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綜論…目錄、前行資糧道(002)
原始佛法、37道品法要的簡輯
雜阿含經、阿含正法脈實修法要綜論…目錄、前行資糧道(002)
◎ 目錄: 頁數
第一篇 前言 阿含經史特色概論略述篇 1
1.雜阿含經的法史流傳 3
2.印度宗教流傳史 5
3.四部阿含經之異 7
4.究竟解脫的阿含道 8
5.葛拉瑪經信任的原則 9
6.自依法依、名相與法義 10
7.佛陀主要的十二教誡 11
8.第二篇 前行資糧道略述篇 14
9.身口意行總論- 世間論 16
10.綜論五陰心行的運轉 20
11.六入處入五陰的綜論 22
第三篇 正行 妙行 法住智至涅槃智綜論篇
12.如實法如實觀的綜論 23
13.法要法義的重要性 25
14.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現觀 28
15.法住智與12緣起法 34
16.八聖道與戒定慧三增上學 39
17.聖法印知見清淨 48
18.七菩提分與等自覺智 54
19.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 65
20.綜論37道品實踐法要 74
21.四念處受持總論 77
22.綜論四正精進要義 80
23.綜論四神足法要 82
24.綜論五根結要的受持 85
25.綜論五力的受持 90
26.綜論六隨念淨信之受持 95
27.與法相應的解脫智慧 100
28.滅苦解脫的一乘道表 105
第四篇 未盡法要義理篇
29.十二大問題的迷思:專注力、呼吸法、觀法、無我觀 107
感應、 靈魂、 禪定、見自性
緣起、識、大小乘誤解、生滅集滅 119
30.其他重要名相法義: 六見處、十波羅蜜、十二念成就 120
八梵行、六常行、六明分想、在家六法、
在家16 法、比丘11法、學見跡.學道跡、四種清淨. 122
31.雜阿含經1362經文要旨大意: 123
1362各經經文大意
1362經綜合分類目錄
附大念處經 221
◎ 阿含經前言 經史 特色 法要概論略述 ◎
◎ 雜阿含經的法史流傳:
1.阿含經的意義:即指由佛陀聖傳下來的正法典(修多羅)。
2.淵源:佛陀乃此正法的法根、法眼、法依,故雜阿含經乃佛陀與眾多弟子、婆羅門、沙門、貴族長者、與聞法大眾間實修的言行對話錄,經由五百阿羅漢第一次集結而成的!
3.南北傳之別流:
北傳至中國:四部阿含經為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等四部,它是經由印度西北部(一切有部為主)往中亞細亞流傳,再從中亞經過天山南北麓、與崑崙山麓傳到中國長安,形成北傳佛教!
南傳至斯里蘭卡、泰緬等:四部名為相應部尼柯耶、中部、長部、增支部等尼柯耶,它是經由印度南部(大眾部為主)傳至斯里蘭
卡(赤銅碟部),以及傳至今泰國、緬甸!
4. 阿含經的真實性:
四部阿含經以雜阿含經的真實性最真,雜阿含經是在佛陀入滅後,在第一次夏安居集結出來的,距入滅時間不會超過一年!失真的可能性最小,不像其他三部被後期各部派加入個別主張的觀點或偏重處而有所差異!
5.第一次結集:
在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夏安居結集而成的!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了500位阿羅漢,在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郊外七葉窟,共同審核確定,錄下佛陀生前所教導的內容,由多聞的阿難主持法的誦出,戒律由通達律行的優婆離主持,在經由500阿羅漢確定一致通過,以散文體記載為修多羅的,分蘊界處諦緣起菩提分等部分;學處的戒律則共分五類!
6.中國佛法重大演變的幾個菩薩:
約西元二世紀一切有部綜合各家對發智論之說, 編篡大毗婆沙論(阿毘達摩論)影響後世甚遠!四.五世紀則有清淨道論、俱舍論!
佛入滅後約550年左右的龍樹菩薩:12門論、中論、大智度論作者,被尊為中國佛教八宗之祖!
佛入滅後600年左右的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作者!
佛入滅後700年左右的無著菩薩,俱舍論作者,其弟世親為瑜伽師地論作者,唯識宗學的主要影響者!
佛入滅後約800~1000年,魏晉時代盛行的三玄與譯大乘佛經:易經(連山歸藏周易)、道德經(李珥老子)、南華經(莊子七篇)以及儒家的大學、中庸!鳩摩羅什與玄奘所譯的大乘佛經!
◎ 印度教四吠陀教與佛教五大時期經義的比較:
印度宗教思想流轉史::
西元前1500年± 梨俱吠陀…自然現象崇拜的萬有本源神格化-梵,萬象皆由梵(原人)所顯化。
西元前1200年± 沙磨吠陀、夜柔吠陀…祭祀儀軌之建立與整理咒法理論與實踐的開始。
西元前1000年± 阿闥婆吠陀…探求宇宙萬有與諸神的起源,梵天主是宇宙最高生主神,逐漸轉向個人內心的探索,咒法理論與實踐的確立。
西元前1000~700年 梵書…婆羅門教至上確立,來自神啟示的吠陀文獻,祭祀儀軌為第一教義。輪迴思想興起,與業力思想的建立。
西元前700~500年 奧義書…人生宇宙真理的思潮,個人內心之探索,個人真我與宇宙大我梵是同一本質,個人解脫目標在求證、發現本存在的真實面目,即所謂的真心本性、真性、真我、梵我不二為唯一的主流思潮、確立輪迴思想、吠陀時代的萬象皆為幻相幻變之瑪雅說、且為真如自性所示現說,此真如、真理就是宇宙絕對本體,見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萬有裡。(以上錄自伊沙奧義書)
西元前500~200年 經書…重回祭祀祈禱萬能、結合四姓制度、學習佛教僧團制度、與學習佛教哲理長處的教典完成。
西元前480~300年 原始佛法…蘊處界、聖諦、緣起、菩提分、八正道等現法、如實法。
僧團戒學處、五波羅提木叉
西元前300~50年 部派佛法…戒律不同主張的分化、教義銓釋的分化、末期對空有的爭議、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之篡集完成、教義哲理理性思辨,菩薩饒益有情、願生惡趣、度化眾生之說,佛陀的理想完美化。大眾化、通俗化之開始。
西元 -50~200年 大乘初期佛法…大乘思想之發展源於大眾部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無上菩提→六度、重深觀悟無生涅槃之般若(一切法空無自性)、般若的諸法如幻如化說,源自伊沙奧義書。念佛與淨土法門、華嚴法門、普賢行願之四十華嚴西元150.170年 龍樹、提婆菩薩誕生。
西元 200~800年 大乘後期佛法 (200~500年 大乘中期) 三世紀:龍樹的緣起、無自性、空、中道之統合。
四世紀:無著世親的立三相三自性的唯識思想、瑜伽行派興起萬法唯識說、瑜伽禪觀、阿賴耶識說、因明學說。
西元 336.361年 無著世親菩薩的誕生 四世紀末: 緣自華嚴的菩提本有、奧義書梵我本一體的思想,如來藏思想亦開始興起、鼓勵眾生成佛的信心。
西元 401.405年 鳩摩羅什到中國長安譯經法顯法師遊學印度。
西元 605年. 玄裝遊學印度
西元600~800年 印度教興起
西元 800~1200年 秘密大乘佛法 500年起萌芽 700年開始推行如來藏思想源自梨俱吠陀金胎胎藏思想、華嚴的菩提本有、一即一切的體相不二的思想部派時期的佛無漏功德的理想完美觀、心性本淨說。眾生心中本具有清淨的如來藏、是常樂我淨的。
此如來藏我雷同於奧義書所說梵我。 如來藏佛性本自具足、並與心性本淨之清淨心結合、來淡化如來藏我此真我恒在之常見。
後期法性空即是涅槃說、法性空性真如涅槃同義說。
◎ 四部阿含經之異:
1.雜阿含經:以定慧修證有關的法為主,分為蘊界處緣起聖諦菩提等六大部分,為修多羅散文體!顯揚佛陀正法真義、滅苦煩惱的解脫法門。
2.中阿含經:以僧團內部僧伽為主要對象,於雜阿含經法義作更深的論辯與抉擇,以弟子記說部份,對較深隱處的義理,作進一步的詮釋;戒律部份從當初制戒因緣,分別揀擇探究每一戒的意義!目的在破斥一些猶豫之說。
3. 長阿含經:根據中阿含,從弟子記說部份,以感性的祇夜偈頌體,適應當時世俗宗教的認知,對婆羅門及諸外道宣揚佛法為主,如是結集而出!目的在宣揚佛陀超越諸天、魔、梵之成就。
4.增一阿含經:依據長阿含經,以如來記說部份,以增一法的形式進行類集,以教化佛弟子世間出世間的善法!以滿足世間眾生的希求。
◎ 什麼是究竟解脫的阿含正法…說純阿含的四念處禪修!
阿含道是佛陀在世親傳下的正法律的簡稱!
此是佛陀於菩提樹下禪思,發現的自然真理法則,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則,此自古以來本就存在大宇宙間的真理法則…詳見雜阿含經。
佛陀於正覺中,發現自然界中各現象與種種事物的生滅變化,皆有因緣生滅關係,佛陀將此因緣生滅法則擴及人道身心,徹悟到生命的輪迴輪轉,皆由於十二因緣互為緣起,而輪迴於生死大海中!十二緣起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十二緣支。
佛陀以此因緣生滅的自然法則,來解釋無常的事實存在,因無常的不可預料,故生起憂悲惱苦的結果!苦的存在必有其因緣原因,若能將苦的因、苦的緣斷除,苦就可止息了!再從上述的身心緣起中,完成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慧學,此是離苦解脫的慧學,無漏思惟正見,法的總綱領、核心。
要確實瞭解四聖諦,必須要瞭解十二緣起的因緣法則與緣生法則,以及苦滅道跡的八正道、三轉法輪十二行的內涵、才算是真正瞭解四聖諦。
佛陀親傳的阿含究竟解脫道,是現見法、如實法,是現世某當下此刻即可自作證的,它是經由現觀四聖諦,力行八正道,自體證緣起法則,開法眼得四不壞淨,見法知法入法,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而證聖果。
在如實的正觀禪修中,則以正觀五陰無常無我的四念處禪修為主,修習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處,尤以受念處更是如此;或以安那般那的四念處與七覺支內觀禪修,亦可參考念處經(中阿含)的修法,但整個禪修的法義思惟觀察,仍以純雜阿含經的經教為唯一的依據,不要摻入大乘八宗的明心見性、空性、一體意識、自性實相本體的見解在內,因那已非純佛陀的現見法,如實法了,那算是另一種修法了,在教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相當的差異存在!
四念處內觀禪修,詳情請參酌雜阿含經實修法義,法次法向,內觀禪修的各篇講表闡釋!佛陀的離苦解脫法,是依據如實瞭解佛陀對法的教導,然後可以法依而自依自體證的,但要如實瞭解佛陀對四念處的教導,則需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四聖諦的無漏思惟),法次法向,如實而修證。
◎葛拉瑪經十條信任的原則:
一﹑他人的口傳或傳說,不要一聽就信以為真!
二﹑奉行的傳統習俗,不要未經分別善惡,就信以為真!
三﹑正在流傳的消息,不要未經證實或無所根據,就信以為真!
四﹑宗教經典所言,不要未經正思惟能現法解脫安樂,就信以為真!
五﹑根據邏輯推論的結果,不要未經驗證,就信以為真!
六﹑一些研究宇宙的哲理哲學,若與離苦解脫無關,不要就信以為真!
七﹑一些常識推測的事,未經或不能如實體驗的,不要就信以為真!
八﹑符合自己的觀念、見解者,若不能斷除貪瞋癡,不要就信以為真!
九﹑演說者是能言善道威權者,不要攝於其威信名聲,就信以為真!
十.傳法者雖有導師、大師名聲,不知法依自依者,不要就信以為真!
◎是相信經典?還是大師說的?以葛拉瑪經為依,若有此情形的話:
諸位阿含正法上的善黨伴:吾人也許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信服某法師,對其言說都能歡喜奉行,若某次的開示中,對同一主題,說了與雜阿含經上所言相異的說法,甚至有時還突然冒出不如理法的話語來,此時依葛拉瑪經來說,是要相信經典說的?還是大師說的?對初學者來說,仍當以經典上說的為準,再與多位善知識去實際求證,除非是經典有印刷上的錯誤,或是如雜阿含604.641經的阿育王經說,因阿育王距離佛入滅約有160年之久,此經顯然是後人補闕進去的,以及如諸天相應篇、魔相應篇、帝釋相應篇等無法顯示事實有令人相信的證據者,但仍應持保留自證的空間,而不應完全予與否定,此是我們的看法。在佛陀的教誡裡,最主要的12種教誡的法義法要,若能真正瞭解,前中後貫通一致,那麼在許多法師的講法中,常常可以聽到聽出以上法友所提出如是的問題,何況法師們的理解,最初也是從接觸阿含經典而來的,說法是否正確,則與其是否通達經典主要教誡的法要法義程度有關,此是吾人的看法,是否客觀合理?提供善黨伴們參考!
◎ 法依、自依:
世尊告諸比丘: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當正觀察思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無我已,變易、離欲、滅、寂靜、沒! 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無我,如實知已,若色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36
◎ 名相與法義:
不要執取名相的兩層深意: 不要從字面上去作解釋!修持常因而卡在一句話而動彈不得、或錯修! 文字本身深層的含意與情境能如實感受得到嗎?名相由語言文字施設,正法的真實法義仍須靠它傳承後世!在修行上語言文字名相,將使如實法生障礙失真,遠離法的本意和實義。
譬如:法義者,包含法次、法向、法要、法藥與名相的意涵。
1.完全失真:執著大小乘名相的意義,將四無量心的修習做了不同的解釋
大乘修習四無量心,是要完成普渡一切眾生願心。
小乘修習四無量心,是累積功德,速求自證涅槃
2.部分失真:如實觀照一朵粉紅色的玫瑰花時,一落入語言名相化,如好漂亮的玫瑰花喔!這粉紅的玫瑰花很美麗!
就在語言當下失去部分直接接觸的如實感受,為名相所覆。
3.名相的隱喻:許多佛經上記載佛淨土世界,都有這樣相同的描述:
七寶池(隱喻七菩提分的寶貴); 八功德水(隱喻八聖道的殊勝)
欄循階道四寶周匝(隱喻四如意足);五柱帳亭、寶樹行列(隱喻五根、五力)
金頂亭閣(隱喻入證成聖位) ; 旗旛高幢、祥光瑞雲、風和光麗、
鳥語花香雨等景象(隱喻入聖位的大德、大智、大用自在)
風音鳥音眾和雅音(隱喻37道品法音流暢通達無礙成證佛淨土法界) 如是隱喻佛陀的正法內容就是37道品;
說明若37道品的修持圓滿具足,即能成就此佛國妙喜極樂的淨土。
◎ 佛陀主要的十二教誡與正法實修次第綜論
1.正見: 不要被邪見、我見及我所有見、戒禁取見等錯誤見解所迷惑;要有於事有實正見的觀念,即緣起法則的知見,四聖諦的
無漏知見等一切解脫知見,是為正見深義。
2.戒德: 不要被五欲功德所使,不要為財色名患權所苦;不要被十不善業所誤,不要被世俗八風所動搖;定要時攝持自心,於五陰六入處現見守護,多行白法十善業、四攝事、四無量心等清淨梵行。
3.定力: 禪定三昧之修習,不隨貪欲五蓋纏修習而求正受;不依地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要如是無所依而修,離有覺有觀而修,要能善見善入,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心得正受柔軟真實方便,於彼諸入處悉得作證!
4. 正觀:不要隨逐攀緣於五欲聲色六塵等六見處,不要落入自我主觀的觀察認知;當隨順六根對六塵,五陰運轉當下而作隨觀,
主要有四種禪觀,即如實正觀、現見、現觀、正念正知,此四觀皆以如第三者住於內在中心,真實不受打擾的淨心,如實靜靜地向外圍觀照覺知,四種隨觀讓內心安住在鎮靜清淨之中,此即清淨行。如實正觀亦即是為平等慧如實觀,乃單純的如實觀照,單純的如實覺知,而善見五陰其本患滅及滅道跡,如實觀察思惟無常故苦,思惟覺知苦故無我,善入其所觀所證,善入如來真實義,此即為平等慧真實正觀。
現觀:現觀四聖諦:如實於諸法隨觀當下,如實覺知觀察到苦集滅道四階段的集滅因緣變化,如實現證緣起法則,開法眼,於一切集法滅,得法眼淨。現見乃行者當下如實觀察覺知到,於五陰是否起欲貪等否? 當下現法自覺知而斷煩惱滅熾然之實修法。
正念:正念正知,正念乃念繫於當下所緣,如實念住於當下動作(做、聽、看、感覺、說)過程中,如實觀照,單純不動心的觀察。
正念中有正知,如實清楚其內容而不加入個人的任何價值判斷與任何個人自我的情緒反應。
5. 見法:不可善法惡法不分,不可不知法要義理與法次法向;當知正法現見法六大特色,更要真實覺知到一切法之緣起中道法則: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中道法,如是於一切法只見緣起緣滅的集滅法,以智慧如實觀察,如實覺知,不見有我…詳見心、法、情緒與自我篇。
6. 正智:不要被無明、渴愛所縛所困,長夜輪迴不能解脫; 當於修習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現觀,於六見處如實正觀無我無我所,生起七種解脫智慧,乃至等一切處的等正覺的智慧,清淨圓滿涅槃智。
7. 修證:不要為功利、情欲、毀譽、權勢、苦樂所誘所使;當修在當下,以如實的正念正知修習,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入於寂滅;培養善見善入於法的能力智慧,培養六大修證能力,斷除無明欲貪,得諸解脫界,實踐八聖道,修證四雙八上士,入寂滅涅槃;中以初果與四果最艱難,初果須徹底摧毀往昔五陰自我為重的習性,四果則須生起七種解脫智慧,方破無明我慢,勝慢乃最大膨脹的自我。
8. 學法:學法修行當自依法依,法依當修學佛陀教導的七大聖道法與解脫知見,自依當修習六大自修自證的能力,故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內正思惟當修習…四聖諦無漏思惟,擇法精進的思惟,生起現觀的思惟,知見清淨的正思惟三昧,無常故苦與苦故無我的思惟,平等慧如實知的正思惟。
9.菩提心:學佛不真發菩提心,不能證取正覺菩提智慧;菩提即究竟解脫的道力智慧與正覺,當以37道品為正法,修習五根五力,
於四不壞淨起淨信心,方能真發菩提心,如是修習五根種下五大菩提心根,直向四雙八大士,證取菩提正覺。
10.四法印:佛陀所傳通達無礙的正法印,不離下四法則:
諸行無常…人的身口意行,施設造作諸行,以及大自然的諸種現象,皆生滅變異無常,無有常止。
諸受是苦…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異法故,諸行漸次止息寂滅故,說諸受悉皆是苦。
諸法無我…一切法無有一真實不變的我存在,諸法皆合於因緣生、因緣滅的緣起法則。
寂滅涅槃…一切行皆空寂不可得,滅盡生死煩惱,入不生不滅寂滅地。
11.四念處:於貪欲、瞋恚、害苦等不壓抑,不抗爭,不認同;心要時時安住於身受心法四念處,及戒定慧三清淨超出道,常如實正觀色受想行識五陰,內觀禪修此一乘道,可淨諸心行,越憂悲滅煩惱,得真如法如實法,修行不離此一念。
12 病相應:病苦命終前,不要為病苦所困所駭,失去正念,落入無明習性輪迴的牽引感召中;當修習四不壞淨,六隨念,六明分想,如是提起正念;安住在四念處,如是減低苦患,以待來時善終善逝!
13.阿含正法實修法要次第綜論:分五大篇次第如下…
○1.阿含經概論:原意、淵源、傳承、匿跡、再現、真實性、集結、七大特色、現見法特性等概論。
○2.前行資量道:五法饒益於禪修,正見觀念,懺悔慚愧心,出要志,淨信心,三業淨戒善根福德,親近善知識四入流分,三依一向、七覺分、八正道跡、現觀等修證次第,五陰六入處之理解等前行準備資量道。
○3.正行:慧解脫知見與無明,四神足,四聖諦無漏思惟與現觀,法住智與緣起法,八聖道與戒定慧增上,聖法印知見清淨,七覺支
與等自覺智,四食四識住與蘊界處。
○4.妙行:平等慧如實觀、七處三觀、安般四念處、聖諦四念處、現觀四聖諦、戒定慧解脫堅固正念增上等禪觀去一切有餘之妙行,
諸禪解脫三昧正受的聖道法。
○5.法住智至涅槃智:見法知法得法入法到法眼淨,七種智慧…正見智慧(法住智)、無漏思惟智慧、擇法精進智慧、等自覺智、現
觀現證智慧、捨心住平等之智慧、清淨圓滿涅槃智等,四雙八上士的證位聖果,從輪迴受生到不受後有的智無上、道無上、解脫
無上的甘露法。
◎ 前行資糧道…入此法門要件略述:
1.五法饒益修安那般那念:801 636
⊙受持學戒,住於淨戒,令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警惕怖畏。
⊙少欲、少事、少務、少食、少睡。
⊙飲食知量適中,不起貪欲求想,精勤禪思。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禪思,坐禪,經行。
⊙空閒靜處修行,離諸憒鬧處,少欲知足,安貧樂道。
2.正信學道:
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故當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生活清淨,習六根律儀,守護根門,護心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惡不善法,正智正念,然後繫心安住修四念處。
3.與法相應,住於法:學佛修道此心定要與法常相應,入於法流中,住於法中,也就是要常憶念佛、法、僧、聖戒等,時時與其
常相應。。
常憶念佛:如來應等正覺佛世尊,已證明行足善逝世間解,是一切人天大導師,如是打開學佛的心懷,與佛心相應。
常憶念法:住於四念處法,如是相應於苦集滅道之解脫智,隨觀隨行於法,見法得法,知法入法。
常憶念僧:見賢思齊,如是常與人天善道、聖賢之道、成佛之道相應,打開此一趣向涅槃之大門,經禪修內觀,配合七覺分修四
念處,現觀四聖諦,自體證緣起法,現法安樂住。
常憶念聖戒:此心常與清淨知見相應,與空三昧、離慢清淨知見相應,故懺悔過去的不善法,以慚愧心修諸清淨行,正念當下,
修在當下,並生起同利、利行,饒益眾生心,施行八梵行。
常憶念在家16法的常詣塔寺道場、善知識、善伴黨,常聽聞正法,常受持、深觀法義、常幫助他人如是建立正念、正觀、正法
義、正信正施正戒等,如是常與法相應,住於法中,方疾能進道上昇,不復退轉於道,得法入法而心善解脫,自利利人,自安安他,自覺覺他。
4.批評安忍五法:497
⊙五原則:實非實、時非時、義饒益否、柔軟不粗澀、慈心不瞋恚。
⊙舉罪人當以安住此五法而舉;被舉罪人當以此五法自安其心。
⊙實舉罪人當以安住此五法令不惱悔;實被舉罪人當以此五法開覺自悔改不瞋恨。
⊙不實舉罪人當以此五法令其悔改;不實被舉罪人當以此五法令其不自惱誨不生瞋恨。
⊙不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有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不慢緩、不捨遠離,深敬戒律者,聞人舉罪而不瞋恨。
5.遠離五法: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
修滿五法: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如是修習五法令得圓滿。
6.四種自我高舉的愛憎心與四禪具足的五斷知:
⊙四種自我的愛憎心:有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為蓋為覆。
1.我於彼有愛喜意念,他於彼亦同,故我於他亦生愛喜,從愛生愛。
2.我於彼有愛念,他於彼不愛念,故我於他生不愛喜,從愛生恚。
3.我於彼不愛念,他於彼亦同,故我於他生愛喜,從恚生愛。
4.我於彼不愛念,他於彼生愛喜,故我於他生恚,從恚生恚。
⊙四禪具足之五斷知功德:已斷四種自我的愛憎心,現法自知作證。
1.不自舉: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等不高舉自我。
2.不還舉:罵不還罵,瞋不還瞋,打不還打,觸不還觸者。
3.不起塵:不起十八愛,不起有我、欲我、爾我、我有、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不欲我、當爾是、當異異我、或欲
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異等十八種我愛行,涵蓋我有、我能、我是、我愛、我要。
4.不熾然: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等引生惱苦的欲行。
5.不嫌彼:不見我是真實,不起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
。7.斷老病死10法:
慚愧…不放逸…恭敬、順語、為善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聞正法、不求人短…正信、精進、欲願可教…不掉振、住律儀、學戒…正念、正知、住不亂心…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不著身見、戒取見、疑見…不起貪、瞋、癡…堪斷老病死。
◎身口意行總論:身行、口語行、意識思想行。世間論
六根對六塵生一切法,四念處是一切法,皆表現於身口意行中,身口意三行是人世間的舞台,人生的憂悲惱苦在此展現, 貪瞋癡慢疑在此表演,因此故也是修持清淨梵行下手的地方,從身口意行的色受想行識也就是從五陰切入,由四念處正觀五陰,修習37道品,佛陀的正法。
在身口意行展現中,人類的種種行為,離不開八件事,哪八件行事呢?那就是知見、思惟、志趣、語言、生活造作、生活工作、善巧勤奮、意念記憶、精神意志等如是八種行為,大至整個人類文明文化 制度的建立,也離不開此八種行為的運作。
身口意行的修行,身3口4的學戒從律儀斷、正定斷;意行斷諸欲惡不善法由智慧斷,由戒定慧斷除不善法生諸清淨善行,即是要由八正道之正見修起,真正正見的建立,要修習四不壞淨,得淨信根信力,以及於四聖諦的現觀現證,如是方為真正見法於每一當下片刻的因緣法中,且得法眼淨遠離一切煩惱的集法,如是正見建立、清淨善行正智開啟,實踐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三妙行。而這個身口意的世間…。
⊙世間論:
人類文明的沿革,從狩獵時代,隨著環境步步經由游牧時期、銅鐵器時期、機械工業電化時期、來到科技文明時期,科技電腦昌盛的今天,百業齊開,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更是高度發展,舉凡人類生活所需的種種物質,從食衣住行到育樂旅遊交通,愈來愈是方便富足,除此外,醫療科技的發達,使得人類的健康,平均壽命更加得延長,甚至有一批人一再努力地追求世間的真善美,在立功、立言、立德上,思圖建立人間的天堂,但是…。科技電腦萬能的今天,許多過去不敢想像的事物,都能以人工化學合成作假的方法,取代了真實自然生產的方式,是以相對帶來了許多副作用,甚至更增強了毀滅自然地球的力量,而此中現象正足以說明地球的資源,事實上是匱乏而不足的,無常又不足的事實,產生了必然競爭的逼迫性,甚至爭奪的危險性,難怪人類的歷史,一直在財色名食權的貪婪中追逐未曾停止,尤其是權力主宰欲的爭奪,更是陷全人類於可能萬劫不復的境地!此即世間解的佛陀所親證人世間苦聖諦的真實義。
自有人類以來,人們的心思就一直馳聘在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上,即使歷盡千辛萬苦的辛酸血汗,從未曾歇過,物質文明越進
步的今天,反而更變本加厲;即使對無常現實有所瞭解,還是照樣痴想著能長久擁有一切生活所需物質;即使知功利互惠的人情世故
,仍然毫不死心地追求著無條件而永不變的真情真愛;即使有生老病死的現實,仍然不忘追求長生不老法,渴望擁有永生的健康體魄;
即使被名利情欲權所纏縛,仍冀望竭盡所能地追求幸福、快樂、和諧的生活;即使是在不公不義的體制下,仍然毫無愧咎地佔據著現
實既得利益不放,損人利己,如是層出不窮的戲碼不曾停過!除此,雖然也有一批人,在人類文明中,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試圖改善人類的世界,發揮人類心性善良的品質,留下歷史可見證的文章典制,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環境,即使如是,仍敵不過現實環境的逼迫性、匱乏性、危險性、無常性、不圓滿性的事實存在,與世間的不公平不平等的人心私欲的作祟!如是的無奈,幸好佛陀親傳究竟解脫的阿含正法,於2500年後的今天,因資訊的發達有幸接觸深入,亦盼有很多人也能有緣接觸此一正法,發揮四攝行與四無量心等八大梵行大士的精神自利利他。
世間法乃透過開放六根,而表現於生活的身口意行中,表現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五欲世間中。而在眾生世間有主要的五大關係,即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事業夥伴關係、身體健康關係、親友關係等,包括心靈的、身體的、情感的與互動中的人際關係;在四念處的修學中,以情緒感受最為影響身心各層面,故在滅除貪瞋癡的修學中,從情緒的瞭解與管理下手,是絕對必要的,而世間法更是要從根本的語言話語,身行示範,正念意行三方面,同時下手訓練培養。
吾人的思想信念創造我們的經驗境界、心法萬象: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每一件事,可說是每個人所認知的想法信念的呈現,包括行
為動作的反應,想法語言文字名相化,以及透過肢體語言、表情、聲音語調的情緒感受的表現。此中意行居於主導生活的地位,但真
正產生影響人心力量的,卻是傳達想法的語言文字名相化,因為它是生活中的運作、溝通、表達、著作、創造、發明的必備工具,也
是瞭解對象與各種資訊的唯一認知的標準方式。
我們的思想信念來自我欲、我愛,食欲情三事可說是與身俱來的,從小我們就開始建立許多我的事境,我的奶瓶、我的媽媽、我的搖床、這是我的、那是我的、許多的我的,就從身念處開始建立我見,自我中心如是形成,隨著四識住的認知生長廣大,建立種種自我利益滿足的思想和信念,然後追逐在物質生活的幸福與快樂中,尋求人間可貴的真情真愛,醫療科技的進步仍有極限,在宗教信仰未知領域求取長生不老的色身體魄反而有增無減,此亦是今日的世間。
直接影響人心的語言文字名相,因它的定義性、隱喻性、與地域不同性,產生許多的誤解、錯覺和失真。不同的語言的隔閡即使經過熟悉雙方語言者的翻譯,翻譯者體會感受不同的存在,即使是相同,所使用語言文辭的認知,也常有相當的差異,特別是在詩般的文學藝術與宗教禪修實際正受的領域內,語言文字難以詳盡敘述其真實的意涵,常不得不假借某種意象景境來隱喻其真實意境的那種感受,故個人的領會就跟其對生命的感受力的智慧善根能力有關,例如就眼識定義而言,乃眼根起作用看到物體東西之意,但若直說看到一朵玫瑰花的眼識,此一眼識內含有活化活現一朵色彩的玫瑰在內,作如實觀時,就很真實的體證到眼識的生滅無常現象,有生滅就能如實觀察思惟到有生的因緣與滅的因緣,進一步的,更能於每一法中如實體證到諸法無我的大法印。
身行方面乃透過肢體語言、聲調、表情、動作,以及生理機制的變動來表現決意的意行與情緒,我們的大腦在執行這樣的行為,初始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其後從刺激的接受,會經過許多層次演化產生情緒反應,後再經過大腦的評估,包括思考推理學習,先前經驗的參考,以及對生理功能回饋反射的影響,產生新的認知,進而改變或建立新的反應機制。大腦為了回應某個刺激或需求,大腦會習慣性地滿足這項需求,自動化過程是生活上大腦大部分都在執行的過程,首先回應慾望的需求,次則進行行動去完成這個需求的快樂過
程,與滿足或失意 ,而此三大步驟為:
1.第一階段回應最在意的欲求,如進食、性欲、自尊等需求,其過程多是滿足快樂正面的感覺,尤其是在滿足這需求的前置過程,更是引起心情快樂的主要元素。
2.當動作滿足完成後,那種追求快樂的感覺,便會被滿足感所取代。
3.一旦中間任何因素出現問題,就會產生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異常改變。這個循環會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及生活規律的背景。
不同的界反應有不同的情緒感受,將會影響大腦不同的思考推想與認知,反之亦然。認知會形成新的反應機制或抵抗的複雜現
象,引起種種的妄想思量,而此妄想思想的事物欲求又驅使心外求,心被繫著,識乃攀緣於名色,心神在五欲境界出出入入,種
種的計較執取,種下未來生老病死之業有。
但情緒的反應常常曲解或壞了本來真正的心意意行,作為內觀的禪修者,應當漸漸能自覺到聲調的昇高,語言速度的急促,肢體語言的冷漠,言辭的不當,此即是現見法的如實修行中,正見生起前,必然會自覺發現的如實知如實見,如是方能止息一切負面的心行身行。內觀身念處四大無我的行者,或修不淨觀的行者,在瞭解此識身被先天本具情與欲牽扯難以自已的事實,也許會對此色身產生
厭煩,甚至有自殘者,此仍是落入身見的後遺症,一切世間俗見雖由此色身身見而發,世法緣起的真諦亦由此色身可體證,學佛
證取菩提仍須借此一識身而修,反而應當感恩此身,好好愛惜此身,好好的應用此身心提供的修心養性的資料,此身的六觸入處
正是我們證取菩提之直接下手處!
◎綜論五陰心行之運轉:(四識住的心行運轉)
五陰心行的運行:
當面對生活某事件,有了接觸的經驗與印象的感覺,經學習認識、認知瞭解的過程,形成對事物的想法觀念,這些觀念形成社會共同
認知的觀念,或個人對事物整體的一種瞭解,稱之為概念,當對其信任不疑時,稱之為信念,作為吾人意志推動身口意三行的動機動
力;又此行為反映出的結果,又形成另一次的印象與經驗感受,新的認知與印象將修正為新的觀念,或更加確定舊有的觀念!如是般
正確與否的觀念,將直接影響身口意的行為,因你的心識世界怎麼想,它就會反映投射到現象界來!
思想信念創造我們的經驗境界、心法萬象: 發生在我生活的每一件事,可說是個人所認知的想法與信念,呈現在吾人的行為反應的經驗中,包括相當的情緒感受的顯現。我們的思想信念來自我欲、我愛。食欲情三事可說是與身俱來的從小就建立我的奶瓶、我的媽媽、我的搖床、這是我的,那是我的,許多的我的,就從身念處開始建立我見,自我中心如是形成,生長廣大,建立種種自我利益滿足的思想和信念,故於心念處與受念處的內觀禪修,當如實覺知是否有起我見的欲貪心否?當如實瞭解12緣起的基本心行如何運作!
⊙ 四識住心行運用的綜論:
1.識的覺知、認知或認識,此是透過六識身在學習認識印象的階段,它不是直接分別分類的階段,分別分類的階段屬於想陰的
範圍.
2.識對於認知的對象,需要附以名相稱謂,或意義解說時,則需識住於想陰,經由想陰分類分別的功能,才能附予名相稱謂解說。
3.識住於四取陰,就是說明識是四取陰(色受想行)一種重要且各取陰欲起某作用的關鍵要素。緣於大腦知覺系的認知綜合作用,
對於色陰生理的應變狀態,中樞系必須能知覺它傳來的相關訊息,才能起正確所需的生理補救維護的回應。同理,對於情緒感受反應,對身口意應變的影響,中樞需要覺知認知,才能下達所需適當的機制回應與維護。或對所有身口意行為應變反應,再經由中樞的知覺認知,評估分析,產生新的認知或新的情緒行為反應模式或想法觀念。故四識住乃人體心理生理要維持在一種恆定存活的維護機制,此亦是修行人之所以能建立起正見觀念的一種機制,此一機制亦是六根六識的所謂綜合知覺認知作用!
4.大腦為了回應某個刺激或需求,大腦會習慣性地滿足這項需求,自動化過程是生活上大腦大部分都在執行的過程,首先回應慾望
的需求,次則進行行動去完成這個需求的快樂過程,與滿足或失意 ,此三大步驟為:
○1.第一階段回應所在意的需求,如進食、性欲、自尊等欲求,多是滿足快樂正面的感覺,尤其是在滿足這需求的前置過程中,
更是引起心情快樂的主要元素。
○2.當動作滿足完成後,那種追求快樂的感覺,便會被滿足感所取代。
○3.一旦中間任何因素出現問題,就會產生生理、心理以及行為上的異常改變。這個循環會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及生活規律的背景。
⊙簡述五陰意涵:
1.色陰…-觸礙相-地水火風四大所造;若可閡礙可分解者,指手石杖刀碰觸、蚊蠅蟲觸、風雨觸、飢渴冷暖等觸礙,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色身,此是為色陰。
2.受陰…-諸覺相-六受身;諸覺相:覺苦受、覺樂受、覺不苦不樂受,受陰指的是情緒感受。
3.想陰…-諸想相-六想身;諸想:少想、多想、無量想、作無所有想,眼耳鼻舌身意六觸生六想身,包括推想、聯想、想像、憶想等。
4.行陰…-為作相-六思身;為作相,為作於色、受、想、行、識等
種種身口意行,以信念意志推動之。部分身行並無經過想陰,由心行的習性、本能、反射而直接起作用。
5.識陰…-別知相-六識身;別知相:別知於色、聲、香、味、觸、法、受想行,此別知並非分別之意,乃指感覺與知覺之認知,尚未觸及分別之想,但認知為分別之基礎,此識之所以另立為一陰之因,在此言別知的是生理上六塵的分別。
◎六入處入五陰的綜論:
一切法在五陰六入處生起,正是清淨梵行六常行的下手處!亦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生起處,也是六愛身、六顧念、
六覆藏的生起處,真正是眼前當下修行處!
於六入處因注意力的選擇,六識身之某身或數身作型態(形體相、聲音、氣味、味道、膚觸、法塵)的辨認,此即六根對六塵各起六識的作用,如眼根對各種色塵物體的識,例如耳根對各種聲音的認識,例如舌根對飲食味道的認識等;而在根塵識三事同時和合起六觸的當下感覺,例如聲觸的感受中,起即時的心裡感覺,譬如吵鬧的、不合己意的、不滿的、不服的、不可愛的、感動的、哀傷的、幸福的、不滿足的等種種感覺,如是諸根成長而向外攀緣,往來身口意諸行。大腦對周遭環境的大大小小的情況,從接觸、學習、認識、瞭解認知、適應反應,就是此六入處開始與綜合作用的結果!
六入處入五陰的兩大路徑:心體有心之用為精神性或精氣神,是為心性;有心之相用為注意力,乃精神的集中義,正是起心動念前,
純然的淨念,注意力的選擇則啟動我的生起,與型態辨認(色塵)時,能覺受轉相動念,如是而分情緒流與意識流兩路分進反應,以及大腦主流綜合反應!
六根: 六塵: 六識:
眼根(光波之接收) 色塵(物體現象)眼識(看到現象)
耳根(聲波之接受) 聲塵(聲音) 耳識(聽到聲音)
鼻根(氣味的接收) 香塵(香臭氣味)鼻識(嗅到氣味)
舌根(味道之接收) 味塵(苦辣甜鹹)舌識(嚐到味道)
身根(體觸之接收) 觸塵(冷熱痛麻)身識(身體感覺)
意根(意念接收) 法塵(念頭影像)意識(意念覺知)
⊙結要五陰六入處之正觀:分兩大部分,一是無常故苦,一是苦故無我,如是以自體證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而此正觀體證,無常可由如實觀察各陰生滅與五陰之輾轉變異而覺知;無常故苦可由此如實覺觀而思惟其故苦之義理;苦受煩惱可經由如實覺知而覺察到,苦故無我則經由此如實覺知而觀察,再經如實思惟其苦之集滅因緣為何或七處善觀(此屬建立解脫正知見部分),乃於集滅因緣中發現一切法與五陰非我、非我所。
阿含正法實修法要綜論篇(001)…緣起序文
原始佛法、37道品法要的簡輯(精進篇)
雜阿含經、阿含正法脈實修法要綜論…緣起序文(001)
◎緣起前言:
阿含正法是佛陀在世親傳的原始佛法,但每當有人問起什麼是原始佛法時,總是啞口無言,不知從何說起,方能一針見血,令學佛者清楚明白。原始佛法又跟大乘初期、大乘後期的所說佛法,有何差異區別?
絕大多數學習原始佛法者,印象大都是模糊朦朧的,有一部份人還能說佛陀正法是現見法,也能說出現見法的六大特色但不見得能說出怎麼修持;也有一部份人能說出佛正法以四聖諦為核心,說一切佛法概從苦集滅道而出,能明白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是如來慧,瞭解一切佛法都是在闡釋苦集滅道之法,但不清楚四聖諦何故為佛法的慧學、慧根,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對佛陀正法的宣揚流傳,將是一大如須彌般的障礙阻隔,難怪被擱置近2500年之久,難怪初期後期大乘有學者如是說:「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的我慢說,直從涅槃下修的教說,直從本體自性見悟的教說,完全否定了阿含道所說的「先知法至智,後知涅槃智」的慧解脫!
佛陀的教導,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是佛法的慧學,是五根五力的慧根慧力,四聖諦包括受持時所當知當解,後當知當斷什麼,後當知當證什麼,後當知當修什麼怎麼修等聞思修證四大修行的內涵,由是生起滅苦解脫的智慧。
整個原始佛法來自雜阿含經,來自佛陀與其眾聲聞弟子的實修的言行對話錄中,再以四聖諦為解脫的慧學作為基礎棟樑外,由此建立對佛正法的正見,由此展開對四法印(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寂靜涅槃)的聞思修證,展開體證四法印的實修旅程,循著佛陀所傳下的學道跡而進道上昇,以37道品為主要內容,以雜阿含經的實修法義為準則,以正見的智慧為統領,依於厭患、離欲斷、滅盡、向於捨,念念轉趣涅槃,真實地內觀禪修,體證此一身心的四法印,終達純一滿淨的清淨心性地涅槃位。
從37道品與雜阿含經,吾人可瞭解原始佛法是從四念處(身受心法四處念處)發起修持的,此是第一實修禪觀的學處,也就是說透過無常觀、生滅觀、滅觀等真實正觀,真實正觀吾人五陰身心的心行運轉,以及身口意行為,不只是法義理論的理解,更要進一步去如實體證此一身心諸行無常的大法印,自體證五陰(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變異生滅的本質事實,如是可破除對諸行法的執著,對五陰的執取作繭自纏;進而透過現觀四聖諦及味患離的思惟修,如實的現見現證對五陰的欲貪如何生起,現證十二緣起的因緣法則、緣生法則,如實正觀體證到引發人生八大苦的諸受是苦的法印;再透過無欲觀、滅觀、捨觀等無我觀,如實體證到五陰身心生起的一切法,真實苦空無我的本質,如是體證到諸法無我的法印,如是向於捨觀,念念轉趣涅槃,隨法行直至純一滿淨的清淨心已現、已作、已證。
原始佛法的另一禪修道徑就是真實禪的修持,它在離欲、惡不善法的原則下,能於禪修中不為五蓋所纏,能於其中善見其本質,善見其過患,善見其滅之法,善見其滅道跡的正念正定,令心安定於清淨的一念心中,如是禪修實義存於心。
故禪修於無量三昧時,有所執持的行持,乃為法所限而終不能得寂靜之勝妙,不能得止息離欲樂、菩提樂,而盡諸漏,故當以捨觀破除法執、我執,一心一意,正念正智,離諸覺觀,離諸煩惱,得純一清淨,柔軟真實不動的正受,如是於種種入處,欲求作證者悉能作證,此是佛陀教導原始佛法的真實禪。
故原始佛法的特色,是如實法、現見法、真如法,經由自依法依,如實地自體證現見四法印,不受時空地的限制,隨時隨地的活在當下,修在當下,即此當下的身心作如實觀察,行者如實親自體證緣起法則,善入禪定三昧境界,能自證得無上菩提的正等正覺,入於清淨寂靜的涅槃地,得究竟苦邊的心慧解脫。大和道一序於2o13年7月1日、正法法願迴向十方
◎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次第綱要表… 究竟解脫的阿含正法脈傳承
< 目 錄>
〔前言〕
O 〔聖教源流〕
o 阿含的原意
o 阿含經的淵源
o 南傳阿含的傳承
o 北傳阿含的匿跡
o 往日光彩的再現
o 阿含經的真實性
o 阿含經的首次集結
〔第一篇〕 雜阿含經法要概論
第一章 四部阿含的簡介 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第二章 雜阿含的七大特色 緣起四聖諦古仙道跡解脫 中道止觀現證正念正知慈悲
o 真理法則的特質 一緣起生滅自然法則 、因緣法、緣生法!
o 佛法的總綱領核心一法向次第、慧學、無漏思維的四聖諦!
o 當世體證的現見法一現觀四聖諦、現見、滅熾然、正向、不待時、即此見、緣自覺!
o 正念正智的如實法一平等慧如實觀、活在當下、現法明覺!
o 不執兩邊的中道法一此有(生)故彼有(生)、此無故彼無!
o 滅苦解脫的甘露法一四念處內觀禪修、七處三觀集滅法!
o 正等正覺的菩提道一37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
第三章 阿含道的修證次第 端正善趣 四預流支 四聖諦 四念住 七覺支 三明 涅槃
古仙人道跡 468/287
四入流分 1146 / 843
現觀四聖諦集滅法 153/41 556/393 764/609
七處三觀 154/42
七覺支 910/713
七淨法 中9 七車經
正念正智四念處 615 616 636 803 810
〔第二篇〕 前行資糧道 正聞/雜阿含經(龍藏)
第四章 五陰五受陰 綱要表 7/4 8/5 11/8 17/11 19/13 37/31 145/33 153/41 158/46 167/55 170/58 58/61 59/62 143/86 173/105 175/107 176/108 178/110 183/115 1662/121 1669/127 47/264 48/265 49/266 (1~87、103~110、256~272 485 213 )
第五章 六入處 綱要表 189/195 218/197 219/198 236/201 255/204 256/205 259/208 271/209 301/230 306/233 357/245 376/250 40/304 414/312 424/319 426/321 436/322 389/1171 (188~255、273~282、304~342、1164~1177)
第六章 第一節 正知見 137/80 486/344 682/443 968/748 969/749 1041/784 1042/785 259/1160 (61、262 301、305、344、467 750、788、
789、1175、)
第二節 懺悔慚愧的心 488/346 1354/578 1242/1239 13336/1243 中45 長2 增386
第三節 出離煩惱世間 4/1 8/5 11/8 19/13 20/14 64/61 128/74 176/108 1663/122 179/188 189/195 48/265 54/271 398/275 472/291 455/334 1476/490 726/607 866/669 1041/784 1042/785 1082/801
解脫道的三處依 148/36 812/638
第四節 不退轉的信心 420 647 653 659 666 684 848 931 936 1140/837 143/840 1147/844 1148/845 1155/851 1159/ 855 四預流分 1146/843
第五節 培養淨戒善根福德 1641/565 786/624 1266/91 1625/550 13271/931 13378/1039 13401/1059 1332/981 1339/1010 中179 增48 平等柔軟的慈心 三妙行一四無量心 404/281 1644/568 601/409 940/743 941/744 1645/569 中27 梵志陀然經 中51、52 中27 舍利子相應品 梵志陀然經 7
長16 增13、322 四攝事 668 669(大士、上士、無上士)
第六節 親近正法的善知識 、四不壞淨 914/717 1000/778 1002/780 1146/843 1241/1238 13275/935 葛拉瑪經 增支部 550 554 835 836 848 852 854 931 981
第七節 聞思正法一內正思維 5/2 183/189 258/207 596/404 599/407 603/411 901/704 913/716 997/775 998/776 1007/785 13340/1247 中38 長17 (35 65 66 67 80 206 207 359 360 428 705 716)
〔第三篇〕 正行…聖法印解脫知見、三聖道法、等正覺智
第七章 惱苦逼迫的世間一無明、識身、有身、取著、苦患175/107 285/218 472/291、473/292 293 302 343 無明 63 68 334/251 39/256 41/258 750 世間 149/37 165/53 301/230 306/233 732/469 識身 475/294 295 598/406 492 111 五蓋纏 972/752 13318/977 取著 155/43 59/62 1791/139 1799/145 464/283 466/285 286 44 45 64
第八章 放下無明的自我一無常、破我見我慢、在家四法
229/23 57/45 61/64 171/103 173/105 177/109 179/188 219/198 253/203 396/273 1646/570 ( 22 23 24 30 33 57 58 80 109 196 199 202 361 266 467 468982 983 1034) 13253/91
第九章 四聖諦 285/218 486/344 542/379 544/381 545/382 546/383 547/384 552/389 588/396 589/397 603/411 629/435 630/436 595/403 600/408 623/429 627/433 633/439 中30象跡喻經 中31茶帝經 (379~443)
第十章 緣起中道 50/267 466/285 469/288 474/293 478/297 479/298 477/296 480/299 482/301 456/335 490/348 494/352 500/355 501/356 519/366 525/367 (283~303 343~378) 343
第十一章 八正道 468/287 476/490 969/749 974/754 980/760 985/764 993/771 1030/783 1041/784 1042/785 中165 相應部 五道相應經 (748~800)
第十二章 第一節 念處相應 1614/539 1617/542 726/607 763/608 764/609 765/610 768/611 777/615 778/616 781/619 785/623 786/624 790/627 810/636 813/639 中98 念處經 相應部五 3 (605~639) (535~545) 537 272
第二節 四食 486/344 534/371 536/373
537/374 540/377 長30 增255 (372 375 376 377 378 471 472 483 715 )
第三節 四識住一心意識 151/39 61/64 50/267 470/289 相應部22、54 ( 46 58 190 237 267 288 304 322 360 361 372 374 1175)
第四節 界相應 693/445 710/451 711/452 714/455 724/461 (444~465)
第五節 受相應 31/4 171/103 275/213 411/309 695/447 731/468 732/469 733/470 736/473 737/474 744/481 護六根的情緒管理 185/191 273/211 398/275 398/275 400/277 402/279 405/282 469/346 385/1167 388/1170 13354/1261 13342/1249 中52
第六節 蘊界入觸轉相應 (總論) 38/32 153/41 157/45 56/59 176/108 271/209 273/211 275/213 466/285 470/289 相應部70、71 ( 57 59 61 63 64 109 110 200 218 273 275 281 282 291 304 306 372 374 458 489 609 624 636 638 964 )
第七節 聖法印空三昧 137/80 305/232 45/262 38/273 中30 43 190 增214 ( 297 335 236 272 296 )
第八節 四神足 1637/561 五根五力 12872/181 818/646 819/647 823/651 825/653 828/656 829/657 868/671 869/672 870/673 874/677 876/679
第九節 四禪定 137/80 258/207 309/236 489/347 623/429 737/474 753/483 1550/494 557/501 938/741 1042/785 1102/814 13266/926 13274/934 中215 沙門果經
長17 象跡喻經 相應部五、二 覺支相應 (272 456 483 484 485 567 684 713 806 864) (642~703)
第十三章 七覺支 11334/182 902/705 903/706 908/711 970 /713 912/715 913/716 918/721 922/725 923/726 924/727 930/733 932/735 933/736 934/737 相應部五 覺支相應 (704~747) 四正勤 12933/875 12936/878 13328/987 46/263 997/775 中169
〔第四篇〕 妙行…平等慧如實正觀…蘊界處 四聖諦 七覺支 五蓋
第十四章 現觀、正觀蘊界處 1/1 5/2 1/4 15/9 7/10 19/13 20/14 229/23 171/103 179/188 257/206 258/207 275/213 p7 389/266 335/273 399/276 407/305 414/312 526/368 759/489 1636/560 153/41 154/42 156/44 165/53 56/59 128/74 138/108 273/211 49/266 50/267 464/283 465/284 472/291 486/344 525/367 727/464 744/475 745/476 ( 66 69 74 352 609) (84 83 199 275 1034 1169) 中98 190
339~ 342 六常行
第十五章 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 四念住內觀禪修
1082/801 1083/802 1084/ 803 1085/804 1095/807 1097/809 1098/810 1102/814
清凈道論 (801~815) 462 464 615 616 623 624 627 636 638 639
五門必修功課:成就四不壞淨 四正斷(正念正智) 三昧正受 內觀四念處(正觀五陰) 四聖諦之現觀
六大修證能力培養:專注攝心力 如實觀察力 如實覺知力 —心三昧力 正念正知 五類解脫知見- 四聖諦無漏思惟
三增上學清淨梵行 建立信念信力心與法常相應等正覺智等七種智慧 慧解脫五清淨聖道法知見自覺智。
〔第五篇〕 法住智至涅槃智…見法入法、正念正智、證果
第十六章 三學正慧無記戲論 137/80 1785/133 1791/139 1788/136 1104/816 1108/820 1109/821 1110/822 1118/827 1123/832 13274/934 13313/976 中151 484/303 600/408 (816~860)
第十七章 正念正智~法住智 254/203 489/347 501/356 502/357 623/429 784/622 785/623 1041/784 1042/785 13366/1028 (65 66 67 72 206 207 275 649)
第十八章 知法見法¬¬~開法眼¬¬ 34/28 277/215 44/261 45/262 408/306 424/319 425/320 426/321 518/365 588/396 1125/1238 (237 295 296 302 550 563 )
第十九章 證果八聖 19/13 148/36 58/61 171/103 235/200 42/259 305/270 493/351 588/396 1625/550 881/684 1158/854 13268/928 13318/977 13183/1127 13192/1129 (653 820 964) 中27 舍利子相應品 中17 梵志陀然經 669
第二十章 輪迴受生 45 46 74 105 106 136 260 267 272 279 295 294 359 372 374 421 492 885 984
解脫自在一不受後有 147/35 129/75 139/82 143/86 1275/100 310/237 46/263 47/264 49/266 470/289 474/293 491/349 512/359 513/360 518/365 881/684 12926/890 13013/894 382/1164 增433 增557 中一 其他 122.459(眾生) 217(海) 272(出家) 280(禮事、供養) 490(正向 善逝 涅槃) 928(優婆塞 212 855 856(放逸) 884 ~886(三明) 761 976(學) 550 557 752 985 985(愛 欲) 1034(六明分想)----
〔大和道一 感恩 迴向 法願〕 2009年初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一條慧解脫之路…心智成長之路…雜阿含經實修法要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一條慧解脫之路…心智成長之路…阿含正印社團
◎11. 如是在真正實修一路上,以內觀禪修四念處,來如實正觀到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以及五受陰中的無明有愛情執欲貪,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於六觸入處所生一切法如實觀集滅法,了知諸法因緣生因緣滅的實義;以七覺分如實檢查修正四念處禪修與真實禪定的進程;以四聖諦的現觀或如實的覺觀,逐漸消除或降低煩惱苦受的現起;以如實現觀現證清淨的知見,在現觀與如實觀中自然正見現起(必須先經四聖諦無漏思惟的思惟修,由無至純熟的訓練),邪見消除,令八正道的正戒定慧如實的顯現,養成保持正念正知的行持於日常生活中的能力。…究竟解脫的阿含正法妙行之修持法的逐漸呈現。
◎12.所有這些行持練習與培養,都應該儘早開始,才有由完全陌生到上手到熟練自如的一天,沒有開始的一天就延宕一天,喪失一天修習的機會,如是遠離五欲世間喜貪執著的「有愛」心日愈強烈;如是更能圓滿世間的種種情緣而不執著它,看到它的禍患;如是更能看清楚貪瞋癡慢疑的過患,那個具等自覺智的覺心,逐漸生起那種平等對待一切事境的行捨心,能捨離一切有餘的集法,遠離一切會引起煩惱的捨心生,有了此種真正平等無私的對待一切事境的捨心,不是那種一時性起摔破嗜好物,來表示要捨離五欲的意志表現,而是從等自覺智所修行出來的那股寂止一心的心定安穩中,能取能捨,能圓能離的行捨智,唯其如此,才能來到真實的遠離過患,斷欲貪超越欲貪,不生貪欲而無欲,煩惱漸少而滅盡,真正地向於捨而法法轉趣向清淨梵行,直向慧解脫此路前進。…向於捨的行捨智生,即捨心住平等的智慧生。
◎13.其中在四聖諦的現觀現證中,隨時能以現見法如實地減少自身種種的苦受煩惱,但在人生八苦中,有無可避免的生老病死苦,終有一天恁誰都要面對著病苦死亡的考驗,此是修行者一生中最現實也最嚴厲的考驗恁誰都躲避不了,吾人應該如何去面對死亡的來臨呢?吾人不要只是理論的分析而已,吾人需要的是如何將此些理論,化為實際作為的法要,讓我們平常就可早日修習成性。
以個人所知阿含正法的佛所說知見中,除要「很努力」的持續保持正念,念住於此五陰身心是不實而生,是心因緣所生,告訴自己,該走的時候到了就走吧外,平時無事時應常常修息六隨念,時時憶念無量慈悲喜捨心的佛陀世尊,憶念如來應等正覺的佛世尊,令此心常與佛心相應,常念「南無無上正等正覺之佛世尊,您是我的人天大導師!」;常憶念阿含正法的修持,憶念現見法的如何修持,如實瞭解現見法的六大特色,尤其是緣自覺知此一特色,如實瞭解它是智慧自覺知,也就是等自覺智的意義,如是令此心常與法相應,邁向見法、知法、入法之法流中;常憶念聖僧,憶念聖僧所持佛陀所教導的諸禪、解脫、三昧、正受的法要法財,見賢思齊地隨順修習增上戒定慧學,解脫之知見,開啟解脫的智慧,如實地在現觀現見的實修法中精進;常憶念聖戒清淨,從防護的五戒十善,到大士的四攝行,四無量心的饒益眾生戒,如是具足三增上學而學戒多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正念增上;亦常憶持不忘聖法印知見清淨,常憶持不忘戒定慧三種清淨超出道;如是從佛陀教導的離諸疑惑之法,即「對一切時空現象的諸所有五陰,包括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等,從如實的觀察彼一切非我、非我所、不相屬,到真正如實知彼一切非我、非我所、不相屬,如是即能離諸疑惑,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道無上,解脫無上,令此心得安穩,令此心得無畏,令此心調伏寂靜。」;如是佛陀的教導,於離慢知見清淨的修學中,隱約令吾人衷心地感受到清淨涅槃之道,即所謂的後知涅槃,而將於其後繼續精進中生起涅槃道種智,但是時此心仍未真正脫離世間諸惑,包括生老病死的疑惑,但已確切能念念轉趣涅槃,以清淨涅槃向為所緣;有了此種滅苦解脫清淨知見的深刻體會,吾人於內觀禪修四念處,或於有覺有觀的禪定中,確實偶爾也會覺知到觀照到,進入到那種清淨、光明寂靜的心境界裡。…於六常行平等慧如實正觀與正念正智現起之涅槃智將生。
◎14.當吾人於如是如實的現觀現見的禪修中,見法知法入於法,所謂已開法眼的禪修中,能於當下五受陰心行裡,確實能自覺現見到自我欲貪念的生起不生起,能現見到自我可意不可意覺受的生起不生起,能現見到厭離不厭離心是否生起,而於此現見現觀自然生起正見,消除邪見,令心遠離愛染執取,令所有一切煩惱的集法滅除,遠離六塵塵垢,成就了四不壞淨,於佛法僧聖戒不但淨信不疑,而且如實運行相應於此心,並得法眼淨與無間等,斷除身見、戒取見、疑見等三結,初證須陀洹初果聖位,七有人天往返修證果,然後續往彼等覺地精進。…初證聖果位
◎15.如是於佛陀所說阿含正法,以法的實義饒益行者,令此心得安慰安樂,能令行者於種種法,種種念處煩惱處作智慧思惟觀察覺知,善見其本(本義、本質、本事、本事因緣),善見其滅(諸滅法、法滅、欲滅、煩惱滅、名色滅),善見其滅道跡(八聖道如實顯現),善入於法而信於法,並令此心常與正法相應,心樂清淨安樂住。佛陀乃以無量大悲心哀愍眾生,為說阿含正法,以滅苦解脫之正法律義理,饒益眾生的心,令得安慰安樂,令得於煩惱處得堅固解脫,得解脫樂。 若受持學戒而重於戒,非不智慧,通達現見戒增上知見,能斷三結,令貪瞋癡薄弱,能得初、二果一種子道;於彼地未得等正覺者,或能得斯陀含,或家家輪迴,或七有人天輪迴之須陀洹初果,或隨法行,或隨信行向初果;;若重於戒,重於定,戒滿足,心定滿足,如是非不智慧,通達現見增上知見,能斷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即於生淨居天或五不還天前,即得阿那含三果,再證涅槃;;但於彼地尚未得等正覺者,能得無行般涅槃(乃生到淨居天或五不還天無用功加行得三果),或得行般涅槃(雖到五不還天仍須加行用功才得三果,再證涅槃),或得上流般涅槃(如地上流由欲界流至色界、無色界得證涅槃,而於色究竟天得三果);若戒增上,心定增上,慧增上,能得解脫知見,於彼地得正覺者,於欲有漏煩惱心得解脫,於有有漏煩惱心得解脫,於無明有漏煩惱心得解脫,能證四果阿羅漢,自知不受後有,於日常生活中,不苦不樂行,捨心住,正念正智行。…於戒定慧清淨梵行的修持,繼續邁向究竟解脫之路。
◎16.結論:此一條通往慧解脫的心智旅程,雖是較三明心慧俱解脫者容易些,但仍是需要漫長的精進努力和恆心的,雖然慧解脫此路不需修習禪定正受,但仍需要具足出世間八聖道正見的正定,心方能安穩真實地邁向厭離過患,離欲滅盡向於捨的道途。慧解脫此道途解脫慧的具足,也就是要有緣自覺知之智慧自覺能力,此即所謂之等自覺智,它從苦集滅道解脫於苦的無漏思惟,對因緣集滅法的如實了知覺知,於如實的覺察觀照中產生的解脫智慧,此是走入慧解脫必備的必要條件,不論吾人是從戒定慧的那一條路進入,不生起此自覺智,就無法進入慧解脫之路。
例如:就慧解脫者的禪定而言,他們在林中等阿蘭若獨處,不可能一直只有在經行而不打坐的,重要的關鍵是在坐禪中,是否可以產生自覺智?現在的傳法者所傳諦的訊息,就像此一二元分立相待的世界一般,凡事都有正反有無兩面,有無各有各的說詞,真相如何,常使初學者,摸不著頭緒,或信以為真,結果都是一無所成,數十年來究其原因,因進入內觀四念處之禪修,方確實體驗到,關鍵在法要的體會不夠清楚,是以沒法說明的很詳細清楚,甚至不知如何說明,就下判斷說禪坐無法產生智慧,禪定的心正受境界本來就難以說明,但關鍵何在?
在佛陀的教導裡,一直強調要修真實禪,勿修強良禪,要依於緣起法則此正見的智慧,要依於四聖諦此無漏思惟的智慧,在修真實禪中,不要修強良禪,來善見其本,善見其患,善見其滅,善見其滅道跡,來善入其法要實義存於心,如是修習真實禪,於正受中即不為五蓋所纏,自可於坐禪中產生自覺智,今以最具關鍵地位的初禪說明如下:
佛說所謂初禪者,於離欲惡不善法,證有覺,有觀,喜,樂,一心等五禪支者,是為初禪具足;此中關鍵就在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要學法者遠離五欲世間喜貪執取的愛染,遠離為五蓋惡法的所纏,遠離十不善法的亂心,令此心真正能靜下來,放鬆下來,如是才能進入初禪的三昧正受,觀照到初禪的空明寧靜相應一心的境界,覺受到喜樂善柔的心境,覺受觀照到四大十二特相的八觸境界(包括氣動),也就是說初禪所應體會的八觸十功德,都會在覺觀中出現,而最重要的智功德就是指此自覺智的產生,此時的禪修者若能真正覺受到,此心以前是如何為此諸欲惡不善法所纏所縛,今此心竟可入此如是空明靜智善柔喜樂的心境
,為何平常的日子中無此祥和寧靜的心境呢?即此一問自己,而能體會遠離欲惡不善法的初禪實義,瞭解為何不為五蓋五欲所纏,瞭解何以沒落入禪境是我所的我慢中,那等自覺智就在那真實瞭解中產生,若於初禪不能產生此自覺智,那初禪將只有空明靜定喜樂一心鬆柔或見光的覺受,此只是一般的初禪定而已,但已相當具有入專注定的能力了。
吾人若於內觀禪修安那般那四念處,於第三階氣遍滿全身後,甚至覺察到四大十二特色,入第四階止息一切身行入息出息善學時,此時有可能進入類似初禪的境界,如是不能體會何以能進入那種心如此鬆柔寧靜空明的境界,就會喪失那種與苦集滅道相應而起的智慧自覺,學法者常於此闕失,務請憶念佛陀的教導,要修真實禪,要善見善入其法要實義,是以修習四念處,若以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處內觀修習,就無此問題,換句話說,就是以因緣集滅法的方式修習四念處,那就猶如在現觀四聖諦一般,而於現觀現見中,如是生起等自覺智,也就是先知法住之法住智,此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慧解脫路線。
總而言之,吾人從正觀五陰五受陰開始,從陌生上手到熟練自如,從聽聞正法,真實瞭解法義法要,要經過思惟修,專注法修,如實觀察,如實覺知,如彈弦琴鬆緊要恰當,依照法次法向,依照此一通往慧解之路,於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好醜,遠近等一切時空之五陰,皆能真實等自覺知其無常苦空非我我所之真實,而於此修習過程中,漸漸來到成就三種無上,即智無上、道無上、解脫無上等三無上,能令心得安穩,令心得無畏,令心調伏寂靜,得心解脫,慧解脫。
其中智無上乃從法住智到涅槃智,要漸次培養七種智慧,如緣起法則正見之智慧,如四聖諦無漏思惟的智慧,等自覺智之法住智慧,擇法精進的智慧,…等七種。
解脫無上保括解脫知見、解脫道法,也就是吾人過去一直很有系統講解的四種聖道法與聖法印清淨知見,由是在如實觀察,覺知現見中,自體驗印證此等正知見。
道無上有道法不同修習上次第,有道力修學培養上的次第,有道觀行現境方便的次第,最後得證真實道諦,真實進入等覺地。
最後吾人以此法次的法要作為最終結論:如是等智慧與修證能力,依其次第的培養建立開啟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在現觀四聖諦裡,依照苦集滅道之次第現觀是有其真實的道理的,蓋若連某種苦受煩惱的生起都不能如實覺知到,又能如何進入現觀其苦受煩惱的集因緣呢?故其重要性更重於內觀四念處16階的次第,如果只執著於步驟階段的次第,而未培養吾人所說的六大功課的能力,在修習的此一路中,將很容易卡在某一階段的修習中,停滯不前,尤其是法要法義的基礎的紮實更是重要,常見學友問疑表達不清,問的並非所疑之主題,而答者也是抓不住切題之實義,甚者也有答非所問的,如是不僅沒學到修證所需的一些能力,更不可能開啟最重要的法的自覺智,此一現象在靜態的禪坐方面更是如此,有些道場一到身念處第四階滿足,絕大多數人就不知如何坐下去了,連可繼續走下去的動態修習也都很茫然,真是令人遺憾,對此正法之繼續傳承下去,令人感到憂慮。
四雙八上士的證得中,初果與四果聖者之得證最難,初果必須破除多生累積的欲界的一切煩惱集法與習性,四果必須真正生起解脫智慧,方能破除無明我慢;我慢勝慢是自我最大的膨脹,易瞋與自卑是最脆弱低劣的自我,兩者皆是此慧解脫門必須認識與滅除的大障礙!南無如來應等正覺佛世尊,您是我人天的大導師!☆☆☆.....
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雜阿含經實修法要
雜阿含經實修法要闡釋… 一條通往慧解脫之路…阿含正法社團…
...............................................
◎某一時,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園,曾回答舍利弗的問題說:「此五百阿羅漢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皆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其中慧解脫者占將近六成半,它是不必經由禪定,在生起見法得法的法住智後,於正法中心得無畏持續修行,當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與無間等,成就四不壞淨,斷三結,證得須陀洹初果,如是更精進於四雙八大士的修證。慧解脫者雖不必經由四禪定,但初禪定攝心離欲惡不善法入靜定的功夫仍是有的,是以精勤努力中,當年的出家行者除托缽乞食、睡眠時間外,日日皆有坐禪與行禪(經行)的交互進行,不可能一直在經行,此是可以理解到的,是無庸置疑的。換言之,整個修行包括靜態、動態兩大禪修範圍,涵蓋諸禪、解脫知見、三昧、正受等,主要修習涵蓋所有有關37道品、緣起法則(涵蓋在四聖諦內)等戒定慧三增上學之現見現證,因佛陀所教導之法是現見法,如實法,真如法,甘露法。
◎要生起法住智,必須於四種聖道法如實知,即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無漏思惟與現觀能如實知;而於四聖諦的集諦與滅諦,因而瞭解十二緣起的自然法則,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的緣起法則,進而於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十二緣支,了知因緣集滅法,所謂的諸法因緣生因緣滅的集滅法;如是又於四聖諦之滅諦與道諦,理解到八正道與戒定慧三增上學的重要,先行建立起四聖諦與緣起法則之正見與無漏正思惟的智慧,依於正見與正思惟的智慧而繼續行持;如是於戒定慧的行持中,入正思惟三昧,如實理解聖法印五種清淨知見,於五陰五受陰生滅空,六塵境六入處相無相,三漏五蓋所有無所有,我及我所何所生,
以及諸法無常是患法、滅法、斷知法等如實作切身的理解;如是四種聖道法法要的確實理解感受,生起清淨的法住智,見法,知法,得法,入於法,於日常生活中法法生滅與因緣集滅,在從無到有到純熟的修習中
,就會愈觀愈清楚,一直到一切集法滅,能遠離塵垢,成就四不壞淨,得法眼淨與無間等,初破三結證須陀洹果,而此一路前去的心智成長過程,可能如是一一論述如下:
◎此一路前去,吾人深深覺得必須勉勵自己,培養六種能力,每日在坐禪,行禪,與行住坐臥工作的生活中,深入了知一切修持清淨梵行的法要義理(對領會法要法義腦力較差的學法修法者,則祇需教以技巧方法即可);在實修中培養專注攝心定靜於一境一緣的能力;在實修中培養如實覺知觀察的能力;在實修中養成正念正知的行持;在實修中養成現觀四聖諦的能力;在實修中內觀禪修四念處等,此六大功課各有其適用的情境場所,修法學法雖有法次法向的次第,但對於日日生活中常會出現的貪瞋掉悔疑懼的心念,常見的情緒感受,人生八苦,六識六塵,妄想妄念等,應適時於當下覺知後,如實加以觀照,令這些能力由無而有,由有而至熟練,學法修法者要記得不開始自我修練六種功課,將一直停滯在彼法為零為無的階段,而且喪失了平常許多修練如實觀察的機會,不是一直沒有真正開始走上實修實證的此一條慧解脫之路,就是於學法的兩三年中一直卡在身念處的某個階段,未能進入主要滅煩惱解脫的階段,是故此一切的如實覺察的修練,在具備有基本的專注攝心力與前行資糧道具備下,吾人應就從名色五陰身心開始,全面的自我訓練…。
◎1. 首先,從內觀禪修四念處之身念處開始,於行住坐臥生活中,如實覺察到身與心是相依相緣的,雖各有各的作用功能,心依於六根、精神、注意力而起作用,而身則依於心的指揮而動作,而內部器官的運作則依於物理化學因緣而運行,有部分身行則不經心想意欲,直接經由潛意識的習性、本能、反射起作用,而名色身心反應習性的建立,則依於身口意行經驗的感知認知,經由初步印象,學習,認識而來,如是持續的觀照此身心,則知有種種色身身行,種種心的變化。…正觀身心相依相緣的分別智。
◎2. 由於覺察到種種心行的變化 ,也覺察到種種身行的變化,如實覺察到色身生老病死與六識(看聽嗅嚐覺識)的生滅變化,也如實覺到心識感受念頭的生已即滅的變化,而且確實地能區分身體的病痛,與心裡會不會因而起苦受的依緣關係,如是體會到此色身與心互為因緣,也知此身心皆賴四食以為生,此一生滅變化,由無而有,由有而無,此前後際變化之生生滅滅,體會到無常變異的不可預料,不可控制,體會到此名色身心就是生老病死無常生滅法。…正觀身心是無常生滅變異法。
◎3. 雖然如實覺察到身心的生滅變化,不過還有生住異滅的長短時間之別,加上身心的生滅變化實在太快了,快到令人覺得此身心是相續不絕的,要一直相續到老死,若不知心因緣法所生,從小許許多多的我的,這些我的之經驗學習,所堆積出來的我的認知,將會錯以為有個我存在,而此種妄執身心為我的邪見,存在於未修行內觀四念處者,已經是很久的現象,故於此階段之如實觀,要更進一步觀察無常故苦的道理,觀察苦故無我的道理,發現個人自我欲望的不能實現,常與人事環境的無常變異不可預料有關,並非絕對的與個人能力有關而已,如是初體會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感受。…覺知到身心相續的錯覺有我。
◎4.在如是觀照無常生滅法中,又如實覺察到,感受到,不只是生老病死的不可避免,原來一切物質皆悉終歸要敗壞崩解,此色身六根如此,此心亦如此,如是初體會此身心的不可控制,不可預料的無常敗壞死滅,如是初理解到五陰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道理,如是的認知立即衝擊到自我利益的中心,以及我就是生命存在的根據,引起對生命死亡威脅的惶恐;或者是此心不願相信它,甚且排斥它,反而更加的非我計我,產生及時行樂的錯覺,此時四識住增長,向外攀緣的更厲害而不自知。…隱約初覺五陰終必崩解的非我觀、滅觀。
◎5.雖然已知五陰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道理;雖知於六觸入處,執取六塵境相,會生起煩惱苦受,但若無深刻的感受體會如修不淨觀一般,不一定會生出滅苦解脫的出要志,反而如佛陀所說,眾生於不當畏處生畏,於本不當有我及我所處,更加識住攀緣,緣於四取陰,令四識住更加增長,乃入於名色,諸行增長,更加非我計我,放逸於五欲世間樂;或引生錯誤的出要認知,以為修諸苦行,才能斷盡宿業諸漏之錯誤想法。此階段必須進一步,再觀無常生滅法乃是從緣起之實義,如實體會十二緣起法,乃知此身心也是從心因緣所生,並非他作自作所成,乃宿業所作所行所欲所思而生。…開始無常從緣起的真實體會。
◎6.如是快馬加鞭,真實的體會十二緣起法的苦集道跡,以及四聖諦的苦諦集諦,知見更加清淨,真實體會到人生八苦,尤其是五陰熾盛苦,理解到諸苦煩惱皆從無明愛染情執欲貪而生,愛取有的執著,識食無止盡的喜貪,故召感未來生老病死有,長夜輪迴的苦果,於此階段如實地瞭解到,此種非我計我的心行,此種對愛染情執的欲貪,是會引起此種長夜永不止盡的煩惱苦之禍患的。…善見法知法之法住智之萌芽。
◎7.由於真實瞭解到人生八苦的禍患的來源,理解到五受陰熾盛苦的禍患的源頭,來自於非我計我的無明愛染情執欲貪,以及一切色法名法終歸壞滅的事實,心起怖畏、厭患,乃真實生起遠離苦患的出要心,出要志,生起滅苦解脫,斷除煩惱的正欲,遠離世間最纏人心的欲與情,可圓滿世間的情緣而開始知曉不應執著它,也會清楚看到它的過患。…出要解脫志的真實生起。
◎8. 如是覺知到必須從此一切憂悲惱苦的源頭斷除,才能真正滅除煩惱的纏心,獲取真正的解脫,此種強烈的欲望,激勵自己更加精勤努力於覺觀的修持,找出體會出一條真正解脫之路,也就是此一條慧解脫之路,於是於佛陀所知所見之正法律中,也就是要更深入的瞭解37道品的實修方法,瞭解實修的義理法要,如是瞭解到七覺分與四聖諦的交相運用的方式,以及瞭解到五根五力的生起建立的行持,才會成長自修自證的能力。…加強一切解脫聖道法知見的修持與生起自覺智。
◎9.由是更了解到上述的四種聖道法的重要性,必須如實建立起緣起法正見的智慧,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的智慧來作思惟修與現觀,在如實觀與深觀直觀中,生起等自覺智,它是一種能於直觀中隨順生起正見與覺知邪見的能力,此是欲更進一步進道上昇所必要的,它也是清淨梵行所必須的法住智,尤其是在現見法的實修中,某個當下心現起欲貪念或欲貪覺時,自覺智讓如吾人即時覺察到,並同步生起正見覺知貪欲是邪見,如是開放身受心法四念處在生活中,由陌生到熟練的修習多修習,下次同情事再出現時,當下即時如實現見覺知貪欲念的不再生起,如是苦受煩惱將越來越少,此是現見法之實修,所以能滅熾然之緣故,此就是現見法的如實覺觀之實修方法。…現觀現見中等自覺智的滅一切集法的實修開始。
◎10.如是於上四種聖道法生起等自覺智,也就是清淨的法住智,方算是見法知法得法而入法,真實能實修現見法,此時才算真正開啟法眼,才能在實修現見法中,清楚地看清楚何者是能滅除煩惱的善法,何者是能引起煩惱苦的惡法,法法怎麼相潤,法法分立之差異,法之法要義理,如是生起擇法精進的智慧,得法眼之大義,換句話說,開法眼者,必已能如實實修現見法,清楚看清一切行中的善惡法,看清正見與邪見之別,看清因緣集滅法與無常生滅法之異,也就是真實能能善見其本,善見其患,善見其滅,善見其滅道跡,乃已見法得法入法之開法眼者。…開法眼之大義實義。
◎11. 如是在真正實修一路上,以內觀禪修四念處,來如實正觀到五陰.......................(續)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身口意三妙行…意行…戒定慧…(續下篇)…
身口意三妙行…意行…戒定慧…(續下篇)…雜阿含經法要闡釋................
○1.禪修心要:行者進向淨心,於粗煩惱纏如惡不善業、諸邪見,漸斷令滅,次除粗垢如欲覺、恚覺、害覺,次除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復次於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復次於諸三昧不為有行有持,乃不為法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復次離有覺有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禪、第四禪,乃至於諸入處,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悉能得證。
○2.依四不壞淨,修習六明想:如實知見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離諸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業隨身死想,常現在前。
○3.行者要能覺知自心相的大小、高低、安定、精進、染淨、痴明等心相,尤指欲貪相、瞋恚相、癡害相。能自知自覺,方有斷除淨化自心的可能,方有自知前後昇降,調整修正的智慧生起…四聖諦七覺分的等自覺智。
2.瞋心、慢心、苦受煩惱現起時…四種調伏止息修持法:專注定.思惟修.味患離集滅法.正念正智等四種方式,以及於受念處現觀四聖諦,修四正斷(不令現起、未生不令生)。 312.
3.禪修當精勤方便, 隨時思惟三相…1247.714
止相—會精進太緩,生昏沉懈怠或生下劣心,單調乏味無聊,守一緣止妄念,一味專止而不作,精進太緩,太過鬆散,是處其心下劣。
舉相—會精進太過,生掉舉猶豫或心浮動煩躁,火氣太大,高舉執著勝妙境而無能自證,或未證而到處說已證得;掉入自我高舉,精進太過,是處心智亢奮浮躁。
捨相—止相、舉相二俱捨,一味執著於無為而棄捨之,是處散漫不持,不能得正定,因法性空寂而棄捨一切,無所作為或為所欲為,於是處不得定相。若心微劣者,放逸懈怠,應修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諸法能示教照喜,如小火欲令火燃,就要加添乾燥薪材;若掉心生,心高舉亢奮動盪不安,修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令內住一心攝持,有如火大欲令其滅,只要加增燋炭,捨減薪材即可,保持在正念正知中。
d.四無量心與清淨心、六常行種種心意識、十八意行-
修習慈悲喜捨與心俱,普緣一切世間,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心與悲俱,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心與喜俱,識入處最勝;捨心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四無量心的修習可從隨喜心開始!567.743.335.342.267.
慈以予樂—令得正法具足樂及樂因;與萬物和解的包容心.
悲以拔苦—協助脫離諸苦及苦因;平等慧、寬恕的同理心.
喜以隨喜—見自他善法成就隨喜歡喜;感恩讚歎欣賞肯定的心,也是擇法精進的心。
捨住平等心—無愛憎私心,敞開放下的平等心 (能放鬆、寧靜、無求的心 ) 。
六常行-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340經 )
6.四聖諦的無漏思惟簡介:解決煩惱,證聖果的思惟模式.
一.縱向思惟的苦集滅道:詳見綜論篇精進版.因果相依關係.
1.苦聖諦:知道苦煩惱是什麼?瞭解問題何在,也知道問題是什麼,猶如生病了,良醫問明檢查瞭解病症病徵病象,真實知道是患了什麼病;或事業經營不良,檢討找出了問題出在那裡,才有改善的機會…此是果。
2.苦集聖諦:知道煩惱痛苦來了,想要脫離煩惱,必須瞭解到是什麼緣因造成這個結果?想要解決問題障礙,沒找出發生問題的原因,勢必無法解決問題,故要找出苦發生的根本原因,什麼因緣的集成,苦緣的生起,苦緣的接觸和轉變;猶如良醫治病,知了病也要知道病因病源是什麼?方能知道怎麼用藥怎麼治療…此是因。
3.苦滅聖諦:什麼病知道了,病因病源也清楚了,那要用什麼藥或什麼方法來治療呢?治療這病用藥或治療法應該注意哪些要點、方向,有何功效到什麼程度?病的預後及會怎麼發展過程都清清楚楚,這樣用藥才能準確而發生效果,煩惱苦也是如此,苦因苦緣知道了,斷除苦因苦緣,苦也滅除了,但這滅除苦因的方法需要注意哪些要點,方向次第,要達到的最後目標是什麼?也就是說開法眼證聖果的法要法向法次都要真實的瞭解,才能找到真正斷除苦的方法…滅諦是果,道諦是因。
4.苦滅道跡聖諦:道諦義猶如良醫治病已,復令永不動發,故還必須叮嚀患者如何養生,注意容易生病的原因與生活規則;道諦就必須完全瞭解苦滅道跡外,對於苦集道跡的集成因緣也要如實瞭解,這兩種道跡瞭解才能真實瞭解緣起法,也才能真實瞭解何以八聖道是能永斷諸愛欲,轉去諸結,心生明,得證心慧解脫的唯一方法。
二.橫向思惟的苦集滅道:詳見綜論篇精進版.連結於十二緣起法等
1.苦聖諦:連結於五陰、無常故苦、人生八苦、世間論…等.
a.什麼是苦聖諦?它的本質、現象、種類、特性是什麼?是無常法生滅法,人生有八種苦,以及由世間事實存在的危險性、逼迫性、匱乏有限性、不確定之無常性、變異生滅性、不公平不圓滿性等環境特質,知道創造苦的因素確實存在? 當心醞集收緊的時侯就是苦要生起的癥候,以及從何而生?
b.為什麼要瞭解苦?如何認知苦存在世間的事實?為什麼要從五陰如實觀察苦是什麼?要如何從五陰熾盛苦去體會苦諦?要如何深入瞭解苦的特性?苦的本質是什麼?
2.苦集聖諦:連結十二緣起法之苦集道跡、集因緣現觀等.
a.苦集聖諦是什麼?說明苦煩惱的原因來源因緣,是欲貪、有愛、無明;如何現觀四聖諦之集諦?
b.為什麼要瞭解集諦?如何從五陰執取任何一陰去瞭解苦就生起?為什麼苦集因緣必須從緣起法去瞭解?如何從緣起法瞭解集諦?要如實去瞭解緣起法的苦集道跡,生死輪迴流轉門,以及心行的如何運轉?情緒煩惱如何在緣生法中生起?
3.苦滅聖諦:連結於十二緣起法之苦滅道跡、集滅現觀等.
a.什麼是苦滅聖諦?說明苦因滅則苦滅,何以苦煩惱是可滅的?如何現觀四聖諦之滅諦?
b.為什麼要瞭解滅諦?為什麼從五陰欲貪斷就能斷苦煩惱?如何從五陰去調伏欲貪斷欲貪?如何從緣起法瞭解苦滅道跡,斷除煩惱,生死輪迴的還滅門?如何從緣起法中瞭解集滅法?如何從緣生法緣滅法去斷除煩惱?斷除苦煩惱的方法必須具備什麼要點,方向、目標效果?也就是開法眼證聖果的法要法向法次要瞭解。
4.苦滅道跡聖諦:連結於八聖道、現觀四聖諦、戒定慧等.
a.什麼是苦滅道跡聖諦?與苦滅聖諦有何不同?道跡的兩種意義是?與戒定慧之關連?
b.滅諦與道諦有何差異?為什麼要瞭解道諦?在真實瞭解苦集道跡,苦滅道跡後,了知滅苦方法的要點,目標方向,瞭解道出世間的八正道,乃真正斷愛欲,離欲生明,究竟解脫的道法,重點則在要如何去實踐力行八聖道?應如何去修行如實現觀四聖諦?
(五) 戒定慧(八正道)…三增上學與證聖果的關係820.832. 中189. 中98雜347.483禪之差異.806.
1.增上戒學…心戒,防非止惡,清淨內心,正語正業正命,清淨戒,不壞戒,不雜戒,聖戒。554.826.931.1052
受持德行上的戒律:可以建立善趣的淨信,達成內心的清淨,有規律的生活,促成心智的安定,如理作意的語言習慣,自利利他的行為。身口意行為符合正見的觀念,則能遠離欲惡不善法,身心越來越清淨。從消極面來說,在防非止惡身口意上不再造作錯誤邪惡的行為;積極面在於淨化內心,從貪瞋癡無明的不自覺中覺醒過來淨化此心。
2.增上意學…心定,佛說出世間四禪定、真實禪、無量三昧,不修強良禪。 207.429.347.483.785.65.68
成就增上意學:心境安定,收心攝心隨意,專注力使得心智得以平衡,遠離散漫的念頭和心象,心意識愈發寧靜、祥和、清淨、光明,這種心定乃建立在正見的智慧與淨戒的受持上,不會再陷入攀緣識住的妄想思量中。
禪定的四種利益:培養堅忍的意志,訓練包容的心量,禪定的洞察力,心智的平衡不散亂; 相對的亦有落於一味止相的四種低劣心:落入我見我能相,一味的使力造成心智的緊繃失調,有所依有所執取,停止於寂止的枯木禪。
3.增上慧學 –正慧—由六見處增上正慧133.136.139.於正見正思、四聖諦如實知為增上慧學832
開發了增上慧學:平衡的專注力開啟了正觀的如實智,正念正智;由六見處與苦集滅道無漏思惟,平等慧如實觀一切現象,一切法真實的本質實相,斷除煩惱貪瞋癡的能力智慧增加了,而能善見諸法之實義,善入於諸法的正觀。顯而易見的,有安定的心境,方能有正見的思惟,方能培養出如實觀察與覺知的正念正知的能力,在三轉十二行的聞思修證中,具備現觀直觀洞見的直覺力,於法不疑不惑無畏的智慧,此是無漏思惟的智慧,也是現觀現證的智慧。
4.結論:
如是三增上學皆必須建立在正見上,與正思惟的智慧基礎上,故三增上學就是要行出世間的八正道,配合七覺分的等自覺智,戒定慧三學方能增上具足。
(六)戒定慧三增上學受持總論:
戒定慧三增上學本是互依互緣的,而以慧為基本,如五根五力之修習皆需以慧根為基礎為棟樑,為導為引,如是修學戒定慧必須以正見智慧的正法為導為引,即緣起中道法則為引,如是於增上修習戒定慧行時,不偏激不消極,不執著於兩極端,能使戒定慧增上修學圓滿,身口意三業具足。
戒者:以身口為戒器,以正語正業正命為戒行,以忍為戒德,收攝身心止息。
定者:以禪定和正念正知為定力,以清淨為定德,收攝心識為主,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慧者:以正見的智慧為導,開啟正慧,以明智正覺為慧德,以法性真理通達無礙為標的。
佛陀叮嚀教導我們,要以戒為師,心安住在四念處的當下,教導我們要以正法為引,受持清淨學戒,行正語、正業、正命的生活,以律儀斷四正斷守護根門,護心正念,清淨戒行,身口意三業具足,如是心得淨化寧靜安定,進而在禪定的如實修持,心神不散不亂,攝受寂止於一心一緣一境,如是三昧一心,在正見的慧力下,正念正定於身口意的生活行持中,四聖諦的現觀現證與無漏思惟,生起七種修行解脫的智慧,永斷貪瞋癡慢疑的煩惱,開法眼證聖果入聖位。☆☆☆...................................
意行—身口意三妙行—戒定慧 【10-3表】…上篇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135
意行—身口意三妙行—戒定慧 【10-3表】…(上篇)
(一)三妙行…行住坐臥之身行;有覺有觀發於語行之口行;正念正思惟,心行念想情緒認知之意行。
1.意行者…568.
依於心轉發於想、思者為意行,乃心念思量、想法、觀念、認知等心行,能發為智慧與等覺,有斷無明之功。觀念想法會依之起行為反應,甚至情緒感受變化等。
2.五陰心行的運行:
當面對生活某事件,有了經驗與印象的感受,學習認識有了解的認知,形成對事物的想法觀念,這些觀念形成社會共同認知的觀念,或個人對事物整體的一種瞭解,稱之為概念;當對其信任不疑時,稱之為信念;作為吾人意志推動身口意三行的動機動力;又行為反映出的結果,又形成另一次的印象與經驗感受,新的認知與印象將修正為新的觀念,或更加確定舊有的觀念,如是般正確與否的觀念,將直接影響身口意的行為,故你的心識世界怎麼想,它就會反映投射到現象界來---此是意行。 568.
3.一切法心想生:
心想憶念在精神界、情緒界乃特別地真實,生活中有兩種欲想,一是我想要怎樣,做什麼得到什麼,要求他人怎樣; 一者是不想要怎樣,不想碰到什麼,不想讓人知道什麼,不想聽到什麼,此兩種欲想因無常變異而不得志,心起鬱卒,煩躁,火大,怨恨,心情不爽而起瞋心,其因來自於不合我意等覺想,不合我意則緣自身見我見,即是我見的展現。109.570.
4.心念像一面鏡子:
若常以黑暗怨恨不平的心念面對環境,就已在內心世界種下憂悲惱苦的種子,要肯定人人皆有追求光明與快樂的天性而引導他--六親關係的意行心念,要注意唯心唯識,投射反射的心界法則;對方反映的心念,就是鏡照自己心念的一面明鏡。447.
(二) 正知見的觀念…錯誤的知見乃引起煩惱痛苦的原因。 109.
1.正見的重要-有正見才有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748.785.301.305.467.
正見有種種處的正見,其三大特性是:一者是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的,包括選擇分別推求覺知觀察開覺黠慧;二者是不偏於斷常、有無兩邊的中道知見,即緣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三者是於事有實,契理契機,轉趣善行的知見;如是正見,明分想滿足!
2.見諦之四真諦-意非我、非我所、意不在我中、我不在意中; 四聖諦無漏思維世間種種俗見來自身見,身見說此身是我、我所有,以此身形成自我中心故,而說有我,說眾生,說壽命,說世間吉凶,說慶典命卜,說憂慼、此世他世、保惜、奇特、矯舉之事。109.570
3.擇法覺支-分別、選擇、思惟於法。
a.分別–於法善分別善法、惡法、名法、色法、六界十八界、緣起、五取陰法等。
b.選擇–於修持選擇適當的善法及當下所緣,保持正念正精進不斷。
c.思惟–正念正知中,隨時調整校正修行的腳步,進道精進上昇,培養隨觀直觀洞見諸法實相之正智,以及了知前後昇降變化的能力。
(三) 念處相應…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知身受心法,調伏世間欲貪,乃至於遠離。615.617.621
於修四念處要善繫心住,就是要能瞭解要安置怎麼樣的心境在念處,要注意內心的自心相、自境界,注意其身與心智的狀態,前後變化的差異與因緣,心神的昏沈散漫與亢奮躁動,專注與放鬆要平衡;心不要往外求外散,貪求外境界,不能自護其心,至心散亂不得解脫!四念處的修習,想要破除身見、我見、戒禁取見、貪嗔痴等十結,首先要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種種心結相,知道自己會起貪,起瞋,起愚癡心,才能開啟自知前後昇降的明覺,開發出消泯自我的正智覺慧,此即四聖諦的自覺智!
1.當取自心相 莫令心外散: 616
行者要有於法善巧方便的黠慧,分別選擇分明的法辨,善攝其心境之需之欲,以適其精進之心意,內寂一心,如是修習四念處,正念正知可得四種增上心法,當能內攝其心,勿令此心向外攀緣騷動不安。
2.當取自境界,莫取他境界: 617~619
行者當安住於自家心境界,方得自在通達,若遊行於五欲世間的境界,欲心染著窒礙,招感煩惱危苦,心若外散求於五欲境界,是無明的行為,是一種迷惑、麻醉、壓抑、躲避、隱藏、偽裝,他們是定慧道心進昇的障礙。
3.善繫心住,繫念眼前,自知前後昇降: 615
修習四念處,正念正知能自知前後身心的變異,前知五蓋之所亂心,後知內攝其心,定心為昇;昏沈散亂為降,慧力道心退為降,定慧力道心增為昇;於修習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得心定,於四增上心法,離有覺有觀,捨心住正念正智,其心安樂住入三禪,故修習四念處,要以正直的心,誠實地面對生起的貪念、瞋念、癡念,能知悉知,方能修能斷,淨化自心。
4.修習四不壞淨:憶念隨喜、方便歡喜、輕安自在、淨信相應.行者當修習四不壞淨,正憶念如來事、正法與律、僧事、聖戒成就事,不起貪欲,瞋恚,無明使之所使,念之所薰, 如是起勝妙出離隨喜心,精勤方便,晝夜禪思,心生歡喜,身心輕安愉悅,心得安定,轉趣涅槃。如是讚賞其善法善行成就,自己又有此機緣修學此善法,故心隨歡喜而入於法流!
a.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554.931
聖弟子念諸天事:四天王天、他化自在天等,若有正信心,得淨戒、施、聞、慧,命終生彼諸天,如是以正直的心,得深法利,深法義,得彼諸天饒益而生隨喜心,心歡喜而入法水流!
b.四種諸天天道─皆以無恚為上. 848
於念如來事、法事、僧事、所有戒事,正憶念已,心生隨喜,歡悅,身猗息,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如此受持,於諸世間恐怖也好、安穩也好,不會再起瞋恚之心,眾生未得清淨令清淨,此亦生天之道!
c.七覺支相應─隨喜生歡悅,乃至覺受樂已,心安定615.855
若行者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應當生起淨信,擇取三寶等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生隨喜、心歡悅、身猗息輕安、受身樂、心得安定,而入四種增上心法,心得安樂住,如是起勝妙出離隨喜,精勤方便,晝夜禪思,心生歡喜而入法水流,昇進涅槃。
5.修習正念正智:
修習四念住,於身受心法,念住當下所緣,內寂其心,正念正智,如實現見,通達涅槃。 1028
於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身觀念住,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正憶念,念茲在茲於四念處之意。于身念處若來來去去,瞻視,觀察,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法,依語默舉止言行,正念明覺覺知而行,是名正智。
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正念正智,如實知見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於心不使貪欲、瞋恚、無明復使,於五取陰厭離,離欲,解脫,解脫知見,現法盡諸漏,通達涅盤。
(四)四聖諦相應的正思惟、正觀…
其思惟、觀察、推求、分別、選擇、開覺,俱與四聖諦、四真諦心法相應;當於六見處、七覺分法,內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開發正智、正慧、等覺,亦即依生滅法如實觀察思惟無常故苦,依因緣集滅法如實覺知觀察苦故無我。
(1)善見善入:
善見能如實見,真實義存於心;善入能隨法入,寂而不亂。
能善見善入,必須具備正見的觀念,與四聖諦相應的正思惟,要能平等慧如實觀,正念正知,開發四聖諦如實知的自覺智、法住智,乃至涅槃智,方能善見於法的本質,才能善入四聖諦智慧現觀的法流而隨法行。
a.見本、見實、見患、見滅、見滅道跡: 549
禪修於一切入處,正受而心清淨鮮白,能如實見一切現象的本質與本旨,一切現象亦隨觀想而變異生滅,如此想滅我滅,諸法無我、無我所,心清淨無染一心,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
b.名色界分別智、緣攝受智、法住智、涅槃智: 347.中162
名法即心法,色陰即色法,此名色身心二法各自分立而相依相緣,身行依於心想而行,心則緣於身五根及意根,所緣對境而運行。
六界乃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識界、空界等,如實於身念處體會此一身心由六界因緣和合而成,於佛法慧學四聖諦的自覺智,開發如實體會緣起法的法住智,行出世間的八正道,斷貪瞋癡等十結,開啟解脫的涅槃智。
(2)覺知一切心行:
云何生起貪瞋癡?心如何運行?喜樂情緒如何影響心行變化?情緒是什麼?主要情緒及複雜情緒反應的目的是什麼?負面情緒對心智行為的影響? 為什麼會生起這些負面的情緒?什麼是生活的壓力?壓力的反應? 處於長期壓力的結果樣?生活的壓力來自哪些原因?(環境因素、經驗因素、負面不當的想法、身體的病痛、情緒的障礙與壓抑)…壓力苦受是如何影響心理與生理的行為的改變?詳見09表+
(3)十八意行:336~338、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
心行者,指心理上、精神上的種種變化的運行顯現,妄想思量、不平不滿、怨嘆牢騷、挫折迷惑、信心樂觀、愛念排斥、躲避隱藏、偽裝壓抑、否定認同、反擊沮喪、自卑傲慢等觸(受)想欲覺熱求,或觸受愛取有等負面心行的味患離。
(4)慚愧二淨法:
反省精進二淨法212.855.856;無慚無愧隨生邪見749 347 十種三法不堪能斷生老病死苦346;無明故生諸惡不善法,無慚無愧隨生,隨生邪見,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無慚無愧故放逸、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不信、難教、懶惰;掉舉、不律儀、不學戒;失念、不正知、亂心;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身見、戒取見、疑;不離貪、恚、癡;乃不堪能離老病死。
(5)有覺有觀:正受之覺,境界心象之觀照.
十遍一切處觀、不淨觀、死屍青瘀觀、光明想、界相應(緣種種界生種種想) 98.19452.454.458.1246.92.中.190.123.447.
a.一切入處觀、不淨觀、光明想等禪修,皆不離於心想,有覺有觀,我思故我在,故易為法所持;是有因生欲想,非無因生欲想,因緣欲界故生欲想,而生起慾望欲覺,欲熱渴求!
b.妄思妄想,心使,攀緣識住,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悩苦60.361
若有思量,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而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故有未來生老病死,憂悲悩苦!
c.覺知心(相)-如實覺知起心作意動念,擇法精進,調伏止息: 714.1247.
1.諸想諸覺…六明分想、三善不善覺想、出要想、出要志.275.485.1034.271.272.1246
○1.禪修心要:行者進向淨心,於粗煩惱纏如惡不善業、諸..........................(續下篇)
身口意三妙行…身行…10—2表(續下篇)…
身口意三妙行…身行…10—2表(續下篇)…雜阿含經實修法要闡釋…
(四) 行住坐臥的正念正知: 622.中98
1.想(意欲) 風界、動作–名色分別觀–直觀身行的過程及觸覺感受的實相:
在身念處的修行中,行住坐臥俯仰伸曲的姿勢變動中,保持正念正智,整個過程細節清清楚楚的,從起始到終了的內容是什麼,也明明白白的;即行者的言行舉止整個過程都在很清楚的明覺知覺下,而在整個過中,明者會如實覺察到動作的生滅變化,風大的推動動作,以及想陰的意欲,心想要作什麼,然後轉入那個動作中…只有心的意欲與身體的動作存在的觀察覺知而已,那個意欲不帶在正念中,將產生失念,但反射性的動作除外。
2.身體身識的感覺、感受:
姿勢變換時,緩慢而明覺,舊姿勢的苦受與滅觀;從坐著到站著到經行的來來往往,以正念正知覺照姿勢的生滅變化,此是動禪!
禪坐有坐的身識,以安般念16階為主;經行有經行的身行,正念正知所緣在腳步的提起、前移、踩下或身識的感覺,如是隨時培養正念正智,保持意識的明覺。身識的舒暢感覺,身心的喜悅,雖亦是無常生滅法,苦空無我法,固然毋需執著,抓緊不放,但若是喜覺支的自然展現,那是向著菩提自覺的智慧前進的過程,從身心變化如實的觀察中,正表示身心變化在邁向禪修所需的兩大支柱中,一是心在靜定下來中,腦中的快感放鬆通道自動在打開了,一是自我求利的狹隘的心胸正在敞開中,故毋需刻意去壓制喜受樂受,壓抑它反而變成對自我的認同了;滅觀是生已既滅,其法亦滅,觀其滅處,心漸能來到真實豁然了知一切法無我的掌控存在,與有生必有滅的事實,甚至來到不生不滅無為的體會,寂靜寂滅!
3.對種種感覺、種種六識不生起「我」的概念,我所的分別,只有生滅,無常,無我,常空,世間空,五陰空的認知,是以在正念正知的修持中,對以上行住坐臥的禪修,其生起的身識感覺,姿勢動作與其變化,只有如實的觀察到,覺察到現象與內容的覺知,並無生起我的概念,我的感覺的分別,亦無生起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的思惟在內,只有直覺純粹的如實知如實見而已!若注意意欲做什麼,說什麼,它正是正念的所緣所作,必須帶在正念中,否則會引起失念,離開所緣,但勿以此意欲念為所緣,此反而會離開正念。
(五).身念住的內觀實修簡述: 中98.803.810.
第一階:入息出息如實覺知…專注於鼻端孔下的呼吸全程,集中
精神不令心離開此處,培養專注力至少15~30分鐘, 達到初階定,能暫時降伏五蓋妄想於定靜狀態,如是具備基本的專注攝心力,即可進入身念處第二階。
第二階:入息長,入息短,出息長,出息短如實覺知…培養正念正知的如實觀察覺知力,即入息從鼻吸入開始到腹部鼓起終了如實覺知;出息時從腹部內縮開始到鼻端呼出結束,亦如實覺知其過程中的感覺或無感覺。或直接以腹部的漲縮為所緣亦可。
第三階:覺知一切身行入出息善學:首先由風大開始,如實覺知氣遍滿全身,覺知到哪兒即覺知氣到哪兒,可自頭頂分三路一節一節往下覺察,觀察到那裡氣就在那裡,亦可整體如實覺知;或分頭面胸上背掌指臂四區域,一區一區如實覺察氣的推動、顫動、振動、流動、酥麻感等等,再進入火大、水大、地大型相的覺察。
第四階:如實覺知四大十二行相的顯現:風大推動與支持;火大的身熱身涼;水大的黏滯水濕;地大的輕重軟硬粗細等四大物理特性的顯現,體驗身體是由此四大物理特性以及四大因緣化學作用所組成,破除身見是我的觀念。然後回歸所緣在鼻端呼吸,放鬆呼吸、身體、心情,讓呼吸漸漸細微,緩慢,放鬆,進入止息一切身行入息出息善學,身心來到沈靜、舒暢、放鬆、柔軟的,甚至喜覺支、樂覺支生起,或氣動生起而入,或見光而生起。
小結:1.如實自覺的覺知力觀察力愈來愈敏銳。
2.專注攝心力也愈強。
3.攝心三昧力也愈強,情緒安定力量也增強。
4.正念正知的運用愈來愈純熟,持續的力量愈強。
5.破除色身是我、我所錯誤的觀念,向破身見結邁進。
6.如是開放六根修學身念處(見六識生滅非我),並擴及其餘受心法念處的如實覺知的善學。
(六).諸受是苦,有身受,有心受:474 .中98.107.470.
1.因觸因緣、覺因緣、欲因緣而生諸受:481.485.
眾生生起情緒感受皆有因緣,非無因緣,有哪些因緣?欲是因緣,覺是因緣,觸是因緣等三大主要因緣外,尚有八邪道因
緣,八正道因緣,如是知種種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如是現法中修持自知作證。481.485.
諸受中有身受、心受、食受、無食受、貪著受、出要受等,而於生滅無常變異中,一切受皆是苦。苦是由匱乏性、危險性、逼迫威脅性、好惡性等苦的因素製造出來的!
2.種種苦受:
凡有壓力反應,情緒動盪的反應,自覺心在收緊的感覺,那就是苦受,不只是一般人所指病痛傷痛引起的病苦而已。
a.覺知身苦受…在病苦、痠痛、麻痺、繃緊、疼痛等身苦受的實相中,修學如實覺察力,苦受的安忍力等如實觀,如實見,如實
知。由於身是因緣四大和合,身是無常、有為、是心因緣所生,故連安住在正念正智的聖者,亦會有色身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b.覺知心苦受…
包括憂愁、悲傷、痛苦、煩躁、鬱悶、焦慮、恐懼等。參閱情緒壓力等篇,心感到壓力感、逼迫感、收縮緊張,產生執著依戀放不下,而不舒服的心苦受時間一久就會表現到身體病痛上來。
c.覺知食苦受、無食苦受、欲苦受: 98.481 觸、覺、欲因緣生苦受,而於四食中貪著於飲食,感官的欲樂,傲慢的我見,權力利益的認知中,心認同則生苦受,反認同則能如實觀。
3.安忍中修習平等心:
身苦,心不苦,不發起脾氣,瞋心,怨嘆,挫折等情緒。舍利弗修六常行,不苦不樂,正念正智,捨心住(平等住),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境中,由安忍中漸令身苦而心不苦,如是修習平等心的對待身與心諸受。
(七)四攝事慈悲行普緣世間:
世間、出世間的感恩讚賞包容寬恕等身行語言,此是四雙八士的上士、大士、無上士行,清淨行者的四攝事。668. 669 此本就是當時四聖果位的行者們必須具備的德行,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德行。
1.惠施攝—財施、無畏施、法施、平等施、歡喜施等理性適量有斟酌自身能力的布施。
愛語攝—八正道的正語,最勝樂聞適時說法,感恩讚賞體諒肯定包容寬恕慈愛的話語,但不落於虛偽。
利行攝—八正道的正語業命,助人立戒以淨戒 ,惡智以正智,不信以淨信,慈悲利人以正法義,自利利人。
同行攝—盡其所知所有以共享,同其身以利其行,正法無私的心,自覺覺他。
2.正業:不作故意殺生之事,不作偷盜之事,不作邪淫之事,不作邪見之事,不作醉酒之事,不吸食迷神物,不作貪圖之事,不作傷害人之事,不作怒罵人之事。
3.正命:為衣食臥具醫藥,應從事正當合法的工作,飲食要適量有節制,起居要有規律,注意疾病衛生,養生有術而不迷信,過著有正見的生活。
(八) 身行內觀智慧的開啟: 259
1.意欲心與身體動作關係…身與心的分別智,名色分別智。
2.作的是色身,苦受的是色身…五陰是非我、非我所,不生起我在受苦的概念。
3.凡是生起的,終將滅去的認知…生滅觀與滅觀,生已即滅,其法亦滅,不再有生,是名為滅。
4.身心現象無法保持相同不變的認知…它是無常生滅法,但眾生又都作常想、恆想、不病想、安穩想,故當變異時,眾苦就聚集生起。
5.諸法順著因緣變異,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因緣法、無我法。
6.禪修的目的在斷五取蘊…以貪愛、邪見(我見)去執取喜愛美好的事,顯現取蘊名色,所顯現的名色就是五取蘊;斷除欲貪無明有愛,證取心明解脫;有取故要有捨,捨離一切執著,就無常法,住生滅觀,無貪欲禍患觀,法不再相續生起之滅觀,苦樂平等捨觀等,斷諸苦因苦集的路徑,不再相續,是為苦邊。
(九)平常日子應如何修行?開放六根,正念正智修習法念處!以什麼為基礎為所依?以正念正智的六常行,於一日中,以當下事為所緣,正念正知,好好守護這顆心;以與世人無恚無諍的心,生欲方便,精勤勉勵,好好守護這顆心。
已生惡令斷:苦受煩惱,低劣心現起時,六明分想思惟修,以七覺支修四不壞淨,以四不壞淨修六念法,四種諸天無恚天道,四種增上心法。
未生惡不令生:於六常行中,遇事境以現觀的第一觸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正觀五陰,禪修內觀四念處,力行八正道,修學三增上學,人天善道十善業,正見的觀念。
已生善令增長:善學三十七道品、四聖諦、緣起法、四無量心三昧正受、四攝事、四禪、無諍三昧、正見正思惟三昧、正念正智。☆☆☆...................
身口意三妙行—創造光明快樂人生—身行(上篇)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125
身口意三妙行—創造光明快樂人生—身行【10-2表】+…上篇fb阿含正法印社團
一. 身口意三行---身行-正業正命、四攝事利行、四大18行相.
(一)身行:(身行具有示範作用,也是心念的具體顯現)568
1. 身行者:身體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甚至包括聲音、語氣、聲調等身的動作,此等身行表達著人的情緒感受,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喜怒哀樂躁鬱恐等七情之發---色法、世間法。
身體的疾病有時也是心念的具體顯現,所謂七情是病苦之根,很多病苦來自於爭鬥摩擦,齟齬矛盾衝突,不平不滿的怒氣,例如高血壓、頭痛、胃潰瘍、疲倦緊張、身體僵硬酸痛、免疫性疾病、內分泌性疾病等身心疾病,皆因壓力無法得到適當的宣洩,乃由內而外,由生理現象來表現,作為一種徵兆,一種警示!血氣循環不佳,中有窒礙、血管狹窄、血氣分佈不調,會造成酸麻痺痛,痙攣拘緊等,還有酥麻癢舒也是身行反應的一種, 組合此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其18種身識觸相也屬身行,包括風大的呼吸、入出息…推動支持、冷熱溫涼、黏滯水濕、輕重軟硬粗細、痛癢麻痺攣弛等等,俱屬身行。
2. 此處所說的身行,尚包括生活作業起居,行住坐臥,穿衣飲食,語默動靜,管教的一舉一動,所起威儀示範作用等,此於親子關係中,就具有身教勝於言教的修正示範的效果,故孩子犯錯時,失敗時,為人父母者,不要示現怒氣,又責備又處罰,此種身行示現,並沒有教給了孩子什麼正面的東西,尤其是在面部表情上,更有直接給人第一印象的效果,它所散發光明和諧親切的光輝,也會影響所有接近的人,於世間法身口意行的反映是同樣作用的,都是心念的具體顯現----請參考語行篇。
3.在家現世未來世安樂八法:91經—在家居士於修行中安居樂業的四種具足,並於未來世能得人天福報利益者的四種具足。
a.現世利益安樂四法具足:
○1.方便具足…善男子依於種種工作事業,如耕種、做生意、公家事、書法文疏、算數、繪畫等工作,精勤努力熟練技巧,適得方法
便利成就他的事業者,此即方便具足。
○2.守護具足…善男子努力工作方便所得,如法所得善於守護,不為資家、盜賊、水火、所騙所奪,飄沒流失,也不會不因愛念被取走,也不因種重災禍而壞失,此即守護具足。
○3.善知識具足…善男子不墮落放逸,不凶險,要與如是善知識親近,如是能使未生憂苦不生起,已生憂苦能開覺斷除,未生喜樂能生起,已生喜樂善護不失,此即聽聞正法,善知識具足。
○4.正命具足…善男子對於工作所得財物,善於衡量算計分配,收支平衡運用,不會支出多於收入,或收入增加支出反減(偷工減料),懂得運用佛陀所教導的四分法,一分生活所需,一分投資生財所需,一分預備金醫藥公益布施所需,一分兒女教育儲備所需,如是正命如法安樂生活,此即正命生活具足。
b.未來世利益安樂四法具足:
1.信具足:善男子於如來所說出世正法,世間端正法,生起清淨的信心,不為魔道邪見所惑所動搖,建立起淨信不疑佛法僧聖戒的
正見,令此心長與法相應,是為信心信念具足。
2.戒具足:善男子善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是守護根門,護心正念,使心日愈清淨離苦安樂住,
是為受持學戒,戒身具足。
3.施具足:善男子以離詬慳吝之心,行解脫施、自手施、歡喜施、平等施、增上施,法施,使心平等慈悲柔軟,是為惠施具足。
4.慧具足:善男子如實能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能具備滅苦解脫的觀念,如是能生起解脫智慧的知見,
具備智慧觀察的自覺智,是為如實觀察覺知之智慧具足。
(二)身見結:誤認身體是我、我所而於身體起執著欲貪.109.296.570
1.身體是我、我所乃錯誤的認知:
a.所謂世間俗見:162 說我,說眾生,說壽命,說忌諱吉慶,憂慼,隱覆,保惜,說奇特,矜舉等俗見邪見,而以身見為其根本,因身見而集合,生成,現起,若具足見諦的四真諦則可斷除上眾邪見。
b.何謂身見: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見色異我,其意義即如見受想行識其中一為我,則見色是我所,即異我之意,如是於五陰見是我我所名為身見。570.
2.身見結是初果須陀洹必破三結之一 :
a.四大十二行相: 破此色身錯誤認知是我的觀念。中162
于身念處第三、四階的修習中,氣遍滿全身與身體的關係,可觸發地水火風四大十二行相的展現,瞭解此身確有十二種物理特性,於此身找不到一個真實不變的我,也找不到能掌控這個身體的我存在;或於思想、情感、知覺意識中也找不著有個具體的我,由此身乃四大及其四大因緣和合形成,並非自作它作而成,見無我相;於生老病死的逼迫惱苦中,見苦相,於生老病死中,見前後際的差異變化,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止,見無常相,如是正觀思惟五陰無常苦空無我。
b.名色分別智:(身心是分離而相依相緣的認知)
如實體會在如實的正觀中,開放六根及整個身心,漸漸地會從身與心相依相緣中,體會身心皆是無常生滅法,且是分離的,心念的生滅速率快於身的生滅數倍以上,心依於諸根及所緣而起作用、色身則依於心意識而移動動作; 但身心的習性、本能與反射作用,則依於物理化學因緣而行動,非依於心念而起作用。
c.從身的苦受實相體證身心是分離的,心生苦受否?470 .472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會令人感到痛苦,也會感受到快感舒暢;身體的外表,也會令大部分的人產生虛榮心甚至自卑心,此是極大的身見結的表徵。當身體病痛時,心不知不覺就跟著受苦,但我們很容易就專注在病痛,並不知是心在受苦,經由內觀身心的生滅變化,覺知到種種身行,種種心行,於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有種種因引起不同的受,有身受、心受、食受、貪著受、出要受等,在瞭解身心是分離而相依相成的,病痛本是身識的感覺,病痛的苦是身受,但我們心跟著病痛不舒服的感覺,引起心理情緒上的反應,而落入心的苦受,甚至引起瞋恨心,怨嘆歹命的癡心等負面情緒的反應,甚至把病痛發生的責任推給別人,造成家庭關係,婆媳關係的種種風波,此是欲破身見結的大忌;身苦而心不苦,不波及於他人者,是破身見結的第一要件。
d.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
謂六觸入處,本所思願,本修行願受得此身,乃無明覆蓋,愛緣繫結,得此識身。294.295.
e.見諦的四真諦:109
即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中,真實觀到一切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不應愛樂染著攝受保持,則可斷除上眾邪見。
(三) 六根對六塵:六根包括意根在內,都是屬身根範圍。
1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在一切物質界、現象界中,經由諸根對六塵,可正觀到五蘊的輾轉運行及落入貪愛的五取蘊的運行:
眼根對色塵:例如眼睛看一幅好畫,眼根功能起作用,眼識生,看到畫此為識陰;畫是色塵,認為這是一幅好畫,此是想陰;感受到好畫的好感的愉悅,此是受陰;去看一幅好畫與注意在看畫的過程,此是行陰;若對此畫生出喜愛,百看不倦,常常去看,甚至最後花錢買下,則落入取陰。
耳根對聲塵:例如聽到尖銳噪音,心生煩躁不悅,聽到聲音是耳識,煩躁不悅是受陰,想是噪音是想陰,注意聽聲音是行陰,心生想心生受也是行陰,聲音是聲塵,對聲音領受產生排斥瞋怒,亦是執取,落入取陰,聲音本身並非煩惱,即使是噪音。
鼻根對香塵:例如鼻聞花香,濃郁花香令人心悅,鼻聞香是鼻識,注意聞著花香是行陰,花香如何是想陰,令人心悅是受陰,花是色塵,花香是香塵,聞花香的動作也是行陰,買花摘花可能落入取陰。
舌根對味塵:例如咀嚼食物,甜味起生,嚐到味道是舌識識陰,舌頭的攪動分邊是行陰,甜味的感受是受陰,食物味道如何是想陰,咀嚼的動作也是行陰,喜貪美食至到處搜尋,過度食取其味,即落入取陰。
意根對法塵:往事念想起,那個覺知念頭生起的是意識識陰,往事情境是法塵,往事情境的生起是想陰,往事令人傷心是受陰,在想那往事是行陰,執著於往事不能自已則落入取陰。
身根對觸塵:例如身體碰觸到熱燙物,燙熱感是身識識陰,燙熱物是觸塵,燙熱感令人不適是受陰,覺得好燙是想陰,碰觸即離是行陰,因燙熱而生氣,亂怪罪他人者是落入取陰。
2.開放六根為從身念住內觀五蘊,禪修四念處。 59.609.
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根塵識和合成觸,此為一種直接的心的感觸感覺,他將會帶著心智,進入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五陰的運作中。
a.觸集是受集–根塵識和合成觸,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觸集的心裡直覺感覺,由情緒經驗直接反映其情緒和感受,對初經驗反應則經由本能的機制,與後天體驗學習而來的.
b.觸集是想集–如實覺知心想,起心作意動念。觸集的感覺,落入自我主觀的想法中,或經驗的認知中,引起一連串的念想。
c.觸集是行集–五陰之行亦是行蘊. 從身行、語行、意行,切入修持。觸而生行者,多指習慣性的行為反應,此種反應多屬本能,習性或反射性的反應,不須經大腦意識思惟;修行則加入後天的學習思惟評估,重新建立認知與新的反應模式。
e.名色集是識集–五欲世間一切行、一切法,生於六入處。如實覺知法與行的無常生滅法,因緣集滅法。此識集指的是心意識生起,起心動念生意識,名色集則直接將五陰的外顯化,現象化的名色見其生起集成,即是心識的生起,所謂起心作意動念生識攀緣。
3.四界分別觀 (地大:軟硬、粗細、輕重。水大:黏濕、流動。火大:冷熱溫涼。風大:推動、支持)。
a.身念處第四階:此身來自無明的本所思願,本先行所作的心因緣,在修習覺知一切身行出息入息善學中,在內觀氣遍滿全身與身體的實際關係中,四大十二行相也會逐漸明顯的展現出來,說明地水火風四大界是因緣和合此身體的要素,在五陰之外並無一個實在具體不變的我,在掌控這個身體,破除身體是我,我所有的錯誤認知。
b.水大的黏濕有液體的黏滯性的意義,一種聚合分子相吸的程度義,以及成分濃度的影響,故水大中含有地大的物質成分在;水大中具有溫度的高低,故水大中含有火大的成分;水大的流動中具有水壓的推動,故有風大的成分在,如唾液的濃稀、溫度、甜味、喉頭的嚥下。
c.地大的軟硬輕重粗細:此一身體的骨骼肌肉毛髮腦髓爪甲皆
是地大,以及禪坐中突覺身重如山,身輕如燕如浮,肌膚覺粗澀細滑,身軟如柔,身直如硬如僵,或四肢---又如浮飄中有風大的支撐,粗澀細滑中有水大,硬直中有風大支撐,臀部重著中有熱感火大等四大相交集現象。
d.火大的冷熱:體溫即火大現象,有些部位覺涼,有些覺熱,如眉心梵頂穴手心腳掌心胸口丹田中脈督脈,暖流流竄,流竄中有風大水大,涼覺中有水大,熱著中有地大的重著相疊,胸口悶熱感有地大的重著。
e.風大的推動支持:肌膚中氣的顫動微動即風大,腰桿的挺直氣即風大的支持,胸腹的擴張收縮有推動有支持,涼流暖流之移動有風大、火大、水大成分;風大的支撐中有地大硬直固定成分;手掌身軀的膨脹感中有風大支持及地大輕重之成分。
(四) 行住坐臥的正念正知: 622.中98 (續下)............................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身口意三妙行—創造光明快樂人生—語行【10-1表】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117...............................................
身口意三妙行—創造光明快樂人生—語行【10-1表】+…臉書大和道一阿含正法印社團...........................
一.世間論:六根對六塵生世間一切法,展現於身口意行之中.....................
自有人類以來,人們的心思就一直馳聘在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上,即使歷盡千辛萬苦的辛酸血汗,從未曾歇過,物質文明越進步的今天,反而更變本加厲;即使對無常現實有所瞭解,還是照樣痴想著能長久擁有一切生活所需物質;即使知功利互惠的人情世故,仍然毫不死心地追求著無條件而永不變的真情真愛;即使有生老病死的現實,仍然不忘追求長生不老法,渴望擁有永生的健康體魄;即使被名利情欲權所纏縛,仍冀望竭盡所能地追求幸福、快樂、和諧的生活;即使是在不公不義的體制下,仍然毫無愧咎地佔據著現實既得利益不放,損人利己,如是層出不窮的戲碼不曾停過!除此,雖然也有一批人,在人類文明中,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試圖改善人類的世界,發揮人類心性善良的品質,留下歷史可見證的文章典制,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環境,即使如是,仍敵不過現實環境的逼迫性、匱乏性、危險性、無常性、不圓滿性的事實存在,與世間的不公平不平等的人心私欲的作祟!如是的無奈,幸好佛陀親傳究竟解脫的阿含正法,於2500年後的今天,因資訊的發達有幸接觸深入,亦盼有很多人也能有緣接觸此一正法,發揮四攝行與四無量心等八大梵行大士的精神自利利他!
世間法乃透過開放六根,而表現於生活的身口意行中,表現於眼色、耳生、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五欲世間中。而在眾生世間有主要的五大關係,即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事業夥伴關係、身體健康關係、親友關係等,而修習四念處內觀禪修,不僅能度憂悲越惱苦,也有助益於這些關係的良好和諧的改善!四念處的正念正智,它像漣漪一般向四方擴散,影響到身心的各個層面,包括心靈的、身體的、情感的與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在四念處的修學中,以情緒感受最為影響身心各層面,故在滅除貪瞋癡的修學中,從情緒的瞭解與管理下手,是絕對必要的,而世間法更是要從根本的語言話語,身行示範,正念意行三方面,同時下手訓練培養。
要創造光明和諧快樂的人生,從佛陀在戒定慧三增上學的教導中,知道要先具備解脫知見的智慧,而能運用如下的七大光明法則
於日常生活中,過著正常五蘊祥和快樂的生活。>>>
二. 七大創照光明快樂人生的法則::
建立在少欲知足,懺悔過去的顛倒,慚愧知恥的心性上,不掛意眷戀已滅消的過去,也不憧憬於不存在的未來,把握現在當下!!
1. 五陰心行的法則:唯心唯識所現五陰的運行法則,當面對生活某事件,有了經驗與印象的感受,學習認識有了解的認知,形成對事物的想法觀念,這些觀念形成社會共同認知的觀念,或個人對事物整體的一種瞭解,稱之為概念!當對其信任不疑時,稱之為信念!作為吾人意志推動身口意三行的動機動力;又行為反映出的結果,又形成另一次的印象與經驗感受,新的認知與印象將修正為新的觀念,或更加確定舊有的觀念,如是般正確與否的觀念,將直接影響身口意的行為,故你的心識世界怎麼想,它就會反映投射到現象界來,此即唯心唯識所現的法則!!
2.正見觀念的法則:即無常生滅法與緣起法則的認識,一切現象界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且依據緣起緣滅的法則運行,這種必然的事實演變,所有的執著都註定終必定是失落的,故要有正見的觀念,於事事皆有其事實的因緣,掌握好因好緣,珍惜當下的日子,圓滿世間的種種情緣,但勿執著,要知其過患,瞭解生滅現象就是現世的輪迴!
3.無漏思惟的法則:我見與苦集滅道的認識,有苦集滅道正見的智慧,就能瞭解煩惱的本質本義,瞭解它的過患與是怎麼來的?為何同樣的煩惱一直不斷?怎樣才能避免煩惱?沒煩惱的日子,才有真實的快樂可言,瞭解自以為是的我見就是製造煩惱的主因,而由此苦集滅道無漏思惟法則,開啟解脫智慧的正覺而生起等自覺智!
4.投射反射的法則:調和無明心念的法則,孩子的行為正是父母心念的一面反射鏡,因為我們所投射出去的心念,會被對方以同樣性質的念波反射回來,這個法則特別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親子關係之中,夫妻關係之中,故光明的反射光明,負向的反射負向的,這是所謂同氣相求,同類相聚的道理,乃教育互動的法則!
5.活在當下的法則:正念正知的活在當下,不要再憶念過去,追悔過去,眷戀過去,不要活在未來,渴望未來,夢想未來,實實在在活在沒有我見的當下,珍惜生命,敞開心胸,自護護他,嘗試過著正念正知的生活,了知多一分執取的有餘,就是多一分的欲望、顧念與在意罣礙!
6.戒定慧增上法則:此是於戒定慧正念增上的法則,乃積極增上光明覺知的認識,調整身口意的習性行為,使心獲得安慰安寧清淨的法則,以受持正戒慚愧的心,守護六根根門,增強正念正信;以四聖諦智慧自覺照自己的無明習性,一察照到壞習性,即味患離加以轉化,增強正念正慧;以佛陀教導的解脫知見,使心智愈加穩定,安住於正念正智中,堅固解脫;當如是要培養解脫自在的智慧,苦集滅道無漏思惟的義理,心行清淨的道理!
7.慈悲喜捨四攝行的法則:感恩讚嘆包容寬恕平等心的認識,有平等心,就沒有自我中心,方能學習大士無上士等聖者,以及所有淨行者,行四攝事於世間,惠施行,愛語說,利行正法正施正智,同利相互提攜增益於法於義於梵行,於世間的人際關係中,以慈心的感恩,隨喜的讚嘆,能捨的包容,悲心寬恕救濟的行為心念,避免我見的對立衝突,調和於親子關係中,甚至修行中!
三.身口意行總論:身行、口語行、意識思想行。。。。。
六根對六塵生一切法,四念處是一切法,皆表現於身口意行中,身口意三行是人世間的舞台,人生的憂悲惱苦在此展現,貪瞋癡慢
疑在此表演,因此也是修持清淨梵行下手的地方,從身口意行的色受想行識,也就是從五陰切入,由四念處正觀五陰,修習37道品,
此乃佛陀教導的阿含正法。在身口意行展現中,人類的種種行為,離不開八件事,哪八件行事呢?那就是知見、思惟、語言、生活作為、工作、善巧勤奮、意念記憶、精神意志等如是八種行為,大至整個人類文明文化制度的建立,也離不開此八種行為的運作。身口意行的修行,身3口4的學戒從律儀斷,正定斷;意行斷諸欲惡不善法由智慧斷,由戒定慧斷除不善法生諸清淨善行,即是要由八正道之正見修起,真正正見的建立,要修習四不壞淨,得淨信根信力,以及於四聖諦的現觀現證,如是方為真正見法於每一當下片刻的因緣法中,且得法眼淨遠離一切煩惱的集法,如是正見建立,清淨善行,正智開啟。人類文明的沿革,從狩獵時代,隨著環境步步經由游牧時期、銅鐵器時期、機械工業電化時期、來到科技文明時期,科技文明昌盛的今天,百業齊開,尤其是在物質文明更是高度發展,舉凡人類生活所需的種種物質,從食衣住行到育樂旅遊交通,愈來愈是方便富足,除此外,醫療科技的發達,使得人類的健康,平均壽命更加得延長,甚至有一批人一再努力地追求世間的真善美,在立功、立言、立德上,思圖建立人間的天堂,但是…。
科技文明的真相裡,卻是以破壞大自然與人工化學合成的方式,取代了自然生產原料的製成,是以相對帶來了許多副作用,而此中現象正足以說明地球的資源,事實上是匱乏而不足的,無常又不足的事實,產生了必然競爭的逼迫性,甚至爭奪的危險性,難怪人類的歷史,一直在財色名食權的貪婪中追逐未曾停止,尤其是權力主宰欲的爭奪,更是陷全人類於可能萬劫不復的境地,此即是了知一
切世間解的佛陀所親證人世間的苦聖諦的真實義…此亦世間論!
四.身口意三行---語行:聽者.說者.了解語言用詞立即產生善惡的影響力量,如八正道的正語,四攝事的愛語,喜無量心的隨喜讚美。
1.語言的發展:
自從圖形象徵的甲骨文字發展至今,全球已有數百種語言,為了彼此間的溝通,表達個人的意思與感受,增進雙方的了解,以及文誌記載,以保存歷史文物,語言到形之於文字,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就修行的立場而言,對語言文字的認知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面感恩於正法得以藉著文字而流傳至今,一方面又不得不考慮緣言說流傳中的修飾加油添醋失真,又說一切緣慮言說名相無非是外塵緣影,虛妄不實,即使如此,沒有語言文字,傳承將會斷絕,語言在不理性的社會,仍然具有一言足以興邦,一言足以亡國的力量!
2.語言模式的力量:
根據日本教育家的研究,管教式的語言,責備性的語言,對小學五年級孩子心情、性情的影響:
a.會內心感到後悔,真心想改過自新的,要做個好孩子的-只有13%!
b.沒什麼感覺,無所謂罵過就忘了的,不知道被罵原因的---有3%!
c.會感到畏縮害怕想離家出走的,想自殺,想找人聊天的,感到寂寞傷心的-- - - - - -有37%之多!
d.會反抗想報復的,不甘心想反擊或自殘的,感到懊惱想自殘的---
有 47%之多! (47%+37%=84%)的孩子產生畏縮、反抗、自殘、想離家,這實在是很驚人的比例,語言的力量對孩子的影響可見一斑,其實何止對孩子有那麼大的影響,對成人也有同樣的力量,任何教課者,一句不當顯現我慢排斥拒絕學員的話,輕則斬斷學員來此學習正法的意願,重則斬斷人家精進於善趣的善根,故一位教育者,或身為父母親者,於教管中所說語言能不慎乎!
3.語言的模式與種類:來自我見的語言與正見如實契理契機的語言。 正面的語言,具有鼓舞,激勵人的精神意志,甚至改變人一生命運 的力量,但自我的心性自顧已不暇,總是吝於鼓勵關懷的語言;; 負面的語言,卻可能抹黑砭損人善良的本質與能力,甚至斷送人一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它會創造自卑,反叛,怒氣,不快樂的人生!
a.批評性的語言:來自我見陰影情結的投射,有責備只看錯處不看優點的傾向,只說認為壞的一面,足以打擊對方的一面,如是語言在行政管理,政治間司空見慣,但在親子教育如:你怎會那麼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懂;都已經讀到大學了,也不會替家裡想一想;這麼勉強乾脆不要念了;某人都會做的問題,你竟然不會,真給媽媽真丟臉----如是只有一味地批評,笨的,不用功,好玩的,不聽話的,不長進的,而想想我們年輕時,也是同樣不喜歡這樣的話語!
b.管教性的語言:來自我見陰影情結的語言,會從價值觀與道德觀的角度,要求這要求那,而且嘮嘮叨叨很煩人,常見於軍中、學校、職場、與親子教育等,例如:我是前世人欠你的,才會為你那麼辛苦;你是我兒子,你就是要聽我的話;叫你不要去你偏要去;叫你好好讀書,你就是不聽話;叫你不要跟那種人在一起,你怎麼偏跟老爸作對等所有這類話語,從不貫輸給正確的觀念,如誠實、公平、民主、公義、信用、精進等創造光明快樂社會,自利利他的觀念,只是針對未達到你要求的行為,一味的嘮叨,這就是管教的語言!
c.建議性的語言:來自正見的觀念,於事有實,契理契機,應用在六親天地最為適合。建議性的語言內,充滿著加油、鼓勵、肯定、讚賞、引導與諒解的特性,例如:好好加油,你是聰明的孩子,一定能成功的;讀書是為了你自己的將來,發揮你天生的能力,過著有智慧有意義的人生;你很有耐性,作得很好,繼續加油;考試有時會因心情或生病或疏忽而答錯,沒關係下次小心點,我們捲土重來,心情放開些;晚上要跟朋友出去,好啊,但不要太晚回來…該正確灌輸的生活指南,還是要去說,但不要用管教的語言模式,而是要用此種建議性、關懷性的話語模式---父母老師的語言!
d.幽默的語言:幽默語言有三大方向,一是讚美式的嘲笑對方,讚美的地方正是批評敘述對方不對的所在,像自己在吃醋;一是無傷大雅故意式的反諷,娛樂節目常見到這種故意揶揄來賓的話語,可以拉近主客之間的距離;一是知錯能改的嘲諷自己,讓對方能理解真正的用意;或自我讚美的譏諷自己,來反諷對方的無理無禮。
e.自我暗示性的語言:此種語言最早來自法國的一位藥劑師,名叫愛彌爾.庫頁的藥劑師,他在藥師生涯中,體會並發明了庫頁式的自我暗示法,如何來激發顧客堅定的信念,一心不渝,相信服了這種藥一定會好,乃產生了驚人的治癒力量,此種語言具有強烈暗示的力量,後來在美國大大的流行起來!
實際上類似的方法、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緬因州的比魯法斯克,也曾經出現過,即所謂的「坤因比語言催眠暗示法」,它是一種全然自我放鬆的暗示法,他們一直被使用於醫學上,以達到醫療治癒的目的!
從修行上而言,對有卑慢的行者,倒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方便法!坤因比後來發現語言的力量更勝過催眠的力量,顯然語言是有強烈暗示與改進身心的力量,甚至在後來的科學基督的創立者,耶地夫人也基於同樣的原理聞名於世,此種信心可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後世許多的光明幸福的教育性協會,如日本的生長之家、高橋信次的方舟之光、美國的門羅基金會、心靈平安基金會、賽司的實相協會,許許多多的類似光明身心靈協會、讀書會、基金會,都會引述自我肯定語言的重要性,此種語言有安慰自己,紓解壓力,肯定自己,激勵自己,精進於目標的達成等特性,他極為類似有覺有觀的修行,但有如實不如實的區別,不如實而自我高舉者容易落入我見!
4.協同語言如實表現的身口意行:
a.說話的語言:它具有強烈描繪目標的塑造性,強烈暗示性的改造力量,此即所謂語言是相互溝通表達的工具之因。
b.肢體語言與聲調語氣:它有表達顯現心緒世界的作用,譬如演講時,比手劃腳,高低頓挫的語氣聲調,都是在強化所要表達的現象,及心的專注作用,故建議性的愛語柔語,乃需輔以和藹誠懇的語氣,微笑親切的笑容。
c.反映思與想的意關:它有習慣性的反應作用,主導著生活上的喜怒哀樂的變化,它是亂心之源,故在平常生活上,要培養善趣光明的起心動念,與語言習慣,但要有如實而誠實的心態!
5.語言的教育:感恩讚嘆寬恕包容肯定引導建議的語言教育,從父母自身做起,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兒女,教育家深深的瞭解:
a. 在寬恕中長大的孩子,才會堅毅容忍!
b. 在肯定中長大的孩子,才會自信自持!
c. 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才會尊重感謝!
d. 在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明辨是非!
e. 在包容中長大的孩子,才會自尊自愛!
f. 在非難中長大的孩子,才會苛責別人!
g. 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才會好勇鬥狠!
h. 在恥辱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有罪惡感!
i.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才會膽怯羞澀!
j. 在感恩中長大的孩子,懂得自利利他!
五.說者與聽者的角度,語行結要:
○1 說者一方:所說的話語應注意如下情形---
1.與對方對話 不要落入我見—執意要對方聽從您的說法,即刻落入與對方對立的狀態,敵意自然排斥著雙方。
2.不要挑戰對方的自我—不要直指對方錯的地方,那是相當於責罵批評,打擊,挫折,要真誠地讓對方瞭解後果而非指責。
3.了解投射反射的法則—所謂萬象皆吾師,世人皆吾鏡,夫妻彼此是反射對方心念的一面鏡子,子女行為是父母心念的演練者,肉
體是精神的象徵,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心的良醫.
4.相信對方的心是光明的---人都有想追求善良光明的一面,語言就有激活開啟這一面的力量,光明勵志和平的。
5.不說惡語,不說不正經嬉鬧豔麗的綺語,不說挑撥是非的兩舌語,不說不實妄想的話,不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的話,不說責罵的話,不說詛咒的話,不說污衊的話;若常以黑暗怨恨不平的語言面對環境,就已在內心世界種下煩惱的種子,不要忘了人皆有追求光明與快樂的天性。
6.以建議性的語言,讓子女或夫妻間了解正見觀念之重要,有生活 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讓其能瞭解感恩、讚賞、公平、民主、助人的世間法中的真正價值。
7.培養感恩讚賞包容寬恕的平等心的語言--四攝行普緣於世間。
a.大士行,無上士行,清淨行的四攝事:668. 669經…
惠施攝—財施、無畏施、法施、平等施、歡喜施,理性的布施。
愛語攝—正語,最勝樂聞適時說法,感恩讚賞體諒肯定的話語。
利行攝—正語業命,立戒以淨戒,惡智以正智,不信以淨信,慈悲利
人以正法法要義理,尤其是解脫知見、解脫知見就是慧。
同行攝—盡其所知所有以共享,同其身以利其行,正法無私心, 是以四果者會引導三果者向四果,道場常開放流通,有活動要公告周知,以利正法傳播。
b.四無量心:567. 743經 四無量心的修習可從隨喜心開始!
慈以予樂—令得正法具足樂及樂因,與萬物和解的心。
悲以拔苦—協助脫離諸苦及苦因,平等慧寬恕的心 。
喜以隨喜讚賞—見自他善法成就隨喜安樂,隨喜讚歎的心。
捨以平等心— 無愛憎私心,敞開放下的心(放鬆寧靜無求的
心)如是同理心、平等心、包容心、寬恕心。
○2.聽者一方: 聽者一方要保持正念正知的六常行,所聽話語過程內容清清楚楚,用心聽,不要馬上回話,正念正知的特性:
1.如實知,如實見;2.必在現前當下;3.必無自我主觀介入;4.必是開放清淨平等如實的接受現前的一切;5.精神是集中專注而輕鬆的。 342.
a.內寂一心(保持靜定) 367經—情緒感受不隨對方的語言起落。… (正念正知、不受不認同)。
b.精勤禪思—367經,冷靜的聽,在正見的觀念下理性的思考,再回應以關懷性瞭解性的語言。(正見、正思惟)。
c.方便精進—以六明分想教育自己,加強正念正知的力量,增進包容心的胸懷,(現觀、思惟修、調和自心)。
d.如實正語反映—相應於四聖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話語,圓滿世間關係(不落主觀的我想我見、柔軟語)。 428
○3.數句語述模式參考:
1.怎樣的人才會作這種事,說這種的話…不直接批評就是那樣。
2.你什麼時侯學會作這種事,說這種話…不該說這種噁心的話。
3.你學習能力真是令人嘆服…不鼓勵做不該做的事。
4.你馬上就學會了,真厲害…不喜歡你現在說的話。
5.我今天不想表現…事實上某事今天失敗了。
6.就是一元,你還是買貴了…它根本不值得買。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心、法、自我的認識 (下篇)…阿含正法印社團fb
心、法、自我的認識 (下篇)…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闡釋……
(D).心對壓力境的因應綱要::
一.心理四大功能:大腦常見的內涵--習慣性的思考,直覺感受的反應,自動化的知覺處理,意識和錯覺形成的自我邏輯體系,情緒的感覺、經驗、表現,亦即受想行識與我與取!
(思惟功能)-於對象物作理性的思想分析推論價值意義的思惟。---想陰!
(情感功能)-於對象物好惡感、愛憎的情緒!
(感覺功能)-對象物的形體如大小、形狀、顏色、位置、移動等的覺知,乃對現實狀況的一種客觀的感覺與瞭解!
(直覺功能)-於對象物產生直覺感受的功能,能感受到其本質相關的成分、因素與意涵,也能感受到其潛在的能力、本能!
二.大腦對生活中大大小小事物的因應:
此因應路線(中線)-(大腦對外來刺激的因應)-一部份乃維生本能,與生俱來的本能,再加上後天學習來的;;大部分反應都在潛意識下進行-(情緒性優先處理的路線)-經歷壓力事件時,由知覺視丘入(杏仁核啟動身體防衛系統)-維持體內各器官系統生理的平衡與穩定,綜合現在外在的條件,過去學習的經驗,自我人個的特質,內在生理功能反應變化,使維持生理功能的恆定狀態!
不當的信念與想法:會造成像真實世界一樣的心理生理壓力反應,特別是文明發展如今的科技世代,長期壓力的心理影響,產生焦慮、暴躁、抑鬱、沒安全感、退縮、妄想;行為方面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工作效率下降,興趣減失!生理方面出現心悸、失眠、頭痛、血壓增高、肌緊張症、便閉、胃痛、腹瀉、消化不良症、內分泌、免疫力不良症!
內在的反應路線-經歷壓力事件時,由知覺視丘入知覺皮質,接駁皮質區,經大腦皮質的認知,在生理上到下視丘,由自主神經、內分泌系統,引發內臟器官的反應,進入生物性自動分類選擇功能作用,如抑制不急迫的排卵、生長、免疫反應等,進行48小時的crf.acth.cort.等反應;在心理上則入杏仁核控制情緒的邊緣系統,依情緒記憶內容來處理,激發身體啟動防衛機制,激發情緒的表現!
外在的反應路線-經大腦控制的神經肌肉系統、錐體、錐體外路系統,增強肌肉強度,準備動作跑或打的反應機制-(當危險意識引起恐懼的壓力時,自我防衛機制啟動),焦慮來自創傷學習的經驗,恐懼原因來自外在—自衛性的恐懼念頭引生敏感緊張焦躁的身體、感情、思想,和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害怕不安,如此防禦過度的結果,不信任不知足多疑易怒,更製造出不恰當的過度恐懼—心理的抗拒有忿怒不平不滿,若理性的壓抑不得宣洩,身體上更引起疾病痛苦,重複不斷的強迫性思考,妄想幻聽幻覺,封閉性自我觀念的產生!
三.情緒感受如何支配這顆心,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智生活?
1.什麼是情緒:情緒是諸多經驗的組合,把我們心智變化狀態表達出來的一種情感、心情。
2.情緒的表達,代表一個人的個性及心智狀態,每個人都擁有他獨特的情緒運作方式,它是身體輔助其生存的一種機制。
3.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情緒,都曾愛過、恨過、歡喜過、憤怒過、快樂過、討厭過、憂愁過、傷心過、恐懼過、煩躁不安過等,這些情緒他們是如何的影響我們的心智生活?
4.情緒本身不是一種感覺,並不是大腦或心智所擁有或可以製造出來的,通常它是自然的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在大腦和心智中並沒有「情緒」這個東西,大腦中也並沒有一處專門負責「情緒」的機構或系統,就像認知的知覺,是由許多神經系統經過許多層次演化綜合出來的。
5.兩種情緒反應層次—初期情緒、次級情緒—情緒的形成:
a.初期情緒反應—這種反應是天生的,也是本能的反應所組成,大部分是無意識的反應,來自深層潛意識的反應,與原始的大腦功能有關聯,如飢餓、性欲、逃命、自衛、劇烈的痛苦(心 臟病發作、骨骼斷裂)等,你無法控制的恐懼感等,屬主要情緒,大都屬先天已設定好的反應,未意識到之前的反應。b.次級情緒—屬於個人化的反應或行動,由私人生活上的事件所引起,如會見親友、談戀愛、工作的競爭、受挫、自尊心受損、名利的損失,起初也會先經由初期情緒反應,後再經學習認知,到形成較複雜的情緒反應。
6.情緒產生的主要目的:
a.我們的六根對六塵不斷從周圍環境接收外來的刺激訊息,刺激會令大腦系統產生多層次演化的情緒反應,它是一種來自身體幫助它生存的機制,大腦前額的情緒經驗記憶只是大腦的一部分,情緒經由演化而來的目的,主要是要我們遠離危險,趨吉避凶乃是一種必要的維生本能—主要情緒 !
b.複雜的次級情緒,主要目的是要影響他人注意自己,讓別人知道目前他的情緒狀態,而引起他人對應的情緒回應,同時表達他自己對好惡愛憎喜歡的選擇,這是一種人與人間溝通的方式,而且是一種主要的方式,而情緒會透過語言、聲音和肢體表情等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心情。
c.複雜情緒如何形成:
○1.大腦大部分的運作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包括思想和行為,從刺激的接受,經過許多層次演化產生情緒反應,後再經過大腦的評估,包括思考推理學習,先前經驗的參考,以及對生理功能回饋反射的影響,產生新的認知,進而改變或建立新的反應機制。
○2.大腦自動化作業有三大步驟:
a.為了回應某個刺激或需求,大腦會立刻要求滿足這項需求
b.第一階段所引發的行為,如進食、性交、社交等行為,多是滿足快樂正面的感覺,尤其是在滿足這需求的前置過程中,所引起的生活快樂的主要元素。
c.當動作滿足完成後,那種追求快樂的感覺,便會被滿足感所取代,大腦大部分的系統都在執行→回應慾望的需求→進行行動→滿足感的這個循環,塑造我們行為及生活規律的背景,一旦中間任何因素出現問題,就會產生生理、心理,以及行為上的異常改變。
d.界反應有不同的情緒感受,將會影響大腦不同的思考推想與認知,反之亦然。認知會形成新的反應機制或抵抗的複雜現象,引起種種的妄想思量,而此妄想思想的事物欲求又驅使心外求,被繫著識住攀緣於名色,心神在五欲境界出出入入,種種的計較執取,種下未來生老病死之業有。
四.負面情緒對心智心行的影響:
1.瞋心現起—憤怒,它是因為不如意的挫折,覺得沒有被尊重善待,不平不滿所引起的人的一種正常情緒反應,尤其是在工作場合,在家庭親屬關係中。但在教養的文化及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規律要求下,如果這些負面情緒無法獲得適當的紓解,變成生活中壓力的來源,會造成生理心理種種的異常及病變。
2.負面情緒會引起種種的幻想,想不要怎樣,想要怎樣,而懷疑、揣測、挫折、迷失或愛念貪欲,想要追取占有或生起排斥、反抗、躲避、壓抑種種心智行為。
3.了解自己為何容易生起負面情緒?為何容易生起不合意不如意的我見我欲?
○1.來自欲望的過多,尤其欲望需求的不能滿足感的生起不如意的我見我欲,五欲世間財色名食權的挫折不滿足.
○2.受的過度敏感—老是覺得人家都在說他壞話,人家不遵從,不善待它,引起不平不滿的瞋心。
4.情感的傷害—觸因緣→過去兒童時期、青年時期,所塑造出來的情緒反應模式和個性人格,這些大都來自環境的遭遇及反應定型化了,尤其是不斷的情感的傷害,不如意的傷害。
五.壓力—苦受:
苦受壓力如何影響人的心理和生理和行為的改變→瞋恚、排斥、厭惡 !
1.什麼是壓力: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變化,讓你感受到逼迫性、威脅性、危險性、不確定性、匱乏欠缺性、不圓滿性時,心感知到的那種覺受,就是壓力狀態,這就是壓力的覺受。
2.什麼是壓力反應:
a.在壓力狀態下,大腦心智對此威脅性、逼迫性的情緒,產生生理上心理上的反應,它會激發心智上打或跑的反應機制,使身體產生應急的能量,動員這個身體應變,並伴隨著情緒的變化,來面對這挑戰刺激。
b.這個生理功能的應變,跟著以改變和重建的過程進行變化,以維持生理功能的恆定狀態。
c.所伴隨產生的情緒狀態、情緒變化,會隨著生活環境等種種問題而變化,有所差異。
3.長期壓力的結果會怎麼樣:
壓力沒有獲得適當的緩解和釋放,心理上它使人感到不舒服,這種感覺會帶給我們生起種種不當的甚至負面的妄想,反促使壓力變得更大,火上加油引起更大的煩躁不安,造成惡性循環,這種無法逃避的長期壓力的狀態,會造成許多生理上(消化系統失調、血糖提高、胃口增加、體重上升、免疫系統、內分泌失調、骨質流失、容易疲勞、記憶力衰退),以及明顯的肌肉緊張痠痛、血壓上升、頭痛、易惱怒、焦慮、憂鬱、失眠等文明病 !
4.壓力來源、原因:
a.環境因素—老祖先的環境和今日環境有別,溫度的改變、空氣汙染問題、食物農藥汙染問題、噪音問題、擁擠、天災水患問題等造成的環境壓力—柔和安靜的環境。舉台灣國營事業無法真正徹底民營化的例子,說明政治環境文化的影響造成逃避的壓力。
b.經驗因素—身體面對刺激,產生反應,那種刺激和反應會變成一種經驗,如果這個經驗的感受是不安全的,不愉快的,氣氛不佳的,悲觀的,令人憂愁的,若再度同樣類似的遭遇時,身體自然會產生同樣的壓力反應…消除它,重新面對,提起正念正見,獲得新的良好的反應經驗。
c.負面不當的想法-我們想法在思考過程中,會製造刺激,負面的念頭會產生壓力;正面的想法,可以讓身心變得愉快。
d.身體的病痛、病苦的因素—病苦痛的感覺,帶給我們壓力苦受,病痛常使人悲觀孤寂沒有安全感,心裡更加沉重,反使病情拖得更久。
e.情緒障礙因素—情緒表達在語言中、聲音中和肢體表情中,是要表達自己的好惡愛憎,作為人與人溝通的方式,讓對方了解你的情緒狀態,一旦它受到抑制,尤其是一些負面的情緒,那種不平不滿的情緒,無法獲得適當的紓緩發洩掉的話,將轉變為生活中壓力的來源,強迫自己去接受挫折的心情,令自己覺得窩囊委屈的心情,如憤怒的情緒被壓抑的結果最後會變成隱藏的怨恨。如果,因為我們的教養,把憤怒當成一種罪惡時,一種沒教養令人厭惡的情緒時,我們會更加以壓抑,心理壓力更加增大,形成長期的慢性壓力…要從何以會生起憤怒的源頭,下手處理。
f.重要的是了解為什麼那麼容易生氣,那麼受環境影響,那容易生起不平不滿,覺得別人的語言態度是不尊重你,沒有善待你?為什麼你那麼在 意別人講的話?為什麼你會有那麼多的挫折、不順意的事…要從觀念見解上下手處理。
(E).心與自我 63.64.80.104 213.273. 291.
一.自我展現的象徵:
當對人事的不如意覺,工作的逼迫性、壓力性,現狀的不滿,欲求不得起貪瞋,危險不安,身體病苦痠痛反應,或劣慢、等慢、勝慢等,情感的受傷害,厭苦求樂,主宰欲,放逸推責,堅持己見,習性嗜好不容侵犯‧‧‧等之覺受,在這些較強烈的感情中,自我感最為明顯,可清楚的意識到這個自我感的存在…此是我見,此是自我的膨脹!
二.自我的本質:
自我是一種感覺,相對於客體而存在,隨著環境刺激與實際利益而改變,一種主客、心對境的主觀感受,依附在相對關係中,它不能一直持續存在;但自我感的連續讓自我以為我是永遠存在的,實有的,獨一無二的,因而形成自我中心,頑固的我執世界。
三.自我的觀點想法:
自我看到的世界是他想看到的世界,錯覺地以為是我,是我的,身體成為自我的中心,身體病了我們看到此一情境;相反的,自我看不到自己的想法,看不見是自己情緒心理的投射,只看到事情應該按照它的想法觀點發展才是對的。
四.自我的形成與發展:自我的形成來自許多我的之相對概念!
1.相對概念:
相對二元分立的世界觀本身不是問題,但在人類加以價值美感的意義後,造成二元成對立的執著,一切惱苦禍患由此生起!自我在身體與心間造成對立,在欲令如是與不欲令如是間,造成角色與情結的對立,在我慢與他人外境間造成對立,在生與死間造成對立,也就是在能所之間造成價值上的對立,就會有偏愛執取於一邊的衝突苦惱輪迴的產生。
自我的形成來自生存的基本慾望與焦慮---想要快樂生存安全永恆,不想要死亡、痛苦、危險的遭遇逼迫,因而相對世界觀的形成,生活的相對概念在你我他角色中自然發展形成,自我性格與心智傾向,與外在環境、成長過程、心理上創傷等有直接關係,自我的我執增強,展現了自我中心的形成,常因留下的傷痕跟著成長,形成獨自人格中的特色!
有些經驗是無法以純粹的概念來表達的,像自我、神、涅槃等抽象名詞,唯一的方式就是以約定成俗的相對世界觀,加以相對概念化,故自我總是活在相對二元分立的世界中,總是在有無斷常中作選擇。
二元分立相對性的六大特性—表象對比分立分明;表象對比本自然如是;對比現象內在乃同一屬性;對比表象互依互存相互襯托,在能所主客角度的不同下,而有不同的對比現象(如觀面成線、側觀線成點、凹線也是凸線),在人類心理上,觀念上賦以價值觀後而二元分立轉成對立的執著與爭鬥衝突,因而所有現實都有兩種極端的現象存在。
2.苦受的程度與來因、治療-精神醫學:
我執的自我形成生活的中心,與生帶來的俱生無明因,因生存的根本焦慮,自幼逐漸累積在情感上的一再受傷而增強,使心智落入相對表象,以及相對狹隘的概念中,落於兩邊的二元分立的心越來越堅固執著,自我創傷時明顯地出現在情感的創傷痛處,有些透過壓抑否定,形成痛苦的情結、陰影,深埋於心的深處,創傷愈重,執著愈盛,失落感愈重,苦受程度愈大愈強,甚至迷失於茫然、徒然、絕望的荒原中,深陷於抑鬱、憂傷、躁恐的深淵中,生命能量不斷的流失,落入心智與精神扭曲分裂的後果中!
3.攀緣識住的我: (64.39.361.80經)
於妄想思量中攀緣色住,增長廣大有使,於受想行封滯意生縛,落入名色,增長諸行往來,於此計有我,無明分別。
4.相對我:
五陰的生活: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109.570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它是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所必須的,生活生存運作的基礎,不健康不穩定的相對我,將會招致生活心理上的種種疾病,但此相對我會衍生種種凡夫俗見,因相對概念產生身見結,生起我執;無此角色身份人將不能在這個世界活下去,它是無所選擇,它是生存基本狀況的要素,故當我們說一位修行者必須經歷放下自我的時候,指的是情感我執的我,不是這個角色的我,故自我感中相對我的自覺是需要的,那是一種自己身份的我覺,是生活中心的焦點,生命連續感的一種自我意識,但若一直陷在相對分立的概念中,就會有執取,就會落入一連串的有無愛憎循環的過程中,盲目不覺而看不件事境的實相本質!
5.情感我:63.64.58
a.五受陰的生活--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以欲為根為依,生起喜貪愛念執取染著的心,過著情緒起伏不定的日子生活.
b.在傷害點的明顯化—自我在情緒受傷時,亦是心緊縮在情緒點時,亦是自我受到情緒壓倒性驅動時,這種情緒認同所產生的驅使力是壓倒性,隨之落入情緒反應的習性中,自我感的我覺此時最為明顯,也是我執更加固著緊緊的,而生起自認為絕對必須的反應,那種反應是頑固不可動搖的!
c.自我中心的觀點—對事情的看法,隨著所受的挫折與傷害而變得與現實環境相差甚遠,故生氣的時候常會說些扭曲現實的話,以及隨著基本的慾望需求,回應實現評估滿足而建立。
d.自我感的加強:持續的作事,找人說話,大腦為何一直在想東想西,徘徊在親里覺,眾生覺,嘮嘮叨叨的,此是自我自覺存在的下意識表現,自我就這樣一直試圖與周遭建立關係,與社會連接,證明自己的存在。
e.痛苦情感的模式—一再地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環境刺激的形塑所發展出來的情緒經驗,他在成長中會慢慢加入意識的思考,加以評估,透過學習認識的機制,重心組合建立新的情緒反應機制,此即次級複雜情緒。
(F).環境反應之形塑性:環境包括家庭、社會、文化、風俗、行政與遭遇等等,形塑的情緒反應模式與性格,有其原因:
1.渴愛、執著---無明因生起有無明行、無明識,於結所繫法生起渴愛,愛取有等環境刺激的回應,隨著回應的滿足、挫折、傷害等形塑成個人獨有的性格及情緒反應模式。
2.絕望性、茫然性、封滯性、生命能量流失--人生不可避免的大苦,會在心理上、心情上、精神上、生理上發生重大的變化…詳見前純大苦聚篇。
3.心理緊縮依戀在自我中心及傷害點的關係--情感的傷害愈大,我執的程度愈嚴重,依戀收緊在自我感裡面情況愈嚴重,傷害程度的大小則決定於回應的方式,以及與處理情緒的能力有關。☆☆☆................…
心、法、自我的認識 (中篇)…阿含正法印社團
心、法、自我的認識 (中篇)…阿含正法的實修法要闡釋..............
三.心的本質:其相為心象諸念,乃剎那剎那地不斷生滅。。。
a.心的真實本質指自然存在的根本本質,它是靜謐的,清淨的,鮮白光明的,它像一張白紙素地,畫師們可在上面任意作畫,就因心的此種本質,它本身充滿無窮的可能,充滿著活力,無限寬廣存在的自由自在,它本身並無世間的善惡性,它是自然的,沒有世間的價值觀,沒有世間的道德觀,它不會有世間法那種會隨人時地的變異性,所有引起心動盪不安,引起心煩惱的源頭,都是來自一位叫作我執者的餽贈,一位寄生在心靈世界的我執者。
b.心的世界存在著許多對比性的天性、功能與要素,譬如回饋補償的自然機制,上意識與潛意識,個人意識與集體共同意識,我執性與覺知性,理性思惟與情緒感受,感覺與直覺功能,女性化與男性化,本能與平衡的保護機制,所有這些相對的要素與天性,他們的失衡,過與不及,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個性,此是心的本質,亦是心的特異性。
四.心的特異性:定慧力的成長在於我執與明覺的消長。
慧心者,如實知什麼會使心不定靜,會引起煩惱。 慧力者,具有如實解決煩惱苦,調伏自我的能力。 慧心明覺者,護心正念,令心祥和安定,心喜清淨安樂住。
a.我執者的出現:自兒期建立於太多的我的、我的之世界中.心此一純白的素地,很容易受到一位叫我執者的畫師踐踏,在其上面任意塗抹,心意識會引起動盪不安,就是我執於所取法中,妄想思量,乃於無常不可預料的變異裡,生起恐懼焦慮不安,尤其是對自我存在的死亡威脅與被壓抑發生時。 心所以會起苦樂情緒,就是此畫師於世間的五欲功德的美好,執著苦樂的彩筆,畫出了苦樂的人生!心所以會為無明所覆蓋,也是這位不明意境的畫師,老是攀緣過去的光彩榮譽,追悔畏懼過去的傷痛與失落,老是在渴望中期待著未來,在現在中作著白日夢,使心處在名利情慾患五昏闇的無明中,此是心的特異性,也可說是不是根本本質的一種本質。
b.本能與平衡的特質:
心有天生本能的一面,屬於自我保護的一面,離苦喜樂的本能,求得生存飢飽的本能,世代延續繁殖的本能,趨吉避凶,打跑的本能保護機制,所有這些本能都是為了能適應環境,延續穩定生存的可能,本是天生的自然機制,然而一旦我執佔有此一世界,試圖支配此一世界時,失衡的狀況,走樣的現象,將在所難免,四識住的計我執取攀緣外境的欲貪,將增長廣大。
人體內有一保護機制,身心平衡穩定機制,當身心遇到緊急危難時,身心啟動所有相關機制,來應付可能措手不及的傷害,作必要的維護、補救、改變,甚至於新的認知與情緒反應,最終目的就是要維持身心機能,能穩定均衡的運作,維持機能在一種恆定平衡的狀態。在某些長期性的壓抑壓力的影響,出現潛意識對抗意識的長期變化,整個身心會產生種種失衡的病變,包括機能性的惡化!
c.自我與心::
心本清淨寂靜,後因無明習性的情與欲,形成身見的自我目的之偏見,生起欲令如是與不欲令如是的情緒變化,而被誤認為心的種種變化,而有了五陰是我,生起貪瞋癡行為的錯誤觀念;通常在修學佛法中,都被告誡要滅除貪瞋癡,直向涅槃的道途,故努力的不容許自己起貪瞋癡慢,甚至隱藏壓抑自己的過失缺點,用偽裝用虛偽用掩飾的表面形象來欺騙自己,不敢誠實的承認面對,這樣永遠就破不了貪瞋癡,心反而越昏闇,越愚痴,越來越無明,破除無明的明覺智慧將永遠開啟不了,心的自我設限,活動空間將越來越狹窄,心越不自由不自在,此因執著於善法過度,迷惑於不善法故。
五.兩種相異的心行:吾人內心有位常住叫覺知者,也有一位不時來住的寄住者叫我執者,而心的這塊素地常常為我執者所把持
,使心受到纏縛,其功能受到驅使使用,成五受陰心行。
1.我執掌權時:自我就是這個世界的王,五陰世界開始計我,建立自我目的的偏見,認為此身就是我,產生種種世間的俗見,我是心的主宰者,施設種種世間法,以保護與實現自我的形象、自尊、欲望、安全與需求的滿足,此一自我目的之認知,直接影響操弄情緒的起伏,與欲望的飢渴,如是產生的情緒與欲望,會進一步的去影響主掌思想,形成自利的觀念想法,甚至狂熱的信念與意識型態,塑造其內在的個性,性情與行為反應,此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我意識的我執者,我執者怎麼在世間法中操弄他的野心呢?
a.自我的世間價值觀:
有三種情形,一種是強迫性的加諸別人身上;一種是強迫地加諸自己身上;第三種是別人也如是強迫性加諸於他身上,此三種情形都是為掩蓋自己陰暗面,不想為人所知;同時也是為了炫耀自己價值觀的可敬,而他們的反應分別是:他人不接受時,就予以譴責,教管,懲罰,以彰顯自己我見的可貴正確,甚至莫名其妙責備他人,找個對象來反映自己的我見的正確罷了;他人若因而反射回敬給他同樣的無禮,就說是應證了他的指責,但一旦角色互換,他則變本加厲的反射回敬對方,換言之都是別人的不好;第二種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則是在感情世界裡,他們並無一定的標準,只是個人的好惡感,我見硬加諸自己身上,造成自卑,以為羞恥,與有些傷痛不想為人所知,自己不想知道,也不願去想起的,此是心裡陰影情結的煩惱!
b.自我角色的扮演:
工作角色的扮演:常會引起心的煩惱,此與能力與責任的自我認定有關,當執著於自己的角色成為必然時,而又…能力方面:若是能力有所不及,或不適任,所擔當的角色又怕別人的褒貶,當受到挑戰或能力外的詢問,自我會加以否定,反而會怪罪於人,此是自我隱藏性的投射心理狀態, 但此狀態已無異承認所說的是事實!
責任方面:角色所負擔的責任,受到質疑或挑戰時,雖只是事實疑惑的瞭解而已,卻是自我心裡一直想逃避,不願承擔的真實心態,而事實工作也還沒完成,自我從不會自省,他會向外投射成別人的錯,甚至藉生氣釋放內心此股壓力。
c.自我的世間道德觀:
我執者本身就是具有一些不想被人知,又自以為不會有那樣的品德,譬如像自私武斷專權好名傲慢畏縮怯懦,若是有此等低劣的品性,他或者會將此等品性加諸於他人身上,甚至拿他開刀作為自證的對象,此為陰影的投射行為,吾人在親子關係的教管裡,事實上發現雙方都這樣受到傷害,無一倖免,引起長期的煩惱!
另一種像價值觀一樣,強加在自己身上,壓抑真正心裡想要的,勉強自己迎合對方,在心裡形成一股解不開的情結,長期的壓抑常造成心的失衡,變成那個壓抑所形塑的個性,甚至心乃發病!還有一種是強加在親人的管教中,所以老是在說對方的不對,教此怎麼作,教彼不可作,把過去的自己投射在親人身上而不自覺的。
d.我執的結要:
我執在愛取有的價值觀、道德觀與能力責任,都有明暗對比兩面,陰影與情結大都從負面的隱藏與正面的炫耀兩種觀點作心因性的分析,然後從對己,對人,被投射到時等三種狀況,在反射與投射間,找尋一位反映自我內心的狀態,如是在價值觀、道德觀、情感世界的自覺,與自我目的優先產生衝突,所引起的種種煩惱,此正是我執者無可避免的命運與特質,而我執使心陷入無明的運作,以渴愛使心陷入煩惱的漩渦中。值得注意的是,以正面價值觀強加在親子關係中,若使用語言不當,運用時機不對,而與子女的心願產生衝突,產生管教嘮叨的印象,也會在親子間造成煩惱!
心因性的心理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式的心理治療醫學,它極相似於阿含正法的因緣集滅法,也是找尋引生惱苦的眾因眾緣,然後對症下藥,功效可期;由此角度來看我執我見呈現的覺想,例如:不合己意的、不可愛的、不可意的、不滿的、不服的、不滿足的、不順暢的、失落的、失敗的、被傷害的、沮喪的、憂悲的、鬱悶的、煩躁的、焦慮不安的、歇斯底里的、自我封閉封滯的、…等等,此許多覺想正是吾人於等自覺智的內觀自覺中,所應如實覺知到的止息一切心行的階段,也是在起心作意動念生識攀緣等五階段中的作意階段,若以火焰作比喻,則攀緣是在延燒,生識是火焰熾盛,動念是火焰已生起,作意是火苗初現,起心是剛達火苗燃點。對初學者而言,情緒已起方知,本是常情,不但不宜壓抑,更應適時作現觀,如實覺知如實觀照,或經苦集滅道思惟修,加以消除平復,生起正見的智慧,下回不會再落入同樣情況,下回一出現如不合我意覺的火苗時,即能即時自覺知到,就不會進入生起火焰階段,此即是於內觀自覺止息一切心行的進步,此心將愈來愈清淨不染,我執的穢污將愈來愈少,所謂宿業漸吐,新業不更造,而修證三清淨超出道。
2.覺知者的崛起:定慧力中的慧,就是指慧解脫知見的具足否.
此位覺知者是心靈深處的一位長住者,他每每在潛意識對抗上意識,心要發生問題時驚醒過來,覺知到心的警告,覺知是一種覺醒、覺悟,他會在煩惱中覺醒到心的苦難,他會從煩惱中覺悟到,滅苦解脫的法就在煩惱裡,它是一位世間法的旁觀者,檢視心狀態的督察者,它是導引內心世界走向完整,平靜、和諧的心靈指導者,他是位具足解脫知見者!
正智的覺知者如何在心靈中運行:
a. 覺知者的本質是清淨、警覺的,在心受到苦的逼迫下驚醒了,他會如實去瞭解苦怎麼來的,要怎麼去滅除它,於是他瞭解了緣起法,建立起滅苦的正見觀念,透過正思惟,削弱了執著與貪愛的狂熱程度,使心能生起四聖諦滅苦解脫的智慧的此一能力。
b. 接著為去除長夜無明的習性,使心很理解的接受37道品法教的訓練,從七覺支的念覺分決定成就禪修,即從身受心法四念處內觀禪修作起,為此,心即知道去親近善知識,聽聞37道品的正法,內正思惟,加以消化吸收,然後依照法次法向,法依自依修行,以正念正知的方式禪修四念處,調伏欲貪,初始雖仍會遭到我執者的抗拒,因受苦中我執者一樣受到苦的折磨,它也想離苦得樂,但最終總會退讓,也進行自我改造!
c. 於是從身念處開始培養正念正知,如實覺知入出息,氣遍滿全身以及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十二行相所組合而成,淡化我執對身的執著,建立起此身非我能掌控的如實正見的觀念。
d. 同時於正念正知的能力下,內觀受念處,了知情緒感受乃是苦煩惱的化身,喜怒哀樂、躁鬱恐,在稱譏毀譽,風浪洶湧不斷,覺知受滅的方法就在受與受集之中,使得心不再隨著情緒而起舞!
e. 具有的正念正知能力,能夠正觀心念處了,心念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明了,我執的貪瞋癡越淡了,而覺知力也越來越靈敏!
f. 如是在眾生世間,六根不斷接受周遭種種訊息,五陰不再計我不斷,六根不再攀緣執著於五欲功德,種下煩惱因;無明前後際的愚癡,不會老是活在過去,渴望未來,無明不知內外身心的因緣關係作用豁然開覺清醒;瞭解四聖諦而生明滅苦的智慧;知道一切善惡罪罰,清淨染污的業報,獲得四不壞淨的習法淨信心,於五陰六入處一切法,了知種種緣起分別,四念處修學滿足,七覺支滿足,身心止息,寂滅純一,六明分想滿足,離欲生明而解脫,解脫知見具足。
六.覺知心行與覺知心種種:
1.善觀其心,善繫心念:
a.267經:當善思惟,觀察於心,長夜心為貪所染,心悩故眾生悩,心淨故眾生淨,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為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此心常隨色受想行識而轉,如嗟藍那鳥心種種色種種--心無常,於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心不得解脫於未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b.念處相應為什麼要取自心相不令心外散,修四念處的目的
及利益是 ? 因心將迷失於執取外相、它境界,取外相是無明的行為,執取外境相是一種我執欲貪的欲望,也許是一種隱蔽自我陰暗面的投射出的心行。 善取自心相就是去面對自我,方知自我,方能開發出自知前後昇降的自覺智,方能開啟消泯自我的正見智慧。
c.禪修內觀就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用正直的心面對自我,不怕起貪念,不怕起瞋心,不怕知道自己有時也會起癡害覺愚痴心。你能夠如實地觀察覺察到自己正在起貪念、貪想、貪覺,正在起瞋念、瞋覺、瞋恚,你心才會越來越明,覺性越來越明,越來越深,心愈來愈淨化,如此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心處在什麼樣的心相心態清清楚楚,心神很穩定,意識很清醒明覺,保持正念正智,淨念相繼,這是心的覺知。
2.心行:尤其是那些負面的心行,污穢心行的自覺與清除.
a.心行者指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種種的變化改變的運作顯現。
b.覺知「受」情緒如何支配這顆心,影響心的運行,怎麼生起貪欲、抗爭、癡害心行。覺知心的種種心態心相,特指貪相、瞋相、癡相引發的心的高低、大小、安定、精進、癡明、染汙(清淨 )等心相。
c.心行:妄想、意志、不平不滿、怨嘆、牢騷、挫折、迷惑、信心、樂觀、愛念、執取、排斥、躲避、隱藏、偽裝、壓抑、否定、認同、反擊、自卑、傲慢等觸(受)想欲覺熱求---觸受愛取有如實面對,方能知其生滅因緣,知其因緣,方能開啟自覺滅除惱苦的脫智慧。
3.基本心行運作:
a. 六根對六塵:根對塵起識,根塵識生觸受:
心(體)→心之性→精神力(精氣神)→集中心神為注意力投注點!
心(體)→心之用→注意力→○1選擇對象(對境主象、起心、淨念)→○2型態辨認(形體顏色光線位置移動)或〔聲音〕〔香臭氣)(五味)(冷熱痛觸)→根塵識觸→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
b.大腦基本心行:大腦基本主要功能,是要維持此有機體的生存與繁殖功能,故先天自然機制有一套完善的結構系統組合,專門來監督身體各部門,是否有執行應有的工作,已完成此一最主要的機制,故大腦大部分功能,重點都在做好基本的進食,性功能,防衛保護等工作,而有必要的基本心行運作:
○1.為回應內外在的需求,大腦會即刻予以回應滿足其需求—欲望的回應。 ○2.即刻採取滿足這些需求的行動,執行此等社交、飲食飢渴情慾的的準備動作,而在整個過程會帶來將完成的興奮的欣樂的心情。 ○3.一旦完成需求,滿足感將取代那些快感,也就是那種當初意欲想要的欲望,所興起的渴望的焦慮,如上癮般得到釋放消解。 ○4.我們的生活大部分都在完成此一欲望,執行,滿足的循環中度過,此一基本本能的運作,形塑了人類的行為與穩定規律的生活背景,若在這些環節中,某一因素出了問題,就會引起心理,生理與行為反應的障礙、失衡。
4.五陰心行的運作,十二緣起的心行運作,皆以上述的基本循環心行運作為基礎,由我執者使其產生偏差,覺知者調和修正,回歸自然平衡。
5.眾生凡夫的俗見想法:291.
眾生於世間端正之色,時作常想、恆想、安穩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如是於生活中失去警覺!
希望擁有美好常在的真情,永遠不壞的事物,幸福穩定的生活,永遠的青春美麗,健康無病,追求自我的最高地位的我是我能我愛!
(C).大腦心行運作機制—三條主要的運作途徑:
(1-2a.3a) :中心路線--(外界的刺激訊息)-(接收訊息的感覺系統)感覺記憶-(視丘感覺轉運中心)1a--大腦心智綜合區功能,思考推理認知情緒-1b(入無意識運作、大腦皮質下)調控情緒學習的無意識記憶系統,連結知覺系統與產生恐懼的原始腦,現在事件引發過去記憶的非理性意識感覺-2a(入左線意識層次訊息的階段)經選擇性注意與狀態辨認,客觀性的現實的感覺-1a(入意識工作記憶處理)比較分類綜合思考推理立即決定選擇轉變,杏仁核來的情緒激發,海馬迴來的外顯資訊,變成意識上的經驗,分成兩類感覺記憶: ○1.杏仁核激發情緒訊息,經選擇後的訊息加以注意成情境;○2.型態辨識對新訊息加以分類,熟悉和較有價值的訊息,進入此短記憶工作平台-3a(入右線潛意識處理過程)-天生本能生存生殖的機制,(大腦常行運作機制):慾望刺激接收,執行慾望的行動,完成慾望的滿足感,塑造日常規律生活的背景,但出問題不能滿足則引生心理生理與行為上的問題-3b(入防禦系統機制):在意識感覺前發生,杏仁核被正腎上腺素激發出情緒的表現,情緒行為動作,哭泣揮拳躲避興奮表情肢體語言聲調,與現在即時的感覺(觸)等-3c(內隱記憶、維生保命的天生機制):杏仁核是負責情緒的激發,透過所謂恐懼約制機制,在潛意識處理過程學習害怕,完成情緒記憶!…杏仁核是情緒激發、儲存、管理中心,海馬迴是情境記憶中心。
(2a-3a)路徑:
彼邊路線(左)--(外界的訊息刺激) –(接收訊息感覺系統)-(視丘感覺轉換中心)—(文字腦高層次新皮質區意識區)的思想細流-大腦額葉的情緒經驗感覺,大腦皮質兩側感覺變成知覺思想記憶,整合內在與外在世界訊息,形成對外在世界的知覺與認知,以及連結原始腦,不經海馬迴的無意識運作,可抑制、改變情緒的反應,爆發!--(1-2a)(大腦自動化的過程、思考學習推理決定評估)-從刺激的接收,反應處理,意識的參與評估,組合成新的情緒經驗,新的情緒反應機制,包括原先知覺過去類似的經驗,目前所處狀態,未來的期待可能的後果,內在生理效應與知覺綜合評估!重新註冊到大腦記憶庫內-意識乃根據自我形象偏見,以前記憶,未來期待,目前社會情境,物理環境及刺激對生理心理的反應,送回綜合評估,建立行為的理由背景,合理化新的認知!—2a-3a(外顯記憶的海馬迴意識記憶區)-海馬迴負責製造放置記憶的情境,包括來自額葉的情緒經驗,屬長期記憶,經過意識認知的解釋、剪輯、或儲存記憶—每次提取時,都會因時久而再加減剪輯,有些微的差異,在海馬迴也有意識的建立創傷學習情境的記憶系統!
(1—2b)路徑:
此邊路線(右)--(外界的訊息刺激) –(接收訊息感覺系統)-(視丘感覺轉換中心)—下視丘到杏仁核的感覺細流,各種感官感覺,內臟感覺,不經大腦意識又稱原始腦、嗅腦、低層次邊緣腦,激發身體製造情緒的反應表達,整合內在情緒狀態的感官訊號與連結額葉的意識區的情緒經驗,-(大腦的警覺防衛機制)初級情緒的機制-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包括生存、飢餓、生殖、某種壞滅的恐懼感,以及複雜情緒的初期反應;2b-3b路徑:
--(次級複雜情緒的機制)-來自私人生活各種交際互動狀況:談戀愛,工作中,交朋友等等,複雜情緒會經由意識層面的參與評估而重新建立反應模式,此亦是情緒經驗反應的認知作用過程,但情緒的表現於外則另有一認知過程,故次級情緒提供的感覺、知覺,及其產生的回應與生理反射效應會進入大腦自動化評估過程,回饋過程,使得新的反應機制更有助於生存的機制,在無意識的運作下,表現新的情緒反應,亦即在被短期刺激感覺記憶激發時,經由杏仁核激發身體表現出情緒行為來!2b-3b路徑:
---(杏仁核的內隱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激發,透過維生保命的機制,所謂恐懼制約機制,在潛意識處理處理過程中,學習害怕一
次制約,完成情緒記憶!杏仁核不經大腦皮質的分析認知過程,但
他接受來自皮質的意識訊息(尤其是恐懼約制的訊息)。
記憶提取時—在海馬迴提取意識情境記憶的資料,包括創傷學習記憶的資料,使意識記憶出現;在潛意識提取時,身體即作出對危險的準備反應,直接反應來自感官內臟的刺激,創傷後症侯群則存於杏仁核!焦慮的本質,憂鬱的本質,恐懼的本質,憤怒生氣的本質,就在這兩大系統中平行反應!
(D).心對壓力境的因應綱要:(續下篇)..........................
心.法.情緒與自我 的認識(上篇)…阿含正法印社團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91.........
心.法.情緒與自我【09】表+.........
(A).法界::
法界者涵蓋所有種種領域,不同的特性與種類的一切法的世界,總稱為法界。華嚴將其概分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類,而就法的特性吾人將其分為三種:就眾生世間、國土世間(自然界)、與智正覺世間等,分別演說其實際修行上的意義,即一切法、法則、正法等三類皆稱之為法!
一.什麼是法?
一切法乃指一切現象、一切事物;法則乃指一切法的自然法則;正法指的是解決煩惱問題,滅苦解脫的如實法、現見法。
1.一切法:指眾生世間的一切現象事物,就內觀修行上,尤指六入處,四念處就是一切法,即六根對六塵生起的一切法,包括一切世間有為法。
2.法則乃指自然法則:法界一切法的緣起自然法則--國土世間,包括整個法界、眾生世間、自然界。一切法界的現象也是一切法,所有有為法都順應自然法則而存在,即「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絕對不會順從人的意願而作改變的,他永遠如此,本然如此。
3.正法指佛的正法:凡是能滅苦解脫的,如實顯現其真正根本本質的法,佛陀在世所傳至今的正法,其核心為四聖諦的慧學,十二緣起法則、37道品,它們具有六大特色…現法、滅煩惱、不限時地、正向涅槃、即此當下如實見、智慧自覺自證,此為能淨諸眾生,度憂悲,滅煩惱,正覺解脫的如實法、現見法!
二.法的基本認識:
1.321經:所謂一切法,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是名為一切法。
2.633經: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
a.有漏法:諸所有色有漏是取,於彼色能生愛樂、憎恚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謂眼色眼識眼觸,因緣生三受者,鼻香耳聲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者。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是取,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樂、憎恚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謂出世間意法、意識意觸因緣生三受者,出世間法之謂也。56.229.
b.有漏法經:六根對六塵於可念者起樂著,不可念者起憎惡,起種種不善法,熾然苦報,及未來世輪迴。1176
無漏法經:六根對六塵於可念者不起樂著,不可念者不起憎惡,於彼不起惡不善法,乃勝於滅熾然苦報,及未來世輪迴。
c.根塵二法: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生受,若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會種下欲貪瞋恚我見、種種不善法。 213
d.世間法:根塵識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耳聲等法名為人,如是我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識法,又施設如是名、生、衣食、受苦樂、住處、言說、文誌等,是為世間法,於六內入處觸生諸受,此即世間之說。 306.230.234
e.有經法:若我先於眼識有貪,而言今眼識於色不起貪如實知,彼於此為有信,有欲,有聞,有行思惟,有見審諦忍,回歸此法乃如實正思所知所見,六根皆如是說者,為有經法。 313.—現法如實了知有無生起欲貪,與乃至不受後有。
f.一切:320.321經,一切現象、一切有即一切法;十二入處是名一一切;十一入所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 有六喜行、六憂行、六捨行、六常行、有六顧念、六覆藏。 一切行亦為一切法。336~339.
g.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乃謂眼業因業緣業縛,又業乃愛因愛緣愛縛,又愛乃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乃不正思惟陰,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是則無明;癡求欲名愛,愛所作名業,如是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而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六根皆如是說,是為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334.
3. 內法、外法:內法者指六內入處,即六根;外法者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又於內法中,所謂正思惟不正思惟,五蓋未生令不生,已生者令斷,七覺支未生令生,已生令增廣;又於外法中,所謂善知識善伴黨,惡知識惡伴黨。713.716.
4. 心法:受想行識者;色法:色身及一切物質現象者。
5.緣起法:是佛陀所發現的真理自然法則,恆在法界中流轉不息,其基本法則為因緣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此乃自法界綜觀的自然真理的法則,恆轉於法界中,你我身內外中,一切時空中,一切物質意識的能場中,而於人道的生老病死中,如實現觀何法而有生?乃佛陀所悟的十二緣起法; 隨順緣起法則而現起的則為緣生法—依緣生起動的運作法則,此乃觀自眾生世間的生老病死,何法緣而有生?在如實現觀的智慧所知所悟的十二緣起法。296.293.
6.得此正法:於善法、不善法、三善根、三不善根、於食法、食集、食滅、食滅道跡、於苦病漏法、法集法滅、法滅道跡等皆如實知;於老死法(12緣支)之集滅、滅道跡等如實知,如是於佛陀正法律具足正見,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入此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佛說正法要。 344
7.俗數法:六根生無來處,滅無去處,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無作者,陰陰相續,除了俗數法無其他者。335經.
8.斷見、常見與中道法:緣起法義說法說皆離此二邊,說於中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以自作自覺則墮常見(如永生不變的靈魂的存在)他作他覺則墮斷見(如身壞命終後永滅不再有說)如是見法得法知法入法,於正法律心得無畏。105.300.301.302.343.297.
9.隨法行:若於四大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等五受陰,是無常苦變異法乃至滅盡涅槃,捨離一切有餘,以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信忍不疑不惑,如實正慧等見,是為隨法行;人所教分別思惟觀察而信忍不疑不惑,非依增上智慧者為隨信行。四聖諦無漏思惟的增上智慧。61.936.823
10.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有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等變化,以及所有人為造作的一切法,皆屬有為法,無常是它的特性本質,故引起諸行苦! 無為法:不生、不住、不異、不滅之法者,無生自然無住異滅,猶如因緣法,無因也不生緣,無生無為自無二元分別,無為者寂滅涅槃,寂滅乃滅盡,無有所餘,不受後有,寂然清淨純一無疵。293
11.善法與惡法:611.1052惡法與真實法,1243慚愧二淨法。善法者,善法聚所謂四念處,善法者純一滿淨聚者,能解決煩惱之善法。 惡法者,不善聚所謂五蓋,不善聚者純一逸滿不善聚故,會造煩惱之惡法。
三.法之集滅: 352~355經
法之苦集滅道: 於法如實知,為老死法(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法)如實知,為老死集(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集)如實知,為老死滅(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集)如實知,為老死滅道跡(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集)如實知,如是諸法知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如實知。 --先從六入處之法集滅、滅道跡如實知,以見法自知作證。
--法念處現觀四聖諦,一切法從六入處生,斷欲滅苦從六內入處下手最實際最貼切。
四.法的本質與運行:法爾如是本質,法住法位的因緣,法即是如,法不異如是事實;法法相依相潤,法法相緣而運行。
一切法的本質:指其自然如實的原貌,故其特性乃指在當下現況實境,或順應大自然法則如實呈現的當時樣貌,或指禪修如實知如實見的知覺,例如在有為法,生住異滅現象就是它的如實本質,在此一如實本質內,他不受到個人意願所影響所改變。並非專指常樂我淨的真理實相而言本質自性,亦非指一體宇宙意識而言本質自性。
法的運行:【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起故彼起、此滅故彼滅!】此即有為法法界的運行原則,所謂有這個才會有那個,這個無有,那個自然也無有;所謂這個生起才會有那個生起;這個滅去了,那個自然也不存在了。法的運行並非有個實我在掌控運行,故說自然法則,若有個掌控者,管理者,就非自然。 譬如:樹木有陽光才會有光合作用,故樹葉自然會朝向陽光生長;小樹長在大樹旁,自然會往離開大樹方向生長;下層的樹葉會較寬於上層的樹葉,此類狀況正是自然法則的顯現。
人世間法運行的法則:則依十二緣起,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輪迴苦而循環不已,不知本際。人間的煩惱,乃有無明因,渴愛為緣而生起煩惱,故即使有無明因,也要有欲愛的緣來,緣來境方現,而於此境現中生起煩惱,故每一問題,每一障礙,每一煩惱,除了無明因,必有欲愛執取的緣境現事。是以有因無緣不成果,無因亦無緣生,有因有緣才會有果,此是人間法運行的法則。
五.何謂見法:能如下所述知見,於世間法,緣起法如實體悟者,方為見法:如實見無常生滅法與因緣集滅法、五陰非我者。
若於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空寂不可得,以及於一切法無我,愛盡離欲寂滅,方證涅槃,能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262.347
有根塵二法,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有因),此四無色陰,眼色(六根六塵)(身根是色陰),(四大士夫之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是廣說,知其苦陰變異法,生滅法,非我非我所,所謂捨一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若於此諸法,心隨入住不退轉,於彼所繫著無有我,能如是知,如是見者,是為見法。306.307.…煩惱來自無明渴愛欲貪我執,事物現象六塵之本身並非即為煩惱…見法者常住於法,心常與法相應,常憶念於佛法僧聖戒、在家修行16法。
六.正法修持應注意事:正念正智如實體會什麼是諸法無我的生活.
1.修行有重要的兩大支柱:
○1.是心要能靜的下來…是以雜阿含經有言,修行者要少事、少務、少欲、適食、少眠,攀緣愈少,紛擾煩惱事自愈少。
○2.是行者要能面對我執…要自我承認錯誤是很難的,故在正念正知的禪修中,一定要能誠實正直地面對自我,方能如實觀察到情與欲如何牽扯吾人內心,故於佛法僧聖戒若能不壞淨信,自能以慚愧心如實面對…前行資量道,必備條件。
2. 要過一規律的修行生活,依法次法向,循著學道跡精進修行常親近善知識,聽聞請益法要,內正思惟真實瞭解法要義理,在
初夜、後夜、日間,如實坐禪、經行,修持四念處內觀禪修,覺受諸心相,正念正智,關閉根門,調伏欲貪,消除我結……前行資量道,必備基礎條件。
3.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開放六根於當下所緣,守住正念正知,所緣不與生活脫節,如是如實的內觀身心的變化狀態,故要達
成此一內觀,必須於如實知中培養敏銳的自覺,為正覺正智成就鋪路,於隨時的言語舉止中,隨時能自覺到有無落入與人爭辯的我見煩惱中,或不合己意覺的我見中等等,如是緣於苦集滅道的智慧觀察覺知,生起等自覺智…如實觀察力、如實覺知力、以及專注攝心力的修持訓練。
4.正法的六大特色告訴我們,正法的唯一修持法,就是正念正知的修持法;正念是在專注所緣對象的變化過程中,念住不忘不失可培養定力,培養平和等持的心境,且能培養平等心,不起計較分別的習性,初學者正念常在發現妄想妄念中生起。
正知是在正念過程中,如實去覺知其內容,如身念處第三階,所有身體當下的皮膚下的感覺,以及動態的變化,如起伏擴張縮收,酥麻感,氣微動脈動感,氣流感,起什麼樣情緒,心境平和的覺受,其他覺受等,皆能如實覺知。如是在正念正知,能以平等心,不于所緣起比較分別心,一切的覺受生滅現象,如是如實知如實見,如是正智生起,能知於正念正知隨後有無落入我見,或正見隨起,心境隨之轉化…正念正知力的修練。
5.建立滅苦解脫的四聖諦的無漏思惟,生起緣起法的正見,運轉於生活中,以七覺支來檢驗調整修行的腳步,如是現法體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而於四聖諦增上智慧隨法行…解脫知見。
6.從阿含正法的實修中,可知分兩條路線修行:
一是開放六根於日生活中,修習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處,以如實現觀四聖諦,自體悟緣起,得四不壞淨,見法知法入法隨法得法眼淨證聖果…心常與法相應,常憶念佛法僧戒、在家16法,而終歸能時時保持於正念正知中。另一是修習無量三摩地,四念處內觀禪坐,修佛陀所教導的四禪與安般念的四念處,四念處滿足、七覺支滿足,身心得止息,有覺有觀,無覺無觀,寂止純一,明分想滿足,心明解脫
之路!值得吾人注意的是,佛陀教導的四禪並非一般的四禪定,佛說的四禪是清淨禪,故初禪即須達到離欲惡不善法,其定相非僅心的平靜,而是生起自覺智清淨的寧靜…必修功課。
7.要具足理解37道品的法要義理,37道品它是阿含正法中的心要法門,尤其要培養出五種學法證法的五學力---淨信力、精進力、正念力、正定力、正慧力,這是證聖果的五大實修法要之要素。故成就四不壞淨,四正斷的精進,四念處的內觀,四禪的攝心三昧,四聖諦的現觀與無漏思惟等,乃阿含正法五門必修的功課…慧解脫知見,有五種慧解脫知見乃必修清淨知見,包括三種聖清淨道,聖法印知見清淨,等正覺智的七種修證智慧,四不壞淨的心常與法相應信念,苦集滅道的無漏思惟解脫知見。
(B).心意識:在正念正智的生活中,如實體會心非我的本質!!
一.心指什麼?
1.心意識的心?心法?
a.322經: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具體對象者,此心意識即為心,具有覺知、學習、認識、分析、推論判斷、感覺感受、意志作意、想像作夢等功能者,以精神力為其體性,以注意力為用,它無形無色無實體可見,雖對境法塵,法塵亦形上無形無色,無具體形象可對,它表露於外的心象有情緒與意識型態,但非來自於本身本質,心是體,受是相。
b.35經:若心意識,當善思惟觀察此心,非斷於此心,而是斷此色貪欲,而以自身作證具足。心法即指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等四無色陰。
心法者,受想行識是也。心者一切感官資訊接收,諸行的經驗,印象,記憶,情緒感受,認知形成觀念,連貫成共同的概念,與個人意志的信念,或者是意識型態,思考觀察分析推想判斷覺知認同等皆是心的作用,能起如是這樣作用的就是心行作用,此即心法、名法、相對於色法--當善思惟,常觀察於此心。
二.心的認識:從雜阿含經法義上來認識身與心,佛陀在傳下的正法律中,告訴眾生心有種種的心,然可概分為染淨兩種心:
a.五陰身心的心:此是單純而在相對生活中所運作的心,而表露於色受想行識的五種身行心行的心,此亦是角色扮演的個我,乃生活運作、生存正當所必要的,亦是社會家庭制度所必須具備的。
b.五受陰身心的心: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大塵境,相對應的五陰作用心行,起了欲貪愛樂顧念覆藏,執取五陰為我,計度自我欲望的種種目的,就有了有執,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隨之而來,是一種有愛執著的心,會製造苦的心,然此苦因仍非來自其根本的本質與功能,它本身並無善惡的世間法性,然而它容易受到我執者的欺騙而引起種種種心數,此是心的特異性。
三.心的本質:其相為心象諸念,乃剎那剎那地不斷生滅。(續中篇)....................
聖諦四念處…與四聖諦相應(下篇)…
聖諦四念處…與四聖諦相應(下篇)…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闡釋............
三.受念處---生受之諸因緣.
苦受非自作,非他作,亦非無因而作,苦受是有因有緣而作的,有種種諸因緣能生起諸受,其中主要的有三類,所謂觸因緣、欲因緣、覺因緣等。
(1).觸因緣生受--根塵識和合觸,觸因緣生苦受樂受不苦不受!
1.什麼是壓力狀態:它如何影響心理和生理和行為的改變!
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變化,讓你感受到逼迫性、威脅性、危險性、不確定性、匱乏性、不圓滿性、不公平性、對立性
時,心感知到那種覺受,就是壓力狀態,這就是壓力的覺受。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和合生觸,這個觸當下是直覺的反應,一種心裡直覺的感覺,可能是憎惡感、危險感、威脅感、逼迫感,此即壓力感,它也是一種舊經驗的直覺感知感觸。
2.隨之產生的壓力反應:
a.在壓力狀態下,大腦心智對此威脅性,逼迫性的感覺,產生生理上心理上的反應,它會激發心智上打或跑的反應機制,使身體產生應急的能量,動員這個身體應變,並伴隨著產生情緒的變化,來應對生活上的種種挑戰和刺激。
b.在這生理功能的應變中,它是以借著改變和重建功能的過程進行變化,以維持生理功能的恆定狀態與穩定狀態。
c.所伴隨產生的情緒變化,會隨著所面臨生活環境等種種問題而變化,有所差異,若不得紓解會成情緒障礙!
3.長期的壓力會怎麼樣—壓力沒有獲得適當的緩解和釋放,心理上它使人感到不舒服,這種感覺會帶給我們生起種種不當的,甚至負面的妄想,反促使壓力變得更大,火上加油引起更大的煩躁不安,造成惡性循環,而且這種無法逃避的長期壓力狀態,常會造成許多生理上…消化系統失調、胃口增加、體重上升、免疫系統內分泌失調、骨質流失、容易疲勞、記憶力衰退、明顯的肌肉緊張痠痛、血壓上升、頭痛、易惱怒、焦慮憂鬱、失眠、急躁、壓抑等文明病!
4.壓力的來源、原因:
a.環境因素—老祖先的環境和今日環境有別,氣候溫度的改變,空氣汙染問題,食物農藥汙染問題,噪音問題,擁擠,天災水患問題等造成的環境壓力…相對於柔和安靜的環境、失眠、健康疾病問題。
b.經驗因素—身體面對刺激,產生反應,那種刺激和反應會變成一種經驗,如果這個經驗的感受是不安全的,不愉快的,悲觀的,令人憂愁的,若再度同樣類似的遭遇時,身體自然會產生同樣的壓力反應。消除它,要重新面對它評估它,提起正念正見,獲得新的良好的反應經驗。
c.負面不當的想法-我們想法在思考過程中,同樣也會製造內心刺激,負面的念頭一樣會令人產生壓力;正面的想法,可以讓身心變得寧靜愉快喜悅。
d.身體的病痛、病苦的因素—病痛的感覺,帶給我們壓力苦受,病痛常使人悲觀孤寂沒有安全感,病情因而更加沉重,反使病情拖得更久,故保持平和平靜的心情,對病情的復愈是有幫助的,但疾病常使人心不得安靜。
e.情緒障礙因素—情緒表達在語言中,聲音中和肢體表情中,我們的身體更是直接受到情緒的主宰,它也是人與人溝通的方式,讓對方了解你的情緒狀態,一旦它受到抑制,尤其是一些負面的情緒,那種不平不滿的情緒,無法獲得適當的紓緩發洩掉的話,將轉變為生活中壓力的來源,強迫自己去接受挫折的心情,甚至令自己覺得窩囊委屈的心緒,這種憤怒的情緒被壓抑的結果,它不會消失,反而會變成隱藏的怨恨。我們常因道德教養或恐懼會更加以壓抑,因而形成長期心理疾病的緣由。
f.但對一位修行者,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為什麼那麼容易生氣 那麼容易受環境影響,那麼容易生起不平不滿,覺得別人的語言態度是不尊重你,沒有善待你,你的反應一定是生氣?為什麼你那麼在意別人講的話?為什麼你會有那麼多的挫折與不順意的事?
(2)覺因緣生受─想法觀念心態感覺之改變,亦生起諸受。241經
1.苦受身心與待人處事變化如實觀(精神、心理、心情、生理)。
2.苦受因緣集成的過程─ 觀念心態的改變及其改變之因緣。
(3) 欲因緣生受─苦受的根本原因,我執我見的欲貪:求不得苦,恩愛別離苦得失成敗落差大苦,健康老病苦,對榮耀的執著,
感情的我執,財物的執取,權力渴求的失落等,名利情欲身患等人生六事的強求、執著、愛染的欲求。 58.343.
四.苦受的面面觀:心大苦如實觀種種,如下第四項略說.481經
人生八大苦一樁真實經歷的體驗與離苦的經驗的作證! 他們在生理、心理、精神、意識上將有極劇烈的傷害反應和改變,嚴重者生命能量一直在流失,乃至於數個月內死亡。
1.受之身心變化(三處顯現)如實觀—肢體顏面、語言聲調、心情精神的變化,有心理、生理上的變化癥象可觀察。
2.六入處觸因緣而受集如實觀—受之集諦是觸因緣、欲因緣、覺因緣,觀念心態認知的改變等苦受因緣集成過程。
3.大苦之觸受,落入我及我所有的覺想,執取不放苦受的根本源頭—我執我見的欲貪,與直接面對情感的那一份堅固執著的源頭,生起決心脫離的那一份出要志,作內外受如實觀!
4.止息苦受,味患離修無常觀,如實顯現受滅道跡聖諦—(工作、資產、兒女、相待關係),六明分想與出要想,思惟止滅斷治保持那種世間無可樂的心情;與善知識對生命苦的對話;四念處修習,正念正知,制心一處;綜合投射反射的內外觀,六明分想,正念的專注來回復精神意志的集中,正智的如實知見來平復心情的沮喪抑鬱、灰心絕望!42.476.478
五.略說純大苦受:來自人生大起大落的變化或失落與病殆.
人生八大苦,恁誰都無法躲避的了,此種苦受程度因人而異,基本上以情執的輕重深淺,而反應會有極大的差別,苦
受至心灰意冷,沮喪絕望到心死的有之,苦受的不痛不癢的亦有之,於此如是在生理、心理、精神、意識的反應,將有天差地別的改變現象!
1.苦之種類:生老病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受陰熾盛苦;有苦苦、壞苦、行苦等,在所經歷的事物中感到逼迫性、危險性、威脅性、不滿足性、不可預料性與迷失方向等而生眾苦,亦有身苦、心苦、欲苦、食苦之分。
2.苦之集因:大部分的苦來自情感的傷害,主要原因來自愛欲我執的大起大落,來自偏執不正確的無明觀念。
○1.無明、渴愛及執取、依戀: 284.285.291.292.296.343.
無明的大腦的基本功能運作有三步驟:來自外界的刺激內心的需求,大腦會回應滿足它,在準備回應的過程中,會生起快樂的感覺,回應完成後生起滿足的愉悅!但任何一步驟中出了問題,將會招致生理心理情緒反應的異常;人生的許多問題和挑戰,有執取繫著,生愛憎貪欲,因不正確的觀念,不瞭解事情的本質,因緣生愛欲,無常變異時,不能滿足自我的需求,引起心的焦慮不安,種種惱苦;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喜貪,心使追逐於名色,緣六入處,緣觸受,緣愛取有,業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
○2.情感之傷害、挫折與情緒的認同---崩潰回擊防衛等反應,我們的苦大半來自情感的傷害,而內心反應的傾向和環境刺激的影響,會形塑我們的性格和情緒模式;外界的環境永遠存在著造成煩惱的各種可能,想改變外界,我們的能力所作的有限,但情感的痛苦卻源自我們對外界刺激所作的反應,故自己須對自己的回應負起責任,而不是責怪某人某事,即使傷害確實是來自某人某事,在人的天性裡有股甚強的平衡力與適應力,它是可訓練與培養的,而能有健康正確的回應方式,確實可以減輕我們的痛苦。這正是受念處第四階止息一切心行煩惱,第一道必須思惟學習的課程!
3.苦受之程度與身心的變化--情緒顯現處○1表情○2語言與聲調
○3身體與精神的變化。苦受的程度,傷害的程度,或對壓力反應的程度,與自己對回應環境的方式有關,與自己心情緊縮在自我尊嚴的程度有關,執取愈重,情感的痛苦愈嚴重!而大苦在生理、心理、精神心情上都會有嚴重的改變:精神上不能集中,遇事無法及時反應思惟,甚至連熟悉的事來也會一時不知所措;心情上沮喪低落,甚至到無心的狀態,不思食,不思眠,不思想,不思念,不懂得什麼是笑顏;心理上的感覺如陷入荒漠中,遠離周遭曾經熟悉的環境,不再對它們有感覺,就像它們不曾存在似的;生理上生命的能量一直在流失,直到那股生命覺知力被喚醒,或生命的終點!
4.苦受之處理 :苦受程度可說是完全決定於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處理的關鍵則在自己對苦的集因,有無真實的瞭解存於心,不僅是道理上的瞭解而已,更要有面對苦而離苦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
○1.情結、陰影、自我人格傷害之了解:
瞭解情感傷害形成的過程,它對自我人格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一些不再為人所知,連自己都想忘掉的事境,這些變成陰影或情結的情緒經驗,要如實地去瞭解自我的本質及傷害挫折所造成的傷害模式。
○2.內觀當下經驗之本質與內心的反應:
內觀受念處,從四聖諦直接認清苦因苦集的源頭,認清苦事實的本質,於當下的經驗因緣如實覺察,覺知自己對苦受
的反應和觀念上的錯誤,生起正見,漸次跳脫苦的漩渦。
六.正思惟與正觀…
正思惟是與苦集滅道相應的無漏正思惟;正觀是正念當下的平等慧如實觀,即所謂當下的如實知,如實見,如實則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的負面心理行為,如是正觀方能斷愛欲喜貪而斷苦,心得解脫,超越生老死苦。
○1.平等慧如實觀 (23經)—心無愛憎親疏,只是如實細心觀察呈現的現象,對其形狀、大小、光色、動態、感覺、二元相對屬性等觀察得清清楚楚。
○2.現觀四聖諦 (218.344經)—對一切善惡法、一切行的本質與緣起如實瞭解,集成與滅去的因緣已具直接洞察的能力,心無任何疑惑,於當下的日常行中,捨心住,正念正智地現觀,心能安住於不苦不樂的寧靜, 思惟與現觀四聖諦的受念處:
1.受之如實覺知 ───何謂三受之總說
2.受之集滅觸因緣 59──觸集則受集(六觸身→六受身)
3.諸受之如實知集滅因緣相續道跡─ 三受之個別說(放鬆與接受) (如實觀察 ) (我及我所有見與正見的生起)。
4.諸受之味患離,正見正定的生起─修無常觀,內外受之如實觀六明分想,苦的集滅法處理情緒的要點,在使這個歷程能慢下來,才有機會如實觀照到它,平常我們是意識不到它的,它是如此的細微快速,常在不自覺中就產生了,而內觀禪修就能在專注、覺知、靜心中,有意識地捕捉到它們,捕捉到那些感覺,心的感受與念頭…正念正知.
a.反認同情緒:也就是在跳出情緒感受的核心,如實去覺照整個過程,然後自我暗示用語言承認接受自己是容易生氣的人,或以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的發作,不陷入那個暴怒的火山爆發中…改變注意點。
b.修習坐禪:在打坐中抱著放鬆,接受的心態,培養平等心正念正知面對那些負面的情緒,單純地讓那些事情就在那裡,不評論它,不壓抑它,但不認同它了,哪些與情緒相關的事件被另一種心境取代了,反而會生起一種理解的慈悲的氛圍。
c.在接受苦受存在的事實下,轉化自己:以六明分想的事實性的真體會,不要掙扎,不要對抗這些情緒,使緊縮在其上的心執著暫時鬆弛下來,而在情緒的處理中,更要去學會如何以健康的回應方式來,減少苦受的程度,至滅除永不再更發,出世間的八正道。
○3.七處三觀,集滅味患離 (42經 )—具現觀能力之前的如實觀,當知苦諦、苦集、苦滅、苦集滅道跡,味欲貪,患知無
常故苦,出離煩惱調伏欲貪,斷滅欲貪,超越欲貪。
○4.六明分想 (1034 經) 六闇分想(104.291經)—一切行無常,一切行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離諸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一份有餘即一份欲望罣礙,只有業隨身的死想。
○5.正念正智312.1028—念住於身受心法四念處,其過程、動作、感覺得清清楚楚,是為正念;一切言行舉止皆在明覺下覺知而行,是為正智,內容是什麼清清楚楚是為正知。
七.與四聖諦相應之滅苦之道:(依於四聖諦的智慧觀察自覺知)
與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的滅苦之道,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處心行作為的正確反應處理705.;同時配合修習七覺支—依於三依一向而解脫於苦,於念覺支身念處之精神集中及正念正知之覺察力,擇法覺支的適時調整自己的修持,保持正念正智的精進覺支,捨離諸食想入喜覺支,一切貪憂覺想放下入猗息覺支,身心覺受安定的喜樂入於定覺支,心定得自在能捨能離入捨覺支,如是能滅苦解脫。瞭解重大苦受處理的四階段:
1.墜入痛苦的深淵,如失去摯愛的人,長期獨處修行者陷入孤獨抑鬱內在恐懼的痛苦中,童年受過重大傷害者,它們可能會陷入茫然徒然絕望憂鬱,生命流量流失等情感上的挑戰,在生理心理精神心情產生重大;
2.心神的崩潰:自我人格身份與一向的情感模式,整個崩潰潰散,只剩下強烈的恐慌,常有不好的預感,自己一向熟悉安全的環境失落了,精神無法集中做好事,落入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的疑惑中,或只有哀傷絕望中!
3.情緒的反認同:除了內心生起迫切需要擺脫這種苦的心,自己才會開始進入如何調整自己生活,與改變自己想法的復原過程
,要從痛苦漩渦中跳脫出來,就要在自省中面對痛苦的真相,接納它的存在,坦然開放地瞭解這個痛苦的因緣過程是什麼?源頭在那裡?我們會發現一種來自自我情感的觀念的執著,造成了情感的束縛和傷害!開始面對自己負面的苦情緒,對它產生反認同,去觀照覺知整個因緣集成過程的真相,覺知自我的執著,與欲貪、瞋恚、癡害覺,開始進入轉化自己的階段!
4.轉化的開始:由於自我的潰散,在觀照與思惟修,六明分想的親身體會,逐漸瞭解無明因與渴愛的緣,是罪傀禍首,我執是一種自我的膨脹,看似堅強不可侵,大苦中卻不堪一擊,如此脆弱的建立在情感上,也看到它的虛幻的本質,若此自我開始逐漸鬆脫,一層一層地剝落,以正念正智觀照到,所生起的一切恐懼不安的心情;以完全接納的心情,在正知的當下如實地觀照,在正念的專注下轉移注意的焦點,這些情緒漸漸被轉化了,那種瞭解中逐漸生起一種慈悲的氛圍,一種平等的覺悟在普遍如是動盪不安的世間中生起,在八正道的體悟中再生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
八.綜論四聖諦四念處的集滅法:內觀四念處亦即內觀五陰!
集滅法不同於生滅法,集滅法才能斷煩惱苦,得心清淨安樂住,只觀無常生滅法去除煩惱力道尚嫌不足,蓋未觀得煩惱的原因故,但生滅無常法仍是集滅法的基礎,由緣起法的因緣生滅有無,乃能得知無常生滅法,以及煩惱苦的集起滅去,甚至諸法無我的見法自作證。
a.四聖諦的集諦與滅諦—集諦說明苦受情緒什麼因緣來引起,集聚,生成;滅諦說明苦因苦緣滅則苦滅;隨順緣起,取集則苦集,取滅則苦滅,愛集則取集,愛滅則取滅,如是乃至無明集則行集,無明滅則行滅。 292.
b.根塵識和合觸:觸集是受集,觸滅則受滅;觸集是想集,觸滅則想滅;觸集是行集,觸滅是行滅;色集是愛喜集,色滅是愛喜滅;名色集是識集,名色滅是識滅。 59.
c.於五陰苦樂受之受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於五陰集取愛樂執著,愛緣增長,故生愛取有,憂悲惱苦,於未來世五受陰復生,憂悲惱苦聚—五陰集滅觀。 65.66.67.
d.集滅的現觀與思惟修是有差異的:現觀是在無間等的如實觀察與覺知,於現觀苦集苦滅,正見心境升起,乃至心定心靜;思惟修則透過六明分想,苦集滅道的正思惟,內外觀而得心開意解味患離,但大苦受則需綜合內外觀,思惟修共同對治,其中確實可知的是,集滅法才能滅苦解脫,無常生滅法屬思惟意解修,滅苦力道仍有輔助集滅法之效。
e.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現觀,尤其是受念處情緒感受的現觀,屬動 態的現觀,即要實現於行住坐臥的生活中,也就是在六根開放
的日常生活中,如實知、如實見地在正智中現見滅煩惱,此即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住生活,也是現見法的實修法。☆☆☆
聖諦四念處--四聖諦相應—(上篇)阿含正法實修法要…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79............
聖諦四念處--四聖諦相應—(上篇) 【08】表.............
一. 四念處的基本認識-與四聖諦相應—因緣集滅法.
與四聖諦相應之四念處,其念住身受心法必須與苦集滅道無漏思惟心法相應,此可謂出世間煩惱的四念處,因四聖諦中的集滅法,能如實自覺知煩惱苦的如何集起,亦能懂得如何滅除此一煩惱苦,而在整個煩惱的集滅道跡中,如實顯現八正道的實踐,而斷除愛結,轉去諸結,心得解脫,超越生死輪迴。
1.609經:四念處集四念處沒法…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如是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無所取---觀集滅法斷執取貪戀,顧念的事項隨緣而集滅;心隨所憶念而境現。
2.615經:修四念處自知前後昇降差別…心有外求時心散亂,制令攝其心回,皆如實知,若於身身觀念住,昏沈心法懈怠,攝心不回,當起淨信(勝念理解四不壞淨),擇取於淨相已,起淨信心,其心隨喜生喜悅,喜悅身心安樂,受身樂其心安定,如是攝令外散之心休息,至於三禪無覺無觀,捨念樂住如實知,受心法念住亦復如是--配合七覺支修攝散亂心。
3.住正念正智修四念處:正信出家,出家學道,捨諸親里覺,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聖賢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六根起正法律,如是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動靜,住正念正智,斷離淨除五蓋,修習四念處--如何修習四念處的前行端正法。 622~624
4.616經:修四念處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攀緣…於身身觀住,
不能善攝其心,又不得內心寂靜,亦不得勝妙正念正知,則不能斷上諸煩惱,亦復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若能善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則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真實樂住…第一禪乃至第四禪淨念一心,善攝一切心法。
5.639經:當以四念處為法洲為法依,以四念處為自洲以自依,不異洲不異依;於世尊成等正覺所說法,為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並不隨著舍利弗,佛陀涅槃入滅而消失於世間。-638.
6.正觀五陰:如實正觀色受想行識五陰之本質.
a.正觀五陰之無常、生滅法、變異法。
b.正觀五陰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有我則能欲令如是不如是
c.現觀五陰之苦集滅道。31.32.42
d.七處善觀五陰之事集滅道味患離。41.42
e.於苦樂受之受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於五陰集取愛樂執著,愛緣增長,故生愛取有,憂悲惱苦。65.—五陰集滅觀
f.於五陰之陰集滅道味患離不如實知而染著愛樂,於未來世五受陰復生,是為五陰集五陰滅。66—五陰的集滅觀
g.於五陰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染著愛樂而生愛取有,乃至憂悲惱苦聚,如實知則憂悲惱苦聚滅。67—五陰集滅觀
7.正觀六入處:如實正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處之本質。
a.正觀六根六識六觸受無常、生滅法、磨滅法。188.195
b.真實正觀六入處若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好醜、粗細、遠近非我非我所、不相在。198.199
c.六入處根塵識和合生觸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如實觀無常、無我…有我則能欲令如是就如是。201.202.203
d.十二緣起之六觸入處的七處善觀與非我非我所。209
e.十二緣起之六入處的苦集滅道。353.352.344
f.六入處根塵識和合生觸受,眼滅則色想離,意滅則法想離; 與此諸受集滅味患離如實知,不種貪欲身觸。211.213
g.六入處根塵識和合生觸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皆無常、有為、心緣生214.213;與此諸受之受集滅道味患離如實知。213.214.476.478.
二. 聖諦四念處…現觀四聖諦,當先經四聖諦思惟修純熟階段.
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處,乃於正念正知的現見中,如實現觀四聖諦,令正見生起,邪見滅除,破除五陰身心是我、我的錯誤思惟認知,甚至斷除語業命渴愛的束縛,力行實踐八正道的心定祥和;開放六根現觀中,如實知苦受生起,則實已經由集諦而起諸受,而苦集滅道仍為現觀或思惟修的次第,而於現觀集諦仍以觸.欲.覺因緣為記。31.42.481.609.
1.聖諦身念處:
目的乃在破除身是我是我所的錯誤認知,及對身體的執著欲貪,如實知此身是四大地水火風所和合組成,並無有一個
永遠不變的我存在;於身念處修習中,如實體會無常故苦;於欲貪求不得體會集諦;於五蓋漸減,妄念漸少,體會滅諦;於集滅道跡如實顯現八正道…並可由開放六根來禪修四念處, 特別是由此進入受念處的修學。如色之陰集滅道味患離滅道跡如實知。31.42.59.65.68.
第一階:於身因緣生起煩惱憂苦如實知…如老病苦,執著色相 苦,四食傷身苦。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不如實知,此身是四大組合亦不如實知,可由是體會無常故苦的苦諦;又不如實知諸受之集滅,如是於色身因緣生起煩惱苦.
第二階:苦因、緣生則苦集:食集即身集,色愛喜即色集,又身觸受之集滅不如實知,色身因緣事生愛樂欲貪而有生老病死苦集,如是身苦病痛生,如是體會色集聖諦!
第三階:苦集因緣滅則苦滅:食滅即身滅,愛喜滅是色滅,五陰苦空無我如實知,身觸受集滅而生老病死苦集滅,是為滅諦;四大組合如實知,離諸食想與欲貪因緣則苦滅,正見生起,現觀於色不生愛欲貪則色滅。
第四階:色滅道跡聖諦:色身苦集、苦滅道跡如實見如實知,味患離四正斷思惟修,正見生起,邪見消除,正念心靜,正定身行調和,八正道滅道跡如實顯現。破除身見結者,須進一步開放六根,內觀六根所引發的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徹底消除對色身的欲貪執著與死亡怖畏!
2.聖諦受念處:
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別,指情緒感受之內觀,三受各有其集滅因緣,如觸因緣、覺因緣、欲因緣等;又根對塵,根塵識和合生觸,觸集是受集,落入自我主觀的想,生起合 意不合意的覺,即引起此三受,如實觀察五陰三受皆是因緣生滅法,苦空無常無我的本質,於此六受身,受之集滅、味患離、滅道跡如實知… 343.352.476.478.609.65.68.如實現觀中不必再經思惟修,此意謂著已經四聖諦思惟修純熟階段。
第一階:諸受(苦受)生起如實知(含情緒精神心理變化):如是生起種種情緒感受之變化如實知,如何是苦受要如實知,如壓力感、病痛苦、不服不滿覺、不合己意覺、不滿足覺、或失落、挫折失敗、被傷害、沮喪、鬱悶、煩躁、憂傷、不可意、顧念不止等覺受。
第二階:觸集是受集:是觸因緣,是覺因緣,是欲因緣生諸受如實知,如六觸受因緣生起愛憎執著之我見,緣愛取有而煩惱起,隨集法覺知受之心行,此現觀受之集諦。覺因緣為觀念心態的改變而生苦受煩惱之因緣。欲因緣為五欲之誘而生起苦受煩惱之因緣。609.481.343
第三階:苦受(樂受)集滅因緣如實知:如實知我見、我所有見生起,乃是苦受相續不斷的原因,斷除苦因緣與我見則苦及苦集滅,乃即時觀照到不合己意覺(我見)的褪去,正見生起,邪見消除,心境乃一轉,恢復如常,苦受漸滅,欲貪漸除,此受之滅,止息一切心行諸受,隨於滅法因緣現觀受之滅諦。
第四階:八聖道如實顯現:六明分想及味患離屬思惟修,當愛樂欲貪滅,正見生起,邪見消除,正念心相應,正智味患離,正定心平靜,受集滅道跡如實知,八正道道跡聖諦如實顯現,現觀苦滅道跡聖諦亦如是…隨集滅法現觀受之集滅道跡,受滅道跡諦如實體會。
3.聖諦心念處:
指如實正觀四識陰的起心動念的種種念頭,與種種的心境,特別是會生起煩惱苦的貪瞋散亂的念頭,漸捨離心是我的錯誤認知,如實知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之本質,想陰亦是因緣集滅法,於此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心想之集滅味患離與滅道跡如實知,正念護心,正定一心…觸而起心作意動念生識攀緣。
第一階:如實覺知欲貪等的心境覺想生不生起否:如實覺知引起惱苦煩躁的種種心念覺想,如實覺知八風所動搖的貪瞋癡的心行,八苦種種念想覺想,以及種種心境。
第二階:觸集是想集,名色集是心識集:如實知其因色身情緒或情事之苦集因緣,如實瞭解大腦本能恐懼與滿足欲望的反射因緣,以及為八風邪見所動搖生起的苦集因緣…現觀於念想中生起愛憎執著的心集,緣愛取有的想集因緣;現觀心集乃如實體會感受,是現見法。
第三階:觸滅是想滅,名色滅是心識滅:於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如實知,諸受之集滅緣起如實知,正見生起,邪見消除,滅除大腦本能恐懼與欲望反射的因緣,以及八風愛欲執著引起煩惱的想集因緣,心與善法相應,隨滅法現觀此貪恚害想等,以及那個注視著名色的我見消除,令正見心生起,心識不再攀緣四取陰的想滅聖諦。
第四階:如實知名色集滅道跡之八正道聖諦:離欲覺、無恚覺想、不害覺想,正念正智,正見緣起真理,護心正念,起心動念清淨祥和,調伏世間欲貪,破除從前心是我的錯誤認知,如是隨觀中完成出世間的正念正定,心識不再易受引誘,心想不再落入邪見…隨集滅法現觀心想之集滅,正見生起,味患離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4.聖諦法念處:
六入處所執取法,四念處結所繫法,以及由五蓋惡法的如何集起滅去,如實內外觀察中,隨順無常觀,生滅觀、集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於一切法行中,只見緣起,不復見我,隨順中道行;於十二緣起法如實知,法之集、法之滅、法滅道跡如實知;而於四念處法,行事諸法之集滅,味患離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自緣起法中體證四法印(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見法入法得法隨法! 五陰六入處身心諸行,五蓋七覺支行,甚至禪觀行,不經意識的直覺行,俱是無常無我要如實知,諸法因緣生因緣滅
要如實知。如實觀六入處生內結、五蓋、七覺支,觀無常由有而無,前後際差別,覺知生滅無常不可預料之逼迫性,生惱苦相,由苦相知諸法非自作非他作,乃因緣關係而有,故知無我相,此正觀五陰之法,蓋一切行即一切法。319.320.321
第一階:於六入處一切法,有無生起內結、五蓋惡法要如實知:逢緣歷事,如實感受到無常故苦的煩惱情事生起,如是覺知到我見欲貪生起所引起的憂悲惱苦,如是體會到苦聖諦…於諸法如實現觀,只見緣起緣滅正法,不見有我,此為現見法之目標,初學者仍時於諸法見煩惱有法。
第二階:憶念集是法集,無明集是漏集,諸法緣緣相依相生:逢緣歷事如教育子女等,生起不合己意覺,落入我見,生起種種欲惡不善法,如是體會苦集聖諦。又觀諸法緣起,法之集是十二緣支法集,如生集是老死集。352…隨集法現觀於諸法(行事)生起煩惱的源頭集因緣。
第三階:憶念滅是法滅,無明滅是漏滅,如實知五陰非我本質:如實知觸受之味患離,覺知善法令生長,惡法令斷,在情理法兼顧下,一切我見心行不再生起,滅除源頭的集因緣,遠離惡不善法的傷害,如是隨滅法現觀於諸法行事之苦滅聖諦…無明滅乃至憂悲惱苦滅之還滅法。
第四階:法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於諸法行事中,如實見法之緣集緣滅道跡,不見有我,平等捨心住,成就出世間的正念正智正定正覺的如實法,獲得四聖諦的解脫智慧…於五蓋諸欲悪不善法,隨集法滅法現觀諸法,生起善法,法滅道跡聖諦之八聖道如實顯現。
三.受念處---生受之諸因緣.(續下篇)…
安那般那四念處…阿含正法實修法要闡釋…
雜阿含經的實修法要基礎篇…阿含正法法要闡釋 P73
四念處-----安那般那【07】表
一.四念處內觀禪修可分兩種方式:一種是與四聖諦相應的四念處;一種安那般那的四念處。本講表以安那般那念修習四念住為論,四念處乃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等四個念處,每個念住各分四個階段修習次第,故共十六階次修習。98. 803. 622.
A.什麼是四念處?607.608.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是為四念處,所謂身身觀念住,受受觀念住,心心觀念住,法法觀念住等,四念處是如實法、甘露法,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什麼是念—念是念頭,念頭是心神注意力集中處的念頭,包括思、想、覺、知的動念,念住即指心神注意力集中在某處之意,四念住即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某處,在某種情緒為所緣,在某種念頭的生起,在六入處起的一切法,而五根五力中的念根即是修習四念處,以如實瞭解主要的四類念頭,如何產生我執、法執等之想法、感受、信念而引起煩惱,與善學惱苦之止息,終而如實體證佛陀所說的四法印!
B.四念處的基本認識:
1.801經:修習安那般那念,有五法多所饒益:一者住於淨戒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二者少欲少事少務;三者是飲食知量,多少適中,不為飲食起欲求想,續命而已;四者是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觀察,五者是空閑林中靜處,離諸憒鬧等多所助益四念處之修習。
2.803經:修習安那般那,能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要善護其身,守護根門,善繫心住,端身正坐,繫念面前,離欲清淨,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念於內外息,繫念善學---16階入息出息善學。 807.810.
3.810經:多修習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處滿足,令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樂覺分、定覺分滿足,貪憂滅得平等捨,是為修身受心法四念處滿足七覺分,而明、解脫滿足。813.
4.617經:修習四念處當善攝其心,善守持自境界,離五欲他境界,而不攀緣遊蕩於一切外境相。
5.623經:修四念處當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根塵心法,住四念處。622經:正念正智修習四念處—云何是正念?云何是正智?
6.624經:修習四念處當先淨其戒,直其見,超越諸魔,具足三
業,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身觀念住,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先修端正法為基礎.625.628
7.625~635經:修習四念處,能得上進安穩涅槃而方便求627;能令行者不退轉,令不淨眾生而得清淨,未渡彼岸眾生得渡彼岸,得阿羅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習四念住的大利益。
8.638.639經:當以四念處為法洲為法依,以四念處為自洲以自依,不異洲不異依。於世尊成等正覺所說法,為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等,並不隨著舍利弗、佛陀涅槃而入滅,消失於世間…阿含正法繼續傳承人世間。
9.815經:修習安那般那念,能斷諸覺想,能得大果利,能入初禪乃至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禪、三三昧、無諍三昧,乃至證四果,得無上等正覺。804.814.
C.安般念的四念處:安那為入息意,般那為出息意,入出含生滅意.
上坐準備:調身端身正坐,調心平靜放鬆,調息自然順暢—身心放鬆,入靜,注意力及精神集中在鼻孔端。
○1.身念住…呼吸的特性及身體四大的18種身行.
主要在培養專注力,正念正知,如實覺察力,以及經由四大十二行相如實瞭解色身非是我、我的認知;平常則正思惟三昧味患離對身體的執著與欲貪,於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正智,消除降服五蓋、五欲的煩惱。
1.如實覺知入出息善學---專注呼吸在鼻孔端出入覺,如實知出息、入息,清清楚楚,斷除五蓋妄想妄念,入初階定。
2.如實覺知入出息長、短---有兩種方式皆在培養入息出息的正念過程,正知的覺察力!所緣是移動的,由鼻孔至腹部上下過程,以及此一過程息出息入的感覺之如實覺知。
3.如實覺知一切身行入出息善學--覺知氣遍滿全身,氣與身體的關係,如實覺察到全身皮膚內氣的顫動、振動、脈動、推動、氣動與擴張支撐、收縮鬆弛,以及18種身行…推動支持冷熱黏濕流動輕重軟硬粗細痛癢麻痺緊鬆等。
4.如實覺知一切身行止息入出息善學—實覺知一切身行止息,靜心式完全呼吸,出入息漸趨微細緩慢輕鬆,身心輕鬆柔軟喜悅平靜,或入八觸十功德初禪,或氣動或見光喜樂覺分!
○2.受念住…呼吸與情緒感受的關係.特性.
主要在自覺知情緒感受的心行變化,如實瞭解我執我見如何影響情感,以達到情緒平靜和諧的管理;亦可於此受念處入二禪,定生喜樂,在心行對喜樂的執取變化如實觀察,如是以平靜、喜樂或其他情緒感受為所緣的如實觀察覺知。
1.覺知喜…身心輕柔明靜生起喜禪支,如同離欲生喜樂,定生喜樂。如實覺知心境放鬆平靜、平和,如是以生起的情緒三受為所緣而如實自覺察覺知,喜是一種滿足興奮的歡喜!
2.覺知樂…興奮的心波動逐漸和緩,身心覺受輕安舒暢,心曠神怡,如實生起樂禪支而自覺知;觀心入欲定之祥和舒暢心境,若於緣起法則了知此受之觸因緣。
3.覺知一切心行入出息善學…覺知情緒如何引起我想我執的貪瞋癡等的心行反應;如實覺知不合己意、不可意、不服不滿、失敗失落、…等種種心行,如實覺知到為八風所動搖引起的一切心行。
4.止息一切心行入出息善學…隨順無常觀,味患離的正思惟,止息情緒感受的心行波動,如實正觀覺知於諸受不起欲貪執著,心情恢復平靜,如是平和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3.心念住…呼吸與心境、大腦的關係.特性.如實覺察貪瞋癡等各種起心動念心境,越來越少,甚至能自覺知到寧靜的心境,起心動念與其因緣清清楚楚,止息貪瞋心行,正見生起,正念正智,捨心生,如是於覺知心喜入三禪,苦樂憂喜息,於心正定解脫入四禪淨念一心!
1.覺知心…覺知種種心境,起心動念的覺想念,及覺想諸心相的輾轉變化;如實自覺察起什麼心動什麼念,起覺照作用。
2.覺知心喜…如實覺知貪瞋心念的生起消散,以及時能如實覺知心清淨明覺舒暢,法喜自然流露,心越來越安穩不散亂!
如是喜悅來自漸漸覺知到心無常苦空無我,清淨的本質,生起平靜清明的喜悅,屬於欲惡不善的我執已漸為淡薄捨離.
3.覺知心定…心清淨明覺,心安定穩固,能攝心自護,不為五欲苦樂所動搖,貪瞋愛念日少如無,如入三禪離憂喜,住正
念正智,心安樂住!
4.覺知心解脫入出息善學…已捨離欲界貪瞋愛憎,破貪瞋癡我執得心解脫,如入四禪,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心得解脫,我執也許會轉為對清淨靜謐清明境界的執著。
○4.法念住…呼吸與諸法諸行、自然宇宙的關係.特性.
由六入處觀一切身受心行的生滅無常,與集滅因緣的隨法行,破除法中有我的錯誤觀念;正觀五陰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正念正智,見法隨法行,生明解脫,於諸法諸行中,只見緣起緣滅,不復見我,於法隨順中道行,並如實體證四法印!
1.觀無常…觀察由五蘊六入處運轉所生一切法,五蓋諸行集滅,無常空無我,不堅實不牢固,如入於空心三眛;見一切法因緣集滅,生滅無常無我,故能生起厭離觀,心常樂清淨解脫。
2.觀斷…斷諸色聲香味觸法相,如入於無相心三眛,隨順無常觀無我觀,住生滅觀離欲觀,能斷欲貪執著於六塵相,入斷解脫界,如實觀察思惟,正念正智,味患離而離執著斷欲貪的如實過程,清楚覺照其心境。
3.觀無欲…如實斷除三界色法,無色法貪瞋癡諸相,如入無所有三眛,入於無欲解脫界,斷除欲愛、色愛、無色愛等一切愛欲,如實觀察無欲,清明、自在的心境,已斷意思食。
4.觀滅善學…生矣滅去,其法亦滅,是為滅觀;無明滅則一切行滅,捨離一切有餘,捨一切法的執著,是為捨觀,此是識食已斷,名色滅,一切受想行識滅盡,入滅解脫界,如入滅盡定,無諍三眛,身心止息,寂靜純一,生明解脫。
D.受念處之心行感受…念想意行、覺想、覺受、覺知、印象記憶.如實能覺知你的情緒感受固然重要,但學會與培養你能健康地處理情緒的能力,在受念處修止息一切心行時更為重要。
1.覺知喜:滿足心喜高興,妄想妄念減少,心靜息柔身鬆,具奮性、滿足性(成就性)、粗糙性,心波動甚大--有所得生喜!
所觸境:如在風大氣動,或觸功德如實展現,正念正知之滿足成就,心生喜悅,或來自物質欲望之滿足亦然 ;亦當如是體會有所失落時,如實體會人生八苦的種種苦受情緒。
2.覺知樂:喜的心波動逐漸緩和下來,轉入心平氣和,鬆柔定靜,舒適輕快(身心),身心柔和輕安輕盈的覺受。803、810
;亦當如實體會心灰意冷,絕望沮喪的苦受心理,其因緣生苦受來自何處如實知。
3.覺知一切心行,出息入息善學:受、想、行、根塵識和合生觸,觸集是受集、是想集、是行集,觸是直覺反應的感覺,有直接如實的感受,如壓力感、危險感、好惡感;喜歡不喜歡則有苦受樂受等三受,由此又起種種想、欲、覺、熱求等心行,此處喜樂情緒又會引起什麼心理心態嗎?為何引起此心理呢?用心觀察,細心思惟,在此開發直觀情緒的能力與智慧,但你必須先瞭解心是基於怎樣先天自然的機制而運作 ,反射等…各因觸因緣、欲因緣、覺因緣而發起。
4.覺知一切心行息,出入息善學:第一個息是止息、休息義,首先從正思惟、正見培養情緒處理的能力開始,我們苦受的程度跟自己如何回應情緒刺激的方式有很直接的關係,什麼樣的方式回應,方能止息一切負面的心行呢?令你的心來到真正的寧靜…攝心專注、味患離、現觀現證、正念正智。
E.安般四念處修習注意事項:
1.安般四念處須配合七覺支修習之,尤其是擇法覺支的運用如810經所述:念覺滿足已,於法分別選擇思量修擇法覺分,得精勤方便修精進覺分,得精進心歡喜修喜覺分,得身心猗息修輕安覺分,得三昧一心修定覺支,貪憂則滅,得平等捨修捨覺分,捨覺分滿足,是名修四念處滿足七覺分,如是明解脫滿足,是為法法相類,法法相潤,一法為增上,一法為門,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2.身念處對身體的認識:此身的病痛傷痛會引起心的苦惱,此身的快感會引起心的歡樂喜悅,此身來自父母胎生,此身的形貌表相,在二元價值觀下成為親子關係衝突的因素之一。
此身是四大因緣組合生成,它是無常無我心因緣生的實義,是修習四念住者所必須如實體會的,要瞭解此身就是我,乃是一種錯覺!
身念處內觀修習培養三要素:○1.自始自終正念正知的運用‧○2.培養攝心專注的能力‧○3.訓練正念觀察其過程,如實正知的覺察力愈來愈純熟,要能愈微細愈深廣,呼吸也越來越輕鬆自然,該覺知到的就會覺知到。
3.受念處對情緒起伏的認識:人類的情緒感受,影響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情與欲是人世間與生帶來的兩條無明習性的綁繩,它受自我目的之偏見所主宰,它又會去影響觀念信念的如何形成,而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反應,又會回頭影響改變情緒感受的反應,故修習者當知如何於六觸要生六受的當下,學習保持正念正知的重要,並要瞭解根塵識觸受無常、非我的事實,在此一階段的修習中,心行的貪瞋念實已可諦觀自覺到,也要了知身受與心受之別。
4.心念處對此心的認識:在可自覺種種念起後的煩惱心,又能時覺知到心的清淨寧靜喜悅,會更加了知此心如何在情、欲我執間拉扯,如何在正智平等慧下覺醒覺悟,真正瞭解此心非我非我所,才有機會破除我執我見的習性。
5.法念處由六入處生起一切法,正觀五陰,瞭解五陰是不可切割的,心受身念處皆是法念處,故法念處亦是由開放六根來如實觀察是否生起內結?在配合七覺支的如實運作,完成各階段的目標而進入整體的現觀,所謂六根開放的日常生活中
,緣起法的因緣法流一直就在吾人身心內外流轉不息,它們就是修行者的下手處;法念處修行會來到如實體證四法印。
6.安那般那念的修持屬於靜態坐禪的方式多,故可配合四禪定,或十種禪定三昧修持,於身受心法中,觀察一切身行與心行,修習四念處重要的是以端正法作基礎,有端正法才有正直誠實的心,才能如實保持在正念正知中,才能如實地自覺知到自己的貪瞋癡,才能自覺知到情欲的我執,方能感受到業有的那股習性縴絆,那股驅使你的心乖乖就範的力量,否則我執的偏見會逃避面對自己的貪瞋癡,所謂如實觀變成空談!
7.安那般那意為入出息、風息、身行生滅、呼吸是也!修習四念處就是如實正觀五陰,而五陰的輾轉運作在剎那間,五陰是不可分割的,分成身受心法四個念處,每個念處又分成四個階段,一者可配合苦集滅道的分別思惟觀察,一者乃為了初學由淺入深的方便而施設。
F.安般念四念處與十種禪定三昧…靜態坐禪的持續修持方式:
1.欲界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虛空定、識無邊定、 無所有定、非非想定、滅盡定…住於四念處而修之。
2.欲界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三昧、無相三昧、 無所有三昧、空無我無諍三昧…住於五陰六觸受而修之.
3.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不生,根性離而不作, 入於覺所覺,離於覺所覺,入空所空,離空所空滅,能生滅法滅,無生寂滅現前…心神內注動靜境根覺空生寂。
4.以呼吸為所緣,微細、緩慢、輕鬆、出神而入三摩地,內在心識境相諸種變化,如實瞭解乃一心三昧力所變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