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第六章 認識原始佛法的四大特色.六大實修功課.

◎ 第六章 認識原始佛法的四大特色.六大實修功課…雜阿含經實修法要綜論篇 一.阿含正法四大特色: 1.現見法如實法 如實正觀五陰.內觀禪修四念處.開啟自覺智 ○1.現法:以六根對六塵現前一法而修,即所謂修在當下,活在當下 為四念處內觀禪修法。○2.離熾然:現前煩惱能以如實法自覺智滅除止息。○3.不待時:此實修法不受時空地點限制,隨時方便禪修。○4.即此見:即此身當下現前一法通達觀察如實見。○5.正向:如實法的修持目標,正向永斷貪瞋癡的涅槃境。○6.緣自覺:緣於四聖諦的智慧自覺知起貪慾否,自覺悟明分想重要。215.550.563.912.1136.1238. 2.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開啟法住智.因緣集滅法.斷知法.解脫知見 ○1.先知十二緣起各法的法住法位的關係,於緣緣本義如實知,○2.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等如實知,如是開啟法住智,○3.先知法住的因緣法則與緣生法則,及其斷知法,依現見法而如實修,依七覺分修證而後知涅槃生起涅槃智。347. 3.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 五陰心行自心相.37道品法法相潤. ○1.自覺知自觀照自修持的所依境界為自境界,即四念處的自心相為內觀的自洲自境界;○2.依於法洲而修,37道品修持能成就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是為阿含正法的法洲,乃修持正法之所依。36.638.639.616.618.619. 4.以四聖諦的自覺智綜合整個37道品的修持 善見善入善知於法 修於現見法如實知如實見當中,乃依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產生自覺智,○1.先完成苦諦與集諦此兩階段的如實覺知其對象的內容內涵,及集滅的因緣,如實觀察其對象的全部生滅變化過程,尤其是受念處的苦受煩惱;○2.然後繼續止息滅除煩惱離熾然的滅諦與道諦階段,起明分想的正見正思惟,實踐八正道,滅除煩惱,正念護心,令心定平和。緣此四聖諦的自覺智如實覺知與止息,依離、斷、滅、捨修持而滅苦解脫,故四聖諦為佛陀正法的慧根慧力。 註:佛陀在世親傳的阿含正法是一乘道,也是1.離苦滅苦的解脫之道。2.等覺覺悟生命真理的菩提之道。3.是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的一乘道。4.是以信戒為法軛,慚與愧為繮繩,正念護心善駕御於心,捨與三昧為兩轅木,智慧與精進為兩輪,無著安忍為法的鎧甲,以慈悲喜捨四攝行安穩如法行,摧伏無智怨,宿業漸吐,新業更不造,得現正法的一乘道。769.607.535.1189. 二.阿含正法的總內涵……阿含原始佛法法要之認識由此開啟。 四聖諦是佛陀正法的核心 四聖諦是菩提慧根的種子 十二緣起是四聖諦的主軸 八正道是四聖諦法的精髓 正見是開啟八正道的金鑰 七覺分是修持八正道要徑 四念處是修習七覺分主題 擇法精進行捨自覺智見法 如實知如實見現法離熾然 法住智到涅槃智究竟解脫 離斷滅捨戒定慧正念增上 明解脫成就心慧解脫之路 三.阿含正法脈實修的四大特色,原汁原味的阿含正法是 : 1.現見法、如實法: 它具有六大特徵,○1.現法:以六根對六塵現 前一法而修,依於因緣集滅法,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法中,如實 覺知眼見色起貪欲否? 如實覺知耳聽聲起瞋恚否? 如實覺知內 六觸入處起內結煩惱否? 如實覺知起五蓋之纏否? 如實覺知起 七覺分否?即所謂修在當下,活在當下,為正觀五陰,四念處內 觀禪修之法。○2.離熾然:現前煩惱能以四聖諦與七覺分的交相 運用的如實法滅除止息煩惱得安樂。○3.不待時:此實修法不受 時空地點限制,隨時方便禪修如實正觀五陰,內觀禪修四念處。 ○4.即此見:即此身當下現前一法通達觀察如實現見,它涵蓋戒 定慧三種清淨超出道的思惟觀察,能得現正法。○5.正向:如實法的修持目標,正向永斷貪瞋癡的涅槃境,得無間等,究竟苦邊,即是能得現正法、如實法、真如法、甘露法。○6.緣自覺:緣於四聖諦苦集滅道四階次如實知的智慧自覺知世間的真相,自覺悟一切生命等覺真相的真理。215.550.563.912.1136.1238. 2.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先知十二緣起各法的法住法位的關係,於 緣緣本義如實知,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 等如實知,依於因緣集滅法,如是知法見法入法開啟法住智, 先知法住依現見法而如實修,而後知涅槃生起涅槃智。347. 3.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自覺知自觀照自修持的所依境界為自 境界,即一切心行的自心相之四念處,作為內觀禪修的對象, 此四念處的自心相即為自洲;依於法洲而修,37道品修持能成 就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是為 阿含正法的法洲,乃修持正法之所依道品。 36.638.639.616.618.619. 4.以四聖諦的自覺智綜合整個37道品的修持:依於現見法如實知 如實見當中,乃依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產生自覺智,先完成苦諦 與集諦此兩階段的如實覺知其對象的內容內涵,如實觀察其對象 的全部生滅變化過程,尤其是受念處的苦受煩惱;然後繼續止息 滅除煩惱離熾然的滅諦與道諦階段,於念覺分起明分想的正見正 思惟,實踐八正道,滅除煩惱,正念護心令心定平和。此是四聖 諦與七覺分的交相運用修行,七覺分七道善法的調正步調,四個 念處起明分想的覺悟,是轉惱苦得喜樂的解脫之道,也是等覺生 命真理的菩提之道,為轉煩惱為菩提的如實現觀現證法。 四.阿含正法實修的六大功課 : 1. 攝心專注靜心力:統一渙散的精神,注意力集中,寂止一心,心 不外散,攝心在一境一所緣的能力,如身念處修習的第一階, 覺知出息入息善學,即在訓練攝心專注力,先使心能靜下來。 2.如實觀察觀照自心相: 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前真實的五陰身行心 行上(內觀),或集中於外在的現象塵境(外觀),細心觀察其變 化的過程,故可如實觀照到其生滅無常變化的過程,亦可觀察 到其因緣集滅變化過程的起起落落,如是可如實印證諸行無常 大法印之真理。 3.如實覺察覺知自心相;將注意力集中於如上現前的一境一心行 上,細心自覺知覺察到其心行身行的真實內容內涵,或其動作 過程的真實內容意義,故可如實自覺知生滅變化的五陰心身行 的內容,可如實自覺知集滅變化因緣的內容內涵,如是見法, 知法,入法,心常與正法相應,終必如實印證諸法無我大法印, 乃至於寂滅涅槃的真理。如實覺知的精細度,可分識住、起心、 作意、動念等四階段的深淺細微差異。 4.正念正知的培養: 正念也是如實的觀照觀察其過程現象的一種 念住,正知也是如實的自覺知,覺察到其內涵內容,主要差異 在它不會隨著觀察覺知到的現象或塵境,即依過去習慣本能, 起自我利益為優先的反應或無明習性所認知認同的行為反應, 此即阿羅漢正念正智的六常行故乃正向寂滅涅槃慧解脫之路上 必修的實修功課。正智能分別善法惡法,在身行正知即正智。 譬如安般念身念處的第二階可如是觀察覺知其息長息短。 5.一心三昧力專注放鬆合一的修習 :此乃善入於法,與法相應的 一種能力,除了具足攝心專注一境一緣的能力外,更精勤方便 修習而融入於法,心法相應為一,故佛說當修無量三摩地,專 心正念已,如實顯現四聖諦,包括正思惟三昧之修習,端坐思 惟繫念,乃至滅出息觀察善學,是為三昧,心息境(含觀想境 覺知境)三合一,入身心不動,住勝妙住。亦包括四禪八定的 三昧禪修等諸禪定。806. 6.解脫知見之培養與建立: ○1.成就四不壞淨的憶念: 修習於佛法僧聖戒四大淨相的真實認 知體會,成就四不壞淨,建立淨信心,心常與佛、法相應。 ○2.解脫知見的聖道法: 熟知四種聖道法、一清淨知見,培養正 知見,方能真正力行實修出世間的八正道,走上慧解脫之路。 於其法要義理的體會由無而有,有粗(基本定義內容)、細(體 驗細節內涵)、微 (實義過患善惡止息之道總體關係之微觀)、 妙(解脫知見、等覺的覺悟生起、一切有餘捨)。 ○3.四聖諦無漏思惟的修習善學: 於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十種四 聖諦如實觀中,如實地培養出於法善見其本,善見其患,善見 其滅,善見其滅道跡的能力;於法善入其真實義理,與法相應 而知法,見法,入法的能力。其中善見其滅的止息苦受煩惱, 要依遠離,依斷無欲,依滅盡,向於捨,法法正趣涅槃精進。 ○4.戒定慧增上學的真實認知: 於37聖道品建立起的解脫知見的 自覺智中,於淨戒、三昧正受、解脫智慧等三增上學,達到正 念增上,解脫堅固,現法離熾然,心常安樂住的能力。精進於 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等五法身。 ○5.生起慧解脫所需的七種解脫智慧:乃於四聖諦的自覺智中,依 於平等如實正觀,開啟緣起法的法住智,善惡法擇法精進的智 慧,現觀現證的平等慧生,覺悟真理真相的等正覺智,捨離一 切有餘的行捨智,乃至於後知涅槃的涅槃智等。 ○6.16觀行的慧解脫之路: 在解脫知見的心智成長中,生起以37 道品為法洲以法依,及以五受陰自心相為自洲以自依的實修的 能力,成就道法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的心慧解脫,成就戒、 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具足的修行。 五.綜合阿含原始佛法四大特色,其實修上有數點特質如下 : 1.必為離苦得樂,正覺解脫而學阿含正法: 修學阿含正法者,必是為求滅苦解脫而學,必是為得生命真理 正覺的菩提之道而來,必是為如來等正覺明行足的真理而學的 ,如果只為世間善法人格端正法而學阿含,要修學世間善法、 端正法,各宗教各學派都有在教導,不必來阿含學,此是四大 特色首先的明示。 2.學阿含正法者不怕妄想妄念起,不怕煩惱起: 要學阿含正法首先一定要誠實地面對自我,方能修學現見法如 實法,故不怕妄想妄念起,不怕煩惱起,且因學者在凡夫精進 階段,本就如實自知苦受煩惱出自五受陰,出自無明行,未破 無明前,於世間人事行當中,仍難免習性爆發,引生憂悲惱苦 的種種煩惱,故學阿含者必會掌握每次煩惱的生起,精專於四 聖諦的無漏思惟與正觀,開啟明分想的正見正思惟的智慧。 3.阿含正法的實修必先從四個念處的自心相內觀作起: 學佛修道要自依法依不異依,但自依非僅言修行靠自己之義而 已,自依有修持從自身心何處著手之意義,基本上就是從有四 個念處的種種心相心行下手,作如實觀察其分別,如實覺知其 出入,了解此種種自心相淨染的差別,以及不異的本質,由此 體會因緣集滅法,體會清淨心與邪穢的心之差異,體會等正覺 的修習,體會滅苦解脫的心法。 4.原汁原味的阿含正法有其獨特的實修法要和次第 : ○1. 阿含正法是在六根對六塵的日常生活當中實修,它有它的 實修法義,皆來自雜阿含經的經義,完全無需借用後期佛教八 宗的經論來解說,也就是完全不需要用本體自性論、空性論、 中觀論、虛妄唯識論等後期佛法來解說。它有它實修的步驟與 架構,基本上是現見法的修行在每一個當下,此從四念處自心 相切入修持;若從解行並重的意義言之,則從十二緣起法的四 處四食下手修持,建立起堅固的解脫知見。它有它的修習精進 的四階段,所謂凡夫精進階段、守護根門精進階段、聖賢無上 修根階段、出世間八聖道實踐階段,如同在法要的深入理解, 也有由無到有的粗細微妙之四精進階段。也有常生活中的六大 實修功課,每日時時要做,培養那等自覺的警覺性的強大能力。 ○2. 阿含正法的修持方向正確與否,有其檢驗的方法於日常生 生活中,不但有修持精進的道跡可循,行者可自覺知日愈精進 否,修持到什麼程度自己很清楚,矇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除此外,正確方向的修持結果,必會經歷七道善法的檢驗, 生起離欲牽絆的喜樂,湧起善入於法的法喜,若越修煩惱越多, 是非問題越多,修行鐵定是走入了錯誤的方向,進入了死胡 同,此是行者應有的覺悟,七覺分的喜覺分與樂覺分,就是說 明正確的修行是越修越無我,而身心也越輕鬆安怡喜悅的。 6.阿含正法實修的正受反應與精進的道跡 : 正確的阿含正法實修,有學道跡可循,有因緣集滅法之法住智 可斷知;有四聖諦的自覺智可覺知此集滅法;有七覺分的正覺 等覺智可檢驗修持方向的正確與否;有八正道品的修持的著手 處;有修證的三依一向的觀行;如是循著37道品的道跡精進, 在精神上越能統一集中,在心境上日愈清淨祥和,在心量日愈 善柔慈悲,現法得喜樂安穩,心喜清淨安樂解脫。 7.煩惱我及我所的斷除,及從世間解到生命真理的究竟覺悟: 佛陀正法的四大特色,不但直接告訴世人我執的自我從何而 生,以及斷除我知、我見、我是、我欲、我愛、我能、我慢等 我執的實修方法與下手處;而且從無常有為法,因緣集滅法, 教導吾人真實理解五欲世間根欲處界情因緣果命業等十事一 切至處的真相,以及有情生命一切至處的真理,如是有具體修 持的道跡道法可資遵循,並究竟覺悟到生命的真理意義,在佛 法中可說獨一無偶的,故說其為根本佛法。 六. ◎現見法六大特色實修法要:215.554.563.931.252. 現見法六大特色中,滅熾然、正向涅槃與不待時節之限等三項, 是為見法修證的成果、方向與時空限性的說明;另三項為現 法、即此見與緣自覺知覺悟,在說明現見法實修的方式,綜論實修方法如下: 1.現法:字面上意義是現世現前可自證解脫之道法,但就實修方 法而言,乃當六根對六塵現前所起的一切法中,若生起欲貪, 初學過程者當先善修內觀自覺知到,即欲貪的生起如實自知, 包括欲貪意識生、欲貪念想、欲貪意覺、欲貪心動等,此是欲 貪現法自覺知之第一步,次則在下一次的內觀中,同樣情境不 再生起欲貪如實自知,發揮了滅熾然煩惱的效益,此因解脫知 見的正念增上故,此即現法實修義理。 2.即此見:意謂即於現前當下通達如實觀察,如實現見,乃法實 修的必要條件,也因此現見法不待時,沒有時空時辰的限制, 也因是能修習正念正知,由如實觀察現見而自覺知。 3.緣自覺:實修深義乃緣於苦集滅道之因緣集滅法,在內六入處 如實自覺知五蓋、內結的生起否,甚至七覺分之生起否,乃至 於生已而滅如實知,已滅不復生如實知,如是解脫正知見生起 法住的自覺智,此亦是正向涅槃滅煩惱之故也,此即現見法實 修方法的三大要素…如實觀察、如實自覺知覺悟、無漏思惟解 脫知見。 七.真如法、如實法的內涵 : ○1.如實面對自我正反兩面自心相. ○2.如實法即為如實知,如實見的真實體驗感受觀察覺知,是對 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等此一事實的真實體驗感受;是對五 陰集滅味患離的如實觀察覺知;是根塵識合觸,緣觸生受,緣 受生愛取有的五陰苦集滅法的如實知,如實觀察;是對根塵識 和合觸而生受的如實知顯現,如實知其無常有為、非我、非我 的法性;是對十二緣起法及其之集、滅、滅道跡的如實顯現體 驗感受;是對四聖諦、八聖道的如實顯現,如實知的體驗觀察。 如實法是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涅槃的如實體證之真如 法;○3..是住於淨戒具足,宿業漸吐,現法離熾然的如實法; 是三昧正受具足,離欲惡不善法,說離熾然之如實法;是正念 修無量三摩地,如實觀察,如實知如實顯現苦集滅道四聖諦, 智慧自覺,宿業漸斷,現法離諸熾然之如實法,是對成就諸禪 如實顯現苦集滅道,而能善見其本善見其患,善見其滅,善見 其滅道跡之如實法。 上述即如實法的三大特性!如實法不僅是個人於四念處的親 身體驗感受覺知而已,若不與苦集滅道味患離相應,若不與無 常苦空無我的法性相應,若不與四大聖道法相應而現法離熾 然,常得心安樂住相應等,就不能稱為如實法,真如法,甘露 法,蓋個人的親自觀察覺知雖如實,但仍囿現於只是個人的感 受或觀察而已,與滅苦解脫之知見無關,解脫之正智並未生 起,換言之,只走完苦諦到集諦即此見此階段道程,尚未完成 道諦至滅諦之滅熾然此階段,完成智慧自覺知而現法離諸熾然 之道程者,仍未完成真正之如實法!是以如實法不僅是對外境 諸現象的如實觀照覺察其無常生滅法而已,更要不可離開對身 心五陰的內觀覺察,如實知如實見其因緣集滅法,身心苦集滅 道四個聖諦的如實顯現!563.

第五章 心意識運行…識住.起心.作意.動念

◎ 第五章 心意識運行綱要表…識住.起心.作意.動念(受想行). 錄自大和道一雜阿含實修法要綜論篇第五章 高雄市三民區中華二路223號5樓大和道一講堂 07-3231262 大和道一法師醫師技師原始佛法講座 一. 識住.起心.作意.動念—聽到毀謗你的話或意欲去做某事例: 義 理 1明分覺者 2計度有我者 3道德修養 識住 觸集 心理生理感覺 1.現法的認知 2.意欲的覺知 乃某種觀念感受行為的感覺的認知. 如冰觸例. 來自心理生理感覺的如實認知.做某事之意欲始末都很 清楚地覺知。 來自教導.經驗起不可意覺.如實或不如實的觸覺知.初始意欲 淨識.染識之認知.或如實與不如實覺知. 初始意欲. 起心 1.起相應或不相 應心. 2.認同的心起可 意不可意覺. 3.不理會的心 正智正知善法惡法.惡法起不相應心.或做某事的意欲心波動起. 自我在認同 而起瞋心的波動.做某事的意欲心啟動. 來自修養 的習慣.沉默不相應. 做某事的意欲心動 作意 1.明分覺照而作 2.現法起自我意識情緒作意反應. 3.不理會的意覺. 修養好 不起情緒反應 覺.採取行動的意欲覺出現動作同步啟動 瞋心的不可意覺起不悅覺等.動作的意欲覺也同步啟動. 修養好.不理會的意覺知.平和覺.動作意 欲也啟動 動念 受集;情緒感受 想集:觀念.想法 行集:身口意行為 1.動作之意欲念 2.情緒之意欲念 斷除惡法.遠離惡法.增益善法. 正念正智而行而動作.275. 情緒反應在 顏面.呼吸.聲音.胸部. 正念正知易忘記原意欲. 不起情緒反應.保持在動作的正念正知.或主意欲 備註 1.正念正知乃同步作用,以如實覺知出入息之長短為例. 2.主意欲與正念正知中各階段的意欲不要相混淆. 3.意欲的念頭分意欲動作與引起情緒的意欲的念頭等兩類. 4.有正念才有正知,是指正知的內容都在正念觀察的對象內. 5.念頭的生起與內容意義,只能覺知而知,不能觀察而知. 6.法塵乃已知內容的過去經驗資訊,意識乃認知念頭的內容. 如眼識物體形體大小.粗細.顏色.明暗.位置等內容,不一定 指意義,只有法塵中的意義,其內容就是意思義。 7.以上識住.起心.作意.動念.轉動極快速,但各有其覺,並就 三類型人而作不同的反應區別: 起明分覺者.有我計量者. 道德修養好者等三類,有世間與出世間的反應。 二. 大腦心行運作綱要總表 ↓ 六根對六塵 ↓ 接收目前訊息的感覺系統 ↓ 有意識知覺的路徑 六觸 ↓ 六識 不經意識知覺的路徑 左線外顯海馬迴系統 感覺轉換知覺的視丘 → 右線內隱杏仁核系統 ↓ 選擇性的注意 情緒恐懼本能反應系 識陰知覺綜合作用 型態的辨認 潛意識↓杏仁核 ↓ ↓ ↓ 創傷學習情境記憶系統 ← 大腦心智綜合功能區 四識住 恐懼制約機制 外顯的意識上的記憶 → 有意識的工作記憶區 想陰 潛意識、邊緣系統 過去意識的經驗知識 選擇、立即決定、轉變階段 ↓處理評估 包括過去的情緒經驗 外顯 ↓ 行陰 情緒的激發杏仁核 ↓ 情緒非情緒皆經此形成即時的意識經驗 ↑ 受陰 提供當下的感覺、認知、念頭的思索階段 ↓ ↑ 有價值、熟悉或值得注意的資訊、經驗 皮質高層感官訊息 ↓ ↑ 大腦皮質登記入長期記憶工作區儲存 長期壓力、情緒興奮狀態、記憶深刻化 ↑ ↓ ↑ 提取過去意識、情境記憶、現在情緒、知識融合處理 ↑↓ 想到一件事及感覺到怎樣 ↓ (觸境) ↓ 本能反應…新的即時意識行為情緒反應 三.心意識的基本認識: 35.267.289.290. 1.此心意識即指五陰心行運轉,當思惟觀察其無常,不是常不變 異,應斷此色受想行識之欲貪,身作證具足。35. 2.當善思惟觀察於心,心惱則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心境有種 種變化,有如斑色鳥種種雜色,有如畫師在心素地上畫種種圖 畫,心行表現在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上,要如實知其集滅味患離 方能不生愛念樂著,於五陰得解脫。267. 3.一般凡夫於四大身起厭患,離欲,背捨;於心意識則不能生厭 離欲背捨,凡夫常於此保惜繫我,有所取得就說此是我、我所 ,相在,且此心意識須臾變化不停,不若色身的易掌握,是故 學法者應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此心,樂觸因緣生樂受,如實自 覺知樂覺受,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如是苦觸因緣、喜 觸因緣、憂觸因緣、捨觸因緣生捨受等,生時如實覺知,其捨 觸滅,其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故乃思惟此心觸因受生,觸樂 觸縛,故於色受想行識生厭不樂著,不樂著故解脫。289.290. 4.此心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求,而身口意起邪行. 此心緣恚界生恚想、恚欲、恚覺、恚求,而身口意起邪行。 此心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求,而身口意起邪行。如是 現法苦住,有苦礙惱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要懂得緣出要界 生出要想,緣不害界生不害想,現法樂住,生善趣中;如是心 常與眾界俱,與眾界和合。458.447. 四.如實覺知的運用: 1.大腦制約性的思量,它停止了其他每一件事,只是思考,會有 分析推理續論,然後作結論;用心的話,直接感覺,如實覺知,立即呈現事實結論,不轉入語言思慮,例如:微風吹拂肌膚的 感覺,廚房傳來陣陣香氣的感覺,一杯清涼甘泉入口的感覺, 輕快旋律樂音的感覺,注視著一朵玫瑰花的感覺,或者直接體 驗地水火風四大十二種行相的感覺等,此即如實覺知,如實觀 照,不入思考的實修方式…外在感覺是粗淺的。 2.所謂心想事成或事行,除了依習性、本能、反射而行外,此身 乃依想而行,所認知的思想乃成了一切法的根源,匯集成一條 思想的河流—我的思想,是以所有我的我的人事物也就成立了 ,思想的認知就是此一切「我的」的基礎。禪修者就在這裡, 吾人要如實去覺知「我的思想」是無根的,思想不是我,思想 不是我的,思想皆是外來的,觀照覺知思想,令「思想」成為 無根的被觀照者,那我的思想之主體性消失了,那個隨思想而 來的自我也不存在了…思想是我的,本身也是一種思想,也是 一種我見…內在的念想或某些情緒感受是精微的。 3.覺知到情緒感受或念想的是吾人的心意識,就是那精神貫注的 地方,透過它方可如實覺知,如實觀照,被觀照被覺知的當下 ,那個我在消失;如果被觀察覺知的是那個集滅的因緣,那個 我的思想,自我的感覺,也會消失不復存在,只有此一如實覺 知者的存在,它是離欲的,此是吾人何以修習正念正知之義理 。 4.諸法無我,因為「我」是從許多「我的」所產生出來的,我的 宗教,我的財色名食權,那個「我的」之感覺就創造出我執, 而此一思想更成了我是的中心;脫離此思惟的正思惟,就是在 如實觀照覺知無常生滅現象,或集滅因緣時;或者思惟苦集滅 道四階段時,或思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時,或如理思惟善惡 法時,蓋此時外來世界已不復存在,我的思想消失了,自我情 緒平復了,自我的感覺也不存在了,只存在著如理思惟與如實 感覺覺知的心,正也是正見生起時! 五.正念正知與正智的微觀與妙義…從內觀角度而言,若是 正念的定義:如實觀察當下所緣對象所有感覺的過程。 正知的定義:如實覺知當下所緣過程全部感覺的內容。 正智的定義:對善惡法起明分想的正思惟正見的明辨智慧. 以上述的定義深入微觀實證的正念正知與正智的深義: 275.802.434.14.31.261.66.67.213.215.275.312.563. 1.當正念的力量強時,就能看見意欲的念頭,然後再加強正知其內 容的能力,方能內觀心念處,此語此句體證的實義何在? 正確否 ? 還是自覺知的如實知的力量強才對呢? 答: 正念乃一心安住在觀察其變化分別之意;正知則由心自覺知 其所觀察的內容出入,故若能看見所欲動作的動作念頭,此 是經由心的自覺知其動作的念頭,而同步正念觀察之,並非 正念先觀察到的,自覺知的警覺力愈強,此能力就愈強。 2.就覺想念頭而言,意欲的念頭有分成意欲某動作的念頭,及意欲 起某情緒的念頭等此兩大類,在正念正知與正智的內觀禪修中有 不同的法要義理,對正智的生起天差地別。 答: 意欲做某事而採取某動作,或看見某物而起貪欲覺貪欲想, 或聽見某語言而起瞋覺恚想,雖皆經識住起心作意動念四階 段,但動作的念頭較粗顯,且身行動作本身無善惡法之分, 故正知即是正智,對行住坐臥俯仰屈伸的動作知道的很清楚, 但動作也有危險否之分時,此時正智與正知就有分際了; 可是情緒覺或貪欲覺的生起則細微得多了,且情緒覺與貪欲覺 有欲惡不善法之分,若於自覺知當下即能分辨善惡法者,即是 正智隨起,否則只是正知某種覺而已。 3.正念的力量強到底是什麼實義?在持續性?在觀察?念住? 答: 一心安住在正念觀察四方,心不動亂,正是一心持續安住的 力量強之意,也是念住在觀察的力量不變之意,此也是修念覺 分的第一要義,必具此能力方能進入心善解脫的正思惟覺分。 4.有正念才會有正知的真實義何在?正確否 ? 一心念住? 答: 有正念方有正知,指正知的內容乃正念所觀察對象的內容而 言,並非先有正念,後才有正知之意;若正念正知同步生起 時,則在正知的同時也正在正念觀察,其重點乃在禪修時, 吾人要能安住此心在四個念處,不隨便再起認知推想而亂心 ,指能一心念住在正念觀察所覺知到的受、想、覺的生住異 滅,令心不亂,亦即先有注意力選擇的觀察對象,如選擇觀 察四衢門東西南北方來的旅客,然後一心安住於觀察什麼樣 的旅客來了,開始生起覺知什麼樣的旅客來了,此時為正知 正念,也是正念正知,若知是善法惡法,則為正智。275. 5.念頭的生起,是覺知到 ? 還是看到觀察到 ? 答: 是覺知到的,蓋內觀觀察是透過注意力的集中而觀照著,它 所觀照的是六識所起的感覺,而以那感覺生滅變異的過程為 主要的觀照處,是以覺知同步帶同注意的觀照觀察。 6.念頭的內容,是覺知到 ? 還是看到觀察到的 ? 答: 是覺知到的,而念頭的自覺知是透過意根的意識,才能覺知 到,因意識的覺知到的同時,方能同步觀照那念頭。 7.意根對法塵為意識法塵,法塵乃過去的經驗、人事物等資訊,為 已知的內容,那麼意識的真實法義只是覺知念頭的生起嗎 ? 答: 意根對法塵生意識,故說意識法塵;識陰乃六識身的別知相, 是對六塵的分別認知,也是對身口意行的種種認知,如眼識 乃對物體的形狀、顏色、明暗光度、位置等的認識認知;耳 識乃對某種聲音音色聲調的認識認知;而意識則是對法塵過 去所經驗或已知記憶的人事物等意義上的認識認知,故意識 有指心意識起認知作用的意思。要注意認知與起名相影像的 想是有差距的。 8.由以上的7點正思惟,以及上述275經到563經的如實了解,請 問您的實修實證上的體會,是正念先,還是正知先 ? 或者都不是 誰先,而是正念與正知同步,其實義實理何在? 尤其您是內觀情 緒的念頭,此是內心的自心相,而非簡單的意欲身體動作的念頭 喔! 注意此點細微處的差異之大,您將對正念正知與正智有更微 觀與深義的如實了解,吾人常說心念轉動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正 念覺知的力量不強是追不上的,此話正確否? 答: 若於心受念處的微觀,你將體會到識住、起心、作意、動念 的心念的轉動。吾人常說念頭轉的速度很快,指的就是由識 住到起心,一直到動念的身口意行與情緒反應,是指此一過 程太快了,故不易覺知到,但是每一階段都有它的覺,是以 吾人還是有覺知到每一階段的可能,只要自覺知的力量過強 ,而不是正念觀察的力量夠強,也不是只覺知到那仍粗燥的 意欲動作的念頭而已,因此一層次仍是簡單可做到的層次 ! 當吾人能自覺知的警覺力很強時,尤其是已開啟四聖諦無漏 思惟如實知的自覺智時,心的警覺力就像此心舍的主人,駐 於舍門的櫃檯,貪欲的客人一進門,此心立即覺察到貪欲客 來了,此即自覺知的警覺力強,貪欲念頭一生起,即自覺知 到,此就是現見法能離熾然滅煩惱的神兵利器。不要修習追 念頭,那是永遠追不上的,要修學此種警覺力以待諸種念頭 的來臨。813. 六.例如: 以正智正念修習四念處時 : 在如實觀察覺知四個念處的自心相時,將注意力集中於如上 現前的一境一心行上,細心自覺知覺察到其心行身行的真實 內容內涵,或其動作過程的真實內容意義,故可如實自覺知 生滅變化的五陰心身行的內容,可如實自覺知集滅變化因緣 的內容內涵,如是見法,知法,入法,心常與正法相應,終 必如實印證諸法無我大法印,乃至於寂滅涅槃的真理。如實 覺知的精細度,可分識住、起心、作意、動念等四階段的深 淺細微差異,如同對法要的理解,亦可分成粗(名相實義)、 細(內涵細節)、微(善惡法隱含難察細節)、妙(心行清淨處、 等覺智慧、真實本質)等四種層次的理解。 對於日日生活中常會出現的貪瞋掉悔疑懼的心念,常見的 情緒感受,人生八苦,六識六塵,妄想妄念等,應適時於當 下覺知後,如實加以觀照,令這些能力由無而有,由有而至 熟練,學法修法者要記得不開始自我修練六種功課,將一直 停滯在彼法為零為無的階段,而且喪失了平常許多修練如實 觀察的機會,不要被卡在身念處的某個階段,未能進入主要 滅煩惱解脫的階段,是故此一切的如實覺察的修練,在具備有根本的專注攝心力與前行資糧道下,吾人應就名色五陰身心開始,全面內觀禪修四個念處的種種自心相,尤其是從受念處的自心相開始,如實觀察例如瞋恚、不平不滿不服、不滿足、驚懼、自卑、傲慢、不合我意、可意不可意、爭執、嫉妒、厭惡、不屑、掛意、貪婪、被傷害、無聊等等感受感覺…,如是真正進入實修在生活的每一當下,方能真正走入慧解脫此一道途。

第四章 雜阿含經修證法要的總架構

◎ 第四章 阿含一乘道原始佛法修證法要的總架構 錄自大和道一雜阿含實修法要綜論篇第四章 高雄市三民區中華二路223號5樓大和道一講堂 07-3231262 大和道一法師醫師技師 一. 修證法要的架構 實修持法 內涵.法義.四食. 正智.修習.三昧. 出入 何處 斷知.法益.連結. 正觀.戒定慧.禪修. 修證斷知 證五法身無漏解脫正覺 464.305 四聖諦.現見法.如實法. 應修 如實止觀.行八正道 平等慧如實觀四念處 如實知如實見.善見善入.淨戒智慧等覺禪定 應證 生明.寂滅解脫. 等覺智.涅槃智. 現觀現證.見法入法.正念正智.七覺分.明分想 應斷 無明.有愛. 起明分想思惟.行捨智. 應知 五受陰生苦.先法住 無常故苦.後知涅槃 305. 347. 四聖諦無漏思惟自覺智 緣起法則法住智. 修證方法 正覺生明解脫四步驟 729. 七覺分.四聖諦.四念處. 遠離 遠離五欲世間之貪愛 摶食斷知.斷解脫界. 斷除 斷除一切有餘行 斷除三界愛欲而無欲 細觸食.斷解脫界.意思食斷知.無欲解脫界.無相、無所有三昧. 滅盡 一切名色行滅盡 無所有三昧及入處 無所有入處修捨無量心.識食斷知.滅解脫界.貪瞋癡一切行相斷 平等捨 向於捨 平等捨離一切善惡法 無諍三昧--無量心無相無所有空三昧具足 無量.無相.無所有.非我非我所空.識食斷知.滅解脫界.滅盡定. 貪瞋癡有計量.有我相.有我所有 十二緣起 修證有四處下手切入處 372.四聖諦三轉.配合四食. 無明 從識生起明分想的正見正思惟. 行 賢聖淨戒.六根律儀. 識 ○4.五陰識.識食斷知.修四入處定.識入處 識入處修喜無量心.名色斷.滅解脫界.識無邊定. 名色. ○3.意思食斷知. 五陰空三昧 空入處修悲無量心.斷三愛.無欲解脫界.根本四禪定.四入處定 六入處 無相三昧. 622.1028.於觸正念正知而修. 斷三受.斷解脫界. 觸 ○2.細觸食斷知. 受 苦受.樂受.捨受. 凡夫捨受.聖者捨受. 愛 ○1.摶食斷知. 欲愛.色愛.無色愛 五欲功德貪愛斷.斷解脫界.初禪離欲惡不善法.無欲解脫界. 取 註:淨念心入處修慈無量心三昧 想受滅盡定. 743.814. 有 生老死苦 註: 1.認識原始佛法的四大特色來說阿含正法. 2.苦諦集諦自覺知 ,滅諦道諦止息離熾然.3.以七覺分檢驗修證過程及四念住等法 二. 實修實證的下手切入處: 373.304.609.746.622.623.803. 1.離斷(無欲)滅捨四法: 淨除一切五蓋惱心,慧力退失之障礙分. 在離斷(無欲)滅捨的修證實踐中,離是遠離五欲世間的一切有餘 有漏行之過患,遠離五戒的怨懟恐怖,也是厭離五受陰過患之深 義,;斷是斷除五欲功德的一切貪欲,斷除欲愛色愛無色愛,即 斷除一切欲漏的愛欲而無欲;滅是一切五受陰行滅盡,即滅除一 切五蓋惱心,及令慧力退弱不趣涅槃的障礙分之無明漏;而三依 皆正向於平等捨心住,法法轉趣涅槃,入於寂滅地之深義,七覺 分即依此三依一向而修習之,能起明分想,斷除有漏、欲漏、無 明漏等三漏,心不緣著,生明解脫。276.737.741.742.745.746. 2.從解行並重言之,十二緣支依於四食有四主要下手修證處: 292.298.372.373. ○1. 從愛緣支處下手…依因緣集滅法,現法如實覺知,遠離五欲 世間的喜貪愛染味著之患,也厭離五受陰之過患,如摶食之 斷知五欲功德的貪愛。 ○2. 從六觸入處緣支下手…依正念正智而修持,如細觸食斷知, 斷除三受入斷解脫界,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3. 從名色緣支的想行陰下手…依現法如實覺知,如意思食斷知 ,斷除三愛入無欲解脫界,斷除欲愛、色愛、無色愛之愛欲。 ○4. 從識緣支處下手…起明分想的正思惟正見,建立堅固解脫知 見,開啟解脫智慧,從清淨心素作徹底的修正,如識食斷知 ,斷除捨離名色一切行入滅解脫界,能證不受後有。 3.從現見法言之,住身受心法四個念處下手修證 : ○1.身念處: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覺知 息長、息短;覺知ㄧ切身入息或出息善學;覺知ㄧ切身行息 入息或出息善學。 ○2.受念處: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或出 息善學。 ○3.心念處: 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或 出息善學。 ○4.法念處: 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善學, 出息善學。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 明分想修習滿足。安那般那念雖斷諸覺想,仍屬粗思惟住,應 當更修其餘更微細思惟住,而入聖住(四聖諦)、天住(四禪定) 梵住(四無量心)、學住(初二三果)、無學住(四果)、如來住、 乃至無學現法樂住,如是入細微處仍是安那般那念,亦是正說。 修安那般那念16階,身不疲倦,眼亦不過患,樂隨順於四念 處觀住,樂自覺知而不染著於樂,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16階得 大果利。若欲求修安那般那念的四禪定、四無量心、四入處定 、四大士果,開發神通力,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 ,漏盡智者,如是當修安那般那念,換言之,即如修安那般那 念一樣的修習諸禪法,也就是心與諸禪法相俱相應,起念覺分 的正覺與等覺的覺悟,修習七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 於捨而修安那般那念,也同樣修習於諸禪定無量三摩地,甚至 不淨觀,無常想,隨死想。 803.806.807.814. 4.◎ 從精進的階段性言之,可分成四個修證精進的階段: ○1. 凡夫精進階段: 如眼見色生可意時,即生攀緣心不會厭離 要如實知;眼見色生不可意時,即生厭離排斥心如實知, 如是正念正智如實覺觀,此是如實自覺知的階段。 ○2. 守護根門精進階段 : 守護根門,如眼見色生可意時,不生 攀緣心而知要能厭離如實知;眼見色生不可意時,要不生厭 離排斥心如實知,正念正智,此是常勤攝心,知厭離不厭離 的階段,也是四正斷的階段。 ○3. 賢聖無上修根階段 : 賢聖無上修根,如眼見色生可意或不 可意時,厭離不厭離心俱捨如實知,甚至不生可意不可意於 眼觸時,生起則慚愧羞恥厭離,如是培養正念正智,正念觀 察,正智善法斷除煩惱,惡法則引生煩惱。 ○4. 出世間八聖道階段 :如是顯現生起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 惟與志趣,正確的行為、語言、作法,正確的意念,正確 的精神注意力,心靜正定不亂,易言之,於六常行中,保 持正念正智,心祥和平靜,不苦不樂。 5.正見的善見善入的四大階段: ○1. 善見其本: 能善見其本質,善見其本源(本因緣),方有能 斷能修證的功能,此乃如實理解其本質本事本義之能力. ○2. 善見其患: 能善見其禍患、業有果報,於思惟修中,方有斷 其愛染執著的力量,此乃要瞭解其可能衍生種種煩惱苦受等 之過患與因緣,是以於善惡法會了知分別的清清楚楚。 ○3. 善見其滅: 能善見其滅法之無常生滅法,與因緣集滅法,如 實了知集法即滅法之法要真諦,方有能施能取,能捨能離, 心定自在地遠離一切有餘,情執,欲貪的等覺智慧,此乃要 了知此等過患擾心時的苦受,如何生起明分想來滅除它?而 於此生起滅除煩惱正見的智慧。 ○4. 善見其滅道跡: 能善見其滅道跡,如實體會出世間的正見, 以至於正念正知正定,則於實修止觀諸禪時,不執取不為五 蓋所纏,方能修諸佛陀所說的真實禪。如是進入善見其滅道 跡的八聖道之道跡,如是顯現生起正見,正思惟,正確的行 為語言作法,正念正知,心靜正定不亂。 6.正思惟法義的四大階段與六大住: 在如實覺知的精細度,可分識住、起心、作意、動念等四階段 的深淺細微差異;在法要義理的理解,亦可分成粗(名相實義)、 細(內涵細節)、微(善惡法隱含的細節、隱微難察的深義)、妙(心 行清淨處、等覺智慧、證果等覺的真實本質)等四種層次的理解, 尤其是涉及實修法義的解說的論述時。 ◎ 正思惟的四大階段: 粗.細.微.妙等四階段. ○1. 粗思惟階段: 就名相本事本義的初步理解階段,如四聖諦苦 集滅道等四階次所各代表意義的初期理解。 ○2. 細思惟階段: 就實修細節而言,理解到四階次彼此間的關係 ,也就是縱向的實修關係,因果關係,故有所謂因緣集滅法 的理解,與如實知的體會。 ○3. 微思惟階段: 就隱微難察的橫向關係而言,四聖諦四階次的 橫向連結於十二緣起法、五陰五受陰法、無常生滅法、四念 處的集法滅法的隨順觀念住、七覺分起明分想的等覺等等隱 微處,於解脫正覺的善法處,於五蓋慧力贏弱的惡法處,有 何相關聯的更深法義,此處乃能開始對原汁原味的阿含原始 佛法有一個全貌的初始認知,包括實修實證的架構的實修法 義在內。 ○4. 妙思惟階段: 就勝妙行而言,能斷五受陰一切有餘行,餘陰 不再相續,永斷貪瞋癡無餘,如何起四聖諦的自覺智,如何 於七覺分起等自覺智,如何起擇法精進的智慧等等,如何於 實修中,四聖諦與七覺分起交相運用於四念處,成就明分想 ,身心止息滅苦,正覺解脫的阿含正法一乘道,此即妙思惟 妙行的實修實證階段。 ◎ 細微正思惟的六大住階段: 就安那般那念而言.807. ○1. 聖住(四聖諦) 階段: 聖住是無相三眛,不念一切相,離一 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無相故無踴 躍欣喜, 亦無退失滅沒之相,解脫已而住,住已而當下解 脫無漏,此乃智果,智功德。但就安那般那念而言,聖住的 微細思惟則指四聖諦慧力的無漏思惟住。556.502.567.80. ○2. 天住(四禪定) 階段: 就安那般那念而言,天住的微細思惟 則指四禪定色界天的無恚天道思惟住,亦是四不壞淨的思惟 住。 ○3. 梵住(四無量心) 階段: 就安那般那念而言,梵住的微細思 惟則指四無量心的清淨思惟住,慈無量心以清淨入處而修習 多修習清淨行,無瞋無恚無嫉無怨的淨入處思惟住。743.742. ○4. 學住(初二三果) 階段: 就安那般那念而言,學住的微細思 惟則指初二三果賢聖位的思惟住,以三結盡乃至於五下分結 盡等彼地等覺得思惟住。 ○5. 無學住(四果) 階段: 就安那般那念而言,無學住的微細思 惟則指四果阿羅漢聖者的思惟住,入無學三明的思惟住。884. ○6. 如來住階段: 就安那般那念而言,如來住的微細思惟則指如 來等正覺的思惟住。 7.三轉的基本修證三步曲與四大基本修持工具: ○1. 三轉修證的三步曲: 同於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 第一轉: 應知其禪法道品的本事本義的真實義。 第二轉: 應修止觀,應斷無明有愛,應證正覺解脫等要領。 第三轉;已知悉知,已修,已斷,已證。 ○2. 四大基本修行禪觀的工具: 修行必須具備的基本方法。 1.正思惟。2.如實觀察。3.如實覺知。4.一心三昧力。 8. 從所證果位的修證,可分為四大上士或四大士的果位: ○1.須陀洹初果賢聖位: 若得法眼淨,一切集法滅,成就四不壞淨,得四聖諦無間等果, 能斷身見結、戒取見結、疑見結等三結,證初果須陀洹,不墮惡 趣,七有人天往來,決定正趣三菩提。又須陀洹者一切當知四聖 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797.820.396.935.393. ○2.斯陀含二果賢聖位: 斷身見結、戒取見結、疑見結等三結,而貪瞋癡薄弱者,得斯陀 含二果果位,一種子道,人天往來一回。又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 聖諦如實知故,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393. ○3.阿那含三果賢聖位: 斷五下分結者,即斷除三結與欲界貪瞋者,得阿那含三果果位, ,得中般涅槃,即於生淨居天或五不還天前,即得阿那含三果, 再證涅槃,又稱不還果。又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皆於四聖諦 如實知故,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393 ○4.阿羅漢四果賢聖位: 若戒增上,心定增上,慧增上,能得解脫知見,於彼地得正覺 者,於欲有漏煩惱心得解脫,於有有漏煩惱心得解脫,於無明有漏煩 惱心得解脫,能證四果阿羅漢,自知不受後有,於日常生活中,不苦不樂行,捨心住,正念正智行。又阿羅漢於四聖諦一切悉知故,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821.823.826. ○5.大阿羅漢等正覺位: 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人天師、佛、世尊。又若得無上等正覺,亦於四聖諦一切悉知 故,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 ○6.結論;一切證果聖位者,皆從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現觀的如 實知,如實見,如實無間等,以及四不壞淨而進入初果等四果 位。 *******.

第二章 禪修應有的認知與心態…大和道一原始佛法講座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綜論篇…大道真諦至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 第二章 禪修者修行應有的認知與心態 (一). 禪修者應確實了解修行必有的認知與心態: ○1.心要靜得下來: 心靜方能如實自覺知自心相,觀照自心相。 心定靜方能如實正思惟,觀照微細清楚,覺察敏銳自知。故 須修習攝心一境一所緣的坐禪,以腹式呼吸的方式攝心且放鬆 自己的身心,心方能逐漸靜止下來的。 ○2.要能面對自我;修行是要改造自己行為的,要確實從自己的心 行修正,就必須如實地面對自我,逃避就不是修行,阿含原始 佛法的如實法、現見法,就是要能面對自我的自心相,如實自 覺知觀照到自心相的當下,即超越自我,成為覺知者,心境脫 離演戲的角色,成為平靜覺知的看戲者,當下現前。 ○3.禪修者要確實如實的觀照覺知,如實的覺知自心相,不論是 好的或不好的經驗,都必須照實的觀察與自覺知,能自覺知 種種自心相,方能依四聖諦自覺智止息寂滅一切有餘心行; 只有如實的觀照一切法的心,當下沒有貪欲、瞋恨、憂愁等, 沒有評論,沒有想像,沒有思慮,此是正念正智禪修的心。 ○4.禪修坐禪時,應確實保持心神的專注、輕鬆、平靜間的平衡 ,其中更是以放鬆而平靜為首要禪修的心素,如是方能進入一 心三昧的純一狀態,不要過度的硬挺,反而造成不輕鬆不自然的緊張,於禪修不但無益反有害,此不可不知; 無論禪修時生起什麼,如實接受它,放鬆自己,如實觀照它。 (二). 禪修時,在實修中應注意事項; ○1.禪修時不要勉強專注,不要太過度專注,不論你專注的目的 是什麼,都會引起精神過度的緊張,心神容易疲乏,甚至創造 了要生起什麼的貪欲,或排斥什麼的瞋恨,不易自覺知到那生 滅的愚癡的生起;心過度的繃緊是無法禪修的,而且容易引起 患得患失的心理。 ○2.禪修時不要試著控制你的妄念,越控制心越疲累,妄念生起 時,只要如實觀照它,覺知它,作個深深的呼吸放鬆下心情, 再拉回所緣境,即是禪修的方式; 不要試著強力去創造情境 ,那一樣也會造成心的更加疲累,只要專心注意當下,不要顧 念過去曾怎樣,不要計劃未來會怎樣,在自行正受的禪境 ,所依的是識的認知,及觀想的純一模擬;不要壓抑你的情緒,情緒會更壞,精神更緊繃,緊繃時應先放鬆,有煩惱如實觀照種種生起的煩惱,再止息它;不要用企求或期望的心來禪修,有企求就有我的計量,目標就難以如實觀照,結果只是心靜不下來更加疲累而已。 ○3.禪修時當時時檢測自己的心態: 覺知當下的自心相,若心身 變得疲累時,那就要檢討你的禪修方式是否錯誤了? 禪修時 有否保持如實的觀察覺知? 是否符合七覺分七道心行反應 ? 對禪修有錯誤的認知,會產生錯誤的心態與作法,那就有了戒 禁取見的心態,遠離了真實的禪修;或者是來自過度患得患失 的心理與心態,不但違反了離欲惡不善法的首要禪修條件,也 易產生掉悔或驚嚇怖畏自己的不良後果。 ○4.禪修成功的條件是: 不期望,不擔憂,不分析,不判斷,不 比較,不疑惑等,是於禪修禪境不計有我的條件,只要修在當 下,於四念處禪修生淨信心,方能持續精進於四念處,生起正 念正知,如實地觀照覺知,心在注意力所緣對象上,攝心的定靜力就得穩固,乃得如實觀察覺知到事物的本義本質,善見其過患,與生起止息過患的智慧。 (三). 禪修方向是否正確應有的觀念; ○1.禪修功課應放眼過去,展望未來,精進在當下: 任何過去的 的經歷要如實當作修行的助道資糧,不論正反兩面都當作是 一次難得寶貴的人生經歷的獲取;但不是以個人過去所熟知 的知見理論來展開修習,而是以四聖諦的自覺智,從四念處的 自心相,打開慧解脫身心的寶貴經驗之門,從此進入慧解脫的真正未來旅程。 ○2.聞思修證親近善知識: 當修習遭遇困難時,保持住心態上的 平衡,不怒不怨不瞋,請勿猶豫去尋求協助與指導,對指導 老師有信心,接受指導者及道場志工的協助及指導,我們會 竭盡可能的幫助你支持你。但要注意善知識者,會引導你去 面對自我,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理解真正障礙的緣由 ,而不是硬性以宗派寺院自我的利益為先,取代了原來那個 較小的自我利益,來囿限封滯你的正思惟。聽聞正法後,定 要用心去思惟法義的內涵,是否與滅苦解脫等覺真理有關, 若是無關必非善知識,如是方能修持在正確的法次法向上。 ○3.不要走偏了方向: 常見的錯誤觀念,以為禪修是一種玄祕或 超自然能力的修習,你必須修正此種有所企求的錯誤觀念, 要了解滅苦解脫正覺道法的真相,在於明分智慧的開啟;若 於禪修中,身心方面有極端的現象出現,如身體上的精疲力 竭,疼痛或病痛等,如心理上的驚恐散亂、焦慮不安、狂熱 興奮、沮喪失志等極端狀況,此意味著修行走偏了方向,此 時最重要的是,應即中止修行方式,告知道場教導師,尋求 解決方法。正確的禪修讓人獲益良多,心靈的淨化,身心的 放鬆,心情的善柔,令心自然生起法喜,心定喜樂自在,簡 言之,即是要符合七覺分的七道心行運作的心路旅程,才是 正確的禪修方向。 ○4.要安忍如實精進: 在內觀禪修中,每個人的體驗將會有所不 同,即使某些如實覺知或觀察是一樣的狀況或內容,但因個 人對阿含經法要義理的深意,慧根有所差別,詮釋的用詞語 句的妥適性也會有差異,在此處千萬不要犯了只有我是我能 的錯誤,批評別人修習的是與非,為五蓋所纏,是佛陀所教 導禪修中的大忌;全力以赴,要依於法要虛心善學,安忍不 放逸;面參報告時,要誠實面對自己,如實地將自己清楚或 不清楚的體驗,詳細報告就可以了;道場守則的遵守,要了 解是為了大家修習能如實的精進而制定的,也是安忍的一種 訓練,就像把道場的工作當做一種動禪來修一樣。 (四). 基本的坐禪、行禪、面參的要點: (1). ◎ 坐禪 1. 坐禪的基本認識: 基本靜坐的禪修,是攝心定靜的正念功夫. ○1.雙腳坐姿: 有散盤、左單盤、右單盤、交腳雙盤、伽趺雙盤等 坐姿. 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但背不可靠著椅子,任何坐姿只要 舒適持久即可。 ○2.腰部保持自然挺直,與地平面成直角,不要太僵硬強直過挺, 上身不要前傾,腳盤小腿易生麻痹。 ○3.頭頸部自然伸直,微收下顎,自然放鬆就好。 ○4.左右兩肩保持與地面水平,不向後仰引起胸腔緊張,不向前屈 易生昏沉,不要提升兩肩引起上身緊張。 ○5.輕輕閉上雙眼,或三分眼微張,舌抵上顎齒後吸住。 ○6.調心保持心境祥和平靜;調和呼吸自然輕鬆,放鬆整個身心; 接著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首先觀照覺知到整個身體平靜不動 ,以及臀部雙手舌抵上顎等觸點的覺知觀照,令呼吸出入舒暢 如是進入身念處內觀的修習。 2. 坐禪行為守則: ○1.坐禪時,有佛像則面對佛像。 ○2.禪堂內非必要,請勿說話交談,避免發出任何聲音。 ○3.禪堂內勿快步行走,走路如經行,儘量不發出聲。 ○4.有開門時,動作要慢,門要慢慢輕輕地關回去,勿發出聲音。 ○5.坐禪時勿將你的腳伸向對著佛像或僧侶。 ○6.請勿將手機等會發出聲音的物品帶至禪堂來。 ○7.晚上最後離開禪堂的禪修者,應負責關掉所有燈光與電扇。 ○8.團體坐禪是強制性的,除非教導師另有指示。 (2). ◎ 行禪 1. 行禪的基本認識: 正規的經行禪修,有助培養心的正念正知. ○1.自行選擇一條步道,不要受干擾,站著,兩腳打開八字形, 雙手握住,放於身前或背後,或雙手自然垂下置於身體兩側。 ○2.眼睛視線向下約45度,停在身體前方約五尺左右之地。 ○3.身體自然放鬆站立,端身正意,將注意力所緣導向左腳板 , 此是攝心的開始,不要東張西望。 ○4.接著左腳起步,觀照著一步接一步輕而慢的腳步行動,首先 是較快腳步的左步、右步的全程觀照,如是培養正念的觀照, 正知左右步的覺知,以及其輕重冷熱行相的本質,約為15~20 分鐘的行程。 ○5.接著行走速度放得更慢更輕,腳步提起,前移,放下的三段過 程要觀照的清楚:提起是腳趾離地,膝蓋提起的那一剎那,會 覺知到那提起輕輕的感覺;前移是小腿往前伸移到要放下的瞬 間,會覺知到那伸直的輕鬆;放下是腳板踩下地面瞬間,腳板 生起接觸地面的沉重感的感覺開始,直到身體重心轉移到穩定 不動為止,此時注意力是隨著三段過程而移動,腳板到哪裡, 注意力就到哪裡,三段完成後,注意力就移動到另一隻正準備 提起的腳上,開始另一步行的觀照。如是更慢的行程約30分 鐘,正念的觀照此時越來越細膩,最後20分鐘走得越慢,體 會的進步將愈快, ○6.行禪期間,經行的前移階段或重心轉移階段,可能出現身軀 不穩欲傾的現象,應即穩住不令傾向一邊;行走時身體要放鬆 ,身體僵硬將導致腰酸背痛;行走時亦起妄念雜想時,可實行 心想步合一的行禪。 ○7.非經行與打坐期間的行禪,行住坐臥,俯仰屈伸,飲食用餐, 放慢動作,持續,自制,保持正念正知,觀照覺知到吾人身心 的許多細微行相,一種覺知世間法真相的智慧將增長生起。 ○8.行禪的利益;坐禪與行禪交互進行,可調整坐禪過久筋骨僵硬 的狀況,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及筋骨的活絡,增進腹內臟器的 蠕動性,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調治昏沉睡意;配合四念處的 禪修,在正念正知的如實觀照覺知下,深深體會如實的無我, 正念正知的平等慧增長,如實的身心行內觀體驗,將增長此滅 苦解脫的信心,也加強了精進的力量,身心的輕鬆安適將會生 起法喜,令心更加穩定。 2. 行禪行為的規定; ○1.行禪時,由一邊走到另一邊,暫定20步左右距離,不可臨時 變更長度,或隨意走動。 ○2.室內行禪必須採同一方向來回走,不可任意穿梭其它行者的路 線。 ○3.行禪時,應遠離坐禪區,以免影響他人坐禪。 ○4.戶外行禪應注意蟲蛇,避免走到雜草推中。 ○5.行禪回座時,不要改變行禪的心,持續保持正念正知,慢慢回 到座位上。 ○6.從起床,睜眼,走到浴室,開門,刷牙,洗臉,回去換衣服, 坐下,大小號,用餐,下座,洗澡換一,躺下等等,都要保持 正念正知。 (3). ◎面參:實修時常與善知識問疑論法,精進增上成長快. 1. 面參時的要點: ○1.面參報告的重點,在個人如實的體驗裡,內觀自覺知道哪些心 行或身行明顯生起,也就是四個念處的哪一念處的自心相生起 ,這些自心相有哪些變化 ?當下即時加以觀照時,又有哪些變 化? 而此處正是吾人滅苦解脫的下手處,也是起明分想正思惟 處,也是令我見、無明因止息時。 ○2.面參報告的心態,要如實,真摯,簡潔,時間不要超過十分鐘 ,讓指導老師有時間發問以及適時的指導,有經驗的教導師, 他像老練的醫師的問診,很清楚了解你的病灶在何處,病原點 在何處,給予適時的處方,從實修道法上,從法要義理知見上, 從三昧正受上,給予正確的指導。 ○3.除了四大的身行相與本能、反射、習性的反應外,每一自心相 有識住、起心、作意、動念等四個階段的心行反應,你的自覺 知在哪個階段 ?你有觀察到它的無常生滅的本質嗎?你有覺知 知道其集滅的因緣是什麼? 請參照動靜兩態四念處的實修法。 2 .面參時間: 由禪修道場另行規定,將會公告在佈告欄。 ○1.禪修者必須在被安排的時間裡,向指導教師報告習禪的經驗。 ○2.每次報告以¬¬____分鐘為限,教導師以釋疑為主與指導為主。 ○3.與教導師會面時,應雙手合掌置於胸前,彎腰作揖頂禮,然後 開始報告。 ○4.禮儀的遵守,彎腰作揖頂禮,對教導師彎腰60度以上;禪修 行者之間應互相頂禮45度;教導師可合掌回禮即可。此在做 早晚課時行之,面參實行之,相互問訊時默默行之,上完課後 執行之。 (4). 阿含正法印諸禪三眛正受,主要的五種根本禪法: 1.安那般那念基本坐禪法: 正觀五受陰種種心行自心相,亦即內觀禪修四念處之禪法, 依佛陀教導共有16種階次,身受心法四個念處,每念處皆各 有四階次,詳見動靜二態內觀禪修四念處章。 2.四禪定意清淨真實禪法: 初禪乃由淨相淨念的清淨心意識而入,經念覺分三要:憶持法 要修法不忘,善見念處的過患而不墮入,隨喜五法入於初禪。 有覺有觀至無覺無觀,心受淨念一心。 3.聖賢無上修根如來禪法: 欲修如來厭不厭離,可不可意俱捨,於六根緣六塵生六識,捨 心住正念正智,入於勝妙寂滅,如是修者是為無上修根如來禪. 4.空無相無所有三三昧上座禪: 正思惟觀察五陰皆空,六塵一切外境相無所執取不顧念,度一 切識不起作用,知見無所有貪瞋癡相斷除,入於念覺分三要, 乃入三三昧上座禪。 5.無量心三昧四無量心禪法: 慈從淨念處切入,悲從空入處切入,喜從識入處切入,捨從無 所有入處切入,如是依念覺分三要,皆從無有計量於我處,入 於心無量三昧的四無量心禪。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第三章 阿含佛法的總架構…大和道一原始佛法講座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綜論篇…大道真諦至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 第三章 原始佛法一乘道阿含正法的總架構 一. ⊙ 阿含正法的總內涵……原始佛法法要之總架構。 四聖諦是佛陀正法的核心. 四聖諦是菩提慧根的種子. 十二緣起是四聖諦的主軸. 八正道是四聖諦法的精髓. 正見是開啟八正道的金鑰. 七覺分是修持八正道要徑. 四念處是修習七覺分主題. 自覺智擇法精進行捨見法. 如實知如實見現法離熾然. 法住智到涅槃智究竟解脫. 離斷滅捨戒定慧正念增上. 明解脫成就心慧解脫之路. 1.四聖諦是佛陀正法的核心 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滅道跡聖諦 四聖諦的苦集滅道涵蓋著十二緣起法.八正道.能培養善見其本.其患.其滅.其滅道跡之能力.它是一切佛法的出處,佛法的慧學,它說明一切佛法修證應知應斷應證應修的諸禪解脫三昧正受事,是為一切佛陀正法的核心。 2.四聖諦是菩提慧根的種子 五根五力的菩提慧根慧力的修習處 四聖諦的無漏思惟心法相應於出世間的八聖道的正思惟與正見的智慧,不論是思惟或觀察或覺悟或覺知,皆於苦集滅道的相依相成的如實知,源於此種滅苦解脫起明分想的智慧,了解世間真相,覺悟解脫知見的真理,開啟菩提等正覺的智慧。 3.十二緣起是四聖諦的主軸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死 從苦諦的憂悲惱苦,貫穿過集諦的緣緣集道跡,滅諦的緣緣滅道跡 一直到道諦的正見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因緣法則,說此第一正見中道法,是為四聖諦的主軸。 4.八正道是四聖諦法的精髓 正見正思惟正語業命方便正念正定 四聖諦生明滅苦解脫智慧來自於正見正思惟,其修持來自正方便的精進於正念護心,一心正定,及正語業命的守護根門,故是精髓義 5.正見是開啟八正道的金鑰 如實的知見.緣起法.四聖諦.明分想 出世間的正見必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不論是思惟、觀察、選擇 推求、開覺、斷貪瞋的黠慧,或現見法如實法的通達觀察,自覺知 眼見色生貪欲,乃至離熾然的修習,皆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是為正見。有正見方有正志.正語業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6.七覺分是修持八正道要徑 念覺分.擇法.精進.喜.樂.定.捨. 七覺分是七道連環檢驗自己修行正確與否的步驟,以念覺分為首, 擇善法精進至定捨覺分之階段,每一覺分皆助你於彼四念處體悟正向涅槃的明分智慧與等覺,乃八正道如實正念至正定修持的道徑. 7.四念處是修習七覺分主題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念覺分決定成就的勝念就是四念處,依如實法現見法隨順覺知觀察 分為安般念16階內觀禪修法,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住修法,並常於行住坐臥舉止靜默中保持正念正知的如實法,培養攝心正念正知,建立如實正觀力,解脫知見,作好情緒管理,令心悅心定自在解脫 亦是正觀五陰六入處下手止息離熾然處。 8.自覺智擇法精進行捨見法 依四聖諦自覺智善見其本患滅道跡. 緣於四聖諦的智慧觀察覺知,斷除惡法,增益善法,擇法精進離諸食想貪愛,愈修愈法喜,生起平等慧,心定自在能捨一切執;並於法念處見法,只見緣起緣滅,不見有我,而入三解脫界。 9.如實知如實見現法離熾然 依四聖諦的自覺知與離熾然而滅苦 苦諦至集諦的如實知,集諦至滅諦的因緣集滅法,滅諦至道諦的起 明分想的正見正思惟,以止息一切有餘行,離熾然憂悲惱苦。 10.法住智到涅槃智究竟解脫 因緣集滅法見法住智,等覺行捨智 從緣緣集道跡至緣緣滅道跡,緣緣法住法位,無常變異離欲斷知, 得法住智,與四聖諦的自覺智,正智分別善法能斷煩惱,惡法引生煩惱,如實觀平等慧,擇法精進智,等覺智,平等心住行捨智,後知涅槃生起涅槃智。 11.離斷滅捨戒定慧正念增上 修七覺分俱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 從不淨觀、隨死想、無常想、安那般那念、心與慈悲喜捨俱等,修 念覺分乃至於捨覺分,俱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修習,明解脫清淨滿足;以義饒益,解脫念安住,正念增上學戒,專思三昧禪,智慧為最上,現生最後邊。解脫知見五法身具足。 12.明解脫成就心慧解脫之道 成就沙門義.沙門法.沙門果.盡苦邊 如實內觀禪修四念處,正觀五陰身行心行,了解世間煩苦真相,真理緣起法則,離苦出要志堅強,勇猛精進正思惟,以自覺智如實法內觀,擇法精進的智慧,起16觀行,生起解脫智慧,起一分明分想 破一分無明,減弱一分貪瞋癡,自覺智與止息離熾然的相互行持, 於四不壞淨成就,戒定慧解脫增上,邁向證果聖位心慧解脫之道。 註:1. 原始佛法即雜阿含經實修的阿含正法,乃佛陀在世親傳的一乘道的正法,其以四大特色有別於後期的佛法,乃後期佛法未涉及的實修的法要義理,如現見法如實法。詳見認識原始佛法的四大特色此篇文。2.三十七道品乃阿含正法的總法洲得證戒具足、定具足 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等五法身具足。 二. 綜論37道品修習實踐的法要:阿含原始佛法的法洲就是37道品. 1. 身口意行是人道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展現處,也是貪瞋癡表演的 舞台,也是吾人直接修諸37道品的身心處,佛陀親授37道品,要 修習八聖道滿足,必須修習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 力、七覺支、等七道法滿足,37道品的修習也有它的次第,相依 相緣,分立而相成;而以四聖諦為核心,故必須先建立四聖諦的 正見正思惟,換言之必須建立緣起法的正見觀念,了知四聖諦苦 集滅道的無漏思惟,才能真正完成八聖道的實踐法要,也才能善 見善入37道品修行之法要,即由四個念處的現見法下手切入: ○1.四念處四正斷:37道品首從正觀五陰身心下手,也就是決定成就 的四念處的內觀禪修,真實瞭解身受心法的正負面向,應如何離 欲修行,以正念正知修行與調伏止息一切不當心行,並修諸無我 梵行,見法入法,法法轉趣涅槃;同步的修行中,以味患離四正 斷調伏五蓋,守護根門,護心正念,從正語正業正命三正行修習 梵行,以四正斷的精進思惟來成辦所作,修正錯誤觀念行為,正 勤地往正確的方向,不斷地在善法下薰習; 註:四個念處: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四正斷 : 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 ○2.四神足:但要滅除對世間五欲功德的貪瞋痴,五蓋的欲惡不善法, 應當精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現觀現證,抱持學佛證取菩提 的正欲,因為沒有出要志的欲願,就沒有精進的決心毅力、有了 精進的正勤實修,才能集中精神,三昧一心,心攝受安定在正向 的修行路上,有了永不退轉的心意志,乃能於所修起正思惟,作 如實的現觀現證,永不停止的修習,一階一階地漸次上進,此是 學佛行道的四大基本因素,亦即佛淨土世界所描速四邊階道、行 道周匝、或七重欄循、行樹、羅網皆為四寶周匝圍繞,行道與四 寶之隱喻。 註: 四如意足: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觀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3.五根五力:要具足如是的心意志精神和欲願,必須要有堅固不移, 無可破壞的信力;其次於心田植下逆水行舟永;再次於;常時憶 念不忘受持,要能善攝其心,;如實瞭解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苦的 真諦,十二緣起的集滅聖諦,以及八正道真諦的滅苦寂滅解脫的 慧根生起,;有了此五根五力的基礎,才能如實地於七菩提分開 啟是智是等覺的修行。 註: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4七菩提分:有了五根五力才能成辦四神足四正斷,發起四念處念 覺支的修習,甚至開啟擇法思惟精進的智慧,持續精進的修習四 念處內觀禪修,離諸食想而從心生起喜樂的祝福,隨喜身心輕安 而得心定,能離欲貪而完成各階段的目標,達成對真理如實體證 的覺悟,對煩惱苦迷惑的覺醒,捨離一切有餘,一切善法的執取, 一切惡法的迷惑,開啟離欲生明解脫的智慧,完成出世間八正道 的如實顯現,破無明諸愛結,心不起諸漏,得證心慧解脫。 註: 七菩提分: 念菩提分、擇法菩提分、精進菩提分、喜菩提分、 樂菩提分、定菩提分、念菩提分。 ○5八聖道:如是完成緣起中道法與四聖諦正見正思惟的智慧,正語正 業正命的清淨戒,精進不止的成就不動心的禪定,與身受心法的 心止息、身止息,純一寂止,明分想滿足,離欲生明解脫。 註: 八聖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 三.阿含正法實修精進的四條道徑與修正法的四攝行 : 1.四條道徑: 佛陀所教噵的四種法財…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1.正念正知的修習。四不壞淨的修習。四精進的修習。 ○2.身受心法四個念處的內觀禪修,於日常行住坐臥生活中。 ○3.現觀四聖諦,現證緣起法,於日常行住坐臥生活中。 ○4.諸禪禪思、三昧、正受。 2.六門功課、十大關卡… ○1.攝心專注入靜的培養; ○2.如實覺察力修學; ○3.正念正知的修習; ○4.四念處的內觀禪修; ○5.現觀四聖諦,現證緣起法; ○6.一心三昧正受(心、注意力的誘導作用); ○7.心慧解脫的知見、法要(禪修、法義、信念的正見,十結情 境的釐清,心與法相應,七種智慧,念想的標示淨化作用)。 3.四攝心法的大士行…四攝行是阿含原始佛法行者必有的心行,體 驗分享惠施的四攝行,如是打開慈悲捨四無量心的清淨心行: ○1.惠施攝—財施、無畏施、法施、平等施、歡喜施等理性適量有 斟酌自身能力的布施於人於法。 ○2.愛語攝—八正道的正語,最勝樂聞適時說法,感恩讚賞體諒肯 定包容寬恕慈愛的話語,但不落於虛偽矯情。 ○3 利行攝—八正道的正語業命,助人立戒以淨戒 ,惡智以正智,不信 以淨信,慈悲利人以正法義,自利利人的行事行為。 ○4.同行攝—盡其所知所有以共享,同其身以利其行,正法無私的 心,自覺覺他的行事行為。 4.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567.743.335.342.267. 四無量心與清淨心,是阿含正法的行者必有的心性。修習慈、 悲、喜、 捨與心俱,普緣一切世間,心與慈俱,入念覺分多修習, 於淨入處修習最殊勝;心與悲俱,入念覺多修習,於空入處修習 最殊勝;心與喜俱,入念覺多修習,於識入處修習最殊勝;心與 捨俱,入念覺分多修習,於無所有入處最殊勝。即善攝其心,住 四念處,無怨無嫉,無瞋無恚,無驚無怖,四心廣大無量善修, 充滿四方一切世間。於念覺分正思惟修其禪法,四無量心的修習 可從隨喜心開始,於此正法產生歡喜心已,身輕安而覺受樂,覺 受輕安已而心定,由勝入處能入一心三昧,修習此四無量心三昧: 慈以予樂—慈心是心清淨善柔的心,慈惠施以正法,令得正法而 具足樂及樂因,它是與萬物和解柔軟清淨的心,能度 一切禍福,能不分親疏予人於樂。 悲以拔苦—悲心是寬恕包容的心,能協助眾生脫離諸苦及苦因; 它有平等寬恕的同理心,能遠離一切貴賤而平等濟助 於人。 喜以隨喜—喜心是隨喜贊歎感恩的心,見自他善法成就隨喜讚歎 不嫉妒,見人離苦得樂隨喜讚歎,見人得近正法學習 隨喜讚嘆,見人能離欲惡不善法隨喜讚嘆;它是感恩 讚歎欣賞肯定的心,也是擇法精進的心。 捨住平等—捨是平等無著無愛憎喜惡的心,心胸敞開放下的平等 心,自己於慈悲喜捨不染著,對天地萬物、一草一木、 一切卑微弱小的生命,也都懷有深切的慈悲之心;平 等對待一切眾生,悲天憫人,感恩讚歎,寬容誠意, 它是能放鬆、寧靜、無求的心 。 四. 雜阿含經實修實證次第綱要表…阿含正法修證法要 正 覺 滅 苦 解 脫 一 乘 道 綱 要 表 ↓ ↓ 正見.戒定慧解脫知見.應有心態 → 四聖諦是佛法的正見慧學 心常與四不壞淨心法相應 真實瞭解四聖諦之真理 624.636.344.301.80.936 三轉十二行內涵的四聖諦 ↓(三種聖道法.聖法印知見清淨.等正覺解脫智慧) ↓ 淨其初業.正其身行 純熟四聖諦的無漏思惟修 護口四過.正命清淨↓ 修習四聖諦的現觀 .現證 ↓(身口意三業清淨. 修習梵行戒清淨) ↓ 修習清淨賢聖戒 了解緣起法則.因緣法緣生法 六根律儀淨其戒行 苦集道跡流轉.苦滅道跡還滅 ↓ (守諸根門.護心正念.建立堅固正信正欲) ↓ 218.292 ↓ ↓ 正身自重.善繫心住 開啟十二緣起法則的法住智 善攝心法.住四念住 苦集滅道的自覺智與44種智 ↓ ↓ 安那般那念十六階 八聖道與戒定慧三增上學 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 現法觀察.解脫堅固.正念增上 61.94.814.815. (培養正念正知.智慧觀照覺知的能力) ↓ ↓ 23.41.42.201.213.476 如實正觀五陰身受想行識 如實知五陰六入處的苦集滅道味患離 無常苦空無我 .兼修初禪. 無常無我.37道品正法要的聞思修證 ↓ (平等慧如實觀.七處三觀.自覺現觀力.一心三昧力) ↓ ↓ ↓ 配合七覺支的運行次第及禪修 現觀四聖諦.善見諸法本患滅道跡 修習七覺分與等自覺智 於法住智開啟等自覺智現法觀察 身念處1-4階.破身見觀念 調伏.斷除.超越世間貪憂煩惱 104.281.711.719.803.810. 267.271.276.28.550 ↓ ↓ ↓ ↓ 開放六根.正觀五陰.聖諦相應四念處.正念當下如實觀緣起集滅法、無常生滅法..取淨相生淨信心生歡喜心修習四不壞淨而修六念處、四種天道、四增上法..初禪五禪支八觸十功德具足 396.668.669.743.823. (出世間八正道的正精進於正念.正定的如實觀!) ↓ ↓ 培養擇法精進的智慧.無漏思惟的智慧.現觀現證的智慧.味患離正見的智慧. 等正覺等等的解脫智慧、覺知一切心行、修正過去自我膨脹的惡習性、 覺知種種心行、止息一切心行.逐漸改變過去情緒馬上反應的習性與衝動! ↓ 1044.396.935.550. 進一步現觀四聖諦.諸法因緣生因緣滅.以正見正智斷諸集法.遠離塵垢. 於四不壞淨.淨信不疑.其心正定.見法.知法.隨法.正念正智日愈強(身念處第四階入初禪.受念處一.二階入二禪!受念處一二階入二禪定) 934. ↓ 於佛、法、僧、戒.淨信不疑.見法知法得法入法.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破除身見、疑、戒禁取見三結.證須陀洹果.入初果聖者法流等向 心念處二階入三禪、三、四階入四禪 (道非道知見清淨)中阿含9 ↓ 定覺支滿足.憂喜滅.入四禪三昧一心. 住平等一心 (道跡知見清淨) 心念處四階入修無量心解脫、貪瞋漸趨薄弱、能證初二果 743 ↓ 934.964 四禪具足.定覺支滿足.三昧一心.入捨覺支.平等慧生.破五下分結.證三果法念處一階入空心三昧:世間空.我所空.五陰無常生滅不堅固變異空 ↓ 法念處明分想修習滿足.七覺支修習滿足.捨覺支滿足. 法念處二階入無相心三昧:斷色聲香味觸法六行相入斷解脫界! ↓ 入解脫三界.三明解脫.斷欲愛.色愛.無色愛.入無欲解脫界. 法念處第三階入無所有心三昧.斷貪瞋癡相入無欲解脫界. ↓ 法念處第四階入無諍三眛.滅一切相受想行.入滅解脫界.無諍三昧不生不滅空貪瞋痴、第一無量、無相、無所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綜論篇第一章…〔前言】阿含根本佛法之認識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綜論篇… ◎ 第一章 【前言】原汁原味的阿含原始佛法實修法要之認識 (一).認識雜阿含經原始佛法的集結與淵源 : 1.阿含經的意義:即指由佛陀聖傳下來的正法典(修多羅)。 2.淵源:佛陀乃此正法的法根、法眼、法依,故雜阿含經乃佛陀 與眾多弟子、婆羅門、沙門、貴族長者、與聞法大眾間 實修的言行對話錄,經由五百阿羅漢第一次集結而成的。 時間約在西元前480~~300年之間,也是佛陀修道等正覺 傳法入滅到第一次集結雜阿含經的時間,進入佛教部派 分裂時期之前。 3.南北傳之別流: 北傳: 四部阿含經分別為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等四部,它是經由印度西北部(一切有部為 主)往中亞細亞流傳,再從中亞經過天山南北麓,與崑 崙山麓傳到中國長安,形成北傳佛教。 南傳: 由印度西部、南部傳至斯里蘭卡、泰緬等:四部名為相應部尼柯耶、中部、長部、增支部等尼柯耶,它是經由印度南部(大眾部為主)傳至斯里蘭卡(赤銅碟部),以 及傳至今日的泰國、緬甸等地。 4.阿含經的真實性: 四部阿含經以雜阿含經的真實性最真,雜阿含經是在佛陀入 滅後,在第一次夏安居集結出來的,距入滅時間不會超過一年 ,甚至是半年,失真的可能性最小,不像其他三部被後期各部 派加入個別主張的觀點或偏重處而有所明顯的差異。 5.四部阿含經之異: ○1.雜阿含經:以定慧修證有關的法為主,分為蘊、界、處、緣 起聖諦菩提等六大部分,為修多羅散文體,顯揚佛陀正法真 義、滅苦煩惱的解脫法門。 ○2.中阿含經:以僧團內部僧伽為主要對象,於雜阿含經法義作更深的論辯與抉擇,以弟子記說部份,對較深隱處的義理,作進一步的詮釋;戒律部份從當初制戒因緣,分別揀擇探究每一戒的意義,目的在破斥一些猶豫之說。 ○3.長阿含經:根據中阿含,從弟子記說部份,以感性的祇夜偈 頌體,適應當時世俗宗教的認知,對婆羅門及諸外道宣揚佛 法為主,如是結集而出,目的在宣揚佛陀超越諸天、魔、梵 之成就。 ○4.增一阿含經:依據長阿含經,以如來記說部份,以增一法的 形式進行類集,以教化佛弟子世間出世間的善法,以滿足世 間眾生的希求。 6.第一次結集: 在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夏安居結集而成的,由大迦葉尊者召 集了500位阿羅漢,在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郊外七葉窟,共同 審核確定,錄下佛陀生前所教導的內容,由多聞的阿難主持法 的誦出,戒律由通達律行的優婆離主持,在經由500阿羅漢確 定一致通過,以散文體記載為修多羅的,分蘊界處諦緣起菩提 分等部分;學處的戒律則共分五類。 7.印度教四吠陀教與佛教五大時期經義的比較 ○1.印度宗教思想流轉史:: 西元前1500年± …梨俱吠陀時期…崇拜自然現象的萬有本 源,加以神格化-是為梵,說萬象皆由梵 (原人)所顯化。 西元前1200年± …沙磨吠陀時期…夜柔吠陀時期…重視祭祀 儀軌之建立,以及整理咒法理論與實踐的 開始。 西元前1000年± …阿闥婆吠陀時期…重視探求宇宙萬有與諸 神的起源,梵天主是宇宙最高生主神,逐 漸轉向個人內心的探索,咒法理論與實踐 的確立。 西元前1000~700年…梵書時期…重視婆羅門教至上之確立, 強調來自神啟示的吠陀文獻,說祭祀儀軌 為第一教義。輪迴思想興起,與業力思想 的建立。 西元前700~500年 …奧義書時期…重視人生宇宙真理的思想 潮流湧盛,重視個人內心之探索,說個人 真我與宇宙大我梵是同一本質,個人解脫 目標在求證、發現本存在的真實面目,即 所謂的真心本性、真性、真我、梵我不二 為唯一的主流思潮、確立輪迴思想、吠陀 時代的萬象皆為幻相幻變之瑪雅說、且為真 如自性所示現說,此真如、真理就是宇宙絕 對本體,見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 宇宙萬有裡。(以上錄自伊沙奧義書)此即 雜阿含經內所說的我見說、身見說。 西元前500~200年…經書時期…重回祭祀祈禱萬能,結合四姓 姓制度,並學習當時的佛教僧團制度,與學 習佛教哲理的長處,完成印度教義的教典。 ○2.阿含原始佛法之流傳: 西元前480~300年…原始佛法…蘊處界、聖諦、緣起、菩提分 、八正道等現法、如實法。僧團戒學處、五 波羅提木叉等戒律儀。 西元前300~50年 …部派佛法…戒律不同主張的分化,教義銓 釋的分化,末期對空有的爭議,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之篡集完成,教義哲理理性的思 辨,菩薩饒益有情,願生惡趣,度化眾生之 說,佛陀的理想完美化,以及佛法大眾化、 通俗化之開始。 西元 -50~200年…大乘初期佛法…大乘思想之發展源於大眾 部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無上菩提→六度、 重深觀悟無生涅槃之般若(一切法空無自 性)、 般若的諸法如幻如化說,源自伊沙奧 義書。念佛與淨土法門、華嚴法門、普賢行 願之四十華嚴。西元150~170年 龍樹、提 婆菩薩誕生。 西元 200~800年 …大乘後期佛法 (200~500年為大乘中期) 三世紀:龍樹的諸法因緣說、諸法無自性說、中道之 統合。 四世紀:無著世親的立三相三自性的唯識思想、瑜伽 行派興起萬法唯識說、瑜伽禪觀、阿賴耶識 說、因明學說。西元 336.361年…無著世 親菩薩的誕生。 四世紀末:緣自華嚴的菩提本有,以及奧義書梵我本一 體的思想,如來藏思想亦開始興起、鼓勵眾 生成佛的信心。 西元 401.405年 …鳩摩羅什到中國長安譯經;法顯法師遊學 印度;西元 605年…玄裝遊學印度; 西元600~800年… 印度教興起。 西元 800~1200年…秘密大乘佛法…西元500年起萌芽;700 年開始推行;如來藏思想源自梨俱吠陀金胎胎 藏思想,及華嚴的菩提本有、一即一切的體相 不二的思想部派時期的佛無漏功德的理想完美 觀、心性本淨說。眾生心中本具有清淨的如來 藏、是常樂我淨的。此如來藏我雷同於奧義書 所說梵我。如來藏佛性本自具足、並與心性本 淨之清淨心結合、來淡化如來藏我此真我恒在 之常見。後期法性空即是涅槃說、法性空性真 如涅槃同義說。 8.阿含正法的簡介… 阿含是佛陀在世親傳下的正法律之義. 此是佛陀於菩提樹下禪思,發現的自然真理法則,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此自古以來本就存在大宇宙間的真理法則…詳見雜阿含經。 佛陀於正覺中,發現自然界中各現象與種種事物的生滅變化,皆有因緣生滅關係,佛陀將此因緣生滅法則擴及人道身心,徹悟到生命的輪迴輪轉,皆由於十二因緣互為緣起,而輪迴於生死大海中。十二緣起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十二緣支。 佛陀以此因緣生滅的自然法則,來解釋無常的事實存在,因無常的不可預料,故生起憂悲惱苦的結果。苦的存在必有其因緣原因,若能將苦的因、苦的緣斷除,苦就可止息了。再從上述的身心緣起中,完成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慧學,此是離苦解脫的慧學,無漏思惟正見,法的總綱領、核心。 要確實瞭解四聖諦,必須要瞭解十二緣起的因緣法則與緣生法 則,以及苦滅道跡的八正道,三轉法輪十二行的內涵,才算是真正的瞭解四聖諦。 佛陀親傳的阿含正法是正覺解脫的一乘道,是現見法、如實 法,是現世現前某當下即可即身自作證的,它是經由現觀四聖 諦,力行八正道,自體證緣起法則,開法眼得四不壞淨,見法 知法入法,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而證聖果。 在如實的正觀禪修中,則以正觀五陰無常無我的四念處禪修為主 ,修習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處,尤以受念處更是如此;或以安那般那的四念處內觀禪修,配合七覺支內觀禪修,亦包含大念處經(中阿含)的修法,其中四念處內觀禪修,詳情請參酌雜阿含經實修法義,法次法向,內觀禪修的各篇講表闡釋。但整個禪修的法義思惟觀察,仍以純雜阿含經的經教為唯一的依據,不要摻入後期大乘八宗的本體自性論、空性論、中觀論、虛妄唯識論等,尤其是實相本體自性的見解,因那已非佛陀所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教導了,那算是另一種修法了,在教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相當的差異存在! 佛陀所教導的正覺解脫的一乘道,有其獨有的體系架構與法要,所有經義的答案皆在雜阿含經內,真實無須再借助於後期佛經八宗的經論來詮釋,依據如實瞭解佛陀對法的教導,阿含正法乃以37道品為主要法洲為法之依,再自依於四個念處的自心相而自體證的 ,但要如實瞭解佛陀的教導,則需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法次法向,再如實而修證。 9. 葛拉瑪經十條信任的原則: ○1.他人的口傳或傳說,不要一聽就信以為真。 ○2.奉行的傳統習俗,不要未經分別善惡,就信以為真。 ○3.正在流傳的消息,不要未經證實或無所根據,就信以為真。 ○4.宗教經典所言,不要未經正思惟是否能現法解脫,就信以為真。 ○5.根據邏輯推論的結果,不要未經驗證,就信以為真。 ○6.研究宇宙的哲理哲學,若與離苦解脫無關,不要就信以為真。 ○7.一些常識推測的事,未經或不能如實體驗的,不要就信以為真。 ○8.符合自己的觀念見解者,若不能斷除貪瞋癡,不要信以為真。 ○9.演說者是能言善道之威權,不要攝於其威信名聲,就信以為真。 ○10.傳法者雖有導師大師名聲,不知法依自依者,不要信以為真。 10.相信經典?還是大師說的?葛拉瑪經為依若有此情形的話: 諸位阿含正法上的善黨伴:吾人也許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信服某法師,對其言說都能歡喜奉行,若某次的開示中,對同一主題,說了與雜阿含經上所言相異的說法,甚至有時還突然冒出不如理法的話語來,此時依葛拉瑪經來說,是要相信經典說的?還是大師說的?對初學者來說,仍當以經典上說的為準,再與多位善知識去實際求證,除非是經典有印刷上的錯誤,或是如雜阿含604.641經的阿育王經說,因阿育王距離佛入滅約有160年之久,此經顯然是後人補闕進去的,以及如諸天相應篇、魔相應篇、帝釋相應篇等無法顯示事實有令人相信的證據者,但仍應持保留自證的空間,而不應完全予與否定,此是我們的看法。在佛陀的教誡裡,最主要的12種教誡的法義法要,若能真正瞭解,前中後貫通一致,那麼在許多法師的講法中,常常可以聽到聽出以上法友所提出如是的問題,何況法師們的理解,最初也是從接觸阿含經典而來的,說法是否正確,則與其是否通達經典主要教誡的法要法義程度有關,此是吾人的看法,是否客觀合理?提供善黨伴們參考! 11.法依、自依: 世尊告諸比丘: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當正觀察思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無我已,變易、離欲、滅、寂靜、 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無我,如實知已,若色生憂 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 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6 12.名相與法義…不要執取名相的兩層深意: 不要僅從字面上去作解釋,修持常因而卡在一句話而動彈不得、 或錯修,重要的是文字本身深層的含意與情境能如實感受得到嗎 ?名相由語言文字施設是很重要的,正法的真實法義仍須靠它傳 承後世。在修行上語言文字名相,將使如實法生障礙失真,遠離 法的本意和實義。法義者,包含法次、法向、法要、法藥與名相的意涵。譬如: ○1.完全失真…執著大小乘名相的意義,將四無量心的修習做了不同 的解釋: 大乘修習四無量心,是要完成普渡一切眾生願心。 小乘修習四無量心,是累積功德,速求自證涅槃 ○2.部分失真…如實觀照一朵粉紅色的玫瑰花時,一落入語言名相 化,例如: 好漂亮的玫瑰花喔!這粉紅的玫瑰花很美麗…, 就在語言當下失去部分直接接觸的如實感受,為名相所覆。 ○3.名相的隱喻:許多佛經上記載佛淨土世界,都有這樣相同的描述: 七寶池(隱喻七菩提分的寶貴);八功德水(隱喻八聖道的殊勝) 欄循階道周匝(隱喻四如意足);寶樹行列(隱喻五根、五力) 金頂亭閣(隱喻入證成聖位) ;旗旛高幢、祥光瑞雲、風和光 麗、鳥語花香雨等景象(隱喻入聖位的大德、大智、大用自在) 風音鳥音眾和雅音(隱喻37道品法音流暢通達無礙成證佛淨土法界) 如是隱喻佛陀的正法內容就是37道品; 說明若37道品的修持圓滿具足,即能成就此佛國妙喜極樂的淨 土世界。 (二).雜阿含經實修法要研讀次第…以四聖諦為導讀的核心: 有興趣於原始佛法的善友們,除了上課經常介紹此經的法史沿 流與特色概論外,有關雜阿含經的研讀次第,建議先從佛法的 核心慧學,即從苦集滅道四聖諦開始研讀,再從苦諦本事相關 的五陰六入處相關經篇研讀,了解五陰六入處本質特性與苦諦 的關係,其次再入貫穿苦諦集諦滅諦的因緣集滅法,研讀十二 緣起法相關篇幅,對因緣集滅法的苦集道跡與苦滅道跡,有了 義理上初步的暸解,再研讀於直接與滅苦解脫相關的八聖道, 修習正見生起解脫知見的認識,再由八聖道的正念,進入修行 莫不持一念而修的念覺分,研讀七覺分相關經文,由此有了等 一切有情處皆是如此的覺悟與等覺智的認識,再由定覺分與實 修相印證禪定三昧正受,了知攝心靜定,內寂一心,安忍精進, 以及培養正念正知的重要,如實精進修習於四念處內觀,如是 從此展開對 37道品的七大道品的研讀與複習,對四不壞淨、 六隨念,六明分想,對清淨梵行、聖法印知見清淨,對戒定慧 三增上學的進一步了解,以及佛陀對諸聖弟子、婆羅門、眾生 契理契機示教照喜的一些饒益於法、於義、於梵行的對話錄經 文。此是本社團對研讀雜阿含經次第的建議,盼能有助於您加 速瞭解阿含正法,謹提供參考指正! (三). ◎ 阿含正法實修前行資糧道的認識 : 阿含前行資糧道乃正行實修前的一些準備與認識: 正信學道學法,當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惡言、兩舌、綺語、 妄語 ),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 色時,不執取隨形好醜,常住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 其心,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住正智正念,繫心安住四念處, 修四念處。 1.六根律儀--善調伏六根,善關閉,善守護,善修習,未來世 必受樂報,若眼見色,於可念可意色不起欲想,或欲修如來 厭離,正念正智;於不可念不可意色不起恚想,或欲修如來 不厭離,正念正智,並於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而能見色 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守護六根。 2.護心正念--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正向善趣 ,或與苦思惟,集思惟,滅思惟,道思惟,四聖諦無漏思惟 相應,無漏不取,轉向苦邊不漏於心,如是護心正念,故當 於正思惟中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當修四念處,正 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正智,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自心隨護,專精護持,無一剎那不正思惟, 不失正道,心不生染著,如是正念善護其心。279.785.860.1170. 3.五少饒益於法--修習安那般那,有五法饒益,即住於淨戒, 受持學戒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即生警惕;少欲、 少事少務;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 思惟;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修安那般那;空閑安 靜處安住,離諸憒鬧等五法,如是五法何止饒益於修習安那 般那,於一切諸禪三昧,皆應如是。801. 4.六隨念--行者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當修六隨念, 一是念如來十名號事,如實知苦集滅道法。二是念於如來正 法通達現見事,是現見法。三是念於淨戒具足。三昧具足, 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之僧事,見賢思齊。四 是自念淨戒,善護戒,明智著稱譽戒,修習四念處。五是自 念施事,自手施,解脫施,行捨施,歡喜施。六是念諸天事 ,當行正信得淨戒、施、聞、慧等,得深法利義利,乃至自 行得智慧,如是求進道上昇安樂涅槃。931.932.933. 5.在家安樂四法---○1.方便具足,有正常工作。○2.守護具足, 謹慎小心資產。○3.善知識具足,有益友良師。 ○4.正命具足 ,善於持家,量入為出。91 6.在家修習五法---○1.正信具足,建立淨信的正見。○2.戒具足 ,守護根門不犯五戒。 ○3.聞具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4. 施具足,使心平等慈悲柔軟。○5.慧具足,於四聖諦如實 知,生起解脫智慧。依此五法,修六念處。如是成就11法, 是為學跡,近於甘露門。91.932 7.四無量心與四攝行—學阿含正法者當知行四攝事○1.惠施最勝 法施。○2.愛語,樂聞應時說法。 ○3.行利,最勝令人正信、 施、淨戒、正智具足。○4.同利,同其身以利其行,自覺覺他 ,自利利人。 學習阿含正法的心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基礎,而修習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以淨念善柔愛語,悲無量心以包容惠施 ,喜無量心以隨喜感恩讚歎體諒行利,捨無量心以平等離愛 憎兩邊同利。668.669.743 8.臨終關懷---佛陀叮嚀囑咐臨終或疾病時的教誡,有○1.以正 念正智等待命終時至,1028。 ○2.以三種蘇息法成就四不壞 淨,捨離對五欲世間的眷戀,捨離對此有身的顧念,1122。 ○3. 安住在四念 處,令病體減輕,較能安忍,1038.540 ○4. 依四不壞淨修習六隨念,令心安忍,且繼續進道上昇,1033。 ○5. 四不壞淨修六明分想提起正念,1034。 ○6.依四不壞淨修 習五喜處,令心能安忍,並持續進道上昇1036。○7.依於四聖 諦的正思惟與如實知見,能成就四不壞淨,提起正念,繼續 修習六隨念, 或六明分想。931.○8.當知業真實依於業,而無 有種性之勝劣差別,故當守護根門不作殺生、偷盜、邪婬、 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貪、瞋、邪見等十不善業跡。964. 9.中阿含善生經要點--佛陀開示善生居士能分別六方,且遠離 四種邪惡行為,命終後必昇天界人間的道理。○1.五戒十善是 人倫道德之根本,是做人為善的根本,也是成就人天福報, 完成佛道,證得八上士賢聖的基礎。○2.應斷愛欲、瞋恚、恐 懼、愚癡等四事,以免造罪業更多。○3.警告六種無法守護且 減損財物的行為。 ○4.父母子女倫理關係,各以五事善待對 方之道。 ○5.師長弟子倫理關係。各以五事恭敬尊重奉事。○6. 夫妻倫理關係之道。○7.雇主員工的主從關係之道。 ○8.親友 同伴間的相處之道。○9.施主與修行人間信戒聞施慧關係之道。 ○10.正當職業的家庭經濟的治理之道。 10.俗數法---乃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 彼滅的十二緣起法,說明苦集苦滅的世俗因緣法;而除俗數 法者,乃就六根而言,譬如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 已,異因相續,此即為除此世之俗數法,此世輪迴因緣已滅 已除。其中異陰指下一期的五陰來相續,五陰指名色身心而 言,包括色陰(色身)、受陰(情緒感受)、想陰(諸覺想)、行 陰 (思量、身口意行)、識陰(色受想行的種種認知) 等構成 人身心主要的五種作用。335.306. 11.現見法—佛陀在世所親傳佛法,是現見法、如實法、甘露法, 現見法是能現法安樂住,斷除煩惱,不造新業的如實法、甘 露法,它有六大特色;現前之法而修,滅除熾熱煩惱,不受 時空限制隨時可修,正向涅槃目標,即此當下如實可見通達 觀察,緣於四聖諦之智慧自覺知現見。此是如實知,如實見 的實修方式,不單是限於法理的了解和感受而已,真正有個 從五陰六入處下手修行處的實修法。 因此佛陀所教導的正法修行是為----○1.是先知法住,後知 涅槃的佛法。 ○2.乃必須法依自依,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乃以法為依,自行精勤耕耘,無人可以代勞。 ○3.自依重視精 勤方便禪思,如實的觀察,如實的自覺知,內寂一心的靜定力, 入於法一心三昧力,正念正知的培養以及與法相應的解脫知見。 ○4. 一切佛法的核心皆出自於四聖諦,以十二緣起法為主軸貫 穿一切佛法,而以滅苦解脫正覺明慧的八聖道為精髓,正向究 竟苦邊,永斷一切有餘的涅槃地。 ☆☆☆ 大和道一謹識於阿含正法脈道場2013年 ☆☆☆

新綜論篇02…阿含正法的體系架構與法要目錄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綜論…佛陀阿含正法的體系架構與法要目錄 【大道真諦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目 錄】: 【頁碼】 1.前言:阿含原始佛法的基本認識 1. 2.禪修的認知與心態 11. 3.總說:正法總架構 18. 4.總說:修證總架構 25. 5.總說:識住起心作意動念之運行 31. 6.總說:阿含原始佛法四大特色 38. 7.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自覺智 45. 8.五陰名色 57. 9.六觸入處 66. 10.十二緣起法與法住智 73. 11.出世間八正道與戒定慧 82. 12.十二種知見清淨:三種超出道、四種清淨、五種知見清淨 93. 13.七覺分與等正覺智 100. 14.四念處:動靜二態的受持 114. 15.住四念處修七覺分 126. 16.諸禪定之修持與念覺分 133. 17.四聖諦與七覺分的交相運用: 146. 18.解脫知見與智慧 150. 19.四不壞淨與正憶念 157. 20.37道品總論與餘品 164. 21.慧解脫之16觀行 180. 22.滅苦解脫的十八招 195. 23.雜阿含經研讀綱要目錄 202. 24.出家在家其他須知:安忍五法.在家修行16法.比丘修行11法. 210. 佛陀12教誡.在家安樂5法.完全呼吸法.禪修三相.四種自我高舉心 俗數法.有餘諸經. 25.禪思悟語錄: 有為法.自我暗示與禪修.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