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名色五陰…阿含正法要闡釋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19……
名色(身、心)----五蘊、五受蘊 (02)表+……
一.名色--五陰之定義.237.372.46.61. 宿命之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之已識、當識、今識等—輪迴的五陰身,人類身心運作的五種主體,五陰中色陰是色法,名法則是受想行識等四陰。
1.色陰-觸礙相-四大及四大所造色陰物質,若可閡礙與可分者,指手石杖刀碰觸、蚊蠅蟲觸、風雨觸、飢渴冷暖等觸礙,與六根色身臟腑腦髓筋骨,酸痛麻痺酥癢等十八種身行相、。
2.受陰-諸覺相-六受身:諸情感覺受相,能覺苦受、覺樂受、覺不苦不樂受、如喜怒憂喜躁鬱恐悲憎嫉、不服不滿等。 (六想身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觸生六受)
3.想陰-諸想相-六想身:諸想,有少想、多想、無量想、作無所有想、想此、不想彼等,想法觀念必須經過認知方能形成(六想身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觸生六想)。
4.行陰-為作相-六思身:為作相,能為作於色之行、受之行、想之行、識之行、身口意三行之思量、意志之執行。(六思身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觸生六思)
5.識陰-別知相-六識身:覺知別知色之相、聲之相、香之相、味之相、觸之相、色受想行法塵之相等,故有四識住之作用而產生行陰之為作相。(六識身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觸生六識)
二. 五蘊的基本認識:為何要認識五陰?什麼是五陰熾盛苦?與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有何關係?108. 雜阿含經近150篇的五陰篇,其中;
1.於五陰不知不明其無常、苦、空、非我者,不能離欲貪愛喜,不堪任斷苦,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又欣喜未來,又顧念於過去,
於現在五陰有染,則心必不得解脫!1~10
2.於五陰為有求有行,隨順覺以智慧如實見,不因味而染著生起禍患,不受煩惱所驅使,如實知五受陰味患離,方能自證阿耨多羅
三妙三菩提13.14.60
3.彼五陰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非你所應求,所應執取的結所繫法當速斷除彼法,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15~22.269.43.44.
4.怎樣知怎樣見,我此識身和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23.24 彼五陰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如是見者,是名平等慧如實觀,能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現觀現證,究竟滅盡眾苦。30.31 於無常變異不安穩的五陰不執著不計較而不言我等我劣我勝,彼一切五陰知見真實知, 生厭離欲,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於正法中得無所畏!30.60.61.62若於此五陰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則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乃生六觸入所觸,而言我勝我劣我相似,我知我見,此無明觸生起。
5.若五陰各陰如實知,各陰集如實知,各陰滅如實知,各陰滅道跡如實知,各陰味如實知,各陰患如實知,各陰離如實知,即能如實知各陰無常苦變異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不相屬,就堪能斷五受陰,於諸世間無所取著,自覺涅槃;而於此不知、不明、不見、不覺、無慧不能無間等者,是為無明。30~32、256~259.266~268.
無明者於無始生死為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的本際;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眾生惱,心淨眾生淨,當善思惟觀察於心。
6.比丘欲求無間等法,當精勤思惟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此是所有行者所應常如是思惟觀察,證果者亦
然,亦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259.265.264 亦如聚沫、水上泡、時燄、芭蕉、如幻無堅實。…無間等法須經思惟觀察純熟階段。
104於五受陰不作常想、安穩想、病想、我想、我所想,不作珍惜保護,故不著不受不取,心得解脫 …五陰輾轉變異不止。
7.所謂滅:以五受陰是本宿行之所作,本宿業之所思願,乃是無常、滅法,而連彼法亦滅,故是名為滅,乃五受陰可滅義。
知法見法:五陰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如來所說正見:取諸境界心不計著有無兩邊,不計於我,世間
集如實見,世間滅不生有見,因如來離與兩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聞如是
法,知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唯見正法不復見我!260~263.
8.多修習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何故?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心離我慢。270
三善覺三不善覺:行者當知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後夜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心不犯五蓋,以慧力抉擇行八
正道,時時覺醒於出要離欲覺,不貪欲覺、不瞋恚覺、不癡害覺,離貪欲愛念渴!當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多修習,即以平
等慧觀世間,以平等心正觀一切境相,超越人我、有無、主客二相,不生取著,是名無相三昧。271.272…住無相之心而生平等慧。
9.常當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不如實觀察色受想行識,不如實觀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悩苦聚集,於來世復生!如是緣六根六塵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65~68.41
10.知見清淨:正思惟三昧、空:觀五陰是無常磨滅不堅固變異法者; 無相: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者; 無所有:觀察貪瞋癡相斷等,猶未離慢知見清淨,當再觀察見聞嗅嚐觸識,根塵二處生我及我所,復當觀察若因緣生識,其識因緣亦無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80
11.七處三觀:七處是如實知本義、集、滅、道、味、患、離;三觀乃指蘊界處,與諸所有色、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以及六
識身的味患離,於色喜愛是為色集,有六觸身,觸集是受集,是想集,是行集;又名色集是識集、心集.41.42.609
12.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愛樂讚嘆染著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
老病死、憂悲悩苦,受想行識亦復如是.53 陰陰相續生,有因有緣,慢不斷故,於慢根、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得無間等,觀眾苦不生,諸慢則斷,身壞命終更不相續.105.
13.五受陰以何為根?為集?為生?為轉?以欲為根為生為集為轉, 彼一切總說色受想行識陰是名為陰,於五陰有漏有取為受。
53.55.58若於色見是我者是名為行,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又彼六入處生觸,觸生受,受生愛,緣愛起彼行,皆無常有為
心緣起法。57
14.身見起,為根本,生集凡俗邪見,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壽命、說奇特、矜舉等109.570.296.如是見色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所),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是為身見.見諦者如實見四真諦,得無間果; 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善繫心住,心得喜樂,身心猗息輕安,寂靜捨心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
15.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107.108
於五陰集,五陰滅,五陰味,五陰患,五陰離等如實知,不生愛樂,不見是我、我所,彼陰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是名
苦患生、不苦患心。
16.彼一切五陰如實觀察到如實覺知,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 彼學必見跡,不斷壞堪任成就,守甘露門,雖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若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道無上,解脫無上,令心得安穩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110.…世尊以此法調伏弟子。
三.. 識—乃知覺認知作用,依於感覺神經而覺知認知,以及識住色受想行的知覺綜合認知作用。屬大腦綜合作用區。
a.識的定義:依於根,緣於境而生六識,依其功能起感知作用,(覺知認知),以及五官的統覺別知作用;識受陰乃知覺相,即六識身
的綜合作用,能招感未來有,故六入處生。46.41.61. 識或識陰指六識身,為學習認識的感知作用,分單一識身與六身學習認識綜合知覺作用兩類說明,第三類則以四識住說明色受想行的知覺綜合認知作用。
b.識與名色的關係:是互依互緣互成的!288.361.有識才有名色;有名色才會有識;愛、念、渴等染著乃依於識而存在而繫縛。237
c.四識住 39.61.64.44.371.372.373 359.361.288
1.四識住為何:色識住─色陰之知覺認知、六識身;受識住─受之知覺認知、摶觸食;想識住—想之知覺認知、意食;行識住─行陰之知覺認知、思食;識食-(四識住)。
2.六識身的綜合作用:識住於色中,住於受中,住於想中,住於行中,即產生六識身的知覺綜合作用,而於四取陰中起欲貪、計我的作用;離於四取陰,識即無所依,無所作用;眾生於無畏處生怖畏,怖畏無我無我所,乃至攀緣四識住,識乃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長廣大,計是我、異我、相在而增長,若能離欲貪,此意生縛斷,識攀緣亦斷,識乃無所住而不起作用了,不分別計較了,故心得安住,知足而無所執取。39.64.237.
四. 五受陰的結論:
五陰心行的運行…當面對生活某事件,有了觸的經驗與印象的感受,學習認識有了解的認知,形成對事物的想法觀念,這些觀念形成社會共同認知的觀念,或個人對事物整體的一種瞭解,稱之為概念;當對其信任不疑時,稱之為信念,作為吾人意志推動身口意三行的動機動力;又行為反映出的結果,又形成另一次的印象與經驗感受,新的認知與印象將修正為新的觀念,或更加確定舊有的觀念。如是般正確與否的觀念,將直接影響身口意的行為 ,故你的心識世界怎麼想,它就會反映投射到現象界來。 568
a.五陰與五受陰的差別 55…在於有否落入我見欲貪否,若對五陰有所執取,喜貪愛染,則正常的五陰則轉入為五受陰。
b.為何要認識五陰與五受陰…因只有五受陰才會生起苦受煩惱,引起憂悲惱苦的聚集,它即心理醫學上的情感我,而非角色我。
c.過去、未來、現在,於五陰起欲貪、瞋恚、愚癡與種種上煩惱心法者,是為五受陰;於五陰起愛喜、讚嘆、顧念、堅住、渴求者
是為五受陰;於五陰計是我、我所有、與我相在,是為五受陰。
d.五受陰以欲為根、為因、為集、為觸、為轉。
五陰:陰是蘊集.是一切陰總說 46.58.61…
五陰…色 陰…覺(受)陰…想 陰…行 陰…識 陰…轉進六入處…
… 識住四取陰…
…認知執取↓注意力…
行陰→想陰→受陰→(色陰、想陰)→信念→情緒→想法(身之感受、思想)→信念信念…自我目的之偏見… 我思故我在!我取故我有!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雜阿含經1362經大意…703~1146經
◎ 雜阿經703~1146經大意……
(703)說明所有法門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質直心生,如來則為其說五學力及如來十力。
◎ 三十七道品篇…七菩提分、七覺分
(704)說明若不正思惟,則起五蓋,退七覺支;若正思惟,則不起五蓋,起七覺支。
(705)說明五蓋是退法,以及七覺支是不退法。
(706)說明五蓋不轉趣涅槃,七覺支能轉趣涅槃。
(707)說明五蓋之障害,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贏;七覺支之利益,不惱於心,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708)說明五蓋令善心蔭覆墮臥,如五種大樹,生長巨大,則障覆小樹;若修習七覺支,則轉成不退轉。正信非戀於家,出家學道,卻不能守根攝念,反見色欲想熾,甚至返俗還戒,增諸罪業。
(709)說明比丘當專一其心,傾聽正法,能斷五蓋五法,能修習七覺支轉進滿足。
(710)說明專心聽法者,能斷五蓋,修習七覺支,令得滿足;淨信者離貪欲,心解脫;智者離無明,慧解脫。
(711)覺支經:無畏王子請佛評斷無因論,佛以五蓋之種種行為之因緣,說明有因有緣眾生煩惱;以七覺支之修學因緣,說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712)如第711經, 說無因無緣眾生有無智見。
(713)眾比丘訪外道精舍,諸外道自詡所說法與世尊無異,眾比丘聞後告知世尊,世尊說明可反問諸外道有關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並為比丘詳說五蓋之十種,七覺支之十四種,如外法念住,內法念住等念覺支,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等。
(714)說明比丘若生微劣心,應修擇法、精進、喜覺分,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火則熾燃。若比丘生掉舉心,應修猗、定、捨等覺分,譬如燃火,欲令其燋炭,彼火則滅。
(715)說明如身依食而立,五蓋亦各依其食而立,如貪欲蓋以觸相為食;七覺分亦然,如捨覺分食為斷界、無欲界、滅界。
(716)說明於內法中,不正思惟則不起四正勤、生五蓋、不生七覺支,正思惟則反之。
(717)說明於外法中,惡知識、惡伴黨、惡友之害,令起諸不善法,以及善知識、善黨伴、善友之利益,令生起善法,增長善法。
(718)舍利弗為比丘說其於七覺支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所欲覺分多入正受,得自在如王之選穿衣物。
(719)優波摩為阿提目多說善知方便修七覺分,當正思惟,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心善解脫,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720)阿那律為比丘說方便修七覺分生樂住,如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調伏睡眠、掉悔,心不懈怠,身猗息,不起亂念,一心正受,生樂住。
(721)說明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如來出世,有七覺分寶現於世間。
(722)詳細說明轉輪聖王出世時,七寶出現於世之盛況,以喻七覺分之現於世間。
(723)說明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可聞深妙之法,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覺分滿足。
(724)說明親近奉事持淨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的賢聖者,得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覺分滿足。
(725)說明五蓋是不善積聚者,七覺分是善積聚者。
(726)阿難以為半梵行者是善知識,佛告之,於七覺分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而修全梵行者,才是善知識。
(727)佛於病中要阿難說七覺分,並告之若精進修習七覺分,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末有比丘說偈讚嘆。
(728)說明七覺分,但經文簡省
(729)說明比丘若修七覺分,三依而向於捨,則向於涅槃。
(730)佛勸比丘三世均當修七覺分。
(731)說明比丘若依世尊所調伏教授的,修習七覺分清淨鮮白,離諸煩惱。
(732)同第731經,經文簡省,未起而起的還是佛所教誡。
(733)說明七覺分須漸次而起,修習滿足。所謂覺分即七道品法。
(734)說明修習七覺分者得漏盡無餘涅槃或阿那含果等二種果報。
(735)說明修習七覺分者可得四果。
(736)說明修習七覺分者有七種果報、七種福利:現法自證樂、五下分結、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
(737)說明比丘應於七覺分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738)同第734經,此七覺分得兩種果。
(739)經意同第735經,當得四種果。
(740)經意同第736經,當得七果。
(741)說明若修不淨觀,依三依向於捨,如修七覺支一般,可得大福利。
(742)說明若修習隨死念,依三依向於捨,俱七覺分,得大福利。
(743)諸外道認為他們和佛陀一樣都說,善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悲、喜、捨心俱法,無有差異。眾多比丘聞後不悅,告訴世尊,世尊授以反問修習四無量心何所最勝之法?
(744)說明若修習慈心,依三依向於捨,而修七覺支,可得大果大利。
(745)說明若修習空入處,依三依向於捨,而修七覺支,可得大果大利。
(746)說明若修習安那般念,依三依向於捨,而修七覺支,可得大果大利。
(747)說明若修習無常想,依三依向於捨,而修七覺支,可得大果大利。
◎ 三十七道品篇…八聖道、古仙人道跡
(748)說究竟苦邊之前相就是正見,能續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能解脫三毒,心善解脫,得正知見。如日出前相譬喻。
(749)說若無明為前相,則八邪道生;若起明為前相,則善法生,慚愧心生,八正道生,得正解脫,正知見。
(750)說明無明為諸惡不善法之根本;明為本,明集、明生、明起,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勝法劣法、有無分別等皆如實知,是則為正見。
(751)說明在家出家者,若起邪事則不樂正法,起八邪道;若起正事者則樂正法,善於正法,起八正道。
(752)說明何謂欲?六識本身非欲,乃於五欲功德貪著者,乃為士夫欲,修習八正道能斷五欲。
(753)世尊為阿梨瑟吒說甘露法乃因有漏盡而說,即界名說(涅槃界),若修八聖道可得甘露法。
(754)說明於此七正道分為基業,得一其心者,是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755)只說如上三經。
(756)只說如上三經。
(757)只說如上三經。
(758)說凡夫有三種無母子畏、有母子畏(兵兇、大火、洪水)、佛記說有三種無母子畏(老、病、死),但若修習八聖道則可斷此等三畏。
(759)說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受,是無常、有為、心所緣生,若修八聖道可斷此三受。
(760)說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出於世間,若修習八聖道可斷此三法。
(761)說有學之八聖道是名為學,無學之八聖道成就是名無學。
(762)說明八正聖道成就是名聖漏盡。
(763)說明八聖道分之八項。
(764)說明修八聖道,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修八聖道。
(765)說明比丘過去是修八正道,未來亦當修八正道。
(766)說明八聖道清淨鮮白之利益,離諸煩惱,起佛所教授者,不起佛教授以外的。
(767)說明五蓋為不善聚,八聖道為善聚。
(768)佛為阿難說全梵行者為善知識。如第726經,但經文簡省。
(769)說佛的正法律為天乘、大乘、梵乘,謂八正道,能調伏煩惱軍。
(770)說八邪道能作非義不饒益苦,故當離;八正道能以義饒益,常得安樂,故當修。
(771)佛為生聞婆羅門說明八邪道非彼岸,八正道是彼岸。
(772-774)無經文,只說如第771經,但問答的對象不同。
(775)佛說於內法中,不正思惟能令八邪道生,已生令增廣;正思惟不令生八邪道,已生令其滅。
(776)佛說於內法中,不正思惟則令正見不生,已生令退;正思惟則令正見生起,已生令增廣。
(777)同第775經。皆從邪見言起。
(778)佛說於外法中,惡知識、惡伴黨、惡友能令邪見等八邪道生,已生令增廣;
善知識、善伴黨、善友不令生,已生能令滅。
(779)佛說於外法中,善知識、善伴黨、善友能令正見等八正道生,已生令增廣。
(780)佛說於外法中,惡知識、惡伴黨、惡友能令邪見等八邪道生,已生令增廣,
令正見等八正道不生,已生令退;善知識、善伴黨、善友能令正見等八正道生,已生令增廣,令邪見等八邪道不生,已生則能令滅。
(781)佛說於內法之正思惟、不正思惟,餘意同第780經,
(782)說明八邪道是非法,八正道是法。
(783)阿難為一婆羅說為斷貪瞋癡三毒故出家修習梵行,而修習八聖道可斷三毒。
(784)詳細說明八邪道為邪,以及正之八正道之內容簡略意義。
(785)詳細說明世間之八聖道向於善趣之意義;出世間之八聖道必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轉向苦邊之意義。
(786)說明若向八邪道者,違背於法,不樂於法,是為邪;心向八正道,不違於法、心樂於法,是為正。
(787)說明向邪者不樂於法,是邪見人,身口見皆惡故;向正者樂於法,正見人身口見皆正故,能起八正道。
(788)同第787經,多了種甘蔗、稻、麥等譬喻,隨時灌溉,得其應得之苦味或甜美味。
(789)佛為婆羅門說有世俗及聖出世間兩種正見;說明其大概內涵。
(790)說明地獄、畜生、餓鬼之邪,與八邪道之邪道;人天涅槃之正與八正道之正道之意義。
(791)說明邪、邪道,正、正道之意義,唯正、邪道指的是,殺盜婬妄兩舌惡口綺語貪瞋見之有無正邪。
(792)同上經義,差別者佛說明五逆罪是惡趣道。
(793)說明八邪道是順流道,八正道是逆流道。
(794)說明八正道是沙門法,成就八正道者是沙門。
(795)說明八正道為沙門法,三毒永盡,一切煩惱永盡,為沙門義。
(796)說明八聖道為沙門法,阿羅漢等四種果為沙門果。
(797)詳細說明沙門法及沙門果,並說明四種果位應斷之結。
(798)說明沙門法、沙門、沙門義。
(799)同第797經,只說四種果位。
(800)如上種種說。
◎ 三十七道品篇… 四念處、安那般那念
(801)說明有五法如受持學戒、少欲、少事、少務、飲食知量、初夜後夜不著睡眠、離諸憒鬧,有助益於修出入息念。
(802)說明比丘若修習安那般那念,可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803)詳細說明何謂修習安那般那念16階的內容。
(804)為第803經的略說,說明修習出入息念者可斷諸覺想。
(805)阿梨瑟吒告訴佛陀他已修習出入息念,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佛嘉許之,並告之以更有勝妙過其上者之16階法。
(806)罽賓那比丘端坐不動,身心安住、住勝妙處,專心修行,得是三昧,佛陀教諸比丘亦如是修行。
(807)世尊坐禪二月,修出入息念坐禪思惟住,從禪覺後告諸比丘其如實知四念處,
並為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等修住,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如是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
(808)說明斷五蓋多著者為學住;與五蓋已斷已知,斷其根本者,為如來住。
(809) 不淨觀厭患身經:世尊教諸比丘修不淨觀,結果有諸多比丘因極厭患身而自殺,或請他人殺己,世尊於是教諸比丘修習出入息念。
(810)說明修習出入息念能令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生明、解脫滿足,如是法法相類,法法相潤,明說四念住16階修法,如是念覺支滿足,擇法覺支滿足,乃至於捨覺支滿足,貪憂滅得平等捨,是為修四念處,滿足七覺支。
(811)如第810經。
(812)如第810經。
(813)佛為阿難說精勤修習16階四念處之真諦,以從四方乘車輿踐踏諸土堆作譬喻。
(814)說明修習出入息念已,得大果大福利,以及欲求四真實禪、四無量心、四入處、初果、二果、三果、得無量神通力者,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得大果大福利。
(815)說明三世諸佛和如今比丘同樣修出入息念,有得四禪者、四入處定者、四無量心者、四等果者,乃至神通大利者,並為說不淨觀斷貪欲,慈心斷瞋恚,無常想斷我慢,安那般那斷覺想。
◎ 戒定慧增上學篇
(816)以偈頌說明戒、意、慧三學之義。
(817)詳細說明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等三學之內容。
(818)說明三學中增上慧學成就住時,圓滿三學。
(819)說明三學能攝諸戒,有250戒。
(820)詳說三學,1.戒堅固受持而學,斷三結者,得須陀洹果,名增上戒學;
2.重於戒、重于定而斷五下分結者,是名增上意學;
3.三增上學具足,斷三有漏者,心解脫,是名增上慧學。
(821)約同第820經,於增上戒學有須陀洹、斯佗含、家家、七有、隨法行、隨信行等;增上意學者有斷五下分結,得中般涅盤、生般涅盤、無行般涅盤、有行般涅盤、上流般涅盤等;增上慧學者三有漏解脫、知見解脫。
(822)同820經,說若比丘具足戒住,能令三學修習滿足。
(823)同821經,說若比丘具足戒住,能滿足三學,得諸涅槃。
(824)說明三學,得初漏盡智、無知解脫、不動解脫,諸根寂靜樂。
(825)說明比丘若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解脫堅固,智慧為最上,念增上已,可令三學滿足。
(826)說明825經之學戒隨福利之義;解脫堅固之意義;智慧為最上之法義;念增上的五處意義---戒身未滿足,未觀察者,已觀察者,未觸法者,已觸法者。
(827)說明比丘善學三學,如同田夫隨其時節,隨時善作一般;如同母雞孵卵,隨時消息冷暖愛護。,自然安穩得生,如是善學自得不起諸漏。
(828)說明比丘若不修三學則不為比丘,如驢隨牛群行,自以為牛之無實。
(829)佛鼓勵跋耆子尊者,說若能隨時學三學,不久亦能得盡諸漏,得解脫。
(830)世尊為諸比丘說戒相應法,迦葉比丘聞後心不忍不喜,後即生悔,便向世尊懺悔過,世尊以自知罪、自見罪者,善法增長,授以律儀戒,得長夜以義饒益。
(831)說明世尊不讚不歎不樂學戒者,讚歎樂學戒者。
(832)同第817經。
◎ 四不壞淨篇
(833)佛為離車難陀說聖弟子若成就四不壞淨,命終時得生天上,得十種法;若再 生人間得十事具足等福報功德。
(834)說明於佛、法、僧、聖戒等,成就四不壞淨者,生活自然富足。
(835)說明轉輪王具足七寶,成就四種神力,王四天下,仍未斷輪迴之苦;然多聞聖弟子持糞掃衣,家家乞食,卻能解脫輪迴之苦,其緣故在於成就四不壞淨。
(836)說明四不壞淨不變易增損,若成就四不壞淨,則可不墮三惡趣,亦當令他人建立成就。
(837)說敬信人不得聞法之五種過患,而勸應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838)說明四食安立、饒益、攝受長養眾生:四不壞淨則潤澤眾生之福德,並安樂眾生。
(839)說明於佛不壞淨成就者,是為聞法、眾僧所念及聖戒成就。
(840)說明於佛不壞淨成就者,離慳垢心,在家住解脫心施、行平等施,聖戒成就。
(841)說明成就四不壞淨者,有四種功德潤澤,其福利無量如五大河之水量。
(842)說明婆羅門所說邪道儀式之修,不能向於涅槃;世尊所說八聖道是智慧等覺向於涅槃。
(843)記敘佛陀與舍利弗關於何謂「流」? 與四種「入流分」與入流分成就四不壞淨之問答。
(844)阿難告訴舍利弗,若於佛法僧聖戒斷四惡法、成就四善法,如來則為彼記說得須陀洹。
(845)說明若能離五恐怖怨懟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聖道如實知見等,決定正趣三菩提,則可得須陀洹果,不墮惡趣。
(846)說明八聖道、十二支緣起即為聖道如實知見。
(847)說明四不壞淨是眾生生天之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眾生重令淨。
(848)說明四種諸天天道,依佛、法、僧、聖戒等生隨喜心五法,為生天之道的根由,未淨眾生令淨,已淨眾生重令淨。
(849)同第848經,說無恚乃上諸天天道,若怖若安。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
(850)同第848經,說聖弟子 得法流水。
(851)法鏡經:說明於佛、法、僧、聖戒成就等不壞淨為法鏡經。
(852)敘說眾比丘聞四位在家出家弟子命終,問世尊彼等死後生往何處。佛說比丘、比丘尼已得解脫,不受後有;在家弟子得阿那含,生於天上而般涅槃。
(853)如第852經所說,異比丘、異比丘。
(854)眾比丘聞諸優婆塞命終,問世尊彼等當生何處。世尊告以此問徒勞,自古以來法性常在,生者有死,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所謂十二緣起法,並教之修四不壞淨。
(855)佛為難提優婆塞說若不成就四不壞淨者,不上求勝妙出離,不饒益隨喜,歡喜不生,身不猗息,苦覺生,心乃不得定,是名為放逸;若成就四不壞淨者,覺受樂,心得定者,名為不放逸。
(856)如第855經所說,經文省略廣說,說聖弟子於四不壞淨一切時不成就者,是為凡夫數。
(857)五喜處經:如來即將遠行,釋氏難提心生不捨,佛告之見不見如來或知識比丘,應隨時憶念修五種歡喜之處(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憶念戒、憶念施)。佛說若行住坐臥,乃至妻子俱,常當繫心此三昧念中,如是與法相應,入於法流中。
(858)六念法經:如來即將遠行,釋氏難提心生不捨,佛告以應隨時修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行住坐臥,乃至妻子俱,常當繫心此三昧念中,如是與法相應,入於法流中。
(859)如前第858經所說,差別者為長者富藍那兄弟。
(860)如來即將遠行,梨師達多長者兄弟心生不捨,佛告以應隨時修六念,長者答以已修,常憶念不失正道,常善護自心,守護六根不失正思惟,佛嘉許之。
◎ 如來所說誦…天相應篇
(861)說明兜率天人壽四千歲,而其一日一夜人間四百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後生三惡趣中,多聞聖弟子則不生三惡趣中。
(862)此說化樂天與人間壽之比,餘同上經。
(863)此說他化自在天與人間壽之比,餘同上經。。
(864)說明比丘若具足初禪住,於五蘊作無常苦空非我之正思惟,則捨離有餘、愛盡,得涅槃。
(865)如第864經所說,但此說能解脫欲、有、無明等三有漏。
(866)如第864經所說,但此說可得中般涅槃乃至上流涅槃,或生於大梵天中。
(867)說明比丘若具足第二禪住,於五蘊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之正思惟,則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868)如第865、866經,彼以欲法、念法、樂法而生自性光音天等。
(869)說明第三禪具足住,對五蘊作如上之正思惟,生徧淨天等之果報。
(870)說明第四禪定具足住,而對五蘊作如上之正思惟,乃至上流般涅槃、因性果實天等之果報。
(871)說明起風雲天等之神力。
(872)世尊於雨夜出遊,要阿難以傘蓋覆燈隨行,時天帝釋及四大天王均以傘蓋覆燈,隨諸大弟子行,世尊見後微笑之因緣。
◎ 如來所說誦…修證相應篇
(873)說明四種善好調伏之四眾,多聞通達法,行法次法向。
(874) 說明隨生子(父母受五戒,子亦隨學)、勝生子(父母不受五戒,子能受)、下生子(父母不受五戒,子亦不受)等三種子。
(875)說明有四正斷,即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
(876)同第875經,多了偈頌。
(877)說明四正斷之內容,如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律儀斷。
(878)同第877經。
(879)詳細說明四正斷,如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為隨護斷。
(880)說明修習禪法以不放逸為根本。
(881)說明不放逸者能斷貪瞋癡三毒。
(882)以33種譬如詳細說明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
(883)分別說明12種「四種禪」…以善、起、昧、處、迎、念、念不念、惡、方便、止、舉、捨等三昧。
(884)說明阿羅漢之無學三明。
(885)詳細說明無學三明內容,如漏盡智證明之欲、有、無明三漏解脫。
(886)有一婆羅門以名字言說為婆羅門三明,世尊告其自身體驗之真實三明:賢聖知見、法、律與三無學三明。
(887)說明信非只是名字,而應表現於戒、施、聞、捨、慧之實際生活增益。
(888)佛為婆羅門說名字不為增益,具足信、戒、聞、捨、慧增益才是增益。
(889)佛為婆羅門說說明名字不為等起,生起信、戒、聞、捨、慧才是等起。
(890)說明永盡貪瞋癡是無為法,以及八聖道是無為道跡。
(891)說明世尊弟子若見真諦,正見具足,正無間等,見真諦果,則所斷苦如大湖水,所餘苦如毛端渧水。
◎ 如來所說誦…入界陰相應篇
(892)於內六入處觀察確忍為隨信行;若增上觀察忍於此諸法的法則,則為隨法行;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能盡三結,身見、戒取、疑等,定趣三菩提,證初果聖位。
(893)以五種種子需得地界及水界,乃得生長增廣來譬如,說明業有煩惱有愛、見、慢、無明而生行;如有業而無煩惱、愛、見、無明者,行則滅。
(894)若不如實知世間及世間集,則不得解脫、超出、遠離顛倒。
(895)為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等三愛,當求大師。
(896) 為斷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等三漏,當求大師。
(897)於內六入處正智觀察,如實知,如實見,則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憶念,於其中間盡諸有漏。
(898)於六內入處欲貪斷,於未來世成不生法,即斷其根本,於未來世不再受生。
(899)若比丘六入處生、住、顯現,則苦生、病住、老死顯現;反之則病息、老死沒、苦滅。
(900)若比丘於六處味著則生上煩惱,不得離欲,不斷障礙。
(901)說明一切善法皆依六入處而得建立。
◎ 如來所說誦…不壞淨相應篇
(902)說如來為一切有情眾生中為第一人,乃至聖戒亦如是說。
(903)說一切法中,有為、無為,離貪欲法為第一。
(904)說一切諸眾中,聲聞眾為第一。
◎ 如來所說誦…大迦葉相應篇
(905)眾外道出家問舍利弗「如來有無後生死」,大迦葉乃說若如來有後生死等,是則為色、受、想、行、識動、慮、虛誑、有為、愛等;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無量無數、甚深、廣大、寂滅、涅槃。
(906)佛為迦葉說昔制戒少而比丘多樂習學,今制戒多而比丘少樂習學之因緣。乃因五濁眾生善法退減,相似像法生故多制戒,且有五因緣令正法沈沒或不沒不忘退。
◎ 如來所說誦…聚落主相應篇
(907)遮羅周羅那聚落主信歌舞戲笑之功德,佛說其不離貪瞋癡法,更增其縛,應生地獄畜生二趣;使之痛改開悟真實法要。
(908)戰鬥活聚落主迷信勇悍鬥者來世可生箭降伏天,佛說其有身口意三種惡邪因緣,應生地獄畜生二趣;使之痛改開悟真實法要。
(909)調馬聚落主說三種調馬法,世尊亦說三種調伏丈夫法。柔軟、剛強、或柔軟剛強等三法;或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等。
(910)佛為凶惡聚落主說若不修八正道則生瞋恚、說惡言、得惡名聲;若修八正道則不生瞋恚、口說善言、得賢善名聲。
(911)先日國王與諸大臣共論議沙門釋子比丘是否應受畜金銀寶物,摩尼珠髻聚落主聞後問佛,佛告訴聚落主及諸比丘,比丘不應為己自受畜金銀寶物。
(912)世尊為王頂聚落主,說有三種樂受、不樂受欲樂人,三種向不向自苦方便不正法非義饒益者,當依於八正道而行的現法安樂住之正法,令於正法無所畏,得法眼淨。
(913)揭曇聚落主問世尊苦之起因及滅因,世尊告之一切苦以愛欲為根本,欲生、欲息、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若無世間愛念者,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花不著水。
(914)世尊於飢饉年人間遊行,尼揵子教其弟子刀師氏聚落主以蒺藜論詰難於世尊,佛以九因、九緣之說而令其明白且悔過。
(915)刀師氏聚落主從尼揵子之勸,以蒺藜論詰問世尊何以為一種人說法,不為一種人說法。世尊以沃壤、中等、貧瘠三種田、與不穿壞漏、不穿壞而漏、穿壞漏等三種水器作譬喻,令得聞正法要而生怖畏悔過。
(916)刀師氏聚落主轉述尼揵若提子所說殺生等惡業必墮泥犁之說,佛以為尼揵若提子所說不徹底而為刀師氏說眾生有因有緣業煩惱清淨,以及四無量心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心,廣大無量之法,令其見法得法,歸依為優婆塞。
◎ 如來所說誦…馬相應篇
(917)佛為諸比丘說在速度、容色、型態上差異之三種調馬法,以喻三種調士夫相:苦集滅道如實不如實知,乃至斷三結; 阿毘曇律(無比法)如實瞭解為人解說否;是否具足大德名聞,能招感財利供養,衣食臥具湯藥。
(918)佛為諸比丘說三種良馬法,以喻正法律的三種善男子:苦集滅道如實不如實知,乃至斷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 阿毘曇律(無比法)如實瞭解為人解說否;是否具足大德名聞,能招感財利供養,衣食臥具湯藥否。
(919) 佛為諸比丘說三種良馬法,以喻正法律的三種善男子:苦集滅道如實不如實知,乃至三有漏心解脫,不受後有; 阿毘曇律(無比法)如實瞭解為人解說否;是否具足大德名聞,能招感財利供養,衣食臥具湯藥否。
(920)佛以具足色、能力、捷疾,適合王駕乘之三種良馬,比喻具足淨戒行、四正勤行、四聖諦如實知,乃至於得阿羅漢解脫之三種善男子。
(921)佛告諸比丘,王所服乘良馬具備賢善、捷疾、能力、調柔等四能,正法律善男子亦成就無學戒身、無學定身、無學慧身、無學解脫身等四德。
(922)佛告諸比丘,平常駕乘良馬依利鈍可就顧其鞭影反應、察覺御者駕馭意願、決定遲速方向、隨順御者心等四種;正法律善男子亦有四種:聽聞他人老病死苦時、親見他人老病死苦時、親見善知識及所親近的人老病死苦時、祇於自己老病苦死才生怖畏等四種,方正思惟於正法律自調伏。
(923)調馬師以柔軟、粗澀、柔軟粗重等三種法調伏惡馬,猶不調者則殺之;佛亦以此三種方便調御丈夫,猶不調者,不復與語,不教、不誡等猶如死。
(924)佛為諸比丘詳說惡馬八種情態,如是於梵行者發舉其罪時,亦有惡丈夫之八過:訶責對方、反舉他罪、憍慢他說餘事、觝處不服不憶念、輕蔑不理、自倨與上座諍論、默然不應、便捨界還俗等八類。
(925)佛為諸比丘說良馬如性情溫和等八種性德;賢士夫比丘亦有八德:住於淨戒、賢善不惱害梵行者、平等心行乞、厭離身口意之惡行果報、與法相應即斷過患、正法律悉當修學、行八正道、盡形壽不厭不倦。
(926)佛為詵陀迦旃延說良馬不念水草,但念駕乘之事;比丘亦應不以貪欲等五蓋心求正受三昧,應如實修真實禪,依出離要,不依六大、四空處、覺觀等修無相、無依、無願的真實禪。
◎ 如來所說誦…摩訶男相應篇
(927)佛為摩訶男說修習淨住的優婆塞,如何為名信(正信不能壞)、戒(不犯五戒)、聞(聞法能持)、捨(平等心施)、智慧(如實知苦集滅道)具足。
(928)佛為摩訶男說在家之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
(929)佛為摩訶男說優婆塞事滿足與具足之十六法:具足正信有戒,亦令他人信;自持淨戒且布施,亦教他人建立淨戒;信戒施滿且聞受正法,亦引他人聽法;受持於法亦解深義、法次法向,亦如是教人者等能自安安人,滿足優婆塞事。
(930)摩訶男因住居環境危險多狂人狂乘,憂命終生處,佛以大樹作譬,告彼長夜修習佛法僧,未來命終生天。
(931)佛為摩訶男說若比丘於學地欲求進道上昇安穩涅槃,當修六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如是念時不起貪瞋癡心,得如來義、如來正法。
(932)佛有遠行,摩訶男不捨,佛為彼說應精勤修習信、戒、聞、施、慧等五法,並依此五法修六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處,如是成就此11法,住於學跡終不腐敗。
(933)意同932經,如是12念為信戒施聞空慧與六隨念成就,捨離塵垢,不取不著,緣自涅槃。
(934)世尊病瘥未久,摩訶男來問正受與解脫之關係,阿難為說學人之戒、定、慧具足,如是斷五下分結,再學解脫,盡諸有漏,慧解脫,自知作證,最後世尊讚嘆迦毘羅衛諸釋氏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
(935)沙陀與摩訶男議論須陀洹成就四法或三法,共詣佛所,佛為彼等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佛法僧聖戒成就四法。
(936)佛因諸釋氏問何以記說百手釋氏命終後得須陀洹,而為解說得證俱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身證、見到、信解脫、隨法行、隨信行等如是於佛法僧發心正念直見善向,入佛之正法律;並讚嘆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所以為他記。
◎ 如來所說誦…無始相應篇
(937)無始以來,長夜生死輪迴所流身血多於恆河水乃至四大海水,佛為波梨耶聚落之四十比丘說,當厭離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之法;
(938) 無始以來,長夜生死輪迴所流淚水多於恆河水乃至四大海水,佛為諸比丘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解脫法,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939)無始生死以來所飲母乳多於四大海水,佛為諸比丘說五受陰無常苦空無我,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無所執取法。
(940)佛告諸比丘,無始生死以來父母數多於大地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之數,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41)佛告諸比丘,無始生死以來父母數多於大地土泥悉以為丸之數,故當勤精進,出離生死,斷除諸有。
(942)佛告諸比丘,見眾生喜樂,當思長夜生死輪迴亦受如斯無量趣,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43)佛告諸比丘,見眾生受諸苦惱苦,當思長夜生死輪迴亦受如斯之苦,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44)佛告諸比丘,見諸眾生而生恐怖,當思自己無始以來亦曾為殺生者、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45)佛告諸比丘,見眾生而愛念歡喜,當思彼等過去世曾為我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等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46)有一婆羅門聞佛說未來佛、過去佛如恒河沙數,覺悟自己習近難遇佛,遂出家修梵行,得阿羅漢。
(947)有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輪轉,白骨積累多如毘富羅山;若能如實知四聖諦而斷三結,得初果位,甚至究竟苦邊。
(948)佛以取盡方一由旬鐵城內之芥子為喻,為一比丘說劫之長久,受百千萬億大苦相續,輪迴三惡趣,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49)佛以白布拂拭大石山盡作譬喻,為一比丘說劫之長久,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0)佛以日日憶念九百千劫,百年命終猶數不盡劫之長久,告諸比丘過去劫數無量,長夜受苦,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1)佛告諸比丘,大地無有一處是不生不死者,長夜受苦,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2)佛說大地無一處無父母、眷屬、宗親等親友,長夜輪轉,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3)佛告諸比丘,眾生生、死輪轉如大雨渧泡生滅,長夜輪轉,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4)佛告諸比丘,眾生長夜輪轉如普天大雨,無斷絕處,如執杖空中,落地,或墮三趣之一,長夜輪轉,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5)佛告諸比丘,眾生轉五趣輪如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長夜受苦,故當勤精進,斷除諸有,不令增長。
(956)佛為諸比丘說毘富羅山幾度變遷,過去有迦羅迦孫提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與佛陀世尊在世不久亦將般涅槃,說行一切無常,一切行皆無常、不恆、不安、變異法,故當修離欲解脫法。
◎ 如來所說誦…婆嗟出家相應篇
(957)佛為婆蹉種出家行者說命即身者、命異身異為無記之說;說再生於餘處乃因愛樂有餘、染著有餘故,如空中飛火,依於風而住,故說有餘。
(958)婆蹉種出家行者問目揵連,何故佛陀不答「如來死後有無、非有無」的問題,目揵連回答若能如實知五陰及其集、滅、味、患、離,則知如來無關有無後死問題,如來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
(959)婆蹉種出家行者問佛何故不說如來死後有無問題,佛所說與目揵連同,婆蹉種出家為之驚嘆,弟子大師同義同句同味。
(960) 婆蹉種出家行者問佛何故不說如來死後有無問題,佛答如如詵陀迦旃延以若因、緣、彼行已滅盡無餘,已無後死問題,故不言如來有無後死問題。
(961)婆蹉種出家行者問如來是否有我,佛默然不答。阿難問其所以,佛告以言先有我,則是常見;今說無我則落斷見,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如來說中道法故。
(962)佛為婆蹉種出家行者說明何以不記說十四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皆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死;如來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悉皆斷滅,寂靜、清涼、真實故也。
(963)佛為婆蹉種出家行者說,眾生不如實知五受陰故起上述種種邪見。
(964)佛為婆蹉種出家行者詳說三善法、三不善法、十不善法、十善法,以及有多於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因此度諸狐疑,甚至證聖位果報。之後婆蹉種歸佛出家學道,依止觀二法修得四禪具足住、四無量心三昧、四空定、斷除十結,證三明六通,得阿羅漢果。
◎ 如來所說誦…外道出家相應篇
(965)鬱低迦問,是否一切世間皆以佛所記說,能令究竟苦邊之道為出離之道,阿難以守城門作譬喻代佛回答,一切皆悉從此道出,而正盡苦。
(966)富鄰尼告訴眾外道,世尊說法要斷滅的是,眾生計有我、我慢、邪慢等長夜輪轉受苦之因,佛讚許之,如法說、不謗如來說、不失次第說。
(967)俱迦那外道於河邊問阿難陀,如來死後之有無,阿難陀所答和佛所說無記相同,且為作如實知如實見,見可見處、所起處、纏斷處之說。
(968)給孤獨長者於外道所言何見?所見為何?諸外道俱言14無記見,乃以所有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彼皆無常,無常故苦,如是知已,我於所見都無所得,以此正論摧伏外道。
(969)佛為長爪外道說於一切見不忍、忍、有忍有不忍等三種見及各有二責二詰,以及三種受之集滅味患離,於四大身當觀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等不起諸漏之離苦之道,乃出家學道,得阿羅漢。
(970)舍羅步外道於非沙門瞿曇弟子中,大言妄說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後棄之,喻言如來無正法律,佛親往質問,舍羅步默不作聲,其弟子遂捨之而去。
(971)外道上座說若有人能答對其偈,則將隨其修梵行。後世尊答以應受持淨戒,隨順調伏寂止身口意諸惡行,善攝心於正法律、入法流,上座外道即皈依佛出家學佛法,修成阿羅漢。
(972)眾多婆羅門爭論婆羅門真諦,佛告訴三種婆羅門真諦:即不害一切眾生、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等三真諦。
(973)旃陀外道問阿難為何出家修梵行,阿難為說為斷三毒故,以及三毒之過患、斷除之利益、八正道之修習能斷此貪瞋癡。
(974)補縷底迦笑舍利弗從佛所說教授有如犢不離乳,舍利弗以乳牛作譬,說明為何不離從師聞說教授法,乃於正法律、正覺道,時時薰息,心與正法相應,入此正法流故也。
(975)佛為補縷低迦說比丘方便所應法;令不清淨清淨、令調伏、令得正受、令得解脫、令斷令知令修令得等合宜相應之法,而知淨戒、六根、名色、修止觀、斷貪瞋癡、無明、有愛,得般涅槃。
(976)尸婆外道問佛何為學?學什麼?佛告以三增上之學,乃至無學阿羅漢已盡諸漏,不造諸惡,但常行諸善。
(977)佛破尸婆外道以自害、他害修諸苦行,能究竟苦邊而說,五因五緣之五蓋生起心法憂苦否,以及八正道離熾然,緣自覺知法之現見法。
(978)商主外道有一宗親升天之後,下凡告訴商主,以意論偈求明師,商主求問六師外道,無人能答,後詣世尊為說何以惡知識現善知識相等問,遂於正法、律出家修行。
(979)須陀跋陀羅外道年120歲,聞世尊將涅槃,來見世尊,問其所疑。阿難不許,世尊聞後,請其入內而答其所問,說八正道,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不久得阿羅漢,先佛般涅槃。
◎ 如來所說誦…雜相應篇
(980)世尊於毘舍離國,以天帝釋與阿修羅戰事為諸賈客除恐怖之法: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恐怖得除。
(981)說明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生恐怖時,可念如來事、法事、僧事,恐怖即除。
(982)佛為舍利弗說若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心解脫、慧解脫,則能究竟苦邊。
(983)阿難獨自思惟:我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後詣佛所求證所悟。
(984)說明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不停,為有我故之十八愛行能起生死輪轉。
(985)若初禪乃至第四禪具住,不自舉,不還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從愛生愛、恚,從恚生恚、愛可斷於未來世成不生法,現法自知作證。
(986)說明有二事難捨斷:在家者難斷資生眾財具欲,出家者亦難斷於貪愛。
(987)說明應依止二法多住: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應不斷精進修善法,未曾遠離斷惡法,可得等正覺、心慧解脫。
(988)帝釋問佛何為邊際梵行究竟,佛告以如實知苦、樂、不苦不樂受之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再觀其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則得梵行究竟。
(989)目揵連見光明遍照佛所而疑問,佛告以帝釋昨夜來詣之故。
(990)鹿住優婆夷之叔父行持不同,但受同一果報,鹿住優婆夷疑而問阿難,阿難復問佛,佛告以莫籌量人人,自生損減,唯如來能知人,說一人持戒勝,一人智慧勝,如實知解脫滅盡否故。
(991)同第990經,是否離瞋慢、時起貪法、聽法不、有習多聞、有調伏見不、時時起解脫心法否而有差別,非少智愚癡者能知。
(992)說明世間有學、無學二種福田。
◎ 八眾頌…耆婆舍相應篇
(993)婆耆舍尊者以偈讚歎嵇首禮敬舍利弗等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已斷諸欲貪、深智、德淨、斷除無明結、度生死有邊,得無上正覺。
(994)婆耆舍病重甚篤臨終時,於五陰六入處心得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以偈讚佛,正念待時至,願世尊最後一次饒益於彼。
◎ 八眾頌…諸天相應篇
(995)阿練若比丘一日一食而顏色鮮明,一天子好奇而往問佛。佛曰:過去無所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念正智心繫故。
(996)敘說有一天子聞佛已離憍慢、心入於正受,明智善分別,解脫一切縛,心中歡喜而沒。
(997)敘說有一天子問佛如何於日夜布施造福增長功德?如何戒具足得生天之法?
(998)敘說有一天子問佛有關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樂,施燈得明目等,是名一切施。
(999)佛為鞞離天子說,此世及後世,淨信心惠施,隨其所致處,福報常自隨,天子追憶其過去世功德,確實如是而隨喜歡喜佛所說。
(1000)敘說有一天子問佛,商人之導師乃遊行之善知識;貞祥賢良妻乃居家善知識;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為善知識。
(1001)有一天子告訴佛,生命無常,故宜作功德可生安樂處,佛教其當觀有餘過、斷世之貪愛,可得無餘涅槃樂。
(1002)佛為一天子說當斷除貪、瞋、掉悔、疑、昏沈等五蓋與殺盜婬妄酒等五戒,捨離色受、受受、想受、行受、識受等五受陰,增上修持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五力、超越色、聲、香、味、觸欲貪等五和合,度諸橫瀑流。
(1003)佛為天子說,五蓋覆令人從覺而眠,犯五戒為得垢之法;持五淨戒令人從眠而覺,五根五力為得清淨之法。
(1004)敘說天子見世間有餘樂而生相喜,佛則見其有餘眾生憂,無餘則無憂惱處。
(1005)天子以世法問佛,佛為天子說田宅為眾生有,賢妻為第一伴,賴飲食以存命,業為眾生之所依。
(1006)佛為天子說愛無過於己,才無過於穀,光明無過於智慧,湖池無過於知見海。
(1007)佛與天子各說人中勝、畜中勝、妻中勝、子中勝。
(1008)有一天子與佛問答上生、下落、祈請、言語之中最勝者:地生於上者或從空落下者,三明為最上;賢聖弟子僧,師為依之上;如來之所說,諸言說之最上;世有六法為等起、順可、取愛、損減之六根。
(1009)佛說心之作用,能起諸世間、馳奔於世間,牽引執持諸世間。
(1010)佛為天子說欲能縛人心,正念調伏欲;永斷除愛欲,則能得涅槃。
(1011)佛為一天子說世間老、死之苦,愛繫眾生苦,並言六法建立此世間。
(1012)佛為一天子說明如來已除世間無明障,亦無愛結繫,已催我慢幢。
(1013)佛為一天子說財物、善行、味、壽之最勝者。
(1014)佛為一天子說清淨信樂心,上士資財物;修行於正法,能招心安樂;真諦之妙說,眾味之最上;賢聖智慧命,是為第一壽。
(1015)佛為一天子說信戒是比丘第一生命,智慧乃隨時教授者,涅槃遊心自娛處,此處比丘斷諸結。
(1016)佛為天子說愛欲生眾生,欲者為前驅駛,眾生起輪迴,苦法不解脫。
(1017)同上佛為天子說眾生因愛欲、意、業而流轉生死,業者為依怙。
(1018)同上佛為天子說眾生因愛欲、意、業而流轉生死,業者甚可畏。
(1019)佛為天子說非道之貪欲、命遷之變易、女人為梵行垢,唯梵行能淨化諸非小。
(1020)佛為天子說「名」(受、想、行、識四無色陰)為世間最上者,能制御一切。
(1021)佛為天子說作偈因緣:欲者偈之因,文字莊嚴偈,名者偈所依,造作偈之體。
(1022)佛為天子說見幢知車、見煙知火、見王知國土、見夫知妻之理。
◎ 如來所說誦…病相應篇
(1023)叵求那尊者於病中聞佛說法得斷五下分結後,尋即命終,諸根欣悅。阿難問佛叵求那所得果報,佛乃開示病時得聞六種得斷五下分結,或得離欲解脫之狀況,佛為叵求那授阿那含記。
(1024)阿濕波誓於病中變悔,佛為其說解三昧堅固平等之法,與五陰非我如實覺知貪瞋癡永盡之法,阿濕波誓聞法歡喜踊悅而身病即癒。
(1025)年少未聞勝妙知見過人法的新學比丘病篤欲沒,佛為其說六根無六識則無六觸,無六觸即無六受法要後,於法無畏,彼即命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佛為其授第一記。
(1026)佛說比丘若於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作證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之繫著心使,則得轉諸結,究竟苦邊。
(1027)佛為病比丘說應為離貪欲、瞋恚、愚癡而修梵行;若離欲得心解脫,離無明得慧解脫,究竟苦邊。
(1028)佛見許多比丘疾病,即為彼等說正念正智以待時之隨順之教;以及於此身與三受如實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等,以斷貪欲使、瞋恚使、無明使。
(1029)佛為諸病比丘說法如第1028經,偈頌說如是觀者斷貪瞋癡覺受,於五陰解脫、生老病死解脫。
(1030)給孤獨長者病苦三受但增不損,佛為彼說當學四不壞淨,長者言已成就此法中,佛記其得阿那含果。
(1031)給孤獨長者病苦如三受但增不減,阿難為其說法四不壞淨,言長者自記說得須陀洹果。
(1032)給孤獨長者病苦痛,舍利弗為其說不著不起貪欲識於五蘊、六根界、六塵界、六大界等法。
(1033)達磨提離長者病苦痛,佛為彼說四不壞淨、六隨念法。
(1034)長壽童子病重,世尊為彼說四不壞淨、六明分想法,並作證彼已悉成就自記斯陀含果。
(1035)婆藪長者病重,佛為說四不壞淨、六隨念法,記說得阿那含果。
(1036)沙羅病重,佛為彼說四不壞淨、五喜處,並為彼悉已成就記說斯陀含果。
(1037)耶輸長者病篤,佛為彼說如上長者法,並記說得阿那含果。
(1038)摩那提那長者疾病初癒,告訴阿那律尊者,自己因專心繫念四念處住,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病時得休息而得癒,尊者言其自記阿那含果。
◎ 如來所說誦…業相應篇
(1039)淳陀長者宗仰婆羅門淨行儀式,佛為說淨十善業行、離十惡業行,善惡行果報世間正見。
(1040)一婆羅門告訴佛婆羅門捨法捨行,佛為其說賢聖法、律所行捨離十惡業法之捨法、捨行。
(1041)佛說唯入處餓鬼道眾生可受親族施食,其餘皆各自得其福。並言布施者不失時於後各道中之福報。
(1042)佛為婆羅門說行十不善業者墮地獄,十善業者正行法行持戒清淨、離愛欲可生天上,乃至得四果。
(1043)鞞羅磨聚落之婆羅門長者,向世尊請問生地獄乃至生天之因緣,而佛回答如上淳陀修多羅所說。
(1044)佛為婆羅門說自通之法,受持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綺語七種聖戒清淨與四不壞淨成就。
(1045)佛為比丘說相習近法,個個隨類更相習近,正見者更相習近,邪見者更相習近。
(1046)十惡業是蛇行法,舌鼠猫狸等腹行眾生;十善業是非蛇行法,生天上人間。
(1047)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中,無住立處;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必生天上,隨處則安。
(1048)行十不善業者生地獄,若生人中,必受惡報;行十善業者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受善報。
(1049)十不善業、邪見等因貪、瞋、癡而生;十善業、離邪見等因不貪、不瞋、不癡而生。
(1050)十善業是出法,十惡業是不出法;不殺生出因於殺生,正見出因於邪見。
(1051)十不善業為此岸,十善業為彼岸;正見是彼岸,邪見是此岸。
(1052)十善業是惡法,十善業是真實法。
(1053)十不善業是惡法,教人行十不善業是惡惡法;十善業是真實法,教人行十善業是真實真實法。
(1054)行不善業者為不善男子,行十善業者為善男子。
(1055)行十不善法者,教人行不善法者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行十善法者,教人行十善法者為善男子善男子。
(1056)若成就十法…十不善業者必下地獄,成就十法…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57)若自行十不善業,更教人行十不善業者,必下地獄;若自行十善業,更教人行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58)若自行、教人、讚嘆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若自行、教人、讚嘆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59)若自行、教人、讚嘆、隨喜十不善業者,必墮地獄;若自行、教人、
嘆、隨喜十善業者,必生天上。
(1060)十不善業是非法,十善業是正法。
(1061)十不善業是非律,十善業是正律。
◎ 八眾頌…比丘相應篇
(1062)世尊稱讚善生尊者外現比丘身威儀端正莊嚴、內心現法已證心慧解脫莊嚴。
(1063)諸比丘輕慢一醜陋比丘,佛陀讚嘆醜陋比丘已盡諸漏解脫,並教誡比丘唯如來能知人,方可評量於人。
(1064)提婆達多離間五百僧眾生起利養心,接受阿闍世供養,佛告諸比丘設有利養起生染著之損減善法。
(1065)手比丘成就貪、瞋、癡三不善法,故命終生地獄;世尊勸誡比丘們當離貪瞋癡冥心,苦盡般涅槃。
(1066)如「手比丘」,難陀修多羅,亦如上說。
(1067)佛姨母子難陀尊者好著好衣,好作嬉戲調笑而行,佛教其修阿蘭若行,樂處山澤,不顧於五欲。
(1068)低沙尊者自以為是世尊表弟,故不修恭敬,不堪諫止。世尊教彼應修恭敬畏懼,堪忍諫止,修行軟下心離瞋慢,然後修諸梵行。
(1069)毘舍佉尊者為諸比丘說法,佛讚彼善說法明照,以深義饒益眾人,安穩樂住。
(1070)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諸比丘作衣,諸比丘告訴佛,世尊言其不勤而得四禪增上心法,逮得無上士解脫者。
(1071)有上座比丘獨住一處,亦讚常歎獨一住者,佛更為其開示「勝妙一住」,已捨貪憂,離諸有愛,群聚使斷,無有勝住過於此者。
(1072)僧伽藍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房前,要尊者自養之,欲置於經行道頭捨之而去,彼寂然不動事,佛讚二人不染著世間和合法。
(1073)佛為阿難說有不能逆風而薰之香,也有順風、逆風、順逆皆能薰之香,如盡形壽持五戒清淨成真實法者。
(1074)摩竭提王瓶沙至佛前,見佛及鬱鞞羅迦葉,疑彼二人何者為師,何者為弟子,佛知其心念而教鬱鞞羅迦葉自述捨棄昔拜火修行事,改從皈依佛正法,修無為道之經過。
(1075)陀驃摩羅子三次給慈地比丘粗食,慈地比丘惱怒,聯合其妹蜜多羅比丘誣謗陀驃摩羅子,世尊為之說解
訶諫教誡波羅夷滅擯之義。
(1076)世尊默允陀驃摩羅子於佛陀面前入火三昧,逮得不動跡,證取無餘涅槃。
(1077)佛經陀婆闍梨迦林中,多人告知此道以前有賊人出沒,佛仍直前,以住於止息法與惡業刀杖不止息法勸誡彼賊,即央瞿利摩羅,後懺悔三歸住止息法,出家證道。
(1078)一比丘於河邊洗浴,有一天子問彼為何捨欲出家,比丘言為說捨非時樂,得現前樂,但因年少出家,尚
未能廣宣如來法,而請世尊為彼天子說現見法,寂滅貪瞋癡法。
(1079)一比丘於河邊沐浴,有一天子以論請比丘代為往問世尊,世尊回答丘塚者,謂眾生身;覺觀是夜起煙,晝業為火燃;婆羅門者,謂等正覺;發掘者,謂精勤方便;智士者,謂多聞聖弟子;刀劍者,謂智慧;大龜者,謂五蓋;氍氀者,謂忿恨;肉段者,謂慳、慳;屠殺者,謂五欲功德;楞耆者,謂無明;二道,謂疑惑;門扇者,謂我慢;大龍者,謂漏盡羅漢。
(1080)有一比丘於行乞途中不攝諸根,遙見世尊即攝諸根。佛教誡諸比丘見四眾弟子亦應如是攝持諸根。
(1081)有一比丘行乞中心生不善覺,佛告知以蠅集臭物汁流作譬教誡之。
(1082)說明若心起惡不善覺、惡貪等,即如瘡疣,只有以正念正智,內心寂靜,可令治癒,乃真賢治瘡。。
(1083)說明宿德比丘久修梵行,早時行乞托缽不染著資具,能見其過患與出離,故常得安樂;年少比丘未閑法、律,行乞時以嗜欲心染著資具,不知先後次第,失於正道,世尊言如斯轉向於死或同死苦。
◎ 八眾頌…魔相應篇
(1084)世尊以人壽短促勉諸比丘勤習善法,修賢修義,波旬魔以人間壽長誘惑諸比丘。
(1085)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恆、不安、非蘇息、變異法,當止息一切有為行,厭離不樂著解脫;波旬魔故往嬈亂反說。
(1086)世尊靜坐禪思,對惡魔說我已斷五欲、滅有識,斷一切苦,勿來搗亂。
(1087)佛告魔王波旬,已盡一切有餘,愛盡無染,故得真正安眠。
(1088) 佛告退魔王波旬,即使山河大地令其碎成塵埃於吾前,不能傾動如來一毫毛。
(1089) 佛告退魔王波旬,即使無量兇惡龍、蠅、蚤等普集食其身,不能動我一毫毛。
(1090) 佛告退魔王波旬,覺醒不疑惑,入眠不恐怖,哀愍世間眾生故得安穩眠。,
(1091) 佛告退魔王波旬,瞿低迦尊者時受意解脫作證,六度退轉,不欲第七度退轉,遂以刀自殺,得般涅槃,世尊因其一切無所求,常住妙禪定,愛盡無染而授其第一記。
(1092) 佛告退魔王波旬與惡魔三女,獨處靜禪思,服食妙禪樂,自可安穩涅槃道,他能正法渡彼岸,已得如來慧,已斷五欲流,得度第六海,超越死魔境。
(1093) 佛告退魔王波旬,若於身口意正念正知善守護,不隨魔自在。
(1094) 佛告退魔王波旬,修諸苦行難獲益,悉修戒定無上慧,已得清淨無有上。
(1095) 佛告退魔王波旬,即使乞食無所有,能以禪悅食,不依於此有身,安樂能自活。
(1096) 佛告退魔王波旬,吾已度脫人天一切繩縛,知汝是波旬。
(1097) 佛告退魔王波旬,諸有智慧者哀愍眾生故為四眾說法,惡魔欲作嬈亂而不可得。
(1098) 佛告退魔王波旬,魔王以作王可教人行正法;修四如意足可令雪山變金山誘之,佛以有智慧者、金石同一觀退之。
(1099) 佛告退魔王波旬,依現見法得現世樂,是故黠慧者當修平等觀。
(1100 佛告善覺尊者,正念繫心住,隨魔變形色,吾心不傾動,覺知波旬所幻化,波旬乃退沒不現。
(1101) 佛告退魔王波旬,如來說四聖諦等一切甚深法,於法無所畏,方便作獅吼,若有至慧者,哪會自生憂!
(1102) 世尊為五百比丘說五受陰生滅之法:若知真實義,於彼無所著,了達一切處,不住諸魔境。
(1103) 世尊為諸比丘說六觸入處是集滅法,若於其愛念適可意,能繫凡夫於魔境,不名佛聖弟子。
◎ 八眾頌…帝釋相應篇
(1104)說明天帝釋的七種德行。供養父母、供養諸尊長、和言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居家行解脫施等故生此天。
(1105)同第1104經,乃至平等施。
(1106)敘說帝釋種種異名的由來:釋提桓因、富藍陀羅、摩伽婆、憍尸迦、舍脂缽底、千眼、因提利。
(1107)佛為比丘說,讚歎帝釋不瞋不害不憍慢,名住賢聖眾。
(1108)兩比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後罵詈者懺悔,另一人不接受,世尊乃為彼等說帝釋行忍辱之事,嗔恚不久住,雖瞋亦不揚人之短,不求人之闕,常自防護,不怒亦不害,常與聖賢俱。
(1109)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與阿修羅王論戰,帝釋主張行忍止息鬥訟戰諍,阿修羅王主張暴力怖畏強制於人,後帝釋以善論獲勝。
(1110)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與阿修羅王對戰,諸天得勝,縛阿修羅王於殿門,阿修羅王瞋恚罵詈,帝釋忍而不言,說於勝己者行忍為恐怖忍;於等己者行忍為忍諍忍;於下劣者行忍,方為真忍、上忍,去憍慢者。
(1111)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為33天自在王時,仍嚴駕千馬之車,意欲詣孤獨園見佛前而合掌恭敬於佛,讚歎於佛。
(1112)同於上經文,爾時帝釋下常勝殿合掌東向敬禮尊法,往詣園觀。
(1113) 同於上經文,爾時帝釋下常勝殿合掌周向敬禮諸方,恭敬於僧,再往詣園觀。
(1114)佛為比丘說過去世阿修羅王興軍攻打三十三天,帝釋命宿毘梨天子迎擊,並以精勤方便勉之,若是真畏於所造作,不應顧念於有為,唯有速以清淨除,方是通達涅槃之路。
(1115)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與阿修羅戰中,帝釋入聚落仙人住處,恭敬仙人之故事,並勸諸比丘當應如是恭敬諸梵行者、出家人,並讚歎恭敬之德。
(1116)帝釋向世尊問何等法應斷除,而能得安眠,世尊為說無憂畏之滅瞋恚法。
(1117)佛為比丘說帝釋未得解脫,仍有貪瞋癡患,不脫老病死,所說修八支齋法非為善說;應以阿羅漢修行說若人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變之月,受持八支齋,以得解脫,乃為善說。
(1118)佛鼓勵比丘出家學道應如帝釋賢善、正直、不幻不偽,不學阿羅幻術。
(1119)世尊為帝釋及阿修羅王說精進及忍辱之重要,鼓勵比丘出家學道應如帝釋,行於忍,讚歎於忍。
(1120)佛為比丘說過去世帝釋受戒,阿修羅王知後故作嬈亂,為帝釋所縛,後約誓不作亂,帝釋始放之。問於世尊如法違戒不?如是鼓勵比丘出家學道應如帝釋,行於不擾亂,亦讚歎不擾亂法。
◎ 如來所說誦…不壞淨相應篇
(1121)世尊問諸釋氏是否於法齋日及神足月受持齋戒,修諸功德,諸釋氏答以不一定,世尊告之受持齋戒,持續精進,得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可成就果位等修諸功德的真實法要。
(1122)世尊為難提及眾多釋氏說解教誡、教授在疾病困苦中的優婆塞、優婆夷之法,當於佛法僧三蘇息處成就不壞淨,次則勸誡捨離父母、妻子、奴僕、錢財、諸物等五欲有身之顧念,而樂於涅槃。
(1123)佛為釋氏菩提說具足四不壞淨乃得善利,不是與世尊為親屬故得善利。
(1124)說明若得四不壞淨成就者,必來生於此善趣天上。
(1125)說明四種須陀洹道分,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1126)說明四種須陀洹分。即於佛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1127)說明若成就四不壞淨者,則是須陀洹。
(1128)說明四沙門果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四果。
(1129)詳細說明得四沙門果的條件:三結斷為須陀洹、三結斷貪瞋癡薄弱為斯陀含,五下分結斷阿那含,貪瞋癡永斷者為阿羅漢
(1130)說明比丘於其處得四沙門果中之一果者,盡其形壽常念彼處。
(1131)謂四大眾生於四食當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於四不壞淨亦當如是。
(1132)謂四大眾生於四不壞淨當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更於正法可意愛念
(1133)同第1132經。若有慳詬眾生應多行解脫施、常施、樂於捨等心行施。
(1134) 同第1132經,可得無可稱量功德福報,然彼多福墮大功德積聚數,如前五河譬經。
(1135) 記敘四十天子乃至八萬天子於佛、法、僧、戒之一,成就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各於佛前記說。
◎ 如來所說誦…大迦葉相應篇
(1136)如月行空一般,比丘於俗家心不著貪樂,於他人得利益、作功德,隨喜如己作,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如是不縛著、不染之心,方可入於他家;又說比丘以正法六因素,以義饒益眾生,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法者,方能為人說清淨法。
(1137)說明比丘入檀越家中時,若彼不施、漸施、少施、陋施、緩施,不應心生屈辱,或生障礙。
(1138)佛命迦葉當為諸比丘教授說法,迦葉說見二比丘好諍論而難教授,世尊即招該二比丘,予以教誡,當於佛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而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槃。
(1139)佛命迦葉說法教誡諸比丘,迦葉告以於善法無信心者與有信心者,在精進、退減上之差異。
(1140)佛命迦葉為比丘說法,迦葉告其所難,佛告以昔日比丘和今日比丘心態之不同。不以大德尊者能招感財力而讚嘆習近;當以讚嘆阿練若法,少欲知足,修行遠離,有沙門欲、沙門義者,稱譽讚嘆而如是學。
(1141)世尊見迦葉年耆根熟,故命其穿輕衣,但彼寧著糞掃衣,並說其習阿練若法之二義,一來現法得安樂住義,二來為未來眾生顯現頭陀法清淨梵行義。
(1142)迦葉長鬚髮,著弊衲衣詣佛所,眾比丘見而起輕慢心,佛遂告諸比丘迦葉所得廣大殊勝功德如己所得一般,四禪八定、四無量心禪、三明六通具足。
(1143)迦葉與阿難一起拜訪比丘尼精舍,迦葉先為比丘尼說法,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口出惡言,大迦葉於阿難一問一答中,作獅子吼同1142經,糾正比丘尼之偏見。
(1144)世尊涅槃未久,阿難率年少比丘於人間遊行,至南天竺,有三十年少比邱還俗。後至迦葉所,迦葉呵罵其為童子,低舍比丘聞迦葉罵阿難,口出惡言,阿難聞後求迦葉忍之。迦葉遂告訴阿難其出家因緣,如何正觀五陰生滅,六觸入處集起滅沒,於四念處正念樂住,修七覺分,八解脫身作證,於第九日起於無學,得證三明六通。
◎ 八眾頌…剎帝利相應篇
(1145)佛為波斯匿王說,遠離五蓋,成就無學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等五身,建立福田,得大果報。
(1146)佛為波斯匿王說人由身口意三業之善惡而有四種輪迴轉變:由冥入冥、由冥入明、由明入冥、由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次第綜論…大和道一謹識
…◎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次第… 究竟解脫的阿含正法脈傳承 P219……◎
< 目 錄>﹍
〔前言〕﹍
O 〔聖教源流〕
o 阿含的原意
o 阿含經的淵源
o 南傳阿含的傳承
o 北傳阿含的匿跡
o 往日光彩的再現
o 阿含經的真實性
o 阿含經的首次集結…﹍
〔第一篇〕 雜阿含經法要概論﹍
第一章 四部阿含的簡介 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第二章 雜阿含的七大特色 緣起四聖諦古仙道跡解脫
中道止觀現證正念正知慈悲﹍
o 真理法則的特質 一緣起生滅自然法則 、因緣法、緣生法!
o 佛法的總綱領核心一法向次第、慧學、無漏思維的四聖諦!
o 當世體證的現見法一現觀四聖諦、現見、滅熾然、正向、
不待時、即此見、緣自覺!
o 正念正智的如實法一平等慧如實觀、活在當下、現法明覺!
o 不執兩邊的中道法一此有(生)故彼有(生)、此無故彼無!
o 滅苦解脫的甘露法一四念處內觀禪修、七處三觀集滅法!
o 正等正覺的菩提道一37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
第三章 阿含道的修證次第 端正善趣四預流支四聖諦
四念住七覺支三明涅槃﹍
古仙人道跡 468/287
四入流分 1146 / 843
現觀四聖諦集滅法 153/41 556/393 764/609
七處三觀 154/42
七覺支 910/713
七淨法 中9 七車經
正念正智四念處 615 616 636 803 810﹍
〔第二篇〕 前行資糧道 正聞/雜阿含經(龍藏)…
第四章 五陰五受陰 綱要表 7/4 8/5 11/8 17/11 19/13 37/31 145/33 153/41 158/46 167/55 170/58 58/61 59/62 143/86 173/105 175/107 176/108 178/110 183/115 1662/121 1669/127 47/264 48/265 49/266 (1~87、103~110、256~272 485 213 )……
第五章 六入處 綱要表 189/195 218/197 219/198 236/201 255/204 256/205 259/208 271/209 301/230 306/233 357/245 376/250 40/304 414/312 424/319 426/321 436/322 389/1171 (188~255、273~282、304~342、1164~1177)…。
第六章 第一節 正知見 137/80 486/344 682/443 968/748 969/749 1041/784 1042/785 259/1160 (61、262 301、305、344、467 750、788、
789、1175、)。。。
第二節 懺悔慚愧的心 488/346 1354/578 1242/1239 13336/1243 中45 長2 增386。
第三節 出離煩惱世間 4/1 8/5 11/8 19/13 20/14 64/61 128/74 176/108 1663/122 179/188 189/195 48/265 54/271 398/275 472/291 455/334 1476/490 726/607 866/669 1041/784 1042/785 1082/801
解脫道的三處依 148/36 812/638 。
第四節 不退轉的信心 420 647 653 659 666 684 848 931 936 1140/837 1143/840 1147/844 1148/845 1155/851 1159/ 855 四預流分 1146/843。
第五節 培養淨戒善根福德 1641/565 786/624 1266/91 1625/550 13271/931 13378/1039 13401/1059 1332/981 1339/1010 中179 增48
平等柔軟的慈心 三妙行一四無量心
404/281 1644/568 601/409 940/743 941/744 1645/569 中27 梵志陀然經 中51、52 中27 舍利子相應品 梵志陀然經 7 長16 增13、322
四攝事 668 669(大士、上士、無上士)。。
第六節 親近正法的善知識 、四不壞淨 914/717 1000/778 1002/780 1146/843 1241/1238 13275/935 葛拉瑪經 增支部 550 554 835 836 848 852 854 931 981。
第七節 聞思正法一內正思維 5/2 183/189 258/207 596/404 599/407 603/411 901/704 913/716 997/775 998/776 1007/785 13340/1247 中38 長17 (35 65 66 67 80 206 207 359 360 428 705 716)。。。
〔第三篇〕 正行…聖法印解脫知見、三聖道法、等正覺智……
第七章 惱苦逼迫的世間一無明、識身、有身、取著、苦患175/107 285/218 472/291、473/292 293 302 343 無明 63 68 334/251 39/256 41/258 750 世間 149/37 165/53 301/230 306/233 732/469 識身 475/294 295 598/406 492 111 五蓋纏 972/752 13318/977 取著 155/43 59/62 1791/139 1799/145 464/283 466/285 286 44 45 64。。
第八章 放下無明的自我一無常、破我見我慢、在家四法……
229/23 57/45 61/64 171/103 173/105 177/109 179/188 219/198 253/203 396/273 1646/570 ( 22 23 24 30 33 57 58 80 109 196 199 202 361 266 467 468982 983 1034) 13253/91。。
第九章 四聖諦 285/218 486/344 542/379 544/381 545/382 546/383 547/384 552/389 588/396 589/397 603/411 629/435 630/436 595/403 600/408 623/429 627/433 633/439 中30象跡喻經 中31茶帝經 (379~443)。。
第十章 緣起中道 50/267 466/285 469/288 474/293 478/297 479/298 477/296 480/299 482/301 456/335 490/348 494/352 500/355 501/356 519/366 525/367 (283~303 343~378) 343。。
第十一章 八正道 468/287 476/490 969/749 974/754 980/760 985/764 993/771 1030/783 1041/784 1042/785 中165 相應部 五道相應經 (748~800)。。
第十二章 第一節 念處相應 1614/539 1617/542 726/607 763/608 764/609 765/610 768/611 777/615 778/616 781/619 785/623 786/624 790/627 810/636 813/639 中98 念處經 相應部五 3 (605~639) (535~545) 537 272 。。
第二節 四食 486/344 534/371 536/373
537/374 540/377 長30 增255 (372 375 376 377 378 471 472 483 715 )。
第三節 四識住一心意識 151/39 61/64 50/267 470/289 相應部22、54 ( 46 58 190 237 267 288 304 322 360 361 372 374 1175)。
第四節 界相應 693/445 710/451 711/452 714/455 724/461 (444~465) 。
第五節 受相應 31/4 171/103 275/213 411/309 695/447 731/468 732/469 733/470 736/473 737/474 744/481 。
護六根的情緒管理 185/191 273/211 398/275
398/275 400/277 402/279 405/282 469/346
385/1167 388/1170 13354/1261 13342/1249 中52。。
第六節 蘊界入觸轉相應 (總論) 38/32 153/41 157/45 56/59 176/108 271/209 273/211 275/213 466/285 470/289 相應部70、71
( 57 59 61 63 64 109 110 200 218 273 275 281 282 291 304 306 372 374 458 489 609 624 636 638 964 )。。
第七節 聖法印空三昧 137/80 305/232 45/262 38/273 中30 43 190 增214 ( 297 335 236 272 296 )。。
第八節 四神足 1637/561。。
五根五力 12872/181 818/646 819/647 823/651 825/653 828/656 829/657 868/671 869/672
870/673 874/677 876/679 。。
第九節 四禪定 137/80 258/207 309/236 489/347 623/429 737/474 753/483 1550/494 557/501 938/741 1042/785 1102/814 13266/926 13274/934 中215 沙門果經 長17 象跡喻經 相應部五、二
覺支相應 (272 456 483 484 485 567 684 713 806 864) (642~703)……。
第十三章 七覺支 11334/182 902/705 903/706 908/711 970 /713 912/715 913/716 918/721 922/725 923/726 924/727 930/733 932/735 933/736 934/737 相應部五 覺支相應 (704~747)
四正勤 12933/875 12936/878 13328/987 46/263 997/775 中169 。……
〔第四篇〕 妙行…平等慧如實正觀一蘊界處 四聖諦 七覺支 五蓋………
第十四章 現觀、正觀蘊界處 1/1 5/2 1/4 15/9 7/10 19/13 20/14 229/23 171/103 179/188 257/206 258/207 275/213 p7 389/266 335/273 399/276 407/305 414/312 526/368 759/489 1636/560
153/41 154/42 156/44 165/53 56/59 128/74 138/108 273/211 49/266 50/267 464/283 465/284 472/291 486/344 525/367 727/464 744/475 745/476 ( 66 69 74 352 609) (84 83 199 275 1034 1169) 中98 190
339~ 342 六常行 。。
第十五章 出入息念一安那般那念 四念住內觀禪修……
1082/801 1083/802 1084/ 803 1085/804 1095/807 1097/809 1098/810 1102/814 清凈道論 (801~815) 462 464 615 616 623 624 627 636 638 639。。。
五門必修功課:成就四不壞淨 四正斷(正念正智) 三昧正受
內觀四念處(正觀五陰) 四聖諦之現觀
六大修證能力培養:專注攝心力 如實觀察力 如實覺知力
一心三昧力 正念正知 五類解脫知見- 四聖諦無漏思惟
三增上學清淨梵行 建立信念信力心與法常相應
等正覺智等七種智慧 慧解脫五清淨聖道法知見自覺智。。。
〔第五篇〕 法住智至涅槃智…見法入法、正念正智、證果 ………
第十六章 三學正慧無記戲論 137/80 1785/133 1791/139 1788/136 1104/816 1108/820 1109/821 1110/822 1118/827 1123/832 13274/934 13313/976
中151 484/303 600/408 (816~860)。。…
第十七章 正念正智一法住智 254/203 489/347 501/356 502/357 623/429 784/622 785/623 1041/784 1042/785 13366/1028 (65 66 67 72 206 207 275 649)。。…
第十八章 知法見法¬¬一開法眼¬¬ 34/28 277/215 44/261 45/262 408/306 424/319 425/320 426/321 518/365 588/396 1125/1238 (237 295 296 302 550 563 )。。…
第十九章 證果八聖 19/13 148/36 58/61 171/103 235/200
42/259 305/270 493/351 588/396 1625/550 881/684 1158/854 13268/928 13318/977 13183/1127
13192/1129 (653 820 964) 中27 舍利子相應品
中17 梵志陀然經 669 。……
第二十章 輪迴受生 45 46 74 105 106 136 260 267 272 279 295 294 359 372 374 421 492 885 984
解脫自在一不受後有 147/35 129/75 139/82 143/86 1275/100 310/237 46/263 47/264 49/266 470/289 474/293 491/349 512/359 513/360 518/365 881/684 12926/890 13013/894 382/1164 增433 增557 中一
其他 122.459(眾生) 217(海) 272(出家) 280(禮事、
供養) 490(正向 善逝 涅槃) 928(優婆塞 212 855 856(放逸) 884 ~886(三明) 761 976(學) 550 557 752 985 985(愛 欲) 1034(六明分想)----…
〔大和道一 感恩 迴向 法願〕2009年☆☆☆
滅苦解脫的慧學(上)--四聖諦與十二緣起、八聖道 【01表】+…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11……
滅苦解脫的慧學(上)--四聖諦與十二緣起、八聖道 【01表】+…
一.四聖諦的基本認識:389—四聖諦是佛法慧學,是五根五力的慧根,涵蓋著一切佛法的精髓,瞭解四聖諦必須包含緣起法、八聖道、三轉法輪內涵,它是滅苦解脫的無漏思惟的正思惟模式,正確的修行方法與觀念的說明,它是佛法的總綱,也是佛法的主軸與核心,他並沒隨著時代的歷久而過時,它反而更體現了現代科學的驗證精神與理性實證的邏輯思惟,現代科學解決問題與困難的必然的思惟與實際行證的模式!…
(1)為何要修習四聖諦的現觀:佛法是滅苦解脫,自證涅槃的正法.…
俗語常說: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說明這世間有苦存在的事實,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這個大腦多多少少都會加以回應,從消極的逃避輕忽,到積極的防衛爭取,有部分的回應是先天本能,再加上後天的學習的;但大部分的回應,都在不自覺的潛意識狀態進行,大腦的自然回應都以滿足這刺激為自動化的過程,可是在過程中有很多未知數而產生非預期的結果,然後出現生理心理行為上的問題,如不滿足、不服不滿、失敗失落、傷害威脅、焦慮不安、驚恐憂悲等種種苦的現象。人生本身並非苦,但我們的環境確實存在著造出苦的因素與條件,這些因素包括匱乏性、逼迫性、不確定性,危險性、鬥爭性等,由是體會到苦是這世間的本質,到處存在著苦的事實,就如同無明本身也不是煩惱,卻是造作煩惱的源頭;就像五陰身心本身也不是煩惱苦,但卻是生出苦惱的地方。
四聖諦的苦集滅道四個次第,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苦是這世間的本質,要我們去體會無常故苦的此一事實存在,要去體會這種苦的本質是生滅無常的,這次的苦熄滅了,另種苦又出現,不斷地苦生苦滅!要去瞭解其生起的原因,如何去處理這些煩惱,滅除煩惱,甚至開啟正覺的智慧,永斷一切煩惱的等自覺智。563
要我們去瞭解五陰與五受陰的不同,五受陰才是生出煩惱的罪魁禍首,是以世間才有日常生活中的五受陰熾盛苦,若吾人能如實去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四個階段,在現觀中會如實現證到道諦正見正思惟的生起時,即已如實顯現消除苦惱的滅諦,此是一切覺悟到人間會苦的修行者,想求得真實解脫諸煩惱苦者,應走應修的一條真正的捷徑,但要能現觀現證,須先經四聖諦無漏思惟修純熟的階段!
(2)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由四聖諦的初轉法輪,應知到三轉法輪來 說明四聖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滅道跡聖諦。…
1.苦聖諦—初轉法輪的應知應解……
a.什麼是苦聖諦:它從生命的角度說明生命苦難的真實義,讓我們瞭解在人生環境中,隨時種種苦難發生的事實,喚醒我們對生命的覺悟,從迷惑、失念、無意識的生活中,如實地去瞭解昔日顛倒惱苦日子的真相,以及在現代的社會中,要能真實的瞭解與面對問題、病症、故障、功用、功能,勇於面對事實內容真相才能解決問題,如同良醫善知病的病癥病象病症!
b.苦的種類:認識人生主要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受陰熾盛苦如憂悲驚恐躁鬱強迫想等執取纏受之苦!
c.如是由世間匱乏性、危險性、逼迫性、不確定性,以及世人鬥爭性等,先明白這世間苦會到處存在的事實,再如實地認識苦的種種現象與本質!
d.更重要的是應了知名色五受陰生苦及無常故苦的事實,如實體會到緣起與苦故無我的事實存在,如是瞭解五陰的無常苦空無我與苦受煩惱的本質,故於苦聖諦首先應悉知瞭解什麼是煩惱與五受蘊,再轉入二轉法輪的悉知悉解!213.218.292.291.5.9.
二轉法輪的應知已知復知:應知復知無常故苦與名色五陰。…
a.要認識苦從五受陰生,要如實去瞭解正觀五陰的運作,從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心理念想、自己所遭遇的情境等行為、自己的知覺認知等,如實去觀察其所引發的苦受反應,以及生滅變異的現象…是以人世間常受五陰熾盛苦。
b.由五受陰去真實瞭解體會情緒的惱苦逼迫焦慮的現象,無常故苦的本質,體認苦從五受陰生出的事實的存在。
c.覺知苦受的感覺是包含著不合己意的、不服的、不滿的、不可意的、不可愛的、不滿足的、不確定的、失落的、沮喪的、失敗的、被傷害的、抑鬱煩悶的、絕望等令心收緊的感覺。…
三轉法輪的應知已知悉知名色五陰身心的意涵,以及苦煩惱之種
類及苦本質的如實知。如實知苦的生起了,如實知苦確從五受陰
生起,才能如實去面對苦存在的事實,去找尋苦集起的因緣與原
因,知道問題煩惱出在哪兒,方有滅苦解脫的機會!…
2.苦集聖諦:初轉法輪的應知悉知……
a.什麼是苦集聖諦:即要善知煩惱苦受集起形成的因緣之真實義理,是什麼因什麼緣造成的,轉變的,生起的,猶如良醫善知生病的病因病原,知道病因病原方有治癒疾病之機會;又如工廠產業製造程序有問題,有障礙時,知道了問題障礙的事實,也知道了其產生問題的原因,才有排除改善的機會。
b.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苦因苦緣是離不開緣起法的,緣起法中的
流轉門,正是在說明引起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的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的因緣集成過程,即所謂的苦集成之道跡。
c.十二緣起法之苦集道跡,由六觸入處而觸受愛取有,乃至於憂
悲惱苦、純大苦聚集,正是說明此一煩惱苦集的過程,故苦因的特性是非自作,非他作,非無因所作,根本上乃無明為因,愛結為緣,乃苦集之主要因緣。389.291.292.302. 303.218.293.369.
二轉法輪的應知應斷:應知應斷無明、有愛。…
a.首先要從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的執著起欲貪去理解
思惟觀察,如實的覺知欲貪、情執、有愛等是生起苦受的原因;
b.再從緣起法的苦集道跡中,如實觀察苦集的緣起緣生的現象;
c.從流轉門中,由老病死往上逆觀何因有老死,從愛取有直至六
入處,到誤解識是輪迴的主因,到無明的根本因等,如實知此
集起苦的主要因緣,也就是應斷的無明覆蓋與愛結的束縛。…
三轉應斷斷出以斷除無明與有愛為目標,從苦集法的如實瞭解,
進入實際的行持,斷除貪欲、執著,生起正見的法眼,生起斷
除貪欲的智慧,生起心法的明相,生起內在的覺醒,並如實了
知心行運作過程,從自我利己(形象、利益)的偏見→情感、
慾望→想法觀念→外顯情緒與行為反應(情境因素、內在屬性
的性格、環境與基因的身心症)、潛意識外顯在身心症、表情、
聲調、肢體語言、夢境中。283.284.206.207.218.285.287.266.267
3.苦滅聖諦:初轉法輪的應知悉知…
a.什麼是苦滅聖諦:即是若如實知煩惱苦集成的因緣,就有滅苦的機會,只要將集苦的因緣消除,彼煩惱苦跟著就滅除了,猶
如良醫善知病因而醫治之,排除改善問題的原因,問題就獲得解決了,疾病就可治癒了一樣。
b.十二緣起法中的還滅門,正是在說明滅除憂悲惱苦的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因緣關係與苦滅除之道跡。
c.還滅道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乃至於生滅故老死憂悲惱苦集滅,即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因緣關係。
d.還滅門的修持可從愛欲下手;可從六入處觸受下手;可從識名色正念正智下手對治,而以從六入處切入日常生活中最順手。
e.如是如實理解到煩惱痛苦及集苦因緣皆是可以滅除的,甚至可證取寂滅無生涅槃的。應知終要斷除無明,離欲以生明,方可證得寂滅涅槃。
f.同時也應瞭解證悟的次第與聖果的條件,說明到達寂滅涅槃所必須修證的次第。389.293.369.218.352.288.259.203.738.797.964.
二轉法輪的應知應證:應知應證寂滅解脫、滅苦明覺。…
a.直接從五蘊六入處觸受生起的貪欲滅除修持開始,不生起有愛
喜貪,這是最順手、最直接滅除煩惱苦的下手處;
b.再從苦滅道跡或從十二緣起法的還滅門的緣生起處令緣滅,如是苦滅道跡還滅,乃至於憂悲惱苦滅,純大苦聚集滅。
c.從觸受執取處,或從愛染處,乃至於無明因處等應斷處,斷所應斷,滅所應滅,而斷除無明一法,則一切眾苦悉皆斷除。
d.斷除十二緣起的因緣相續,要以五種正觀,即以無常觀、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等隨順正觀,不令生起愛染或斷除已生的愛染,而以證得明慧與涅槃解脫為終極目標。291.266.267.292.293.369.218.285.286.266.267.283.284.393.108
e.苦集聖諦與苦滅聖諦正好形成解決煩惱的集滅法,要瞭解集
滅法的要點,必須瞭解緣起法的苦集道跡與苦滅道跡,苦的發
生是什麼因而有?什麼緣聚集而有?什麼緣生起而有?什麼緣的接觸或轉變而有?同樣的滅法亦然,是什麼的因、生、起、轉的因緣滅去!…
三轉法輪應證證出,斷除無明渴愛等煩惱因緣,證得寂滅涅槃,由如實瞭解到煩惱苦的集滅法,而進入實際的修持,以出世間的八正道的力行實踐,達到此證出的目標。…
4.苦滅道跡聖諦:初轉法輪的應知應解……(下)
滅苦解脫的慧學…四聖諦基礎篇(下)……金的部落格
滅苦解脫的慧學…四聖諦基礎篇(下)……
4.苦滅道跡聖諦:初轉法輪的應知應解……
a.苦滅道跡的如實體會:若從滅除因緣集成的過程來看,是從六
觸入處的觸受對治開始,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如是…
乃至憂悲腦苦聚集滅;若從道法來說則是力行實踐世間八正道、
出世間的八聖道,此是苦滅道跡聖諦!
b.從知苦諦瞭解五陰名色,知集苦的因緣,是欲貪渴愛為緣,無
明為因,瞭解苦集的道跡、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到有對治法而
滅除苦因苦緣之苦滅的道跡,與十二緣起的還滅門,此是苦滅
道跡之真實義諦。
c.了知四雙八士破十結證果的次第條件等,如實去體會到苦滅道
跡的真實道理;疑見結、戒取見結、身見結、貪欲結、瞋恚結、
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等十結,此是引發憂悲惱苦,
長夜輪迴的十結,亦是力行八正道要滅除的目標。
d. 猶如良醫善治醫病已,更知種種愈後養生,令其未來永不動發,
瞭解整個苦的集滅因緣過程,如實體證八正道的修持,可令苦
煩惱於未來世永不動發,故如來於四聖諦如實知,於生老病死
根本對治如實知,是為生命煩惱苦的大醫王。此一聖諦要我們
去力行實踐的道法就是八聖道,此是獲得究竟解脫之道法,永
世不復動發的究竟解脫法!…
二轉法輪的應知應修:應修止觀二法、實踐八正道。…
a.應修習如實正觀五陰,五種斷除十二因緣相續的如實觀,隨
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我觀、無欲觀、滅觀、捨觀。
b.從因地實踐正見的明相,而力行出世間的八正道為緣,才能
斷除根本煩惱,體證到寂滅之果地;也就是說知道了煩惱苦及苦因,知道它們是可滅除的,也知道滅苦證果的次第,現在又知道了究竟解脫的方法,但若不去親自實踐,煩惱苦還是會存在未除的。八正道是阿含經所謂三十七道品修法中的精髓。
c.止觀雙修的實際修持:要力行八正道,修習四念住,培養正
念正智,開啟等自覺的智慧,現觀四聖諦,自證緣起法則,乃
至開法眼證聖果,正向涅槃證果次第的修習。389.379.…
三轉法輪應修修出止觀,即如實正觀五陰,正念正智,乃至力行實踐了出世間的八正道,得證無上正定正覺之寂滅涅槃。…
(3). 379經: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首先當先知什麼是四聖諦,次轉為已知當復悉知苦諦、已知當斷苦、已知當作證滅、已知當修觀,三轉為苦諦悉知悉解出、苦集諦已知已斷出、苦滅諦已知已作證出、苦滅道跡已知已修出,如是於中生起正見的法眼、斷欲貪的智慧、明相(能區分善惡淨穢正邪道如實顯現四聖諦)、內在的覺醒覺悟。
(4).428經:當勤禪思,專心正念,內寂其心,如是知,如實顯現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417經:於佛法僧不疑惑者,則於四聖諦不疑,真實受持。所謂聖諦者,是聖所諦、不顛倒、真實、如如、不異如之義。
409經:莫起貪覺、瞋覺、害覺,當起四聖諦覺,於法饒益,於
義饒益,於梵行饒益,是正智、是正覺,能正向涅槃。
(5).何法應知應斷應證應修之四聖諦:於苦聖諦,名色二法應知悉知;苦集聖諦,無明有愛應知應斷;苦滅聖諦,明與解脫應知應證;苦滅道跡聖諦,止觀二法(實指如實正觀一法)應知應修。305.186.101.464.560.568.382.
(6).修習四聖諦是有次第的:435.436.437 .379.這也是四聖諦合乎邏輯次第處,先知苦現,次探知苦因苦緣,再求滅除苦因苦緣,最後力行實踐此滅苦解脫的道法,永斷煩惱苦的因緣。
(7).四聖諦如實觀的運用:a.七處三觀於五陰;b.現觀四聖諦於十二緣起的緣支無明現起時,如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
(8).四聖諦的結要:
a.它是佛陀的正法核心,涵蓋八正道、十二緣起,是五根五力的
慧學慧力,是滅苦解脫之現觀現證法,能自證緣起,見法得法
入法,而於集法滅得法眼淨,是隨順因緣中道行之下手處。
b.四聖諦是八正道的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四聖諦的現觀,滅苦解
脫慧學的見解,提供了如實禪觀分明的洞察力,如實知其深義而生起正智。
c.四聖諦的無漏深觀,使得心更加安定,一種正見正智的心定,
內心寂止安靜的心定,而善見諸法之本、患、滅及滅道跡。
d.於梵行清淨使得心更加祥和清淨,於持戒受律更是清淨;於無
漏思惟的法、義,解脫貪瞋癡有所饒益。
e. 綜論四聖諦:即以此解決煩惱的思惟模式,作為基礎的論述…
1.從因果關係而言:苦諦是果、苦集是因;滅諦是果、道諦是因。即使如此,現觀四聖諦還是得依苦集滅道的次第漸次現觀,直到那個直覺感受的現觀力成就。
2.若要真實瞭解集滅法:必須如實去瞭解緣起法,也要瞭解心行的實際運轉,瞭解情緒慾望如何在心行自動化的運轉中生起滅去,也就是對集諦、滅諦彼此的關係,要有充分且必要的認識。
3.滅諦與道諦都是在講滅苦解脫的法要,其間是有差異的,滅諦是果地,道諦是因地,因地就在說明如何去實踐正法,如何去如實顯現正觀。果地的在說明達成目標的要點、方向、次第、特性、禁忌。
4.無間等現觀現證四聖諦,必先真正地瞭解煩惱苦何以存在世間的事實為必要條件,再經苦集滅道無漏思惟修純熟的階段
;然後如實覺知欲貪或苦受的生起,此是現觀的第一階;如實覺察到苦受生起的因緣是什麼,是從六觸入處何處接觸轉成的,或是其他覺因緣、欲因緣,此是第二階;若是苦受情緒持續發展不止,則如實覺知陷入不合己意我見的苦觸因緣中,如是起正見,生出慧力,滅除煩惱苦,此是第三階;如是從知苦,如實見集苦道跡的過程,至苦滅除道跡,生起正見正志,正身口意三行,保持正念,心住平靜安定,如實知如是顯現八正道之行持,此是現觀的第四階,如是完成現觀四聖諦。同時,也如實見苦受的因緣生與因緣滅,自體證緣起法則,如何「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二.十二緣起:與人界有關的緣起法,它的基本定義是本來存在的自然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佛陀以這因緣果相依法則來解釋無常,無常故苦,發現苦的來源與存在,了知苦生苦滅的道理。緣起法的十二緣支如下:
1.無明-不知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緣起生滅法,
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不知五陰真相者,我見即出自於無明 251.258 情感的自我就是由無明產生的。
2.行-無明故有行,有身行口行意行,行亦來自六識身的綜合作用。
3.識-行緣識,行是識的因,有經驗故有經驗的認識,是指六識身之
知覺作用。 5.6. 有經驗的認知認識,才會有五陰身心的運作反應模式,故有名色分的建立。
4.名色-五陰:色陰受陰 (觸陰)想陰行陰識陰等,有識會有名色產生
,有名色的經驗,也會有名色的認識,識名色三者如立三枝蘆葦,互依互成,名是受陰想陰行陰識陰,色是色陰由地水火風所成物質。五陰的排列次序是有道理的,凡夫俗見以身見為根為因,正念正智的聖者以身體的因緣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但心不起妄念或驚駭,故五陰以色陰開始;有識與四取陰同起用,意生縛的四識住為五受陰之運行起作用。
5.六入處-→名色是六入處的因、六根增長、接收訊息刺激處190.191
六根 六塵 六識 六觸身
眼根→色塵→眼識→眼觸身
耳根→聲塵→耳識→耳觸身
鼻根→香塵→鼻識→鼻觸身
舌根→味塵→舌識→舌觸身
身根→觸塵→身識→身觸身
意根→法塵→意識→意觸身
6.觸-有六入處故有六觸,是六觸身,六根對六塵之觸,是一種直接的心象感覺感觸,會引起受、想、行。
7.受-有觸故有受,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觸是受的因,受是心的認同所起的感受,有自我就會有認同與排斥的感受。
8.愛-受是愛的因,無受就無愛生,愛是欲愛、色愛、無色愛,是對
三界的喜愛,有自我就會有愛憎強烈的情緒。 67.283.285
9.取-愛是取的因,有愛故產生取,取指欲取、見取、戒取、我取。取是執取、求取義,有自我就會有奪取求取的慾望。43.44.283
10.有-取是有的因,有取就生起有,指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有是佔有、擁有、業有、有餘的善惡行為,有自我就會有欲求具有佔有擁有財色名食權的成就。 70.111.492
11.生-三有是生的因,有有故有生,業有觸生當來有,生得蘊界處命根的所有類眾生。
12.老病死憂悲惱苦-有生故有老病死,死指身壞了,壽命盡消失了!四大五陰身滅失崩解了,說明生老病死是眾生的自然法則。…
三. 八聖道:是三十七道品的精要,是滅苦解脫之道,以八正道來實踐四聖諦,即已瞭解了四聖諦的正見觀念,如實理解無常故苦的道理,苦集是渴愛生成與苦是可滅除的道理。生起了滅苦的正志、正思惟、不羨放逸的生活,而能正精進,進而現觀四聖諦,勵行正念正知,開啟正念正智,完成正定,具備正見的生活,完成苦滅道跡,究竟解脫的滅苦。此八正道涵蓋佛法戒定慧的修持,包含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雜阿含經基本名相法義(2)
◎ 實修重要名相的法義◎
1. 六見處:
於現前五陰、六入處等是事起處、是苦有處;過去未來等內外一切的五陰六入處;見聞覺識、起求得、隨憶覺觀處;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他世、有常恆不變異處;有見非此世我、非此世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處;依於地水火風覺觀處等六處,正觀無常、無我。
2.十波羅密:根果人波羅密…根波羅密因緣而知果,果波羅密因緣而知人
信(淨信)、戒(淨戒)、聞(聞思正法)施(惠施)、空(我法空)、慧(等覺慧)慈(愛語柔軟包容)、 悲(利行同理心)
喜(同利感恩心)、捨(捨心定心平等心)
3.十二念成就:信、戒、聞、施、空、慧、佛(十名號義)、法(現見法)、僧(見賢思齊)、戒(知見清淨)施(解脫施)、天(無恚天道)等十二念。
4.八清淨梵行: 惠施(法施)、愛語(應時說法)、利行(令立正信戒施智利他)、 同利(無私攝授利他)、慈包容心、悲同理心、喜感恩心、捨平等心。
5.六常行:
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六處諸行,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成就無上福田。
6.六明分想:
一切行無常想、無常故苦想、苦故無我想、離諸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生必有死想,經常現前思惟憶念,與法相應,可得長夜善利,安樂饒益。
7.在家六法:
在家居士當勤修憶念於六法,以正信為本,勤修戒、施、聞、空、慧等以為根本,如是成就諸惡消滅不增長;離塵垢不增塵垢,不取不著,故能緣自涅槃。
8.在家16法:
具足正信,亦教人正信;自持淨戒,亦教人持戒; 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詣塔寺沙門,亦教人往見自專聽法,亦教人聽法;自受持法,亦教人受持法; 自如實觀察,亦教人如實觀察;自知法的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如是16法成就者,於諸眾中威德顯曜,光明顯照,世間難得。
9.比丘成就自安安他11法:
如實知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如實知修行過相、慧相;知遠離欲、瞋、害覺;如實知守護六根,不取隨形好;知所聞法、所受法之善惡禍患勝妙能為人分別顯示;如實知八正道與聖法律;於如來所知法,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於經律論能隨時諮問請受,善不善法,能開發隱密法,能詳問於顯露法,於自所知深義句,能為人分別顯示;如實知四念處及聖賢法律;自知限量資生眾具、飲食節制;能讚歎親近奉事供養上座大德、多聞勝智梵行者,如是等11法成就,比丘能自安,亦能安他。
10.斷老病死10法:
慚愧…不放逸…恭敬、順語、為善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聞正法、不求人短…正信、精進、欲願可教…不掉振、住律儀、學戒…正念、正知、住不亂心…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不著身見、戒取見、疑見…不起貪、瞋、癡…堪斷老病死。
11.學見跡、學道跡:
斷老病死10法即是學見跡,如於六觸入處,見六境而生起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等而愛樂、厭離,如實見而生起慚恥心者,是為學見跡。 出世間八正道即是有學道跡可循,古仙人道跡;諸禪解脫三昧正受亦是學道跡;四念處、七覺分的法次法向,亦是學道跡等,如是依於佛陀所教授正法的兩條主要道跡,一是長夜輪迴的道跡,一是無生法忍的涅槃道跡,依擇法精進的智慧,如實知見顯現之學道跡進道上昇。
12.與法相應、住於法:
學佛修道此心定要與法常相應,入於法流中,住於法中,也就是要常憶念佛、法、僧、聖戒等,時時與其常相應,常憶念佛的十名號之深義,如是打開似佛的心懷、佛心。
常憶念法,住於四念處法,如是相應於苦集滅道之解脫智,隨觀隨行於法,見法得法,知法入法。
常憶念僧,見賢思齊,如是常與人天善道、聖賢之道、 成佛之道相應,打開此一趣向涅槃之大門,經禪修內觀,配合七覺分修四念處,現觀四聖諦,自體證緣起法,現法安樂住。
常憶念聖戒,此心常與清淨知見相應,與空三昧、離慢清淨知見相應,故懺悔過去的不善法,以慚愧心修諸清淨行,正念當下,修在當下,並生起同利、利行,饒益眾生心,施行八梵行。
常憶念在家16法的常詣塔寺道場、善知識、善伴黨,常聽聞正法,常受持、深觀法義、常幫助他人如是建立正念、正觀、正法義、正信正施正戒等,如是常與法相應,住於法中,方疾能進道上昇,不復退轉於道,得法入法而心善解脫,自利利人,自安安他,自覺覺他。
13.聖戒清淨須知的四種清淨:
○1.戒清淨:受持學戒,威儀具足,愧生微細罪,令戒身滿足,隨順執持,正欲方便而超出的慧力,精勤勇猛而勘能斷除貪瞋癡等十不善,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為戒淨斷。
○2.心清淨:修習四禪,令諸定身滿足,隨順執受,正欲精進,乃至常常執受而安住,是為心淨斷。
○3.見清淨:如實觀察五陰無常空,正思惟三昧斷六塵境、貪瞋癡相、六入處我相等,如實觀其無常、有為、緣生法,令正見生起增廣,如是慧身圓滿,正欲精進方便,常常隨順攝受,是見淨斷。
○4.解脫清淨:於貪瞋癡無欲解脫,令解脫滿足,乃至常常隨順攝受,是名解脫淨斷。
14.批評安忍五法:
○1.五原則:實非實、時非時、義饒益不饒益、柔軟不粗澀、慈心不瞋恚。
○2.舉罪人當以安住此五法而舉;被舉罪人當以此五法自安其心。
○3.實舉罪人當以安住此五法令不惱悔;實被舉罪人當以此五法開覺自悔改不瞋恨。
○4.不實舉罪人當以此五法令其悔改;不實被舉罪人當以此五法令其不自惱誨不生瞋恨。
○5.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有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不慢緩、不捨遠離,深敬戒律者,聞人舉罪而不瞋恨。
15.遠離五法: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
修滿五法: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如是修習五法令得圓滿。
16.四種自我高舉的愛憎心與四禪具足的五斷知:
⊙四種自我的愛憎心:有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為蓋為覆。
1.我於彼有愛喜意念,他於彼亦同,故我於他亦生愛喜,從愛生愛。
2.我於彼有愛念,他於彼不愛念,故我於他生不愛喜,從愛生恚。
3.我於彼不愛念,他於彼亦同,故我於他生愛喜,從恚生愛。
4.我於彼不愛念,他於彼生愛喜,故我於他生恚,從恚生恚。
◎⊙四禪具足之五斷知功德:已斷四種自我的愛憎心,現法自知作證。
1.不自舉: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等不高舉自我。
2.不還舉:罵不還罵,瞋不還瞋,打不還打,觸不還觸者。
3.不起塵:不起十八愛,不起有我、欲我、爾我、我有、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不欲我、當爾是、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異等十八種我愛行,涵蓋我有、我能、我是、我愛、我要。
4.不熾然: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等引生惱苦的欲行。
5.不嫌彼:不見我是真實,不起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1)……阿含正法實修法要…
◎ 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1)……fb 阿含正法印社團…
各位善友大家晚安、吉祥如意!在我們瞭解了什麼是開啟正見的智慧,什麼是無漏思惟的智慧,什麼是擇法精進的智慧,什麼是法住智的自覺智後,今天此堂課將與各位探討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
◎某一時,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園,曾回答舍利弗的問題說:「此五百阿羅漢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皆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其中慧解脫者占將近六成半,它是不必經由禪定,在生起見法得法的法住智後,於正法中心得無畏持續修行,當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與無間等,成就四不壞淨,斷三結,證得須陀洹初果,如是更精進於四雙八大士的修證。慧解脫者雖不必經由四禪定,但初禪定攝心離欲惡不善法入靜定的功夫仍是有的,是以精勤努力中,當年的出家行者除托缽乞食、睡眠時間外,日日皆有坐禪與行禪(經行)的交互進行,不可能一直在經行,此是可以理解到的,是無庸置疑的。換言之,整個修行包括靜態、動態兩大禪修範圍,涵蓋諸禪、解脫知見、三昧、正受等,主要修習涵蓋所有有關37道品、緣起法則(涵蓋在四聖諦內)等戒定慧三增上學之現見現證,因佛陀所教導之法是現見法,如實法,真如法,甘露法。。。
◎要生起法住智,必須於四種聖道法如實知,即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現觀能如實知;而於四聖諦的集諦與滅諦,因而瞭解十二緣起的自然法則,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的緣起法則,進而於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十二緣支,了知因緣集滅法,所謂的諸法因緣生因緣滅的集滅法;如是又於四聖諦之滅諦與道諦,理解到八正道與戒定慧三增上學的重要,先行建立起四聖諦與緣起法則之正見與無漏正思惟的智慧,依於正見與正思惟的智慧而繼續行持;如是於戒定慧的行持中,入正思惟三昧,如實理解聖法印五種清淨知見,於五陰五受陰生滅空,六塵境六入處相無相,三漏五蓋所有無所有,我及我所何所生,
以及諸法無常是患法、滅法、斷知法等如實作切身的理解;如是四種聖道法法要的確實理解感受,生起清淨的法住智,見法,知法,得法,入於法,於日常生活中法法生滅與因緣集滅,在從無到有到純熟的修習中
,就會愈觀愈清楚,一直到一切集法滅,能遠離塵垢,成就四不壞淨,得法眼淨與無間等,初破三結證須陀洹果,而此一路前去的心智成長過程,可能如是一一論述如下::
◎此一路前去,吾人深深覺得必須勉勵自己,培養六種能力,每日在坐禪,行禪,與行住坐臥工作的生活中,深入了知一切修持清淨梵行的法要法義(對領會法要法義腦力較差的學法修法者,則祇需教以技巧方法即可);在實修中培養專注攝心定靜於一境一緣的能力;在實修中培養如實覺知觀察的能力;在實修中養成正念正知的行持;在實修中養成現觀四聖諦的能力;在實修中內觀禪修四念處等,此六大功課各有其適用的情境場所,修法學法雖有法次法向的次第,但對於日日生活中常會出現的貪瞋掉悔疑懼的心念,常見的情緒感受,人生八苦,六識六塵,妄想妄念等,應適時於當下覺知後,如實加以觀照,令這些能力由無而有,由有而至熟練,學法修法者要記得不開始自我修練六種功課,將一直停滯在彼法為零為無的階段,而且喪失了平常許多修練如實觀察的機會,不是一直沒有真正開始走上實修實證的此一條慧解脫之路,就是於學法的兩三年中一直卡在身念處的某個階段,未能進入主要滅煩惱解脫的階段,是故此一切的如實覺察的修練,在具備有基本的專注攝心力下,吾人應就從名色五陰身心開始,全面的自我訓練。。
◎1. 首先,從內觀禪修四念處之身念處開始,於行住坐臥生活中,如實覺察到身與心是相依相緣的,雖各有各的作用功能,心依於六根、精神、注意力而起作用,而身則依於心的指揮而動作,而內部器官的運作則依於物理化學因緣而運行,有部分身行則不經心想意欲,直接經由潛意識的習性、本能、反射起作用,而名色身心反應習性的建立,則依於身口意行經驗的感知認知,經由初步印象,學習,認識而來,如是持續的觀照此身心,則知有種種色身身行,種種心的變化。…正觀身心相依相緣。。。
◎2. 由於覺察到種種心行的變化 ,也覺察到種種身行的變化,如實覺察到色身生老病死與六識(看聽嗅嚐覺識)的生滅變化,也如實覺到心識感受念頭的生已即滅的變化,而且確實地能區分身體的病痛,與心裡會不會因而起苦受的依緣關係,如是體會到此色身與心互為因緣,也知此身心皆賴四食以為生,此一生滅變化,由無而有,由有而無,此前後際變化之生生滅滅,體會到無常變異的不可預料,不可控制,體會到此名色身心就是生老病死無常生滅法。…正觀身心是無常生滅法。。。
◎3. 雖然如實覺察到身心的生滅變化,不過還有生住異滅的長短時間之別,加上身心的生滅變化實在太快了,快到令人覺得此身心是相續不絕的,要一直相續到老死,若不知心因緣法所生,從小許許多多的我的,這些我的之經驗學習,所堆積出來的我的認知,將會錯以為有個我存在
,而此種妄執身心為我的邪見,存在於未修行內觀四念處者,已經是很久的現象,故於此階段之如實觀,要更進一步觀察無常故苦的道理,觀察苦故無我的道理,發現個人自我欲望的不能實現,常與人事環境的無常變異不可預料有關,並非絕對的與個人能力有關而已,如是初體會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感受。…覺知到身心相續的錯覺有我。。。(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