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009從法住智到涅槃智…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009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從法住智到涅槃智 ◎與法相應的解脫智慧…從法住智到涅槃智 智慧…乃解決斷知修證問題與煩惱的能力…善法之能力 一. 與法相應的解脫智慧:詳見一條慧解脫之路之心智成長過程. 諸佛世尊心的分齊難知,但成證諸佛世尊法的分齊可知,諸佛世尊都走過古仙人道,也都住四念處,修習七菩提分,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 三種聖道如實知見,七菩提分,一聖法印知見清淨: 苦集滅道四聖諦如實知見,見思語業命進念定八聖道如實知見,癡行識五六觸受愛取有生死十二緣起法如實知,是為三種聖道如實知,與念擇進喜猗定捨七等覺分。如實正觀五陰磨滅無常,六境相變異生滅無常,離貪瞋癡相,根塵二法何以有我,無常有為從緣起等,如是正思惟三昧,是為聖法印知見清淨。此四種聖道如實知見乃生起正見的智慧,即於緣起法則,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如實正觀而知法、見法,如實知一切行無常、有為、從緣起,開法眼知法住法位,法爾如是,開啟法住智的解脫智慧,與四聖諦現見的自覺智。 2. 四不壞淨成就: 於上四種聖道如實知見,知見清淨,了知無常生滅法,緣起集滅法,五陰非我斷知法,得於佛法僧聖戒淨信不疑,成就四不壞淨,如是與法相應,入於法流,入於義(義理)流,生起法住智,即生起等覺的智慧,如實體會過去未來一切行緣起的集滅,一切法非我所,無有我,不計我,遍知一切行空寂不可得的寂滅義,如是悟入涅槃義,了知世間五欲之樂易令人落入 貪瞋癡五蓋之纏,而有所覺醒。 3. 開法眼得法眼淨:此為能觀 四不壞淨成就,於開法眼見法,如實得法眼淨,乃真能滅一切集法,遠離塵垢,得現觀能力,令其覺心如鏡,得法眼大義,具有平等慧如實觀的能力,能於現法現見自知自覺,生起現觀現證的智慧,得如實洞見能力,如是能善見其本、其患、其滅、其滅道跡,於四聖道淨信不疑,具備現觀四聖諦能力,如實顯 現八聖道的實踐,現證諸法緣起。 4. 擇法精進捨心生:此為能行 得法眼淨,心如明鏡,明照染淨善惡諸法,生起擇法精進的智慧,分別善惡,乃能遠離塵垢(修遠離五法),甚至斷三結證初果,如是生起八種功德…得生天上,人間富足美好,解脫三惡道之苦,福德潤澤得安樂食,得證初果,遠離五戒怨對恐怖,心離貪欲纏、瞋恚纏、愚癡纏,心得清淨,其心正直。 得法眼淨,了知一切行空寂不可得,故能離欲、滅盡、解脫,念念轉趣涅槃,能現觀四聖諦,現證緣起法,增益其等覺菩提的智慧,如是內寂一心,住平等捨心生,生起捨心住平等的智慧,此智能捨離一切有餘,方得依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5. 悟知涅槃義,現法自知作證: 悟知涅槃義,乃入寂滅無有餘,一切貪瞋癡永盡無餘,純一滿淨的清淨心地。涅槃空、無相、無所有,借等覺智慧而先悟入涅槃義,能念念轉趣涅槃,再經由現觀一切行無常有餘,而生厭患、離欲、滅盡,向於捨,步步轉向涅槃,是以涅槃是現法自作證,它是現觀現證境界,不是死後方得涅槃境界,因那樣不是現見法,不是經由平等慧如實觀五陰六入處十八界而顯現現見的,那就無法現法自知作證。 6. 七菩提分與無上正等正覺: 菩提是道,佛所證得的道法;菩提是覺義,佛所得證的正覺 ;七菩提分是智,是等覺,等覺智遍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行 的去滅真相,菩提智慧通達無礙時,得證無上正等正覺,初學時可幫助吾人悟入涅槃義,因不知涅槃義,就無法念念轉趣涅槃,不得增益其等覺智,若能悟知涅槃清淨心義,才能生起清淨圓滿心的智慧,才能依遠離、無欲、滅向於捨,轉趣涅槃證涅槃的純一滿淨。 7. 其中最難證得的是四果與初果,請參照「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 此一章文,而初果尤以身見結最是難破難解,破除此結約有 五大道跡證狀可循:已能如實知見五陰非我非我所,但仍未臻於諸法無我無我所之境界等五種徵兆可知可見。詳述於後名相法義身見結一章內。四果阿羅漢則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具足,方破無明得解脫。 二.⊙七種心慧解脫的智慧:從法住智到涅槃智的一條慧解脫之路. 1.正見的智慧: 此是一種於事有實的智慧,有事實境界存在可體驗的智慧,其中最 真實自然的、本然的、必然的、恆然的事實,就是自然真理法則,即 佛陀所發現的緣起法,所謂的因緣法則,說明天地間一切物體現象, 皆是因緣有而生,因緣無而滅,因緣果報的事實,不會因個人崇拜、 黨派、種族、性別而有所分別,不會陷入個人偏執的或推理的兩邊,或執有,或執無,無有事實的因緣依據,如是於修行的法義梵行,才 有正確可循的事實依據,有學道跡可資遵循,不會走錯方向道路,空 過一生。此一緣起真理法則事實亙古既已普遍存在於大自然中,此是法住智的開始。 瞭解一切五蘊、六根、六識、六境、六觸、六受等皆是無常、變異、 苦、空、非我、非我所的事實,也是佛陀正法中最重要的正見之一。故由無常故苦的事實,如實了知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實深義,也是佛陀慧學重要的正見之一,此智為已生起法住智,並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如是開啟智慧自覺的自覺智。 2.無漏思惟的智慧: 如實了知五陰六入處是生苦的所在,六根生起作用則色聲香味觸法 等想生,六根滅則六境亦滅,以及世間存在無常故苦的事實。如實知道煩惱憂苦集成的原因、因緣,在於無明與有愛的執取貪著,是以形 成長夜輪迴的苦集道跡;知道煩惱憂苦的滅除, 要從五陰六入處的苦滅道跡下手,滅除無明與渴愛,寂滅一切有餘,永斷貪瞋癡,證得無 生涅槃,成等正覺,永斷一切煩惱的解脫境界。 知道解脫一切煩惱,要從知見、志趣、語言、生活、工作、勤奮、意念、專注等八種身口意行為活動中,去作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以 及如實的正觀五陰六處的無常無我本質,方能達成永斷一切煩惱憂苦 ,現法安樂住,永世安樂住的結果,是以此智慧能開啟等自覺智,而善見其本,其患,其滅,其滅道跡之能力。 3.擇法精進的智慧: 於正念正知的念覺分受持中,於彼心念選擇於法,然後再覺想思量 分別等正思惟,而能分別選擇善惡法彼法,方便於精進修習,以四正斷離諸食想、欲貪;如是以思惟選擇分別善惡法、法藥、法要、法次法向、緣起、所緣,如何保持正念正知,以達成每一階段的目標,培 養與法相應的能力,此智慧乃依於等自覺智之善見善入而生! 4.現觀現證的智慧:包括如實觀之平等慧及正念正知的正智。 此是無常生滅法、無明集滅法的觀智,以擇法精進的智慧為基礎, 選擇分別善惡法的能力,擴大運用到如實現觀現證的禪修中,培養隨時與法相應,住於正法的能力,隨觀於法,洞見諸法真相的能力,以 現見現觀於當下的每一片刻所緣,見到法爾如是的本質,建立平等慧如實觀的能力,正念正智當下,即能生起正見,而善見於法、住於法的能力。可得遠離五欲、五惡、五不善法的遠離樂。此亦是得如實觀見緣起法的先知法住。此是人照鏡時,即洞見鏡中相是不實的生滅相、空幻相的一種智慧。 5.等正覺的智慧:見法入法住於法的智慧,法住智,等自覺智。 此是真理正法法則覺悟的智慧,乃覺悟面的智慧,等者乃遍一切處本然如是,乃遍一切時恆然如是,乃遍一切法自然如是,乃遍一切行必然如是;而對於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 緣起法則、因緣果報的平等特性,如實的瞭解,並與之相應,覺悟到必須以正念正知的意念,選擇善法,精進於修習清淨梵行,攝持一切心法,一其心念,念住四念處,離諸食想欲貪,淨念一心,捨心住一切內心行捨,捨離一切有餘的執著,才能到達完全究竟的覺悟,眾生清淨自性心平等一如,無生無滅涅槃境界,此是所謂道、菩提、正覺等覺悟的智慧。這是覺悟面的智慧,可得菩提樂。 6.捨心住平等的智慧:入於法隨於法行的智慧,行捨智. 此是真理法則正法覺行的智慧,此是等一切法、一切行能任運自在 的能力,能施能捨,能取善法亦能捨離善法,而於諸世間五欲、五惡、 五不善法等,無所執取,無所著;五陰心行運作時,隨緣而取用,不 用時則無所作,住於靜心安樂處,正念正智,可得菩提樂之法喜。 7.圓滿清淨心的智慧:圓證智無上、道無上、解脫無上之智慧. 此是涅槃智慧,亦是捨覺分滿足的智慧,可得涅槃樂法喜,也是得證不滅不生涅槃境界的智慧,它是經由如實正觀,無漏思惟,精勤修習37道品,體證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等法印,斷除身心污染的十結,使此內心純一滿淨,無任何有餘,無任何一物,清淨純一,寂靜一心境界的能力,它也是從法住智經修證到達無生涅槃的能力。 三.解脫智的結要綜論: 1.凡能解決煩惱問題障礙之思惟、分別、選擇之能力者,即是解脫智。 2.凡能了悟真理,體悟真實,覺悟真相而滿足清淨梵行者,即為解脫智。 3.凡於佛正知見、諸禪、解脫聖道法、三昧正受等法財等,有正確之認知,就有調伏欲貪,斷除欲貪,超越欲貪的解脫智生起,上述的七種智慧,實皆為滅苦、脫離輪迴苦的解脫智。 4.擇法精進的智慧,同時開啟於四正斷對善惡法的增益斷惡之修習中, 也開啟於四聖諦無漏思惟的智慧中,七種智慧實互依互緣而互成。 5.正智乃開啟於正念正知中,蓋正念無私,正知無我,如是於正念正知的修學功課中,開啟無私無我六常行的智慧,正念正智行。 6.法住智開啟於無間等現觀於十二緣支的苦集滅道四諦,與十二緣支得相依相緣關係,並如實了知其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異法 、無欲法、滅法、斷知智,如是真正生起法住智。 7.正見的智慧,即開啟於對十二緣起法的如實瞭解理解,尤以對緣起法中兩條集滅道跡的覺知理解,易言之,對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所滅之因緣集滅法,於日常生活中方便隨順如實觀察,如實覺知,如是精勤方便,即能生起正見的智慧。 8.四聖諦無漏思惟之智慧,開啟於對四聖諦真諦的理解有;對四聖諦法輪三轉十二行的理解;於苦集因緣與苦因緣苦滅的因緣集滅法,有真實的生活體會,甚至更進一部體會到正見生起時,八正道如何如實顯現,如是於生活中先思惟修四聖諦,熟悉四個聖諦的如何思惟觀察, 一則可開啟無漏思惟的智慧,一則可以同時解決現前當下的煩惱而生起自覺智的智慧觀察覺知。 9.現觀四聖諦的智慧,開啟於四聖諦無漏思惟的智慧,與平等慧如實觀 的智慧中,現觀乃無間等的如實直觀,中間無任何再思惟,任何疑惑的知見,只有如實的見證解脫知見的直覺,故現觀四聖諦的智慧,乃 是一種直覺洞見其本、其過、其滅、其滅道跡的能力,是以又與自覺智相依相成。 10.平等慧如實觀開啟等正覺智,若能於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或內外 或粗細或好醜或遠近,如實觀察覺知思惟五受陰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者;於六入處一切法開啟因緣集滅法中無我的平等慧;四聖諦內觀自覺知中,如實善見世間種種過患,皆以無明欲貪為本,等一切有情處皆是如此,如是能證得智無上、道無上、解脫無上,開啟等正覺智,開啟捨心住平等捨智。

008超越自我的捨覺分…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008大和禪思、道一悟語…【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超越自我的捨覺分 除了在正念正知保持無有我的心態外,如何才能不起 我見?經中雖告訴吾人,六根對六塵生一切法,而於法中 生起我所而見我,並教導吾人於五陰的真實正觀中,如實 見如實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五陰,皆非是我,非我所有, 也不相屬有,如是如實體證就能不起我見執有我,但生活 中太多細瑣的情境,在舊有主觀習性的快速反應下,有所 選擇執取時,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我見的煩惱焦慮不安中 而不自覺!何以故如是? 正念正知的訓練,若未生起解脫知見的正智,能修正 那股無明自我的習性的程度畢竟有限!蓋世間法皆在兩個 極端之間,兩極是相反而能相對照之兩極,而此大腦(非 指生理學的大腦,是那心理學上的大腦)的運作模式,一 直在此兩極間移動選擇執取,換言之,此大腦意謂著那個 無明習性本能的自我,是以吾人會根據自我的認知認同作 選擇執取,不論其選擇此端或彼端或中間,都離不開自我 執取的那個屬性,例如在愛恨兩極之間的遊移。312 當能時時自覺知到那個在選擇執取一邊時,就已陷入 焦慮不安的自我覺,七菩提分的捨覺分正是教導我們,當 能捨離一切有餘,善法成就後也要捨離,在出世間法捨離 的是不執取任一邊,蓋一執取就顧念掛心而見有我;在世 間法除捨離惡法而圓滿世間善法外,亦不執取固著不放, 蓋一旦無常變異來臨時,即生大苦傷悲煩惱。282.713

007緣起法與三世猶豫之疑蓋…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緣起法與三世猶豫的疑蓋… 疑蓋乃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三世猶豫,不能起正思惟而生 起的,若要已生疑蓋令滅,則須從緣起法正思惟,可令疑蓋不生,可 令其滅!易言之,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前世今生之事實? 佛經中的「有」與「有餘」兩詞有其特定的法義,若是俗論的有沒 有那種事情或現象的「有」而言,就三世時間現象論說,就有過去世、 未來世、現在世之分,故有現在未來過去一切五陰皆無常,非即是我, 非我屬,非我所有之正觀五陰;但若以經法所說,事實存在的為「有」 ,不存在的就是無有,就是無,故經上說如有正觀世間集者,如實知 見世間有,不說世間無,又說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如實知見世間無, 不說世間有,此乃如來說法中道,離於有無兩邊,不落入常見或斷見, 是為十二緣起法之因緣法。 如是理解乃知前世或過去世已滅而不存在,故說無前世過去世,又 將來會因緣生起的,故有未來世,及當下的現在世,綜言之,沒有永 遠不滅的存在,此是常見故;也沒有永遠滅去的不存在,此是斷見故 ,然後論及四果阿羅漢不受後有故無未來世,初果二果聖者尚須來此 世間繼續修向四果,故有未來世,而三果聖者不還果,不必再來此世 間修行,故亦無世間未來世,若有人說有人世間但無天界的存在,或 說天界不好修行,那麼三果聖者命終後,到哪裡去證向阿羅漢呢? 如是理解因緣法,常見說因緣法,有兩種偏好著重之差異: 一是偏重於有無落於常見或斷見,來解說因緣法,作為是否真正瞭 解因緣法的準則,故有上述有無前世、未來世之論說,其主要目的是 要破除三世猶豫的疑蓋! 另一是著重在因緣集滅法之因緣法,強調一切諸法之集起或滅去, 皆有其因緣集滅的存在故,如是於一切法中只見緣起緣滅,不見有我, 如是見法知法破除我見我執;換言之,若見有我,有世間,有此世, 有他世,即有常恆不變異法,而不知彼等或老死皆非我,非我屬,非 我所有,即未如實知諸法無我而破除我見我執,如是修因緣法,知因 緣法,方能真正生起破除我見的正見因緣法,此正是於法念處修習, 其中最首要的標的,乃最直接有效破除我見的方式。 學法若此處學一點點,彼處學一部份,零零散散的,不能窺得其全 貌與核心,將無法真正法依自依,甚至不能真正瞭解原始佛法。 (715.262.301.105.139.297.)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006七覺分實修生起…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006大和禪思、道一悟語…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 【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七覺分實修生起………… ◎七覺分實修法要::: (1)如何修習七覺支…從念覺支修起: 首先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依遠離、 無欲、滅盡、向於捨修習;次則確認七支覺分各有其方便適宜修 習之時,即什麼情形下修習各支覺分;再則七支覺分各依其所食 而住而立而生起而修習增益廣大,即思惟各覺分修習之內涵而生 起各覺分,茲分別敘述於下。。。。 (2) 五蓋、七覺支增長之食: 譬如身命是依食而立而長非不食. 五蓋之食…貪欲蓋依於觸相,當思惟不淨觀;瞋恚蓋依於障礙 相,當思惟慈心觀;睡眠蓋依於微弱、不樂、欠呿、多食與懈怠 ,當思惟彼明照;掉悔蓋依於人眾親屬、天理覺與自所經歷憶念 覺,當思惟彼寂止;疑蓋依於三世猶豫,當思惟緣起法。 七覺支…念覺支當思惟於四念處;擇法覺支當思惟於善法不善 法之選擇;精進覺支當思惟於四正斷;喜覺支當思惟於喜處法; 樂覺支當思惟於身心猗息;定覺支當思惟於四禪;捨覺分當思惟 於斷、無欲、滅三解脫界;七覺支乃因而生起而修習。。。。 (3)七覺分的修習之宜時與生起: ○1念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習念覺支之宜時,乃於隨所憶念不忘不失時,即念住於一 勝念,或隨順身受心法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於爾時方便修 習念覺支;念覺分未生起時,當思惟於四念處而令生起;如是 修習念覺支,就是修習四念住,正觀於五陰,而其他六覺支為 此修四念處的助道之法,而念覺支則一切覺分兼助,以培養正 念為先,與法相應憶念為輔。 ○2擇法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習念覺分之宜時,當於彼勝念選擇於法時,選擇分別覺想 思量身受心法時,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支;擇法覺支未生起時, 當思惟於善法不善法之選擇分別而令起。 ○3精進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習精進覺分之宜時,當選擇彼法色覺想思量,即選擇於身 受心法後,爾時方便修習;若未生起精進覺分,當思惟於四正 斷,令生起精進覺支,勤精進於善法;擇法覺分中,在培養正 念念住的正確選擇,擇法覺分精進於諸善法成就的能力愈強, 就能持續精進修持不退轉,修精進覺分。 ○4喜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習喜覺分之宜時,能勤精進於正確的善法,生歡喜 心,當於爾時方便修喜覺支;若喜覺分未生起,當思惟於有喜、 有喜處,於放鬆中令喜覺分生起;於法的如實體驗,離諸食想的誘 惑,會生起喜悅滿足的喜樂,覺悟離諸五欲牽扯心生喜樂的。 ○5輕安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習輕安覺分之宜時,喜覺分心生歡喜,而身心止息, 當於爾時方便修猗覺分;若猗覺分未生起,當思惟於身猗息、 心猗息,令身心止息輕安,生起猗覺分; 當了知五欲世間不可樂 的事實,或直接進入猗覺分的輕安平靜狀態;或於喜覺分的興奮 會很快地緩和下來,身心止息輕安,有覺有觀,內心的憂慮顧念真 正放下,心來到輕安舒暢心曠神怡,喜悅祥和,如是體悟到欲 入心定之心跡。 ○6定覺支:是智、等覺. 修習定覺分之宜時,身心得止習輕安已,得三摩提一心,當 於爾時方便修定覺分;若定覺分未生起,當思惟於有四禪,令 定覺分生起,三昧一心,增益廣大;此定為八正道出世間的正 定,此是心定,不是專注定而已,心定是經由動態性的專注, 即培養如實正觀,正念正知,開啟靜定正觀的智慧,於五陰如 實體驗無常苦空無我,如是使心定且熄滅諸煩惱, 心不會為外 境界所驅使,如是於定覺分中覺悟到淨念一心,不苦不樂,清 淨靜謐的心定,此是止觀合一的動態禪修,止以成觀行,觀中 自有止。 ○7捨覺支:是智、是等覺. 修習定覺支之宜時,三昧一心滿足,貪憂滅息,內心行捨一 切有餘,當於爾時方便修習捨覺支;若捨覺分未生起,當思惟 於斷界、無欲界、滅界等三解脫界,令捨覺支生起,轉修增益 廣大;生滅變異法與集滅的緣起法生起解脫知見,開啟行捨智, 能施能捨的心與定力生起,離諸苦樂執著欲貪,如是方便修習 捨覺支清淨滿足。。。。 (4)如何開發七覺支,修習四念處:: 內法依於解脫知見之正思惟,外法依於善知識,勝念決定憶持 不忘,按照七覺支修學法要次第修習,漸次起修四念處的念覺 支,正憶念身念處,守護六根修身口意,以擇法精進的智慧, 離諸食想欲貪,令身心得喜悅輕安舒暢自在安定,貪憂滅,內 心行捨,捨覺支清淨滿足,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七覺分則依 遠離、離欲、滅盡、捨於進趣,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乃至修 習捨覺分亦如是說,是為修習七覺分已,明、解脫清淨滿足。 如是實踐四念住之覺知身心止息,七覺支滿足,體驗四聖諦的 智慧觀察思惟,也就是會深刻覺悟到甚深緣起,具足直覺洞見 因緣集滅法的現觀力,這是一種具備有正確的,如實的到達現 證涅槃的能力,一旦四念住滿足,七覺分就滿足,生明解脫, 具足成就不受後有了。。。。。。

005 細說正觀五陰之無常生滅法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細說正觀五陰之無常生滅法……、……… ◎.無常者,是有所作為行,是生住異滅行,是從緣起集滅行,是以是會生過患法,是終歸滅去消失不見如無之滅法,是離欲貪執著之法,是斷知五受陰之基本法。正觀五陰之無常,是一種如實觀察證知之實修法,可從三個角度去觀其無常變異生滅: 一. 色受想行識等五陰相互間的輾轉變異無常: 例如觀賞一電視影劇,時而感動落淚是受陰,時而覺得其當不當處是想陰,時而劇情之瞭解不瞭解的是識陰,時而變動坐姿或眼根疲勞眨眼的是色陰,看的全身很緊張的是色陰、受陰、識陰、想陰、行陰等一併作用,如是隨著劇情而五陰展轉變動無常。 二.色受想行識五蘊各自的變異無常: 1.色陰的變異無常:分三類觀察之,一是行住坐臥身姿的變動;二是身體的溫覺、痛覺、觸覺等四大地水火風的行相變異無常;三是身體六根六識隨六塵,隨心想起作用的變異無常。 2.受陰的變異無常:例如歡喜、憤怒、哀憅、快樂、憂愁、悲傷、 恐懼、急躁、鬱悶、平靜等情緒感受,隨著所遭遇當下情境而變異無常。 3.想陰的變異無常:有憶想、聯想、推想、重想等,對過去經驗經歷的想法,對未來種種期待憧憬的夢想,對現在處境目標認知的想法,乃至於無所有的道意想與六明分想等等,於生活中對境所需而隨生變異無常。 4.行陰的變異無常:身口意行相推動的精神意志與思量,隨所當下六根對六塵的思量、精神意志、欲望變動而變異無常。六根對六塵生六識,那個六識之生之作用本身就是行陰,故隨六識變化而變異無常;名色五陰反應諸行亦是行陰的變異無常。 5.識陰的變異無常:乃隨四識住與四食欲貪的集滅而變異無常,如識住於色受想行四取陰,攀緣於此四取陰生欲貪認同,欲貪增廣,識亦增廣,如是識或來或去或住或沒而生滅無常;若於四食生欲貪則識住增長,識住攀緣則落入五陰名色,諸行增長, 如是識住或來或去或住或沒而生滅無常。 三.各個五陰內容的變異無常,尚有強度大小之變異,程度深淺之變異,速度快慢之變異,時間長短等之變異無常,如喜樂有大喜小喜之變異,或喜滅樂生,如是或來或去或住或沒或增長或消退等無常變異,如是方能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80.283.284.經

004 世間法與正法的混淆地帶…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 【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世間法的混淆正法 自阿含正法實修的角度而言,出世間法與世間法之差異為: 阿含正法是出世間法,必從修習者自身的內觀禪修下手,修習善學正覺菩提究竟解脫之道法,故學法必依於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十二緣起法、八聖道與七菩提分等出世間的聖道法,自實修於如實的觀察,如實的自覺知,與無漏思惟的解脫知見中; 易言之,當自經歷事境時,現法必先從離苦解脫的角度內觀自覺身心五陰的變化,是否在六入處有生內結,或為五蓋所纏,若已生內結或為五蓋所纏自必如實知,次則必依於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現觀,依於十二緣起的因緣集滅法,依於擇法精進的解脫知見精勤正斷而遠離,離欲滅盡,內心行捨於一切引生內結煩惱之因緣,是以所生內結或五蓋纏滅盡如實知,甚至所生內結或五蓋纏已滅而不復生亦如實知,此時八正道如實顯現於日常行事中,出世間法當如是修行於四念處的內觀禪修中,直至在日常的生活裡,如實的觀察與如實的自覺知,能真正的保持在正念正知中,才能開啟清除無明的解脫智慧,於逢緣歷事的做人做事,真正不再生起種種無謂情緒煩惱的內結,真正保持此心在正念正智中。 而世間法指的是五欲世間的理法,在做人做事上有世間情理、義理、法理、道理與倫理等五種理法;易言之,在做人做事的逢緣歷境中,處事為人的相應回應,自應依於此世間理法,依於情理、倫理、法理、義理與人天善道之理來處理回應,此是世間法;可是,有在內觀禪修的在家居士,於四念處的內觀中,不會或不依於因緣集滅法而內觀思惟觀察, 即使有思惟觀察,常依於此世間法的理法而思惟,故常因而產生疑見,,甚至當善知識以出世間法的實義理法解釋時,常自以世間法的思惟去理解,因而產生自行解讀,以世間理法來混淆出世間理法,或甚至鴨子聽雷,完全不解,故因而不能善見善入於阿含正法之內觀禪修中,此即是吾人強調實修阿含正法,必須解行並重的原因。 今舉實例試說明之: 1.精勤方便修持阿含正法,本就越單純越是直接有效益,是以在六大修證能力中,必修持正念正知於日常生活中,是以當某一法友精勤方便於正念正知的修持中,因非到已具足解脫知見的阿羅漢,故仍有無明習性的情緒反應時時出現,當其生起時瞬間能如實自覺知,壞情緒火焰不會熾然,甚至會消失,此正念正知的如實覺知力可說已夠強了,但是為何同樣情境的情緒反應一再復生復現呢?為何在內觀禪修,沒 發生苦集滅道的效益,苦集而苦滅而不復生?由於個人依於世間理法 的解讀,吾人實例中聽到的答案有兩種,一是自嘆自己正念正知的力量不夠強,故其反應是琴弦拉的更緊,更精進於正念正知的情境中,但是經過一年半載,已過去同樣情境的壞情緒還是會生起,只是還是能如實自覺知其復生復起,進步的只是那種壞情緒程度稍稍淡薄些而已,並無滅除!吾人發現此一類型者,都發生於單單只強調實修才是唯一的準則者的身上,其人幾乎完全不具些微解脫知見,完全不理會不觀察思惟何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 另一種答案是因為壞情緒生起時,不能壓抑它,故要讓它自然生起, 再如實觀察覺知,也因當下離開正念故而生起壞情緒,是以更要加強正念正知的修持,個人的理解此說似是而非,因當吾人問其此一情事已過去甚久,有在修內觀者試圖純以正念正知方式,令其不再生起,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壓抑不理睬嗎?因吾人再問其是否瞭解於正念正知修持中,終要能生起分別善惡法的正智,也就是苦集滅道的解脫知見,它才會令此壞情緒的內結不復生起?吾人看到的是一副茫然的眼神,此類型常發生於雖亦重阿含正法的實修法要義理,但對如何修持並不真實瞭解者,是以佛陀教導的現見法中,實修部分須具備有三大要素,即如實觀察,如實覺知,無漏思惟解脫知見,才能於現法中滅熾然,正向涅槃,不待時而隨順方便修持。 2.例如在家居士的世間夫妻之情: 在世間法自當圓滿夫妻之情緣,在出世間法當內觀自覺知不執著不我取,所謂依於世間情理、倫理、法理、義理與人天善道之理,圓滿世間情緣而不執取貪著,如是在家居士的十六法修持,既圓滿世間善法,又能行持出世間法到某一聖果程度,如是修持,於世間法的為人處事,群體社會互動中,依於世間理法而圓滿;於自身心的內觀禪修,回歸內在出世間法的修持,依於37道品的聖道法而修持,依於緣起法的因緣集滅法而修持,如是圓滿出世間法的修持,兩不相混淆。

003 解脫知見之啟迪…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解脫知見之啟迪……。。。 ◎啟發解脫知見的正思惟::: 佛陀教導弟子的阿含正法,是現見法,現法中依如實觀察,如實覺知,與無漏思惟,而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正法,要依遠離,離欲,滅盡,內心行捨,再進趣於自作證涅槃解脫的。 在欲達成此目標的教導中,要能法依自依,必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是以佛陀常鼓勵弟子聽法時,要用心諦聽, 聽後用心正思惟,真實瞭解出世間知見的法要義理,如是如實依法的次第,依法的目標方向與要領而知法,見法,擇法,善入於法。 其中【內正思惟】正是開啟解脫知見之鑰,啟迪解脫正見智慧必經之門,令解脫知見的智慧自發的內駐於心智中,在阿含正法中的種種正思惟於法,有如下數類: 1.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 2.十二緣起因緣集滅法的正思惟。 3.五陰無常生滅法,無常磨滅故空的正思惟。 4.六根對六塵境無執於相的無相正思惟。 5.斷除貪瞋癡三不善相的無所有之正思惟。 6.六根對六塵一切法中,如何生起我及我所、我慢的正思惟。 7.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味患離斷知觀無常緣起的正思惟。 8.如何在五陰的真實正觀中,生起平等慧的正思惟。 9.分別善法、惡法,擇法精進的正思惟。 10.十二緣起與四聖諦現觀現證前熟練階段的正思惟。 11.由四不壞淨成就而認識佛陀正法,與法相應的正思惟。 12.五蓋與七覺分的生起、消退、對治的正思惟。 如是等正思惟必須再經如實觀察,如實自覺知的自作證,然後由無而有而熟練而任運自如,那麼此等正思惟中會開啟解脫知見,開啟修證解脫的覺悟,生起斷貪瞋癡的黠慧;也於正念正知的修持中,生起分別善法惡法的正智,同時削弱了無明習性的力量,加強了遠離,無欲,滅盡,捨離可意不可意的力量,亦即加強了現法滅熾然煩惱的力量,爾時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保持在正念正智中! 是以阿含正法是出世間法,正覺解脫之正法。

002 如實觀照、覺知、思惟修之不同…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如實觀照、覺知、思惟修之別 ◎ 如實觀照觀察、覺知覺察、思惟修、正念正知、現觀. 一.如實法簡言之即現況實境的正觀禪修法,要言之即以正念正知以及 如實的覺察觀照法,在每一個真正擁有的當下,覺知到自身身心的 一切覺受,與身心外的現況實境的修練法,故如實法必然與生活無 法脫節,必在行住坐臥的生活中修持,以五受陰的現況實境為所緣, 進行內觀禪修,如實法就是現見法! 佛陀所教導滅苦解脫生死的法,就是現見法、如實法,真如法。 現見法的六大特色中,現法、即此見、緣自覺知等三項,即於當下 所緣或當下即能自覺知到種種身行心行,依於苦集滅道之智慧的如實 觀察現見,或如實覺知到之實修法! 在培養如實內觀的自覺力中,當從如實的覺知觀照事象開始, 如實方能處於平等無私的心境,而覺知指的是所有六識、六塵、動 作、所有思想意識等內容之覺知,而觀照的是指精神力所注意集中 於所對境象的觀察其變化之過程,觀照是心能觀的能分,覺知的是 所觀被觀的對象,此是能所分別、名色分別的知能;當然亦可以正 念正知的方式,如實正念觀察其全部變化的過程,如實正知其過程 中的全部聲音的內容,但不落入隨後或同步的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 ,與個人自我情緒的感受,維持在如實平等的心境。 因行持如實內觀覺察時的心境乃看戲者的心境,而非那個演戲者 自身,其與正念正知其中的差異為:如實內觀禪修常運用於先覺知 到某事境、某情緒感受、某心念意識活動等的現起,再加以如實觀 照(實際上覺知當下,就在觀照),是以運用在四念處的內觀,例如 覺知到生起生氣的情緒,此時可進入現觀四聖諦,或進入如實的觀 察此情緒,或開始從四聖諦的思惟修,思惟因緣集滅法或無常故苦 之義理,初學者從此建立緣起正見的智慧,或四聖諦自覺智;或先 如實觀察到無常生滅之過程,再思惟其無常故苦之義理;在正念正 知中,雖說有正念才有正知,正念正知是同步現起的,也就是說如 實觀察與如實覺知是同步運作的,故於運作中不會生起自我情緒的 習性反應,亦即保持在平等無我的心境狀態。 至於應先覺知到哪些心境、情緒覺受、身識覺、意想、變異等,才 能幫助吾人開啟滅苦解脫的自覺智?例如:不滿的、不服的、不可意 的、不滿足的、不合己意的、不順的、失敗的、失落的、被傷害的、 懊惱的、憎恨的、嫉妒的、貪圖的、爭執的、瞋怒的、不悅的、失 神昏沈的、疑懼的、鬱悶的、急躁的、哀傷的、沮喪的、暴躁的、 憂鬱的、自卑的、我慢的、毀譽的等等自我展現的覺想。 思惟修、如實覺察、如實觀照等三者,隨所觀法不同,其有次第 上之不同,其中,觀照的是生滅變化無常的過程,覺察覺知的是所有 覺受的內容,思惟的是12項解脫正知見,故若正觀五陰的無常故苦, 則須先如實觀察其生滅變異過程,再思惟其故苦之義理;若正觀苦故 無我,則須先如實覺知苦生,再思惟其集滅因緣故無我;若要現觀 四聖諦則須先經過四聖諦思惟修純熟的階段,才能於現觀時,能先 覺察到苦受情緒的生起,次再現觀其集起的因緣,如是如實觀照到 情緒的即起即落的生滅不止,如是覺察情緒的不斷延續,情緒並未 滅而不起,並未消退,當可如實覺知到,那不合己意的覺想亦持續 的存在未退,亦即是我見邪見仍未退去故,此時即時轉移所緣在此 不合己意的覺想上,或正見即時生起,成為正念觀照者、看戲者, 而非演戲者,情緒會漸漸平定下來,此即無須再經思惟的現觀四聖 諦的如實法。另外,正念正知的如實觀照觀察與覺察覺知是同步的 ,即觀照當下就在覺知之義,分開說明正念正知是為了方便清楚解 說次第的緣故。

001 現見法實修法要…大和禪思、道一悟語

大和禪思、道一悟語…【大道致中和、正覺解脫一乘道】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隨記…現見法實修法要 ◎現見法六大特色實修法要:215.554.563.931.252. 現見法六大特色中,滅熾然、正向涅槃與不待時節之限等三項,是為見法修證的成果、方向與時空限性的說明;另三項為現法、即此見與緣自覺知覺悟,在說明現見法實修的方式,綜論實修方法如下: 1.現法:字面上意義是現世現前可自證解脫之道法,但就實修方法而言,乃當六根對六塵現前所起的一切法中,若生起欲貪,初學過程者當先善修內觀自覺知到,即欲貪的生起如實自知,包括欲貪意識生、欲貪念想、欲貪意覺、欲貪心動等,此是欲貪現法自覺知之第一步,次則在下一次的內觀中,同樣情境不再生起欲貪如實自知,發揮了滅熾然煩惱的效益,此因解脫知見的正 念增上故,此即現法實修義理。 2.即此見:意謂即於現前當下通達如實觀察,如實現見,乃現法實修的必要條件,也因此現見法不待時,沒有時空時辰的限制,也因是能修習正念正知,由如實觀察現見而自覺知。 3.緣自覺:實修深義乃緣於苦集滅道之因緣集滅法,在內六入處如實自覺知五蓋、內結的生起否,甚至七覺分之生起否,乃至於生已而滅如實知,已滅不復生如實知,如是解脫正知見生起法住的自覺智,此亦是正向涅槃滅煩惱之故也,此即現見法實修方法的三大要素…如實觀察、如實自覺知覺悟、無漏思惟解脫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