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七菩提分的認識.…(下篇)…阿含正法要闡釋……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基礎篇…七菩提分(下篇)…阿含正法要闡釋…
〈七菩提分皆是智、是等覺〉...................。
(5)輕安覺支:心神舒暢安適的愉悅…
一位修行者,若是常帶著憂悲惱苦的心,心處於繃緊收縮狀,是不易進入喜覺支的;若能放下欲求期待的緊繃,使心平靜放鬆而進入了喜覺支的喜悅興奮中,然後喜覺分的振奮會逐漸緩和下來,身心無任何壓力不安,止息有覺有觀,內心的憂慮顧念真正放下,心來到輕安舒暢心曠神怡,喜悅止息,如是體悟到欲入心定之心跡。710.713.
a.輕安覺支有身輕安、心輕安,生理上的病痛、疲倦、飢渴、寒暖等各種不調和皆止息下來,心理上的心狂意亂,邪知邪見、憤怒心、嫉妒心、疑心、憍慢心、欲貪心等各種心理不安止息下來,如此方能保持平穩安詳寧靜的心,身心不勞損,輕安覺分滿足身心覺受樂而心能定,入定覺支。中阿含10.
b.觀諸覺想:觀無常得止常想,觀苦得止樂想,觀非我得止我想,觀不淨得止息淨想,觀空止息有想,修安般止息亂想,念休息止息憒鬧想,死想止息放逸想,觀潰膿止息淫慾想,修慈心止息瞋恚想,修悲心止息害心,修喜心止息嫉妒心,修捨心止息憍慢心!
c.輕安覺分能使心定,但如果不知修行七覺支的作用,與持續地體驗四真諦,若來到見到光明、清淨、輕安自在等勝境,會誤以為是解脫境界,或執著愛喜禪定於此等境界中,故於心定下可入修定覺支。485:世尊說樂有四種,即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以別於四禪定樂與四空定樂。
(6)定覺支:
指八正道出世間的正定,此是心定,不是一般世間的專注定,不是固定所緣不變的專注定,心定是經由動態性的攝心專注,培養如實正觀,正念正知,開啟正觀的智慧,來洞見五陰根塵識的本質,體驗無常苦空無我,以及洞見緣起真理的智慧,如是可使心定且熄滅諸煩惱,心不會為外境界所驅使,然後厭患離欲滅盡轉趣涅槃,如是於三昧一心中,覺悟到淨念一心,不苦不樂,清淨靜謐的心定,阿含經所講的四禪定都是此種善見善入實義存於心的禪修,也是止觀合一的動態禪修,止以成觀行,觀中自有止!713.456.
a.四禪定:佛陀所說四禪必以離欲惡不善法為前提。347.483.
初禪是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喜、樂禪支,一心! 二禪是離有覺有觀,無覺無觀,喜,樂禪支,一心!
三禪是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智,彼聖說捨! 四禪是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b.定覺支修習的目的:修無量三摩提,精勤繫念,則如實顯現!
於眼如實顯現,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彼亦如實顯現,乃至此諸法無常有為,此如實顯現。207.透過定覺支穩定的正觀覺察力,才能真正的對五陰的無常苦非我非我所,做如實體驗到五陰的此本質,體證苦集滅道,自體驗緣起法則,見法知法入法而啟動開法眼的淨心工作。
c.定覺支滿足的條件:身口意三業純淨,四聖諦的正見智慧,有四不壞淨的信心,精進與禪定平衡,定有定相,遍知一切法無常本質,心安定、穩固、不亂動,捨離愛染五陰的味而患而離,貪憂在意顧念亦滅,到此一心定,捨心生。714
(7)捨覺支:定覺支滿足,正念正知對當下所緣的生滅無常過程,越來越清楚,身心是生滅變異法的實相,苦集滅道的體驗,集滅的緣起法越觀越清楚,無明欲求的心漸漸平息下來,能施能捨的心與定力生起,離諸苦樂執著欲貪,修捨覺支,蓋一份有代表一份欲望,一份在意顧念不捨。
a.捨覺支的作用特性:能隨時捨離一切執著愛染與期待欲求,在隨順觀中,保持正念正知,邪見生起馬上發覺使他消除;當無明與貪瞋生起時馬上發現,馬上斷除,內心保持平靜又清明,以調和內心的平衡平等,正念正智於生活中!
b.捨覺支生起的修行者的特性:能施能攝,能捨能離,取用自在,有如理作意的正見,心意正定;能隨時捨離一切有餘的顧念與欲望,於諸世間不取不著不住,故能隨因緣集滅而隨法行,慈悲喜捨心生,清淨平等自在住!
三.七覺支結論:總論四念處修學滿足,七覺支滿足,生明解脫!
1.修七覺支的功效:
a.七覺分是佛法七寶,是不退法,多修習不放逸,不會有退道之心。721.705
b.七覺支多修習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727
c.修七覺支可得四種果位,四種福利,為須陀洹果,斯陀含
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七種果七種福利。736 .
2.如何開發七覺支:
此是破十結的方法,按照七覺支修學法要次第而習,漸次起修四念處的念覺支,保持正念正知,守護六根修身口意,實踐四念住完成七覺支,深刻體驗四聖諦,也就是深刻體驗到甚深緣起,具足直覺現證的現觀力了,這是一種具備有正確的、好好的到達自證涅槃的能力,一旦四念住滿足,七覺分就滿足,生明解脫,具足成就不受後有的能力。
3.世尊修七覺支,漸次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純一滿淨,梵行清靜,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727.726
4.擇法覺支在所修的各法各階段,在要領要點所緣注意事項上有其差異,要能分別選擇。
5.喜覺支的喜悅興奮程度的大小,與各階段所修法的困難度成正比,即困難度低者,相對進入狀況的喜悅也是淡淡的;也與個人對喜樂的認知感受有關,心情愈能保持平和靜謐者,興奮度會愈低,輕安愉悅度愈高。
6.捨覺支指的是捨離而非捨棄捨掉,即捨離一切有餘、有為行之欲望與顧念,捨離一切對善法的執著,對惡法的迷惑,心法以合一,能保持平常心平等心,心已入於法,現觀於法而隨法行,隨順中道行。
四. 正念的四念處與十二緣起的現觀:.
八正道的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七覺支內的念覺支、精進覺支、定覺支,而念覺支指的就是37道品中,五根五力的念根念力的四念處的禪修,四念處內觀禪修可分兩種方式:一種是與四聖諦相應, 一種安那般那念,本表簡介安那般那念修習四念住。 詳見07表中98 803 622.
什麼是念—念是念頭,念頭是心神注意力集中處的念頭,包括思、想、覺、知的動念,念住即指心神注意力集中在某處之意,四念住即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某處,在某種情緒為所緣,在某種念頭的生起,在六入處起的一切法而念根即是修習四念處.
A.安般念的四念處,上坐準備:調身端身正坐,調心平靜放鬆,調息自然順暢—身心放鬆、入靜、注意力及精神集中在鼻孔端。
(1).身念住—重要目的之一在培養正念正知,以及地水火風四因
緣生此身,主旨在破除過去認為身軀是我的錯誤觀念。
1.如實覺知入息出息善學---專注在鼻孔端的呼吸出入。
2.如實覺知呼吸長呼吸短---兩種方式皆在培養正念正知力.
3.如實覺知一切身行入息出息善學--覺知氣遍滿全身入出息.
4.如實覺知一切身行止息入息出息善學--四大12特相觸功德.
(2).受念住—達到情緒安定與平和的管理,自覺心行感受的變化.
1.覺知喜—於身念處第四階身心輕柔明靜生起喜禪支。
2.覺知樂--心波動逐漸和緩,身心覺受舒暢生起樂禪支。
3.覺知一切心行入息出息善學--覺知情緒感受如何影響支配心行反應,如世俗八風如何動搖此心。
4.止息一切心行入息出息善學--止息情緒感受的波動,情緒的適當處理。15種心行如不滿不服不合己意不可意…等。
(3).心念住-貪瞋癡念等心行的覺知越來越少,甚至能自覺知不貪不瞋心境清靜寧靜的心境。
1.覺知心--覺知種種心的起心動念,正念正智,生起善覺善想心相;除了貪瞋癡覺想,亦可覺知心境清淨平靜
2.覺知心喜--如實覺知身心清淨明覺安樂,法喜自然流露。
3.覺知心定--心清明覺,心安定穩固,不為五欲苦樂所動搖。
4.覺知心解脫入息出息善學--已捨離欲界貪瞋愛憎,破我執心是我的錯誤觀念,得心解脫。
(4).法念住—由六入處所生一切法,五陰運轉所生一切法,由五蓋的生起滅去,觀察諸法無常無我的本質,觀一切身受心行的集滅與無常,破法執,法中無有我而隨法行。
1.觀無常--觀察五蘊六入處五蓋諸行無常空無我見法得法入法,於一切法只見緣起,不復見有我,如是方能遠離塵垢而生厭離五欲觀,入空心三昧。
2.觀斷—斷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相之欲貪愛欲,如實觀察思惟無相斷解脫界;離六塵的欲貪愛染執取,斷除引起煩惱痛苦的五欲世間的慾望,入無相三昧。
3.觀無欲—斷除欲貪、瞋恚、愚昧相,如實觀無所有無欲解脫界,而入平靜喜悅的心境,清淨空明的心境,入無所有三昧。
4.觀滅入出息善學—滅一切行法的感受、思想、執取,捨離一切有餘與法的執著,如實觀察滅盡定無諍三昧的滅解脫界。
B.十二緣起法的現觀:344.352.353.354.355.詳見12緣起與如實觀.
於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等不如實知,彼非沙門義,見法自知作證。為老死法不如實知,生集是老死集不如實知,生滅是老死滅不如實知,八正道是老死滅道跡不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諸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不如實知,法滅道跡不如實知,無以見法自知作證,故修行現觀則從六入處如實知下手。 352.353.354.356.
…☆☆☆…
七菩提分、七覺分的認識…(上篇)…阿含正法要闡釋…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基礎篇…七菩提分的認識…(上篇)…阿含正法要闡釋…
◎ 七覺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樂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一.七覺分:又名七菩提分,乃證悟佛所證道正法,需要的七種菩提正覺正智的要件;亦是見法入法禪修的七道檢驗要則;也是七種滅苦解脫的智慧,擇法的智慧,持續精進的智慧等; 也是七種對生命本質,對真理的覺察、覺醒與同等本然的覺悟!等覺者為等一切處、等一切時,對生命法則如實同樣的正覺,乃是必然如是、本然如是、永遠如是的真理之體悟。又淨信而戒定具足者心解脫,智者慧解脫! 710.711.707.
(1).為何要修習七覺支:
修習四念處一定要配合七覺支,七覺支就是禪修一定要有擇法的智慧,持續精進的智慧,完成清淨喜悅禪定的智慧,能啟動覺醒覺悟的能力,使低劣的心獲得提昇,令散亂的心能回歸到內在核心,安定平等平衡和諧,不再隨著情緒上的苦樂動盪而陷於五受陰的執著中,於四念處滿足七覺分滿足,得心明解脫,此是七處智、等覺的修習。281經
(2).綜論七覺支的運行法要:741.742.743.決定成就目標的禪修,有七道檢驗之次第與要義,如是與五根五力之五學力培養自修自證的能力。
1.念覺支:有一決定成就善法的勝念,譬如一定要學會游泳,常時憶念不忘,決心不退,久時常說常作,外法要準備與知道那些人地事物,內法要瞭解哪些技巧觀念,要如何進行?然後開始進行學習,念茲在茲,培養正念正知…憶念集則法集,心識之焦點將如實呈現在未來的經驗中。
2.擇法覺支:接著要去分別選擇善法惡法,修習方法?思惟每一念處的修學方式?各階段的要點、要領、目的、所緣、注意事項,思惟應如何才能保持繼續精進的意志毅力和信心,如何培養出自證自修的能力!譬如游泳必先達成先會在水中浮起身體來的目標,如何專心注意練習?
3.精進覺支:在繼續的精進修習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技巧,斷除五蓋惡法,成長精進的善法,達到各階段目標,如游泳排除浮不起來的原因,身體對水性的相應越來越熟悉!
4.喜覺支:身體終於能浮起了,越來越久,初階目標達成了,心裡自然生起此一成就的喜悅,更加激勵自己精進。
5.樂覺支:隨著技巧的更加純熟,本仍存在有所牽扯、緊張、擔憂的心境漸漸消除,心更加的自在舒暢專心,身心輕鬆安樂技巧運作心境合一。
6.定覺支:技巧來到得心應手,純熟任運自在,心身更加篤定,憂貪全除,輕安自在,可以往下階目標前進了!
7.捨覺支:捨是對一切有餘,一切法執的捨離,在上目標的穩定成就後,接著往最後目標繼續前進,譬如身浮與水性已經合一就已無再沈下去的憂心出現,故當繼續學習手部腳步的動作,繼續精進,不再執取,不再依戀,直至心法合一,心即法,住平常心,正念正智!
(3).如何修習七覺支…從念覺分修起而善入一切入處:
要在親近善知識,在如理作意的正思惟下,培養正念正知,內觀四念處,正觀五陰,守護六根,護心正念,修三妙行滿足,念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而外觀,念住於身受心法而內觀,內外法相互作用的內外觀,如是正觀依離欲貪,滅煩惱,向於捨,四念住修習滿足,七覺支也滿足,生明解脫…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而進趣涅槃,修習七處覺支。281.737.741.
二.七覺支的基本認識:711.713.715.如下
(1)念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學念覺支就是修習四念住,要先修出入息念對治掉悔五蓋所起妄想,修習念覺分當念住於內法,念住於外法,念住於內外法,時時培養正念正知,如是修念覺支正觀五陰,而其他六覺支為此修四念處的助道之法,而念覺支則一切覺分兼助,以培養正念為先,與法相應憶念為輔。785.622.719.
a.四種念:念(注意力集中處、當下心神之所注)、隨念、重念(念茲在茲)、憶念(與法相應,境隨心現)。
b.內外法與念頭:過去習性所餘留的念頭,我見我所見我想念頭,好惡感的念頭!內法、內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正思惟等;外法、外身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善知識等。
c.禪修的正念:如是於念處的擾動不安中覺醒,覺悟到正念正知的殊勝,與培養此一無我狀態正念的重要性。
d.正念正知的智慧:降服五蓋,正觀五陰身心是分別而相成
無常生滅本質,自體會到無常故苦無我的特質,此是現觀苦聖諦修學的基礎,亦可從十二緣支現觀修學,最終目標在體驗四聖諦,自證體悟緣起,開法眼,它是現觀力中的基本條件,也是六常行中做到觸只是觸的唯一必修課!
e.培養正念正知的要點:一心專注,但不可過度的強烈全神貫注,無欲無求無我見的完全接受當下現前的一切法,開啟正
定的智慧力,只有如實知,如實見的正觀,內心乃時時處於平等安定誠實的心境,開放身受心法或六根對六塵,如實面對煩惱眾苦,此亦是整個如實觀修習的重要關鍵!
(2)擇法覺支:是智是等覺
於念覺分完成初步正念正智的培養,有能力分別選擇善法不善法的智慧生起,如是於簡擇善惡法,內外法中,覺悟到四聖諦集滅法,與無常生滅法的本質! 擇法覺支的思惟:分別善惡名色,於法與所緣的選擇,培養自覺自知前後昇降與直觀洞見本質實相的能力,以及在禪修的過程中的自我檢討,激勵,調整精進的腳步,以及如何培養善見善入於法的能力!善法是七覺分、四念處、八正道;惡法是五蓋、犯五戒、十不善法、十結等妄想、妄念及欲惡不善法。 713經
由禪修的背景而言:修四念處,須配合七覺分,尤其是擇法覺分中,在培養正念正知時的所緣…即注意力集中之對象,要有的正確選擇,對於進步與否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或者當落入五蓋的煩惱或妄想或身體的酸痛麻痺時, 是否需要改變所緣或方法?此時擇法覺分的精進思惟,可帶入繼續保持正念正知的精進中,譬如禪坐、經行、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的交叉運用與選擇。
a.擇法者,於善法不善法與所緣具有分別選擇及思惟的智慧,思惟修持如何擇法精進的要點要領,應注意事項,於正念正知中進道上昇。
b.善見善入於法:當思惟法義,得其善義善味,念念轉趣涅 槃,善思惟觀察五陰六入處的本質,世間的本質,緣起法的自然法則與苦生苦滅的真實,加強如實直覺感受的能力,是完成本支重要且須具備的能力。
c.善思惟如何修習三十七道品,增長自修自證的能力,並於正念正知的修習中,培養出直觀的洞見力,如實知如實見其緣生緣滅,深徹地洞見諸法隱含的要素本質濳能之能力。
d.念覺支是初步完成正念如實正觀的能力,而擇法覺支則能培養正思惟與直覺地更深入洞見諸法實相的智慧,兩者結合運
用純熟如一,就能於隨觀中持續地精進,此乃擇法菩提分的特質。
e.它是具備現觀力的條件,由於他具備現證洞見諸法實相的本質的能力,故有覺照黑暗驅逐黑暗的力量,進一步自體驗
四聖諦,並於佛法僧聖戒淨信不疑,不會再去製造煩惱的因,心境是光明清淨的,現觀乃當下的隨觀,毋需再經思惟。
(3)精進覺支:
在禪修的過程中能自我檢討、激勵、調整精進的腳步,以及如何培養善見善入於法的能力,故擇法覺分中,在培養正
念所緣的正確選擇,可保持在正念正知的精進中,擇法覺分精進於諸善法成就的能力愈強,就能持續精進修持不退轉,修精進覺分,斷惡法,精進於諸善法,離諸食想!713.647.
a.精進者,要具備正志正欲,淨信不疑的信心,自證隨觀的能力,超越解脫的智慧,堅忍不退轉的意志精神,不放逸常不休息地精進。785、503分世間正精進、出世間正精進,其差別在於四聖諦的相應思惟,並具備精進根、生精進力.
b.精進覺支與擇法覺的連結:如果放逸不精進,懈怠心生,再好的素質也無法成就正法,雖然知精進但於法無選擇分別的能力,將亂無章法,盲修瞎練。711
c.精進要有方:即要與擇法覺分並進,心態上不要高舉自己,精進執著太過,會增加掉悔,甚至掉舉心散亂不安;也不自貶自己,精進會懈怠而太緩,要當平等修持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254
d.四種精進的目標:戒清淨(戒增上學)、心清淨(意增上學)、見清淨(慧增上學)、解脫清淨(慧解脫知見)565、80.
e.四正斷:已起惡不善法令斷,再起再斷,精勤欲令永斷,如初學不能領悟善義善味,老學不能得法眼淨,已得法眼淨仍未永盡有餘者;未起惡不善法令不起;好好守護六根,精進戒律法,並靜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未起善法令生起,一切修法皆以不放逸為本,要能精勤隨憶隨覺,隨觀守護不令退失,未起的覺支令生起,學習一切善法,五陰六入處、緣起法、四食、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才能開法眼證聖果;已起善法增益修習,令增長廣大,已善能正觀五陰無常無我苦空,未具足的覺支令繼續精進滿足,當增益修習四念處,乃至於心解脫慧解脫!
f.四正勤的精進思惟:882.785.
一切善法成就以不放逸為本,故要生起強烈的慾望精進方便,於修習中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正錯誤,斷不善法,擺正方向,熟練正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資遵循正確的方法),精進長養善法,逆水行舟勇往直前,轉向善趣善道,與苦集滅道相應思惟,強烈憶念欲望精進,培養擇法精進能力,繼續保持正念正知的精進禪修,於此覺悟到四聖諦集滅法的真理與睿智。
(4)喜覺支:興奮性的欣喜…
當修習進入心愈來愈平靜,愈能放鬆,於法的如實認知與自體驗現證,會生起法喜,心理上感受到喜悅滿足快樂,這表示修習的方向次第正確,已能調伏五蓋,離諸食想的誘惑,若覺悟到離諸五欲牽扯心生喜樂的道跡,即生起智功德。
a.喜覺分的特性:身體的躁動不安不適消失了,心理上有滿足感,興奮性的波動,坐姿安穩了,身心放鬆而寧靜,感受到呼吸微細輕柔,身體柔和輕盈如無,有時會有漂浮感,頭皮或全身酥麻!
b.喜樂覺受:
1.短暫輕微的喜悅,初開始修習正念正知時,五蓋被降服的 時間越來越長,掌握正念正知的力量越來越專注而純熟, 這種成就感會生起短暫的喜悅感,修習的信心也跟著增加,然後進入; 2.明顯的喜悅:此一時期有十分的喜悅的感覺,生起一種很 有自信滿足的感覺,身心十分興奮舒暢喜悅(大部分人皆 在此處卡住,不知如何再往前走);有時則柔和平靜喜悅, 此是另一種昇降變化,再將正念所緣轉移到喜悅上;3.於平靜的正念專注中,會感受一種振動跳動抽動,帶有韻律與衝勁感,有時在肩背部,有時在腰臀部,有時在頭頸部,甚至手掌部腿足部,勁道的振動中,仍會令全身感覺舒暢,柔和自在,有時感受到氣遍滿肌膚在顫動,脈動心跳,那種振動的韻律讓人感受到一種快樂滿意的感覺,然 後在正念正知於此等跳動中進入;有些人會…; 4.全身都振奮的喜悅中,一種全身性很振奮的搖動轉動出現,有時從肩部到腰部前後左右的擺動,或左右肩前後接替式的搖動,身心感覺很振奮,有時身子覺得輕飄飄,
有浮在半空中的感覺,或有時身內一股暖流波動由下而上滾動,有酥麻振奮舒暢的感覺,或由上而下如甘露灌頂般,如春雪初溶,如厚雲消散,如瀑布緩緩流下,瞬間全身進入心曠神怡,非常輕鬆自在的覺受中; 5.偶爾會進入一種遍滿全身的顫動,好像遍滿全身毛孔似 的,每一個地方都在喜悅中,全身非常的舒暢,但這些反 應仍在喜覺分的範圍內,還須向前再精進入輕安覺分。
c. 喜處生起的方法:如六念法、十遍一切入處、佛陀所說四禪定,四念住內觀禪修,於四不壞淨修五喜處,從隨喜處修四無量心…13.615.1036經
(5)輕安覺支:心神舒暢安適的愉悅…(續下篇)
八聖道的認識…阿含正法要闡釋…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59
八正道 七覺支 四念住 【06】表+……八正道篇……
◎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一.成佛的道跡…八聖道:
八正道是古仙人成佛的道跡:雜阿含278經佛陀有明言,八正道是佛法中三十七道品修法精要中的精髓核心,是斷除愛欲,無明的滅苦解脫之道,具足戒定慧的中道法,實踐八正道就是修習三十七道品,而修習八正道以修習四念處為基礎,建立於事真實的正見,培養正念正智,使四念處滿足,七覺支修習滿足,開啟出世間八正道的解脫智慧!
八正道的實踐法要:要先具備對四聖諦正見的認知,對此世間的苦集滅道的真實義的道理有真正的體會,瞭解緣起法的正見,於事有實的如實法、現見法,時時以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擇法精進的思惟,四正斷的精進思惟,喚醒要滅苦解脫的出離正志,警醒自己不要放逸,過著如實有覺有觀的愛語正語行,守護六根律儀的正業行為,清淨正當的正命的生活,斷除惡法,精進善法,再於生活中現觀四聖諦,體證緣起法則,禪修四念住,開啟正念正智的智慧,調伏世間欲貪,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著,最後完成淨念一心,正定正覺,出世間古仙人道跡的道法!
二.八正道之基本認識:
(1).正見 (直其見) .301.305.344.367 748.750.785.788.1175.
正確知見的重要性,在於若不瞭解四聖諦的真理時,就不能如實知五陰六入處緣起法,就不知如何出離煩惱世間,只能依著邪見我見,活在憂悲悩苦的世間!
1.出世間的正見:四聖諦相應心法之選擇、分別、推求、觀察、黠慧、開覺而瞭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785
2.於事有實,契理契機的正確見解,正觀五蘊六入處無常、無我是為正見。
3.具備四聖諦如實的認知,與之相應無漏思惟,就是正見。
4.世尊施設的正見就是緣起法,是不偏於兩邊的中道法則,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自然法則。
5.世間的正見:正確的認識善惡業報,敬信三寶,孝養父母,持守戒律,布施行善,有佛的言教,有此世他世父母眾生,
有阿羅漢存在於世不受後有的認知---趣向十善法的正見。
(2).正思惟(正志)35.80.359.361. 785407.704.716.775 .54
正思惟是符合正見觀念的思惟,以滅苦為目的之思惟,它是如理作意的思惟觀察,以斷除五蓋等惡不善法為目的,有
正見才會有正思惟與正志,尤其是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
1.出世間的正志:四聖諦相應之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等思惟。
2.世間的正志:正志於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向於善趣。
3.培養擇法覺支的精進思惟:於善法、惡法的分別選擇思惟的自修自證精進的智慧。 711.
4.六明分想,出要離欲想與四正勤的精進思惟。458.271.1034.
5.真實正觀,平等慧如實觀,集滅道跡味患離之思惟。42.23
6.與四聖諦相應之無漏思惟,善見其本、患、滅與滅道跡。
(3)正語:自覺修習護口四過,四攝事的柔語、愛語,口業清淨不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正經、嬉戲、豔麗、欺騙的語言),不落入我見的諍論,口語不離無量心法,語言會透露內心世界的真正意向,要善用語言善惡影響的力量,多一些關懷的語言。624.636 784.785.803
(4)正業: 正其身行為,身業清淨,不犯殺盜淫妄酒等諸身惡行,六根律儀,守諸根門,轉向善趣,精勤修持四正斷,275.277.636.1167.1170.行四攝事:惠施行善、愛語照喜、利行正行、同利同事。 668
(5)正命:正當的工作生活,意業清淨,不犯貪瞋癡慢疑五種邪命,符合正見觀念的生活,修諸梵行,憶念佛法僧戒,培養三善增上學,積極行四攝事50,修習在家16法。931.929.785.
(6)正精進: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修正錯誤,擺正方向,逆水行舟勇往直前,轉向善趣善道,與苦集滅道相應思惟,強烈憶念欲望精進方便,精進心法攝受直向,常不休息,此為有正見的,離諸食想,無漏不取的精進方便。882.785.
如是正確積極向上向善的心,以一切宜時宜地便捷方法努力精勤用功於四念處的內觀禪修,正念正智,不放逸於五欲世間。784.785.882
1.精進的意義與條件:
生欲精進方便者,當要具備正志正欲,勤奮踴躍的熱誠,超越傑出的擇法的智慧,建立堅固不退的信心與毅力,堪能造作行持進道上昇的能力,堅忍不畏艱難的意志與精神,平等攝受心法精進,斷除諸惡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以不放逸為本,常不休息地精進於正念正知中。785、503.
2.世間正精進、出世間正精進:
世間精進乃正向於善趣善道,修諸善行;出世間精進乃與四聖諦相應的無漏憶心法,其中差別在於四聖諦的相應思惟,並具備精進根,生精進力。 647
3.精進要得法適中:
不要精進太急,心態上不要高舉自己,精進執著太急,高舉多掉悔,甚至掉舉心散亂不安!精進太緩,放逸而懈怠,要當平等修持攝受,莫執著莫放逸莫攀緣莫取外相。 254
4.精進要有目標:
精勤攝受諸身心法,受持學戒,精進於淨斷;修持四禪定,住於離欲心清淨,斷除散亂,精進於心淨斷;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實正觀體驗,精進於見淨斷;正精進於斷貪瞋痴,得清淨解脫斷;如是依正見,精進修諸正法律,能得正等正覺。 565
5.什麼是四正斷?有四種斷,亦為四正勤,精勤精進!
一.斷斷:已起惡不善法令斷,再起再斷,精勤欲令永斷!適用於初學不能領悟善義善味者,或老學不能得法眼淨者,或已得法眼淨仍未永盡有餘者。
二.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令不起,好好守護六根,精進六根律儀,並靜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
三.隨護斷:未起善法令生起,一切修法皆以不放逸為本,
能精勤隨憶隨覺隨觀守護不令退失,未起的覺支令生起,學習一切善法,五陰六入處緣起法四食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才能開法眼證聖果。
四.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令增長廣大,要善能正觀五陰無常無我苦空,未具足的覺支令繼續精進滿足,當增益修習四念處,乃至於心解脫慧解脫。277.373.1170.
6.善法惡法之分:705.706.707.710.
善法:七覺分、正念正智、37道品、十善法--能解決憂悲惱苦心解脫慧解脫的方法…。 惡法:五蓋、五邪命、十結、十不善法--能生起煩惱苦受,障礙慧力成長的惡法。
(7)正念:乃如實於當下的觀察清清楚楚,只是純粹的細心觀察,沒有評論,沒有判斷,沒有任何念想,如是正念於外境,
眼識清清楚楚;如是正念於自身心,透過注意力集中處,如實感覺其中的變化過程,而善繫念住於身受心法四念處,此是禪修的正念。622.636. 748.785.
1.出世間的正念:不論是念想、隨念、重念、憶念,皆不妄不虛而與四聖諦心法相應思惟,方能滅除世間煩惱憂愁,調伏世間欲貪;世間的正念:乃不論是念想、隨念、重念、憶念,皆不妄不虛,如實念念轉向善趣。
2.培養正念的功能:護心正念,培養不虛不妄的正念正知,與如實的觀察與覺知力,如實平等慧,專注攝心力,情緒的穩定平靜,正念增上於戒定慧觀察,堅固解脫。623.636.826.
3.善繫心念住,修習四念處:
a.如實知內觀前後的昇降變化,是精進,抑是心動搖不安.b.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不思前後際,正念在當下。c.如實體驗身心的本質,身受心法無常、苦空、無我。d.從正念中培養覺知力,正知力,體驗四諦,開啟現觀的能力,滅苦解脫的智慧。615.617.
4.四念處要配合七覺支禪修,精進於八正道之正念正定。
5.念的修行有正念正知、六明分想、六想處、六念法、四無量心,住四念處,修習此心常與法相應的憶念四不壞淨、六隨念、在家16法。 931.743.929.
(8)正定:攝心不亂,保持明覺,心穩固安定於正念正知中,不隨使五欲世間而不自覺,依八正道持行,有正見正志三妙行,正勤於四正斷,具足正念正智,正定具足捨心生,它並非無念無想的世間禪定,而是佛陀所謂善見善入,實義存於心的四禪。784.785.474.483.347.456.
1.出世間的正定:乃與四聖諦相應心法,身心輕安,心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為無漏不取的正定;而世間的正定,乃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正定。
2.正定的修習:修習四禪定,不苦不樂,淨念一心,離憂喜苦樂平等捨心生;修習四念處,正觀五陰,配合七覺支,以七正道為前導,完成具足正見正念正知的正定。711.810
3.修習三三昧:空、無相、無所有三昧,入無諍三昧,入解脫三界,心樂清淨解脫。711.803.810.820.568.305.
4.與四聖諦相應覺知心定,配合七覺支修定覺支;佛陀教導的禪定是融合在生活之中的,並不與生活脫節,故有正知
的正思惟三昧,乃成為修正定的重點,而真正的心清淨是,於樂受中不生貪,苦受中不生瞋,不苦不樂中不落於癡,尤其是能覺知心清淨的正定。
三.八正道受持總論…
八正道乃緣起法則的正見,四聖諦無漏思惟的正思惟,持戒清淨的正語正業正命,如實顯現的正方便,平等慧如實觀的正念,實義存於心的正定等八道品;也是八種五陰心行運作的行為:知見、志趣、語言、生活行為、工作、勤奮努力、意念、精神意志等八種主要運作身口意行。人類的文明進步,文化藝術典章制度,俱依此八種五陰心行建立,而以知見印證為創立的先導。
修諸梵行也從此八處來展現,八聖道的修持顯然亦必先由建立正見的觀念修起,有正確而如實的修行知見,才能依於厭離、依於無欲、依於滅盡、向於捨,力行八正道,法法轉趣涅槃。
受持八聖道首先要具備對四聖諦的真實瞭解,從中瞭解集諦滅諦的集滅法,建立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法界緣起法則的正見,從而如實體會十二緣起法的苦集道跡與苦滅道跡,瞭解諸法因緣生、因緣而滅的中道正見,有了諸法如實中道的正見,覺悟體會出離世間煩惱眾苦的重要,故而立下滅苦解脫的大志,修習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有了正見正思惟的智慧,乃運作於生活中,有合法如實的工作收入、過著不犯五戒,不說無記玄論,不說穢言戲言,持戒清淨的修行生活。 在四正斷的持戒精進中止惡揚善,以種種佛陀教導,契理契機的方便法,配合七菩提分正精進於四念處的內觀禪修,由身受心法此四念處,培養正念正智的如實修行法,如實覺知身行
與諸心行、種種心境,如實體證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於法法中現觀苦集滅道,如是攝受寂止,一心一意,直至心能定於隨法行中,於日常行事中,只見因緣生因緣滅,安住於正念正智,不復有我的正定中!…。。。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真實正觀、正念正知、現見法…(下)集…阿含正法要闡釋…
真實正觀、正念正知、現見法…(下)集…阿含正法要闡釋…
四. 如實正觀:
如實知如實見就是正觀,首在必須以誠實的心,正直地面對自己的身行與心行,內寂一心,在正念正知下,正念觀察,正知覺知其現況實境!確記自我目的的我執,也會偽裝成真理的追求者,掩飾自己真正情欲的真面目,形塑自己外在善良清廉正直的形象,來欺騙眾生心與自己,如此就無法真實內觀禪修,因將不能真正面對自己非善的一面!30經--何所計而不見真實?
1.為何要如實正觀五陰身心:佛陀的正法律,是現見法、如實法,從五陰六入處下手修行,作真實的觀察思惟知見明達,故必須在正念正知,與如實的正觀,才能真實觀到諸法的本質與現象,培養出敏銳的覺察力感受性,發揮本有的直覺感受的洞見力,獲得四聖諦滅苦解脫的智慧,善見其本、患、滅、滅道跡,才能生厭離、無欲、滅盡、向捨,趣向涅槃,心解脫慧解脫!
2.觀法簡介:
(a).如何是正觀:
當觀色、受、想、行、識五陰無常,是為正觀;於此五陰當正思惟,觀此五陰無常如實知,生厭離不起喜貪—1.2.經;當觀諸所有一切五陰,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好醜、遠近,彼一切皆悉無常,如是斷五陰愛欲,心善解脫—22經; 188經:當正思惟正觀眼等六根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觀—正觀五陰生滅及彼此輾轉不停之無常,生厭不起喜貪。
(b).真實正觀:9
觀色受想行識五陰無常,無常故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為真實正觀 9—生厭不樂著解脫。 198.199經:若於諸所有六根,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非我所)、不相在(不相屬),是為如實正觀。
(c).平等慧如實觀:
當觀諸所有色受想行識、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好醜、遠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亦是名如實知,故能如是知、如是見此識身無有我、我所見,不生我及我所有見,斷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22.23.24.
(d).如實知.如實觀:
於色受想行識如實知,五陰集如實知,五陰滅如實知,五陰滅道跡如實知;當知諸所有色受想行識,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好醜、遠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如是正觀為如實觀.31.32.故能如是知,如是見 此識身無有我、我所見 30—見真實,見法得法入法,得法眼淨,於正法得無所畏…亦是真實平等正觀。
(e).如實正觀世間集、世間滅:
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世間集則不生世間無見,而知如來正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中道法,見法知法起法,唯見正法,不復見我! 262經;如實觀察,如實知五陰無常、苦、是變易法,彼一切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生厭離欲解脫,遠塵離垢,得法眼淨!261.
(f).五陰不堅實觀: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砲,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如病如癰如殺如刺,無有堅固者--於此苦陰身無牢無實,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265經
(g).七處善觀:
如實知色等五陰(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受是六受,想是六想身,行是六思身,識是六識身);色集(於色愛喜、觸集是受集、想集、行集、名色集是識集);色滅、色滅道跡(八聖道)、色味(於色受想行識因緣生喜樂);色患(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色離(若色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等五陰之味患離如實知,是名七處善觀!就陰、界、入處三種觀義41.42—盡於此法得漏盡,無漏心慧解脫!
(h).寂滅觀:61經:
於五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更不相續,不起煩惱,不出纏縛,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捨離一切有餘,捨離一切愛盡法滅,如是以增上慧思惟觀察隨法行,信忍不疑,如是如實正慧等見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人天後,究竟苦邊,正智心得解脫!…寧靜、舒暢、自在、光明、清淨。
(i).如實正觀、平等正觀:83~85
如實知見於色等五陰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是名如實正觀—如是觀者,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著.
(j).真實正觀103經:
雖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次於五受陰我慢 、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處,增上思惟,觀察生滅,與五受陰之集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亦名真實正觀。
(k).如實現觀:105經—
如來中有色受想行識?還是色受想行中有如來?若於我所說能悉解其義者,彼于諸慢得無間等現證故,諸慢則斷, 觀眾苦不生,身壞命終更不相續--此現觀過程無所疑惑,見法真實,見法自知作證…現觀斷我慢結。
(l).現觀109經:
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若於一切五陰如實正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再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輕安定靜一心,寂靜捨住,具諸道品,永離諸惡,修行滿足---配合七覺支的現觀。
(m).現觀433經:
如來應供等正覺說法,謂四聖諦,開示施設建立分別散說顯現表露、於四聖諦未能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且要如四登階道、次第而觀--說現觀四聖諦!詳見受念處的修學,無須再經思惟的直觀。344.352~355、現觀十二緣支之四聖諦。
3.如實觀的基本認識:283.284經 如實觀所產生的效果!
a.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法、無欲觀、滅觀,觀心不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憂悲惱苦滅。 283.358.260
b.若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法、無欲觀、滅觀、捨觀,心不顧念,心不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乃至於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284.
c.復有正思惟,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無常,彼因緣皆悉無常,比丘云何無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人為造作磨滅法),從緣起(有此因緣故有彼果),是患法(無常變異法故苦),滅法(五受陰是本行所做,本所思願,故是無常滅法,彼法滅已是名為滅),離欲法(無常生厭離欲),斷知法(五受陰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無常觀,住生滅法無欲觀滅觀捨觀(捨離一切有餘)!80. 如是觀無常由有而無,前後際的升降差別,可覺知無常的不可預料,與逼迫性所生的惱苦相,由此苦相自覺知諸法非自作他作,乃是因緣關係而有,自覺知無我相!--無常觀!
d.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270--無常如一切諸河悉赴大海,悉攝受之!
e.373經:如是觀摶食,摶食斷知,於五欲功德之貪愛則斷; 如是觀觸食,觸食斷知,三受則斷;如是觀意思食,意思食斷知,三愛則斷,如是觀識食,識食斷知,名色斷,名色斷知者,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f.由是正念正知的如實觀如實知,與覺察力敏銳的現觀中,可如實觀得無常生滅法,喜貪愛欲的集滅法、斷除識住四食的喜貪,當來有不生長,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374.
4. 如實正觀的結要:
法念處觀一事時,則須內外兼觀其因緣集滅法,正觀自他身行識受想,五陰是不可切割的!什麼是觀?觀是觀察,或思惟觀察,要觀察覺知個究竟真實,就是見法真實!外觀時、用眼睛細心觀看對象(靜動態),用耳朵諦聽其聲音(音色音調音律)…內外觀也在觀其無常無我生滅法與因緣集滅法,並了知其外塵與內在身心行之關係!內觀時,無法用眼睛直接看得到,故作身心如實觀察時,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心觀察處,用心的覺知去感受那種感覺,包括身體發出的感覺,心境與情緒的感覺,故內觀乃用心的覺知去自覺注意處的內容與變化!
○1.正觀五陰之綜合:
a.正觀五陰之無常、生滅法、變異法。
b.正觀五陰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c.現觀五陰之苦集滅道。31.32
d.七處善觀五陰之集滅味患離。41.42.
e.於苦樂受之受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於五陰集取愛樂執著,愛緣增長,故生愛取有,憂悲惱苦。65.經—五陰之集滅觀。
f.於五陰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而染著愛樂,於未來世五受陰復生,是為五陰集五陰滅66—五陰的集滅。
g.於五陰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染著愛樂而生愛取有,乃至憂悲惱苦聚;如實知則憂悲惱苦聚滅67—五陰之集滅觀。
h.觀五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如聚沫水泡陽焰芭蕉幻影。
○2.正觀六入處之綜合:
a.正觀六根六識六觸受無常、生滅法、磨滅法。188.195
b.真實正觀六入處若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好醜、粗細、遠近,我非我所、不相在。 198.199
c.如實觀六入處根塵識和合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如實觀無常、無我。201.202.203
d.觀12緣起之六觸入處的七處善觀與非我非我所。 209
e.觀12緣起之六入處的苦集滅道。 353.352.344.
f.觀六入處根塵識和合生觸受,眼滅則色想離,意滅則法想離,與此受集滅味患離如實知,不種貪欲身觸 。211.213
g.觀六入處根塵識和合生觸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皆無常、有為、心因緣生, 與此諸受之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214.213
○3.現觀現證:無間等無間等者即是現觀現證,現觀乃在正念正知下的如實觀,以當下現前的某一現況為所緣,一者毫無疑惑的以
正直心如實觀;二者以毫無間斷分心他顧的過程如實觀,亦即不分心他顧另作思惟何故因緣致此,完全在如實的自知自覺中,此即直覺的洞察力--如何實現施行現觀。十二緣支的苦集滅道聖諦如實知, 四聖諦的現觀苦受起,受之集,受之滅,受滅道跡如實知。476.478.開放六根於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五陰、六入處、十二緣支的現觀四聖諦,見緣起,開法眼只見正法,不復見我,隨順中道行,遠離塵垢,滅一切集法,得法眼淨,四不壞淨,破疑結,戒取見結,向初果上進。於開放六根的內觀禪修,現觀身念處(根對塵的世間,六根六識);若起情緒煩惱,則現觀受念處;若入於想思意行,則現觀心念處;若如實見五蓋的集滅道跡,法之集滅,集滅道跡,則已如實現觀法念處,但以現觀受念處為主。現證禪修中,可分三階段進道上昇如下:
a.如實知五陰,五陰之集滅,集滅道跡,以及如實知於五陰之味患離的思惟修,調伏欲貪…無常變異、苦、空、無我…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或如實覺知觀照苦的生起。
b.現觀於五陰之集滅四聖諦,正念正智見緣起緣滅因緣,開法眼,生起正見,斷欲貪…現見於法,得如實正智正見,或自覺知起心作意處的覺想,如不合我意覺。
c.於正念正智的現觀中,於一切法中只見緣起,不見有我計我,得法眼淨,於增上智慧入於中道行…遠離塵垢,心平靜和,隨順緣起,或於起心作意前,超越欲貪。
○4.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我觀、無欲觀、滅觀、捨觀:
無常觀由有而無,或由無而有,前後際的差異,而覺知其生滅變異…生滅觀;由無常的不可預料之逼迫性,故知於法不可執著;由逼迫性、有限性、匱乏性,而生起苦相,而如實覺知苦相乃因緣生而起,非他作亦非我作,故知五陰內並無一可控制身心的實我存在…無我觀;知五陰無我相之不可控制性,故於法不可強求,而能於五欲世間不生執取,不受五欲所使而離欲無欲…無欲觀;如是身心鬆柔寧靜,滅除煩惱、是為滅觀!由於於法於此世間不再強求,不在執取,不再依賴,無我而生平等心,故能施能捨,能施能攝,生慈悲喜捨心,能寬恕、包容、感恩、讚賞,此即捨觀。
○5.於內觀自覺禪修時,三妙行如何起反應?分反應不反應兩種情況:
a.不要當下反應者:不立即反應於克制、壓抑、思惟等中,持續入四念處現觀四聖諦中…適用於非須立即反應的互動關係中。
b.須立即反應者:為調伏習性故暫不立即反應,可調伏瞋心,生起正見正智,冷靜以正見正思惟處理,何種話語最能表現肯定讚賞寬恕關懷的建言 …適用於親子關係的立即互動中。
◎ 專注、正念、正知定義的釐清 :
(一)聽經聞法的例子…所緣為雜阿含經(1-6經)的講經說法,非只聽聲音!
1. 專注:專注聽也能將講經內容聽得清清楚楚,但此非正念正知,因在專注聽中仍時會生起個人的想法,即使百分之百專注,仍然有我見的堅持固定使力在某單一所緣上,他不是如實的聽而已。專注乃集中精神注意某一點或某現象,譬如走鋼繩的表演者,需要的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專注在平衡上!
2. 正念:它也是抱著精神集中,專心聽講,而同時對講經者,從第一經講完,接著講第二經、第三經,講完第四經,講者停下來喝了口茶水,再接著講完第五經、第六經,這整個講經過程如實觀察得清清楚楚,也聽得清清楚楚,過程中間無加入任何個人的我見雜想,只是集中精神如實的聽及觀察全部變化的過程,此是正念!
3. 正知: 就正念如實觀察到的整個過程中,第一經講正觀的內容,如實知道得很清楚,如是每一經的內容說些什麼,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講者在喝茶也知道是喝茶,如是如實知所有過程中的內容,當下並沒加入自己個人的想法和解釋,只是如實覺知其過程中各段落之內容,此為正知,但有名相想的成分!
4. 正智:正念正知就是如實知、如實見,在正念正知中,可以如實觀察覺知到,五陰的無常無我,苦樂集滅的緣起法則,真實體會到生命的本質與非生命的本質的真相,開啟了斷除貪瞋癡,正向涅槃,無明生明的智慧,此即正慧,此即正智,故於現觀中能知不善法的生起,於善惡是非能分別清楚,有正確的認識!……☆☆☆☆☆
真實正觀、正念正知、現見法…(中)集…認識阿含正法要
真實正觀、正念正知、現見法…上(中)下集…阿含正法法要認識……
(5).如實法的結論:
如實真實是世尊親傳滅苦解脫道的精髓,它絕非僅指大乘所言的真諦實義,那種能得解脫寂滅涅槃的實義而已,也不是指那種能得空性空慧的實義,那不是世尊所說的如實法現見法!以五陰身心內觀如實顯現之無我無常生滅法、磨滅法,如實知如實見是為如實法,而後期大乘認為一切身心之相皆是虛妄幻化的境界, 認為五陰身心皆是無明妄心認妄作真所現的顛倒相,說身是幻,心是幻,是顛倒相,以至於從五陰六入處來修觀如幻之幻,視如是修行本身就是顛倒相,此修行亦如幻,此說與世尊所傳解脫道背道相違,甚是明顯,而法界一切自然現象皆是如實法,故有法住法位之因緣,法爾如是本質之說。
其如實法的結要:
○1 法界、修證、當下,皆如實顯現,如實非指堅實牢實而言。
○2 回歸自然、平靜、清淨純實者,能離欲、十不善法之動搖者, 得正見正思惟之八正道者;如實顯現緣起法則等正法者。
○3 有學見跡者,有學道跡者,如七覺支,如慚愧羞恥而依實更精進者;有如實的法次法向可循者,於事有實者。
三. 正念正知的禪修:
不知如何正念正知,也就無法如實內觀禪修四念處!吾人已知雜阿含經是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夏安居,由五百阿羅漢
(被後期有心人抹黑成自私自利小乘的阿羅漢)在印度摩竭陀國的王舍城的七葉窟,以大迦葉為主持,由阿難誦出經法,優婆離負責戒律的部分,經由五百阿羅漢的確認無訛,故雜阿含經實為佛教最早的一部經典,乃佛陀與其聖弟子間一部實修的對話錄,可說是一切佛陀所教導佛法的根本,離此少分即非真正佛陀所教導的佛法!
佛陀所教導滅苦解脫生死的法,就是現見法、如實法、真如法!現見法的六大特色中,現法、即此見、緣自覺知等三項,即於當下所緣或當下即能自覺知觀察到種種身行心行,依於苦集滅之智慧的如實現見,或如實覺知到之實修法,但其中仍以正念正知為其核心根本的內觀禪修法,因正念正知是在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事境的基礎上,以專注、平和、敞開而覺醒的心懷,以當下的每一刻為所緣的禪修法,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法,它是行而不行,為而不為的禪修法,是差別而無差別的禪修法,它是觸只是觸,究竟苦邊的禪修法,如實法!
(1)什麼是正念:正念如明鏡般照的清楚,正知乃鏡中相很明了!
1.什麼是正念:
就四念處及開放六根於內觀禪修的正念正知及如實觀而言,正念者乃就當下所緣的現象或動作的全部過程,含生滅現象,觀察的清清楚楚的----此乃單純如實觀察,無想的成分!以四個例子來瞭解:○1經行○2切蕃茄片○3吃飯○4插鑰匙開鎖等的過程,如實觀察而不虛不妄者為正念!若從正念諸說而言,有謂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清清楚楚的,並提起佛法知見,作意中不起染著,能直覺每一念的緣起緣滅者為正念;有謂那個時時在檢視監督心的狀態的就是正念;有謂單純的專注就是正念;有謂離邪分別而念法之實性,捨相入實者是為正念,此皆有別於禪修的正念之如實觀察!
2.正念正知的基本認識:
(a).中阿含167經:阿難在解說跋地羅帝經,甚莫念過去,亦勿願於將來,過去事已成,未來仍未至,現在所受法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虛妄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大苦災難終! 指出正念者,不眷戀不追悔過去,不欣樂不期待於將來,亦不染著於現在法,就只是單純的活在當下,活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念住在身受心法處,心情是不苦不樂的平和,隨順緣生緣滅,此是聖者如舍利弗的智慧生活,與正念正智的常行態度,故此不再會去憂愁死亡的到來與如何!
(b).1028經:云何為正念?為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調伏世間欲貪者是為正念,正憶念--念住於身受心法處。
(c). 622經: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勤攝其心是名正念。
(d).785經:世間正念為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而能轉向善趣者;出世間的正念,乃與四聖諦苦集滅道無漏思惟相應心法,或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而能轉向苦邊者是—此從名相法義的思惟修而言。
(e).正念者乃在如實見如實顯現的過程中,以清醒自然的專注在所緣的對象上,其過程與感覺清清楚楚的,沒有推想聯想憶想的想成分,只有注意力集中的如實觀察感覺,此是為禪修之正念。711.713.715.之念覺分.
(2)什麼是正知:內心知道清清楚楚的,如鏡照物,此即如實知.
1.正知者,就正念的全部變化過程的內容如實知道的清清楚楚,也就是當下在作什麼,看到什麼,有什麼如實的感覺?內容都
知道的清楚明白者, 知道內容是什麼是有想的成分,但還沒有落入我、我所想,此乃禪修內觀的正知。若加入個人主觀的想法,對錯的判斷,即落入我見,有對方要順我的主宰欲在內!
有正念才會有正知,正知是如實知,如實正觀的覺知,正知中入於想中,對所緣的對象,過程或感覺,如實地覺知其內容是什麼,不摻入任何個人的情緒好壞想法,即無個人的我見,在正念當下是無自我存在的空間的,若自我目的介入, 即非正念亦非正知!
在正知中能如實覺察到緣起緣滅,無常生滅變異實境現象,如是於六入處觸受中,於五陰不起愛欲喜貪,生起滅苦解脫的正智,故正知者是如實的覺知覺察其過程中動作與感覺的內容,是為禪修的正知,可就上述正念的四個例子來作仔細的親自體會。
2.經教的基本認識:
(a).1028經---云何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禪法),語默舉止言行皆明覺的清清楚楚者,是名正智--正智是由正知培養出來的,故此處正智乃指正知而言。
(b).622經:-- 云何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舉止言行皆明覺清清楚楚者,是名正智。 622.636.—1168
(c).203經:有一法斷得正智,所謂無明離欲生明得正智,當正觀眼等六根,六觸因緣生諸受,彼亦正觀無常,如是知如是見者是。
3. 616經:黠慧比丘正念正知,善取自心相,不令心外散,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外相時,善攝其心內心寂止,不會慧力退失自生障礙,能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正念於四念處能斷上諸煩惱。
4. 275經: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世尊之所讚嘆,善關閉根門攝心住,飲食知節量,經行坐禪去陰障以淨其身,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覺知諸心相---正念正智成就。
5. 621經:若阿羅漢諸漏已盡,盡諸有結,當於彼時亦修四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
法得遠離…時時安住於四念處!
6. 342.340經:舍利弗眼見色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成就六常行故,世間難得,所應承事恭敬供養,則為世間無上福田。
7. 1028經後段: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為何還是會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情此況有因緣非無因緣,乃緣於身,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故,當厭離,離欲解脫---於正念正智中,當如實觀五陰無常有為心因緣生。
8. 60經:正念正智,於五受陰不樂著,不讚嘆,不執取,心得解脫不滅不生,平等捨心住,正念正智--正念正知須建立於平等心上,即如實平等對待一切事境。
(3).正念正知禪修的特性:
a.正念正知必須建立在平等心和專注的基礎上,誠實平和而等持對待的心,專心注意於所緣對象上。
b.只有在行住坐臥的當下,才算也才能保持正念當下,若念住於過去的憶念,未來的期望,即非正念當下之所緣。
c.正知乃如實覺知當下所緣的現況實境,它呈現的現況事實,如形態明暗顏色大小位置移動等,或內觀時的身心的覺受,覺想,感覺的如實知…○1動作變化過程內容.○2靜態現象名相.○3動作過程中傳入的感覺.○4自說話如實說出經驗內容,自己清清楚楚,不論對錯;但若聽人說話則內容清楚是正知,對錯善惡分明的是正智,此從內觀禪修而言。
若從法義名相說,上述之四種內容,對未有經驗事,則須經聞思修學習認識觀察模擬實踐過程;及正確的認知而言。
d.正念正知就是如實知如實見,正念正知才能活在當下,脫離二元對立的生活,脫離對過去的懊悔與想念,脫離對未來的夢想與虛幻的憧憬,脫離種種的內外的自我設限,脫離種種的渴望! 1168.1169
e.平等心是敞開的,如實接受的,平和等持的,平等對待的。平等心是可以培養的,首先對境生起一切心時,不論是好壞感受,練習暫不順從習性立即反應,純熟後再進階練習,根塵識和合生觸時,觸只是觸的心裡感覺,不起苦樂受的情緒,如是平等對待他人,對待自己也是一樣!注意不起懊悔、嫌疑、不平不滿、責備之情緒,但好壞生滅因緣皆如實知。
f.正念正知下,對境生心,不起稱譏毀譽之言語反應,不起計較分別,無親疏之別,情緒心境是平靜平和的,久練數習在等自覺智下,也會生起正念正智的智慧的。
g.正念正知的修行成就哪些智、覺、力?
1.培養兩種智慧,不執不取的平等覺慧與解脫正智!
2.培養適當的專注力,專心於如實的當下!
3.培養真實正直而平等的心,不起散亂執著欲貪的心!
4.在六常行的修習中,培養如實的觀察力與覺知覺察力!
5.培養在現觀情緒的集起後,生起正見正念正知的能力!
6.安定情緒的力量,逐漸改變過去當下即時情緒反應的習性
;能安住在當下的生活中,遠離自我的高舉膨脹主宰欲!
7.不受時空地限制的現法如實知、如實見的能力!
(4).正念正知的說法的比較:
有謂正知者:對外來的境界,或內心想的事情,能正確認識是好是壞者是為正知!即於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保持正知,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做的對不對?應不應做?做的適不適當;有謂正念者:對於以上正知這一念定心,能隨時警覺留意者是為正念! 從禪修內觀而言,正知是能正確清楚的覺知道注意力所緣對象過程的內容,包括身心的感覺內容,至於做的對不對?應不應做?適不適當做?那是開啟正智後之事。
從名相法義來說,正知有正知見的說法,即在道理見解上的瞭解,包括分別善惡對錯的正知;內觀中的正知,只是如實 實地透過感覺而覺知認知其現實狀況之內容,乃至訓練至如實觸所觸覺知後,不再習性地續入我見的反應--另一更深層次!
四. 如實正觀:(續下)…
真實正觀、正念正知、現見法…(上)中下集…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43
真實正觀、正念正知、如實法、現見法【05表】++…(上集)
一.現見法:
現見法是佛陀所傳下正法的特色,此正法須具備有六大條件, 即現法即證、滅除煩惱、不限時空、正向涅槃、即此當下現見觀察、緣於智慧觀察自覺知等六要素。
佛陀自於菩提樹下見證自然法則的真理法則,發明體悟四聖諦的滅苦解脫之道,慈悲轉此法輪於人天大眾中,教導有心滅苦解脫的行者現觀四聖諦,自證緣起,開法眼得四不壞淨,見法得法入法隨法而得法眼淨證聖果,而於當世現世即可依此正法滅諸煩惱憂悲惱苦,自覺自體悟自作證涅槃,此即現見法! 215.550.554.563.848.912.931.1078.1136.1238.
1.什麼是現見法:世尊說現見、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是為現見法。譬如眼見色,覺知色,亦覺知於色貪,如是於眼識色起貪如實知者,是名現法;或如實現見,而能於眼見色,如實覺知色,於色不起色貪覺,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者,不起煩惱,是為滅熾然,滅息煩惱。
2.現見法的特色:現法是不必等待特定時辰世代,當世即可如實現證,其為正向涅槃的滅苦之正法,且於現前當下即時見法證悟,現時通達觀察現見,緣於苦集滅道智慧自覺知(自覺智),如是必可由修行者自覺自悟身心自作證,滅煩惱證涅槃,世尊教導的滅苦究竟解脫法,就是此一現世可證得的現見法、如實法。
世尊教導若真實用心內觀禪修四念處,配合七覺支修學,可斷除五受陰,最慢七年可證得聖果,此也是世尊所說需要內寂一心,當勤方便禪思,如實顯現的正法 --此是佛陀所教導滅苦解脫正法的六大條件.215.554.931.
3.在於學地的比丘,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當修六念,而於世尊正法律,修習現見法,通達觀察現法,緣自覺知。931能離生死熾然煩惱的上昇進道之法。
4.三種清淨超出道:三種離熾然,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如實法的現見法。563---戒定慧是三種清淨超出道。
(1)住於淨戒,受持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淨戒(勿落於神經質、切記)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通於正定。
(2)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降服五蓋,住清淨心,離熾然,不待時節,得正念正智,通達觀察現見,通於智慧自覺,如是正定具足。
(3)復有三眛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新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正慧具足。
(4)如是是為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苦惱離憂悲,得如實法真如法。563.
5.什麼是法?
321經:法是正法、法則、一切現象。所謂一切法,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是為一切法;633經: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
有漏法無漏法56.229.1176;根塵二法213;有經法313;有縛法經334;319.320:一切現象、一切有即一切法;716經:於內法中,所謂正思惟,五蓋未生令不生,已生者令斷,七覺支未生令生,已生令增廣; 717經:於外法中,所謂善知識,有心法受想行識,有色法一切物質現象;而緣起法是佛陀所發現的真理自然法則,恆在法界中流轉不息,及法的本質、特異性、內外法之別,詳見09表+
6.什麼是心?
心意識的心?心法?322經: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形體對象;267經:當善思惟,觀察於心,長夜心為貪所染,心悩故眾生悩;35經:若心意識當思於此,斷此欲,當思惟於此,斷其欲斷此色法塵身作證。
心者受想行識是也,心者乃一切感官資訊接收,諸行的經驗,印象,記憶,情緒感受,認知而形成觀念,連貫成共同的概念,與個人意志的信念,或是意識型態,思考觀察分析推想判斷覺知認同等皆是心的作用,能這樣起心行作用的就是心…當善思惟,常觀察於心,及心的本質、特異性、種種心與運作 詳見09表+
二.什麼是世尊所傳如實法:276.282.345.254.550.
(1).如實法者:
簡言之即現況實境的正觀禪修法,要言之即以如實觀察,如實覺知,如實如理作意思惟,甚至正念正知的修法,在每一個真正擁有的當下,覺知到身心的一切覺受,與身心外的現況實境的修練法,故如實法必然與生活無法脫節,必在行住坐臥的生 活中修持,以五受陰的現況實境為所緣,進行內觀禪修!
(2).如實法的特性:
a.呈現真實現象:法爾如是,法界所呈現的一切現象,悉為如實法住法位,譬如水往低處流,樹枝葉自動傾向陽光等。
b.現法真實的修證:有如實集滅道跡可循,有生滅過程可稽,
正念正知的如實覺察知,例如:鎖匙與鎖孔的如實開關動作,在如實開鎖的全部過程中的,整個過程清清楚楚,所有動作
的感覺,內容也清清楚楚,不論鎖是開與不開皆如實知,此 即如實法,如實知如實見,如實顯現的內觀自覺法!
c.當下現況:如實法必在當下現況實境中修持,體驗也是在當下如實覺知諸心相,當下現前才能如實,過去的已消失不能當所緣,只能於思惟中作檢討。345.
d.心靜不亂:如實法不執取一邊,兩邊都看得很清楚,知如實因緣而變化,故心不散亂爭執中,心靜方能如實觀,保持正念正智,故真實法者,會達成漸漸離欲惡十不善法,乃至有正見、正思惟的開啟,蓋如實的觀察當中,猶如第三者的觀察,不涉入個人我見。
e.自然平衡:自然方能如實真實,所謂自然即指生態的平衡、穩定、和諧;人體身心亦有此一自然本能的機制,以所謂自然呼吸而言,怎樣才是自然呼吸?一般都從相對名相去作解,說不刻意就是自然,但注意刻不刻意時,就有刻意在內,真正輕鬆自然的呼吸是在此等情形下的呼吸---公園散步,心情輕鬆,只注意周遭的情況,花草景色,不注意呼吸,此時的呼吸最是自然舒暢輕鬆穩定的;合乎呼吸時自然的協同動作(胸腔、橫膈膜、腹部)即是,只要已吸盡時,不要刻意再去拉更長即可…合乎當下身心現況的呼吸,即為本位自然的呼吸。
f.回歸真實時本質:依其自然因緣法則存在者,如是順應自然法則的一切法就是如實法,包括如實的生住異滅諸現象,故內觀必於當下現前身心現象為所緣,作如實觀,得如實法。
(3). 經教如實法的認識:
a.345經:說明那些見法得法入法隨法行的聖者,與那些仍在解脫道上加行用功的有學者,他們所修所行的威儀與行證上,有
何差異不同的地方?1.在修證中皆不離現法真實;2.悟法入法的聖者,則於厭、離欲、滅盡貪瞋癡的修持,已不起諸漏,心
善解脫…言依如實法而修。
b. 550經說明: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法,出苦處昇於聖處,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又
說何等為六?例如:聖弟子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離諸惱苦,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於此正法不起欲覺、
瞋恚、害覺,如是出染著心,於此五欲功德離貪瞋癡不染著,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法,正向涅槃,如是說第二
出苦處昇於勝處,得如實法…六念法得如實法。
c.如實法是聖賢法律修根法,是有賢聖法律學見跡可尋!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不可意如實知,生已盡滅,得離厭不厭捨,是則寂滅勝妙,所謂為捨!六根如是,是為聖弟子修諸根;若能於此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感到慚愧羞恥厭惡者,此為學見跡,此種修根為如實法,故有學見跡可循。282.
d.於六外入處、六內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等,如實觀察無我,如實觀察無常,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隨滅,息沒清涼真實!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住七覺分,於欲漏有漏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以智慧利器斷除貪瞋癡,一切結縛使煩惱,當如是學。
e. 65~67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此是色、色集、色滅,於五陰如是如實觀察,若於諸受不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集,是名色集、受想集行集識集;於受樂著滅,取滅有滅生滅乃至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由受之味患離說五陰之集滅。65
f.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五陰之集滅味患離,於色樂著讚嘆愛染於未來世色復生,不解脫於色受想行識,即不解脫於生老病死,是為色集、受想行識集,反之於五陰得解脫,彼解脫於生老病死苦;或樂著讚嘆故取而入於愛取有,如是由五陰之味患離,說不解脫未來世,有生老病死苦.65.66.
g.67經則由六入處根塵識和合觸,緣觸受愛取有苦聚生,說明色集、受想行識集---67由觸受愛取有說為五陰集。
h.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六入處六塵六識六觸生三受,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實顯現。206.207.
i.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是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等十二緣支之四聖諦集滅道跡,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亦如實顯現。367.368.
j.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專心正念,內寂其心,修無量三摩提於四聖諦如實顯現,而得善見其本、患、滅、滅道跡。428.429
(4).如實性與不如實性:
a.六入處六識的如實,如眼根如實地接收所看到的信息,而尚未進入受想階段,就現前而言此即如實,不論其無常有為有漏。
b.當意根入意門內的想,此時識亦住於想,即付予名相,由於名
相名稱本身可以因地因時因人而不同,此為名相之不實性。
c.後期大乘教法,將在大腦中出現的影像、名相等,甚至真正現實世界的物體實體,一律皆視為不實虛幻的妄相,而於心行上的意義觀察,坐失了內觀瞭解法與緣起的真實意義。
d.視覺上的錯覺,如在昏暗的光線下,視草繩為蛇的錯覺,此是不實的眼識意識上的錯覺,錯覺就是虛妄的,草繩就是草繩,方是如實性;身體觸覺上的錯覺,如浸在冰冷水的手,移至溫水中的燙熱感,但就溫度差的感覺而言,它是如實性的。
e.宗教界流傳的故事與人們的記憶,絕大多數與原來真正原貌,都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就記憶而言,在大腦的綜合分析評估的認知中,會依於自我目的的偏見而有取捨,故有故意遺忘的陰影情結的存在;就流傳千古的角度看,文字語言的翻譯的差異性,會因地區風俗,個人敘述的好惡,人們接受性的需要,而影響其真實性。
f.如實性的正念正知的譬喻:拿鑰匙開鎖的全程過程與感覺,開鎖者都清清楚楚的,那就如實知,如實顯現的正念正知。
g.語言的不實性:常聽到某些說法,說阿羅漢是自了漢,是小乘果位,說他們沒有菩薩的為他人著想的慈悲,阿羅漢被說得好似自私自利,不會為眾生著想,此一說法的不實性是,一者令人產生錯誤的解釋,原來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的存在,問題是自私自利能成就阿羅漢而入涅槃地嗎? 二者阿羅漢是根據佛陀親傳的滅苦解脫的正法而成就的,到底如是以訛傳訛的說法者,目的何在?還是在指正佛陀的生死輪迴的解脫道是錯誤的
?想想佛陀所傳的解脫入寂滅涅槃法,都是一乘道,都是基於慈悲喜捨的無量悲心而傳於世的,根本並無大小乘之分,慈悲喜捨本是阿羅漢的德行之一,此即語言文字的不如實性。
h.後期大乘教法,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雖依於如來藏心而生,雖依於本覺妙心而生,概是因迷真而起無明妄心所化種種身心顛倒相,而泛指人道的五陰身心皆是幻化虛妄假有之相,說不是如實相,只有本覺妙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空性的實相法性,才是唯一實相,方符合真實義,此就雜阿含經佛說當下的真實義,如實法,中道緣起法而言,其差異實在相去大矣!
(5).如實法的結論:(續中)…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無明、正見、緣起法…(續下)章節…認識雜阿含正法要…
無明、正見、緣起法…(續下)…認識阿含正法…
C. 緣起法的順逆觀:::
1.緣起法的順觀:流轉門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說明生起其中任一支,其他各支即依相依相緣而生起,此是苦集道跡的流轉,亦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之義。
2.緣起法的逆觀:此還滅門無明滅行滅、行滅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如是生滅則老病死滅、憂悲惱苦滅。說明滅除其中一支,其他各支也跟著消滅了,此是苦滅道跡的還滅,亦為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義。此二如實觀乃經由佛陀如實的無間等觀,方可如實自覺自證知其因緣相依關係。
或如是逆觀:老病死憂悲惱苦來自有生,生則來自業有,業有則來自執取,取來自於愛,如是往上推,身口意行來自無明而有行。
D.因緣流轉相續的斷除法:293經
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相續因緣,流轉相續滅是名苦邊。有下述六種如實觀:289.283.284.286.291.292.
1.無常觀:2.生滅觀:3.無欲觀:無我觀.4.滅觀:5.捨觀:6.六明分想; 如是等等觀法與正念正知、如實知、覺知、認
知(知覺)、現觀、平等慧如實觀、內外觀(同情境)等,
就真實而觀,細說於後專講觀法。345.....
E.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得慧解脫,如是
見,如是知十二緣起法之流轉還滅者,以及彼比鄰緣支的法住
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異法、無欲法、滅法、斷
知智者,是為先知法住而生法住智,後知涅槃而起涅槃智,心
善解脫;如是知法、見法、得法、覺法、入法而於一切集法滅
得法眼淨—慧解脫,無明斷;滅盡定而入心定,心解脫。347
F.空相應經:::
所謂大空法經者,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純大苦聚集!
佛陀說如無明離欲而生明,修清淨梵行者,緣無明行中,不會
去問誰在行?行屬於誰的行?不會去問緣生老死者,誰在老死?
老死誰的?如同認為命就是身,或認為命是命,異於身,於此
兩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老死斷、行斷則知斷其根本,於未
來世成不生法,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大空法經!
空相應緣起隨順法經:所謂有是事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
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此緣起法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緣起涅槃二法,有為無為,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止息了,消沒了!297
第一義空法經: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
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又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滅!如是有業報而無作者,陰陰相續輪迴,除了俗數法的期期業報輪迴相續外,並未帶走任何不實而生之物質,是名此經也—335(俗數法).232(世間空)
G. 緣起法的結論─因緣生滅有為法,緣集緣滅世間法,不落斷常兩邊之中道性,緣起緣滅的無常性,愛盡無欲寂滅涅槃的甚深難見性,斷欲貪滅苦憂的因緣法則,諸法的無我性,如實瞭解緣起法是為正見的智慧,如下:293.
1.因緣者,因是原因、因素、源頭之義;緣者,在物理界指助緣條件,助其增上成長結果之義;在身心的內觀中,指因緣相依,故愛緣取、緣愛取同義,乃在心行運作間因緣連續狀態,而緣生又有事實條件的隨順發生義,行事因緣聚起則生,因緣散則滅的自然法則。
2.因緣果法則:有因有緣才會生彼果,有因無緣彼果不會生,無因無緣無果生,無因也不會有其緣生,故因滅無緣可生;空相應緣起法經中所說293.854.961.136,有是事故是事有—此是因緣法;是事有故是事起,此為緣生法!
3.因果相依,緣緣相因法則:一切法因緣生,其因緣亦有其自來的因緣,而果又成為下次結果的因,前後轉化互相為緣,由此縱向與橫向無盡緣起,錯綜複雜,緣起甚深,從大宇宙觀,或從人生生活面而言皆是。
4.法的有無原則:法的緣滅而無,故不說有;緣生而有,故不說無;法此有故彼有,生故彼生,離於兩邊,說於中道。262
5.因緣法是因緣果關係的普遍自然法則,說明因緣果關係的條件
方程式,乃此有故彼有的緣起法,也明示憂悲悩苦與未來世的
因緣果關係,故因緣法乃自整個法界如實觀察而知,對其現象
種類的變化,作靜態性的說明其因緣關係,如同在說明遊戲規
則一般。
緣生法是生死流轉輪迴的緣起法則,是依緣生起的運作法則,
說明有此事實因緣生故彼果生的運行方程式,乃此生故彼生的
緣起法,生起是指有事實的生起,非是因緣法的理論上的條件
關係述說,乃根據眾生世間的需求事實為緣,有因有緣乃如實
顯現其果。
6. 無明為主因,餘支皆從無明所染,當每一支無明觸生起,苦聖諦生起,正念正知如實見如實知;自覺知此苦聖諦集起不斷,而現觀到欲貪等因緣覺想;如是自覺苦集不斷的欲貪覺,正見生起,心境隨轉,欲貪的覺受消失,苦之受自覺消失,心境恢復平靜;苦滅道跡聖諦的正見不欲貪的思惟行為反應,從集至滅了皆在正念的方便精進中,平靜心的正定完成了苦滅道跡聖諦。如是在現觀中的正念正知,如是如實自覺自知苦生起,欲貪苦集因,苦因滅除的過程,如實理解滅苦的正念正知法,與苦的源頭,究竟苦邊的滅苦道跡聖諦,完成現觀四聖諦。
7. 長夜在生死輪迴的主因,是因被無明覆蓋而為渴愛所結縛,故
斷除無明為首要根本要務,無明一斷,其他各支自然斷除;也
就是說十二支緣支中,修行中要斷除者以無明為主,以愛取有
為次,以受為輔,但依修證的法次法向,直接想從無明下手破
除無明而生明,並無是理,如有此說者,此是你的心被我執欺
騙了,因為他也鼓勵你的心修行出離,但卻誘惑告訴你:不必
費事從身見結疑結一步步破十結,直接破了無明或自性展露,
十結自然全破---我執正狡詐地畫一個不可實現的大餅欺騙你
。何故如是說?
8.佛陀的緣起法與後期大乘教法的差異何在?其差異甚大!
佛陀所說緣起法是法界真實的自然法則,是人世間滅苦解脫的
十二緣起法;後期大乘教法,說為三世兩重因果法,將十二緣起劃分為過去世、現在、未來世三部份,說其互為因果的關係。此說實已失去緣起法法相依相緣的真實意涵! 見緣起與自證緣起的差異是---351.若為皆親身自覺自知自體悟則相同,只是言說用詞上的差異罷了。。。
H.綜論十二緣起法的心行運作:::
因無明有了此期的生命,有了錯誤的生命觀念,故才會有邪見錯誤的身口意的行為經驗,此身口意的經驗包括情緒經驗、意識經驗、評估認知的意識經驗、行為表達經驗等,故才會有這些經驗的學習認識的知覺作用,包括六識身的初期知覺作用到多層次的知覺綜合作用,才會建立起對身體的認知、情緒反應的模式、推想判斷分析決意的能力,信念意志等認知,以及塑造每個人內在性格、性情的傾向與慾望的需求,這些名色的慾望與需求開始計我,形塑自我目的之偏見,因此有了六根增長,往來世間諸行,向外攀緣,六入處的根塵識和合成觸,在六入處接觸到六塵境的瞬間,在即時啟動的選擇性的注意和型態辨認作用下,一種當下直接感覺現實狀況的能力,觸發的一種心理的感覺感觸,此一心的感覺有三種常見的反應:
1.過去情緒經驗的反應!
2.直覺本能的習性行為反應!
3.自我主觀的想法的反應!
故有了苦而不舒暢的情緒感受,或快樂歡喜的情緒感受,或不苦
不樂的無意識的感受,有了情緒上的感受,才會引起愛憎好惡苦
樂的渴愛欲貪,有渴愛的欲求,就會想盡辦法去求取爭取執取,
直到擁有,佔有它,於是心就在種種欲求中,累積了諸善惡行,
執著對生命存在的愛欲,種下了下一期生命輪迴的因子,生命的
輪迴由生開始,因此有了生老病死的苦,以及求不得苦、怨憎會
苦、恩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等,長夜輪迴苦。
I.正道餘支之簡介:詳見八聖道與三十七道品講表........
c.正語:護口四過、四攝事、柔語、愛語、自覺修習、惠施、愛
語、行利、同利等 668 ;口業清淨不犯妄語、兩舌、惡
口、綺語,不落入我見,口語不離四無量心,語言會透
露內心世界的真正意向,要善用語言善惡影響的力量。。。
d.正業:正其身行為,身業清淨,不犯殺盜淫妄身諸惡行,六根律儀守護諸根門,轉向善趣,精勤修持四正斷,惠施行善。 275.277.636.1167.1170....
e.正命:工作生活意業清淨,不犯五種邪命,符合正見觀念的生活,修諸梵行,憶念佛法僧戒,心常與法相應,培養三善增上學,積極行四攝事50,修習清淨賢聖戒931。。。
f.正精進: 正確積極向上向善的心,以一切宜時宜地便捷方法努力精勤用功於四正斷,正念正智正定,不放逸於五欲世間。正精進的要點、智慧、方便、方法!784.785....
g.正 念:乃如實於當下的觀察清清楚楚,只是純粹的細心觀察,沒有評論,沒有判斷,沒有任何雜想,如是正念於外境,眼識清清楚楚;如是正念於自身心,透過注意力集中處,如實感覺其中的變化過程,而善繫念住於身受心法四處
! 622.636. 748.785.....
h.正定:攝心不亂,保持明覺,心穩固安定於正念正知中,不
隨使五欲世間而不自覺,依八正道持行,有正見正志三
正行,正勤於四正斷,具足正念正智,正定具足捨心生。
包含十種真實禪之禪定!784.785.474.483.347.456.....
I.八正道的實踐法要:::
要先具備對四聖諦正見的認知,對此世間的苦集滅道的真實
義的道理有真正的體會,瞭解緣起法的正見,於事有實的如實
法、現見法,時時以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擇法精進的思惟,四正斷的精進思惟,喚醒要滅苦解脫的出離正志,警醒自己不要放逸,過著如實有覺有觀的愛語正語行,守護六根律儀的正業行為,清淨正當的正命的生活,斷除惡法,精進善法,再於生活中現觀四聖諦,體證緣起法則,禪修四念住,開啟正念正智的智慧,調伏世間欲貪,於諸世間無所取,無所著,最後完成淨念一心,正定正覺,出世間古仙人道跡的道法!!!!☆☆☆
十二緣起 ─ 緣起緣滅法則之認知 ─ 變異性、無我性、集滅性
中道性、無常性、有為性、因緣法、緣生法!
十二緣起 說 明
無明 錯誤的觀念.於五陰等不知不明.業有生命.
行 身口意行為 . 業有身體口語意念行為
識 六識身攀緣識住. 初次印象和行為之認識
名色 五陰身心;一切外境相及識身 294
六入處 接收外界訊息…色聲香味觸法諸根增長
觸 直接如實的心理感覺、感觸
受 苦樂受 憂喜恐懼躁鬱.不苦不樂覺受
愛 愛憎好惡、欲貪生欲愛色愛無色愛
取 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執取
有 輪迴.受生.業有習性 欲有色有無色有
生 下一期受生、生命諸根、壽暖命根
老病死 有生. 有身. 有老病死變異滅亡
輪迴六道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
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十二因緣法:::
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處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集。。
緣生法:上述的因緣法,當已有某因時,就隨順某緣生起時,因緣合而生成果。。。
無明、正見、緣起法…(上)章節…認識雜阿含正法要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31
無明、正見、緣起法、八聖道【04】表+ (上)章節……
(一)無明是十二緣支首之基本認識:::
什麼是緣起法的無明?無明乃人道中引起憂悲惱苦,陰陰輪迴的主因,無明因一起,行識中見我,五陰中計我,六根長大,攀緣外觸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塵境,五陰熾盛,生起愛憎,執取不放,業繫有餘,種下下一期生老病死苦的種子。 45.64.
無明乃指不知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緣起集滅法,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不知五陰真相者,身見我見即出自於無明 251.258. 情感的自我就是由無明產生的。
1.若不知前際、後際、前後際,不知內、外、內外,不知業、報、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因、因所起法,不知善惡有罪無罪習不習,不知勝劣染污清淨,不知分別緣起,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如是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是名無明…此是緣起法義說. 298.
2.於眼等六觸入處無常、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不見不無間等愚癡,是名無明;若能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251.
3.於五陰無常、磨滅法、生滅法、集滅法、集滅道跡、味患離不如實知,不見不無間等,是為無明;而能成就此者,是為明。
256.257.258.
4.於無始生死以來,為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隨五受陰而轉,長夜輪迴。266.267.
5.知彼福行,不福不善行,無所有行,乃無明因,無明緣,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而行集;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修法若要直接由此下手,是很不容易的)---由行知無明。292
6.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凡夫黠慧者當修諸梵行,正向苦邊,有種種差別。294---斷無明、愛緣盡、得解脫。
7.諸惡不善法,皆以無明為根本,乃無明之所集,之所生,之所起。因無明就是無知,也就是說對於善,與不善之法,對於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汙、不染汙,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都不能如實而知。由於不如實而知故,就會生起邪見,起邪見後,就會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750經—
無明與正見之關係恰相反,無明不知會起邪見,不先滅除或不能覺知邪見貪瞋疑慢等,怎能生起正見,破無明?
(二)正見與正思惟之基本認識::::
正見正思惟乃八聖道的正慧,居八正道之首,乃古仙人唯一成佛的道跡:雜阿含278經佛陀有明言,八正道是佛法中三十七道品修法精要中的精髓核心,是斷除愛欲,無明的滅苦解脫之道,具足戒定慧的中道法,實踐八正道就是修習三十七道品,而以正見為首為先為要,而修習八正道以修習四念處為基礎,培養正念正智,使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開啟出世間八正道的解脫智慧。八正道的實踐中,要先具備對四聖諦正見的認知,對此世間的苦集滅道的真實義的道理有真正的體會,喚醒厭患要滅苦解脫的正志不要放逸,過著正語業命的生活,再於生活中現觀四聖諦,體證緣起法則,修習四念住,開啟正念正智的智慧,最後完成正定正覺的生活!
a.正見的基本認識: (直其見) 80.301.305.344.367 …
正確知見的重要性,在於不瞭解四聖諦的真理,就不知五陰六入
處、緣起法,就不知如何出離煩惱世間,只能依著邪見、我見活
在憂悲悩苦的世間。748.750.785.788.1175.法的正見、禪修的正見、如實
觀的正見、五陰六入處的正見、信念的正見等種種於事有實的正見。
首先,正見就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以及四聖
諦的慧學。凡是於事有實的如實法,不落入我,我所的見解,就
是正見,此與大乘說一切事相概是虛妄幻化的說法,有極大的差
距;印度伊沙奧義書的瑪亞說,也如是一切現象幻化說。。。
1.出世間的正見:四聖諦相應心法之選擇、分別、推求、觀察、黠
慧、開覺而瞭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785—八正道之正見.
2.世尊施設的正見: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苦生而生,苦滅
而滅,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於觸所觸,離於兩邊,說於
中道。 301 .
3.受的正見:觀於樂受做苦想,觀於苦受做劍刺想,不苦不樂受作
無常滅想,是名正見。
4.若無明為前相,生諸惡不善法,隨生無慚無愧與邪見;若啟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有慚有愧,能生正見,而起正志正語業命正方
便正念正定等八道品…此從起明知見說正見。749 .
5.世間的正見:正確的認識善惡業報,敬信三寶,孝養父母。持守戒律,布施行善,有佛的言教,有此世他世父母眾生,有阿羅漢存在此世他世,不受後有。785
6.若於六根塵識和合觸生諸受,不染著,不相雜,不愚闇,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樂著悉皆消滅,身心不燒,不疲苦,不熾然,身心覺樂,於未來世生老死憂悲老苦悉皆消滅,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305
7.具備四聖諦如實的認知,就是慧學的正見,故正見者為四聖諦的
正見,為緣起法的正見,為於事有實的中道正見—法爾如是,現
實的本質原貌與變化,而不執著於有無兩邊的對立。。。。
b.正思惟的基本認識(正志)35.80.359.361. 785407.704.716.775.....
正思惟乃符合正見觀念的正確的思惟,以滅苦解脫為目的之思
惟,它是如理作意的思惟觀察,以斷除五蓋等惡不善法為目的,有正見才會有正思惟、正志!!!
1.出世間的正志:與四聖諦心法相應之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思惟。785.
2.世間的正志:正志於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向於善趣。785.
3.培養擇法覺支的分別、選擇、思惟的自證自修的智慧,繼續精進方法,因時地制宜的所緣、要點、要領等。711.713
4.六明分想、出要離欲想、無常想等此皆為正思惟。 458.271.1034
5.正思惟尤指與四聖諦相應之無漏思惟觀察。詳見相關短文敘述
當思惟四聖諦,慎莫思惟世間事,非能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
益,非智非覺故。407
6.若不正思惟者,未起五蓋者則起,已起者重令增廣;已起七覺支者則退失—未正思惟的惡果。704
7.所謂正思惟內法,即未生五蓋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七覺支;八正道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廣大…正思惟的利益。716.776
8.有三種依正見的正思惟:1.四聖諦的無漏思惟.2.四正斷的精進思惟.3.擇法精進的正思惟.詳見金的部落格阿含正法脈、大和道一阿含正法印臉書社團。。。。
(三).緣起法…因緣法、緣生法:::
緣起法則是佛陀發現的宇宙法界的真理自然法則,破除了神造思想,破除了此宇宙說是某一人所創造而惑人心智的迷思,以及也不是無因自作的邪見,說明一切事物、問題、苦難的發生,皆有其存在的因緣關係,此一因緣法則亙古常住,無始以來,沒有所謂的開始,恆在法界流轉,只有過程(行),沒有頭尾,流動於時間、物質、意識、空間的能場中。世尊從中了悟人道滅苦解脫的道理,為人演說開示十二緣起的法: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輪迴,此十二支因緣相依相緣為因緣法,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因緣法;此十二支無明因,在愛樂染著下生起渴愛為緣,愛緣增長,緣愛取有而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亦即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生法。296....
十二緣起法─是與人道有關的緣起法,它的基本定義是指自
本來存在的自然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佛陀以這因緣果相依法則來解釋無常、無常故苦,
發現苦的來源與存在,了知苦生苦滅的道理。。。
A. 十二緣起法細說定義十二緣支如下:法說緣起法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義說緣起法即細說廣說各緣支,如下:296.298 。。
1.無明-不知業報,不知佛法僧,不知苦集滅道,不知緣起生滅法,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不知五陰真相者,我見即出自於無明錯誤的觀念,生起貪瞋癡邪見、我見。251.258、
2.行-無明故有行,有身行口行意行,行亦來自六識身的綜合作用
;錯誤的觀念,會引生錯誤的行為,因而累積業有的身口意行為。
3.識-行緣識,行是識的因,有經驗故有經驗的認識,是指六識
身的知覺認知綜合作用 5.6;有單一六識身,色受想行攀緣四識住,初次經驗之學習認識的覺知認知。
4.名色--五陰:色陰受陰 (觸陰)想陰行陰識陰等,有識才會有色
色產生,有名色的經驗,也會有名色的認識,識名色三
者如立三枝蘆葦,互依互成,名是為受陰想陰行陰識陰,色是色陰,地水火風所成物質,五陰身心,一切外境相及識身。 294
5.六入處-有名色故有接收訊息的六入處,接收外界色生香味觸法塵的訊息,於名色計我,此六觸入處增長廣大。
6.觸—緣六入處觸,直接如實的感覺感觸,官感訊息接收,要轉
入意識綜合區前,直覺的一種心理的感覺感觸,如壓力感、危險感、好惡感、不合己意覺等,乃至單純的覺受感。
7.受—觸是受的因,喜怒憂悲,恐懼躁鬱,焦慮不安等情緒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等三受,即情緒感受。
8.愛—緣受愛者,為愛憎好惡,有欲愛、色愛、無色愛,以渴愛為緣,憂悲惱苦因之生起。
9.取—緣愛取者,有欲取、見取、戒禁取、我取、奪取、求取、執取、取為業有因。
10.有—緣取有者,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等,為輪迴、受生等
善惡行為,業有習性的累積,種下來世的異陰相續。
11.生—緣有生者,乃下一期受生,有種種生命、種種身、得陰、
界、入處、命根、有壽命、有暖相等生命相。
12.老病死- 有生故有老病死,死為身壞壽盡、火熄水枯土崩風停命滅消散了,入另一期生命再輪迴。
B. 緣起法的基本認識::::
1.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
故老病死滅?若於色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於此等所取法中,如何令憂悲
惱苦不生—生從何來?285.
2.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
故名色有?何法無故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何法無故行無
何法滅故行滅?世尊如何於古仙人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
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十二緣支集滅、滅道跡?自知自覺成
等正覺—根本上何滅能成正覺。287
3.十二緣支各支是自作?他作?為自他作?為無因作?抑是緣生
而作?抑是佛陀所作?288.299.302.343 凡夫何以寧於四大色身厭
患、離欲、背捨而非心識?如何由從緣起法瞭解觀察得煩惱滅
止清涼解脫?289.290—其特性.
4.眾生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來說明億波提、
愛染的關係,說明十二緣支的因緣次第關係。291.292— 人生苦
從何因緣而來?
5.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即所謂有是事故是事有,是事有
故是事起,亦即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有生、緣生老
病死憂悲惱苦!何以比丘聞法,心仍生悔恨矇昧,此因緣起甚
深故,尤其是緣起寂滅涅槃甚深難見。293---緣起甚深.
6.於(漏、苦、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知,(漏、苦、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集如實知,(漏、
苦、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滅如實知,(漏、
苦、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滅道跡如實知,無
明滅行滅,於我正法律,正見具足,於佛四不壞淨成就得此正
法悟此正法。 344---正見具足,悟此正法。
7.云何於(法、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不能於老病
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不得解脫,不能見法自知作證。
352.353.365
8.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顯現,十二緣支之集、滅、滅道跡皆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亦是如實顯現。367.368
9.有四食資益眾生,何等為四?粗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
此四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此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此受觸
因觸集觸生觸轉,此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而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六入處滅則食滅,如是未來世純大苦聚滅。371.372.
何因緣故有識食?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取有,六入處滅則生滅老病死滅,如是苦聚滅---四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起諸食想--修行由此六入處下手最是捷效,不費事,不複雜!
10.於四食起諸食想,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故諸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反之苦聚滅374--識住增長意味著,所住的認知認同與計較的增大,相對執取亦增長廣大。。。。
C. 緣起法的順逆觀:::(續下章節)
六觸入處,觸緣受…認識雜阿含正法要…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25
【 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 【03】表+
一.什麼是六觸入處?(一切法、五欲世間的形成處)322-332 見下附表格……
什麼是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等及其相互關係什麼是六觸身與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及其相互關係
六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觸外六塵之處,而生受想行識愛六身。。1.運轉過程41.59.609。。
2.根塵識觸的認識 。
3.六入處觸受轉入五陰 45.46.68.214.374 。 4.六入處觸受轉入緣起法218 。
5.真實正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 202.195.196 。 6.集滅味患離觀.修無常觀.離欲觀 209.213。
7.現觀四聖諦.苦集道跡.苦滅道跡 218.478.353.344。
二.何以要認識六入處?(外在官感刺激等訊息的接收處)見下附表。。。
一切法在五陰六入處生起,正是清淨梵行六常行的下手處,亦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等的生起處,也是六愛身、六顧念、六覆藏的生起處,真正是眼前當下修行處。319.320.321。。
六入處與五陰的關係:從注意力的選擇開始,以及外境相型態的辨認開始,即根對境而生起六識身,六觸於有,六根成長,向外攀緣,有六觸之所觸因緣而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觸集而生受集、想集、行集,識住攀緣四取陰而起諸行種種來往作用;此亦是大腦對周遭環境的大大小小的情況,從接觸、學習、認識、到瞭解認知、適應反應,行為發動的過程,此就是從此六入處開始與綜合作用的結果。。。
三.六入處的基本認識:::
a.六入處入五陰的兩大路徑:心有心之體為精神性或精氣神,是為心之性;有心之用為注意力,亦是為心之相,乃精神的集中義,正是起心動念時,純然的起心淨念,注意力的選擇與型態的辨認(色塵等)時,起能覺轉現相之動念,起即時直接的心裡感覺感觸,是為所覺現之相念動,從大腦科學的實證中,吾人瞭解到六觸入處後,分情緒流與意識流兩路分進大腦而起綜合反應。
b.六根的功能,六識的作用,六觸的感觸,有130多經濃縮如下:
1.於眼等六根當正觀,正思惟其無常:若於此六根不知不明不識其無常,不斷喜貪不離欲者,不堪任正盡苦,不越生老病死苦,心不得解脫。188~191.194.251---如實正觀於六內外入處.
2.眼等六根一切無常,眼識色塵,根塵識生觸,眼觸因緣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彼一切悉皆無常,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外粗細好醜,若遠若近,一切無常當如是觀而生厭,一切觸受無常。191~195.196
3.於眼等六根當正觀思惟, 若過去來現在、若內外粗細好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我所、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者,則於此識身與外境界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如是越於根塵二法離諸相,斷諸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解脫。於六根對六塵,根塵識和合生觸,觸而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如是根塵識觸受等,彼亦正觀無我無我所,如是知,如是見者,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甚至無明離欲而明生,能得正智解脫。 一切觸受無常!196~203.273.
4.於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者,必見六內外入處非我、不我、不相在;若不如實知者則生愛樂染著,愛取有憂
悲惱苦生; 又根塵識生觸,觸而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離不如實知者,當種貪欲身觸、戒取
身觸、我見身觸、瞋恚身觸等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俱,初觸入處斷!204.209. 213.
5.行者當修無量三昧,精勤繫念,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知顯現於六入處,根塵識生觸受,五陰十八界,乃至此諸法無常,
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禪思乃如實思惟與觀察。 在思惟修裡的法義,定要自見到其真實義的事實性演化,方能發揮思惟修復的力量,它是一種逐漸增強的力量,在瞭解,比較,處處可見的事實中,達到平復的結果;從正念正知如實修,直接面對事實,生起正見而逐漸消復。204~209.206.207.208.65~68
6.觀察自心多追逐過去五欲功德,極生方便欲求改進,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逐於根塵二法中,觸而生受,受已想,想已思,
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法如實知,於此受集滅味患離亦如實知,不種貪瞋癡身觸 ;於彼入處當自覺知,若眼滅則離色
想,意滅法想則離,不再因過去嚐過其味,迷惑而一再追逐,且彼因彼緣生眼識,彼因緣亦無常,生滅法,亦見無我。 ~214.273.248
7.世尊所說正法是現見法:說現法、滅熾然、不待時節、說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知。此現見法於眼見色塵時,覺知色塵如實知,起色貪覺如實知,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現見法; 若是於外境界一切相不起貪覺,是為滅熾然,乃至緣智慧而自覺知。215
行者於眼識色塵,生愛念染著故,常依於識,為彼所綁,因觸受、取著故,不得見法般涅槃。306.215.—從六入處認識現見法與依於識的染著。
8.根塵識生觸,觸而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是六入處集則觸集,乃至純大苦聚集。如是根對塵是名世間,若無六根對六塵則無世間; 世間空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常恆不變異法空,我所空,六根因緣生觸受,彼亦空,常恆不變異法空,此性自爾故。229~234 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於世間數到世間邊 ,知世間度世間。230.232—從六入處認識世間與世間空。
9.根識塵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就會常養於欲,見已喜樂欣悅讚歎繫著,心轉歡喜,深樂貪愛而生障礙。309~311.280
生貪欲愛渴念染著,內心不寂靜,如是染著相雜與顧念繫縛,長養五受陰,當來有愛喜貪樂著,悉皆增長,身心熾然狂亂疲
苦。305.306.308.309.1171~1175. 如何知見清淨--有黏住或無黏住.
10.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此除俗數法,此即所
謂第一義空經 335;諸行如幻、如炎,剎那盡朽,不實來實去,故空諸行,常恆住不變異法空,無我無我所空,根塵識觸,觸
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及我所,故除了俗數法,乃此生前世間的集滅因緣一期生命終了與未來的業有生
命的因緣,沒有別的了。273.335.232.
11.波羅延有餘經說。,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是縫紩,習近愛已,種種所得此身緣,轉增長生出,於此法以智
了知,而能了所了,作苦邊而脫於苦;1164 若汝非於此邊,亦非於彼邊,亦非於兩者之間,是則為苦邊,乃見以見為量,聞
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於色聲香味觸法不起欲愛念渴染著,眾苦隨損減,漸進般涅槃。312
12.有經法: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如實正思所知所見,有某(信)念、某欲願(戒)、某聽(聞)、某修行(思)惟、某認同見解實義(慧)等之正知如實知,而說解脫不受後有。
13.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乃謂眼業因業緣業縛,又業乃愛因愛緣愛縛,又愛乃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乃不正思惟陰,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是則無明;癡求欲名愛,愛所作名業!如是不正思
惟因無明,無明因而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六根皆如是說,是為有因有緣有縛法經。334.....
四.根塵識生觸受,起合意、不合意而生諸受:::
1.苦樂是自作?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作?是因緣生諸受。253. 2.觸集是受集:指受念處或六受身,情緒感受出現在心智空間,如利衰稱譏毀譽順逆的接觸,所引起的愛憎合意、不合意,在不在意覺; 觸集是想集:指心念處或六想身,種種念頭、想法的有愛集起; 觸集是行集:指法念處或六思身,一切法一切行見我是名為行,起於根塵二法之間,五陰身心之行執著貪戀是為行集,但一切行仍存在一種未經意識與想的直覺本能反射習性之行。意根、意識法塵、意觸與心意識(意內入處,念頭覺知的第一感覺)322………3.根塵識和合生觸:什麼是觸?觸是一種即時的心理感覺、感觸,一種直接如實的感覺感觸,乃正知的瞬間,尚未介入個人情緒與主觀的想法的反應,它來自過去累積的受想行識的習性、經驗、記憶的直接感覺,甚至可能是一種單純的覺受。
4.a.諸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實知。 (485、471經)
b.受之集滅因緣 (42.218.343.468.481.476)
c.受集之味患離 (65.213.407.468經 )
d.受滅道跡…六觸滅六受滅,緣愛取有而有生老病死苦滅.68.476。。。
五.六內外入處的結論:::
a.守護根門的六律儀,於觸而生受等,彼一切非我、非我所。
b.開放六根的四念處—正念正知為基礎,但勿流於刻意的修為, 因於中已見我,此即為以身念處來修四念處的方法,蓋五陰
的運轉,由此住身念處的六觸入處生起而相續不斷的。
c.從六入處生一切法、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六常行、六覆藏、六顧念、六思身、六想身、六受身、六愛身、六識身、
六觸身等皆由此生,此處正是修行最佳下手處。
d.無常要從因緣法,生滅法與人為造作施設的壞滅,以及五陰的輾轉變異不停,去了知無常變異法的事實,無常是不可預
料的;而無我則從六入處與輪迴苦不能自己的事實中,以及因緣法中,真正體會到無我的事實本質,是不可控制的。。。。
五陰簡介: 61.305 詳見表2 …
1.展轉變化過程 41.46.68.104.272
2.五陰轉入六入處觸緣起.63.360.361
3.四識住、四食轉入六入處 1175.361.374.372
4.平等慧如實觀--五陰五受陰之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 9
5.味患離集滅觀--五陰之集.滅.集道跡.味.患.離 41.42.478
6.現觀四聖諦--修習四念處.五蓋.七覺支.四食 31.344.373
7.受集道跡--受滅道跡.與五陰生成之因緣無常觀 478.11。。。
※.六入處簡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處.前五處是所謂感官系273.294 304.305 ……
六 根....
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六觸生受
眼耳鼻舌身意觸……
眼根(光波之接收), 色塵, 眼識,單純.如實.直接的感覺.感觸,一切外相印象.本然如實的感覺習性與經驗的直接感覺、感觸(正常相.平常相)指善惡之如實相;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喜怒憂悲躁鬱恐憎嫉哀焦慮不安,.....
觸集是受集想集行集41.59…......
耳根(聲波之接收) … 聲塵… 耳識…
鼻根(化學氣味之接收)… 香塵… 鼻識…
舌根(化學性味之接收)… 味塵… 舌識…
身根(物理性身觸之接收)… 觸塵… 身識…
意根(法塵念頭生起之接收)… 法塵 … 意識322…
附表:○1. 六根對六塵,根塵識和合生觸......
→心之體、性→精神力(精氣神);
↓
心(體)→心之用→注意力→選擇(對象、起心、淨念)→心象感覺(觸);
→ 型態辨認(形體顏色光線位置移動) →(色塵、所覺知、淨念);
...○2. 觸集是受集、想集、行集.....
(觸集)→六愛身→執取五陰、六塵境→愛取有; →直覺本能習性反應→(行為反應)、(六受身、六思身);
→內在性格傾向反應→精神疾病等、亦未經思考!; → 合不合意(六愛身)→六想身、六受身;
六受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生苦受或樂受或不苦不樂受。
六思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等。
六愛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眼觸生愛、乃至意觸生愛等。
六想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觸,而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