或不苦不樂受。
六思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等。
六愛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眼觸生愛、乃至意觸生愛等。
六想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