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聖法印知見清淨與四種清淨解脫(1)…雜阿含經實修法要

◎ 聖法印知見清淨與四種清淨解脫(1)…fb阿含正法印社團'…… ㈠一.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等四種清淨:: 在佛陀教導的所知所見中,以戒定慧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 以一乘道淨眾生,清淨超出,現法離越憂悲惱苦,宿業漸吐,不必 等待時節,能得現正法、如實法、真如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 覺生自覺智;復說四種清淨攝受行持,精進方便,清淨超出,能得 所謂的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等。。。 以戒淨斷得戒清淨,所謂住於淨戒,受持學戒,令戒身滿足,隨 順常執持,於諸心身法常能攝受,有足夠能力攝受行持,不以惡小 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以安忍為戒德,宿業漸吐,四威儀具足,淨戒具足,於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真如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是為以戒淨斷煩惱苦的戒清淨。。。 以心淨斷得心清淨,於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修習三昧正受, 由有覺有觀,喜樂一心,乃至於離憂息苦,喜樂捨,淨念一心,令定身滿足,隨順常受持,以清淨為定德,有足夠的攝心能力,令身心不染,脫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是為以心淨斷得心清淨。。。 以見淨斷得見清淨,常聽聞阿含正法,入如實觀,正智思惟觀察, 甚至為人廣說,常憶念佛法僧聖戒,信於正法,心生隨喜,歡喜,得入於法;復有三昧正受,於苦集滅道四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得現正法,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如是等從他聽聞正法,起正思惟,是為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如是令慧身滿足,隨順常攝受執持,精進方便,斷除邪見,離熾然,新業不造,宿業漸斷,清淨超出,是為以見淨斷煩惱,能得見清淨。 以解脫淨斷得解脫清淨,於離欲、離恚、遠離塵垢、愛染盡、諸 取著、心不忘失正念等六解脫,得貪心無欲解脫,恚心無欲解脫,癡心無欲解脫,令解脫身滿足,隨順智慧常攝受,貪瞋癡滅盡方為真實解脫,是為以解脫淨斷諸貪瞋癡煩惱,得解脫清淨。。。 ㈡二.聖法印知見清淨:: 世尊教誡未得空知見者,說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思惟三昧者,無有是理,若能先得空知見者,則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正思惟三昧,於五陰、六入處、我及我所等如實知其空;於六塵外境相如實知其無所執取;於貪瞋癡求如實知其無所有;復正思惟觀察我及我所從何而生,思惟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是無常生滅法、斷知法,如是正思惟觀察,能得聖法印知見清淨::: Ⅰ. 空知見:善觀五陰、五受陰,是無常、磨滅、離欲法,如實正觀 善觀五陰是無常、磨滅、不堅固、變異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 為空。。。 1.五陰心行的運行的認識:: 吾人當面對生活某事件,有了接觸的經驗與印象的感覺,經學 習認識,認知瞭解的過程,形成對事物的想法觀念,這些觀念形 成社會共同認知的觀念,或個人對事物整體的一種瞭解,稱之為 概念;當對其信任不疑時,稱之為信念,作為吾人意志推動身口 意三行的動機動力;又行為反映出的結果,又形成另一次的印象 與經驗感受,新的認知與印象將修正為新的觀念,或更加確定舊 有的觀念,如是般正確與否的觀念,將直接影響身口意的行為, 因你的心識世界怎麼想,它就會反映投射到現象界來!!! 2.五受陰乃於五陰計我有我,如是於色受想行識,見是我,我所,此因無明故不善分別,是以不離我所,入於六根攀緣外境而生六觸,無明接觸所接觸的,而自說有說無,自說非有非無,自說我勝、我劣、我相似、我知、我見等種種計我;若能於無明離欲而離我所,則於五陰不計我有我,則能生起厭離,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是為離欲清淨。。。 3.於善觀五受陰要有五種如實知:何謂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等五種之本義集滅道味患離皆如實知;例如,受有六受身(六根六觸而生六受),觸集是受集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實知,緣此六受因緣生喜樂是為受味如實知,若受是無常苦變異法是為受起患之因,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不生欲貪,如是受離如實知;如實善觀五陰,則能於五受陰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清淨解脫。。。 4.五受陰是無常生滅法,乃本於宿業所作所行所思所願而生,生已終盡而滅;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起世間無之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起世間有之見,能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中道法,故知五陰是無常有為行,從緣起而生,是生起禍患之因,是法終滅之法,是五受陰根本斷知法,由無常想正思惟至無我想是離欲清淨法。。。 Ⅱ.無相知見:得空知見的觀察後,再入思惟三昧,如實正智觀察,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一切外境相,如實知其無常生滅與因緣集滅而無可執取,如是斷一切外境相,是為無相思惟三昧。。。 1.六入處入五陰的認識:: 一切法在五陰六入處生起,正是清淨梵行六常行的下手處,亦 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生起處,也是 六愛身、六顧念、六覆藏的生起處,真正是眼前當下修行處。 於六入處,因注意力的選擇,六識身之某身或數身作型態(形 體相、聲音、氣味、味道、膚觸、法塵)的辨認,六觸的感受 中,起即時的心裡感覺,是為起心作意、覺受、現相動念,如 是諸根成長而向外攀緣,往來身口意諸行。 六入處入五陰的兩大路徑:心體有心之用為精神性或精氣神, 是為心性;有心之相用為注意力,乃精神的集中義,正是起心動 念前,在純然的注意力的選擇則啟動我的生起,與型態辨認(色 塵)時,能覺受轉相動念,如是而分情緒流與意識流兩路分進反 應,以及大腦各綜合區知覺系統的綜合反應! 由是六根對六塵生六識(見聞嗅嚐觸識),根塵識和合觸生起, 於觸因緣而生苦受、樂受與無感受等覺受反應。如是感受常引起自我目的偏見的想法,生起「欲令如是與不欲令如是」挫折的情緒變化,而被誤認為是自心的種種變化,而有了五陰是我計我的執取以及六塵外境相是我所的認知,因而生起貪瞋癡愛取有的心念與思量,如是五陰的認知將作為下次身口意行為反應的新思惟準則。。。 2.十二緣起六入處的苦集滅道跡::(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