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聖法印清淨知見與四種清淨解脫(2)續…

聖法印清淨知見與四種清淨解脫(2)…阿含正法印社團facebook… ◎二.聖法印知見清淨: 世尊教誡未得空知見者,說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思惟三昧者,無有是理,若能先得空知見者,則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正思惟三昧,於五陰、六入處、我及我所等如實知其空;於六塵外境相如實知其無所執取;於貪瞋癡求如實知其無所有;復正思惟觀察我及我所從何而生,思惟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是無常生滅法、斷知法,如是正思惟觀察,能得聖法印知見清淨: ◎Ⅰ. 空知見:善觀五陰、五受陰,是無常、磨滅、離欲法,如實正觀 善觀五陰是無常、磨滅、不堅固、變異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 為空。 ◎1.五陰心行的運行的認識: 吾人當面對生活某事件,有了接觸的經驗與印象的感覺,經學 習認識,認知瞭解的過程,形成對事物的想法觀念,這些觀念形 成社會共同認知的觀念,或個人對事物整體的一種瞭解,稱之為 概念;當對其信任不疑時,稱之為信念,作為吾人意志推動身口 意三行的動機動力;又行為反映出的結果,又形成另一次的印象 與經驗感受,新的認知與印象將修正為新的觀念,或更加確定舊 有的觀念,如是般正確與否的觀念,將直接影響身口意的行為, 因你的心識世界怎麼想,它就會反映投射到現象界來! ◎ 2.五受陰乃於五陰計我有我,如是於色受想行識,見是我,我所,此因無明故不善分別,是以不離我所,入於六根攀緣外境而生六觸,無明接觸所接觸的,而自說有說無,自說非有非無,自說我勝、我劣、我相似、我知、我見等種種計我;若能於無明離欲而離我所,則於五陰不計我有我,則能生起厭離,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是為離欲清淨。 ◎ 3.於善觀五受陰要有五種如實知:何謂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等五種之本義集滅道味患離皆如實知;例如,受有六受身(六根六觸而生六受),觸集是受集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實知,緣此六受因緣生喜樂是為受味如實知,若受是無常苦變異法是為受起患之因,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不生欲貪,如是受離如實知;如實善觀五陰,則能於五受陰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清淨解脫。 ◎ 4.五受陰是無常生滅法,乃本於宿業所作所行所思所願而生,生已終盡而滅;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起世間無之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起世間有之見,能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中道法,故知五陰是無常有為行,從緣起而生,是生起禍患之因,是法終滅之法,是五受陰根本斷知法,由無常想正思惟至無我想是離欲清淨法。 ◎ Ⅱ.無相知見:得空知見的觀察後,再入思惟三昧,如實正智觀察, 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一切外境相,如實知其無常生滅與因緣集滅而無可執取,如是斷一切外境相,是為無相思惟三昧。 ◎ 1.六入處入五陰的認識: ○ 一切法在五陰六入處生起,正是清淨梵行六常行的下手處,亦 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的生起處,也是 六愛身、六顧念、六覆藏的生起處,真正是眼前當下修行處。 ○於六入處,因注意力的選擇,六識身之某身或數身作型態(形 體相、聲音、氣味、味道、膚觸、法塵)的辨認,六觸的感受 中,起即時的心裡感覺,是為起心作意、覺受、現相動念,如 是諸根成長而向外攀緣,往來身口意諸行。 ○ 六入處入五陰的兩大路徑:心體有心之用為精神性或精氣神, 是為心性;有心之相用為注意力,乃精神的集中義,正是起心動 念前,在純然的注意力的選擇則啟動我的生起,與型態辨認(色 塵)時,能覺受轉相動念,如是而分情緒流與意識流兩路分進反 應,以及大腦各綜合區知覺系統的綜合反應! ○由是六根對六塵生六識(見聞嗅嚐觸識),根塵識和合觸生起, 於觸因緣而生苦受、樂受與無感受等覺受反應。如是感受常引起自我目的偏見的想法,生起「欲令如是與不欲令如是」挫折的情緒變化,而被誤認為是自心的種種變化,而有了五陰是我計我的執取以及六塵外境相是我所的認知,因而生起貪瞋癡愛取有的心念與思量,如是五陰的認知將作為下次身口意行為反應的新思惟準則。 ◎ 2.十二緣起六入處的苦集滅道跡: ○ 緣眼、色而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生感受,緣受生愛憎, 緣愛生執取,緣取生業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聚集,是名苦集道跡。 緣眼、色而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滅、 憂悲惱苦滅,是名苦滅道跡。 ○是以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相,其集滅味患離當如實知,不再染著、愛樂、顧念、喜貪而長養五受陰,如實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若不如實知,則於觸受會種下貪欲習性,種下瞋恚的習性,種下我見、戒取見的習性,增長種種諸惡不善法。 ○ 3.如是當六根緣六塵生六識,或生可意,或生不可意,或生可意、不可意,當如實知而生厭離或不厭離,若能在進一步,保持在正念正智的接觸中,厭不厭離悉皆俱捨,如是的守護六根於六塵外境相,則生可意不可意瞬間盡滅不起,此是說明正念正智是守護六根最佳的方法,是聖賢實修諸根無上之法。 ○4.要遠離六塵一切外境相的誘惑,除透過無常想修遠離外,當善 繫念於四念住的內觀修習,如實了知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相之禍 患,不再執著於五欲功德的追逐,不再執著於諸境相為我所有 ,超越人我,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諸相之執取,是為無相三 昧之正思惟。 ◎Ⅲ.無所有知見: ○ 得空知見與無相知見的觀察後,再入思惟三昧,如實正智觀 察三不善覺想,即貪欲覺、想,瞋恚覺、想,癡害覺、想,如 實了知當色受想行識變異時,當生憂悲惱苦否?如實了知當色 聲香味觸法外境相發生變異時,當生憂悲惱苦否?故於五受陰 當斷除貪欲愛念渴想,於一切五欲外境相當斷除其疑惑、追逐 ,如是觀貪欲相斷,瞋相斷,癡相斷,是名為無所有之正思惟三昧。 ○1.人身依食而立,五蓋亦依食而立,貪欲蓋以觸相為食,即依於六根所接觸的五欲外境相而生起愛欲貪著,是名為貪欲蓋之食 ;瞋恚蓋以障礙相為食,即依於遇到種種阻礙,不能順心如意 ,於是生起不合己意的瞋恚覺想,甚至瞋恚憤怒大增;那麼癡害的覺想又以何為食?乃依於無自性智或智慧淺薄,於是乃生起種種惡法不善法,例如,惡意責難、嫉恨、貢高我慢、殺生、偷盜、邪淫、惡口等愚癡無明的行為。此貪瞋癡等生起,乃於六根對六塵外境相,根塵識和合觸生,觸因緣故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諸受之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故,生起愛樂顧念染著,如是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念、邪定等,乃至於貪瞋癡的心念應緣而生起。 ○2.若於五陰身心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則於五受陰產生變異時,或色聲香味觸法外境相發生變異時,則不起憂悲惱苦,如是故當修習力行八聖道,起正見、正思惟的智慧,能於五欲功德得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的正精進,以義安樂住,自安安他,如是觀貪欲相斷,瞋恚相斷,癡害相斷,是名為無所有之正思惟。 ○3.要離貪瞋癡三不善覺想,除透過無常想修遠離外,當善繫念於 四念住的內觀修習,及漸次修習現觀四聖諦,如實了知色聲香味 觸法六境相之禍患,如實於五受陰,善見其欲之本,善見其惱苦 輪迴之禍患,善見其滅, 善見其滅道跡,如是如實顯現八聖道 的實踐。 ◎Ⅳ.我及我所從何而生之知見: ○ 於空、無相、無所有正思惟三昧,得空、無相、無所有知見, 如是觀者仍未能有離慢知見清淨,尚待進一步正思惟三昧,如實觀察我及我所從何而生,以及某因某緣而生識者,若其識因緣本皆是無常生滅法,則其所生識亦皆悉無常,而無常的特質為何,亦當如實了知。 ○ 從小孩時期,甚至從嬰兒時期,吾人所接受的世間教育,就從許許多多的「我的」教育開始,例如我的牛奶、我的爸媽、我的被巾、我的玩具、我的姓、我的名、我的家族、我的生命、我的苦樂、我的我的從此無完無了,就逐漸建立起自我利益為上的自我中心,而此一切皆從六根對六塵而生,說我見諸色,我耳聞聲 ,我鼻嗅香,我舌嚐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從此見聞嗅嚐觸識而生我所,開始計我有我,依於受想行識等四無色陰為人我此色受想行識。此「我及我所」本非與生俱來,未聞正法的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故於四識住起欲貪執取,攀緣於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身心,一種來自生命死亡恐懼而根深蒂固的執著,開始計我有我的存在。 ○ 如是計我有我真實存在而不知捨,諸根乃增長攀緣六塵外境相,於是於六觸入處起無明接觸此世間,依於自我而起有覺、無覺、有無覺;依於自我而起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依於自我而起我知覺、我見覺,我愛覺、我欲覺、我能覺、我是覺等,此皆無明故於六觸入處觸所觸生起。 而不知此六內入處世間空,所謂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此法性本自如此,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六根等皆不實而生,生已終會盡滅,如是只有業報而無作者我,只有陰陰相續的輪迴,乃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之生命緣起法則,故是起我慢知見。 ○ 若能於生命的緣起法則真實瞭解,了知此五陰身心的生命,是無常生滅法,是因緣集滅法,即使生此五陰的眾因眾緣,也是為無常,所謂無常,它是有人為造作法,是從緣起而生滅無常,故 它是無常變異故生患法,也是生已終盡滅法,也是由此如實知的離欲法,以及五受陰欲貪之斷知法,觀察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若能於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正知,如是得離慢知見清淨,心能得清淨解脫安樂住,是為聖法印知見清淨。 ◎Ⅴ.簡述五陰六入處意涵: ○ 1.色陰…-觸礙相-地水火風四大所造;若可閡礙可分解者,指手石 杖刀碰觸、蚊蠅蟲觸、風雨觸、飢渴冷暖等觸礙,包括 眼耳鼻舌身意等色身,此是為色陰。 ○ 2.受陰…-諸覺相-六受身;諸覺相:覺苦受、覺樂受、覺不苦不樂 受,受陰指的是情緒感受。 ○ 3.想陰…-諸想相-六想身;諸想:少想、多想、無量想、作無所有 想,眼耳鼻舌身意六觸生六想身,包括推想、聯想、想 像、憶想等。 ○ 4.行陰…-為作相-六思身;為作相,為作於色、受、想、行、識等 種種身口意行,以信念意志推動之。 ○ 5.識陰…-別知相-六識身;別知相:別知於色、聲、香、味、觸、 法、受想行,此別知並非分別比較之意,乃指由感覺與 知覺之認識、認知,是以吾人得以學習、認識、生印象,但尚未觸及分別比較之想,以及付予名相與意義之說明之想陰,但認知為分別比較之基礎,此識之所以另立為一陰之因,也是十二緣起中有識支之故,也是因而有四識住的作用故,在此言別知的是生理上六塵的分別。 ◎ 六根: ◎ 六塵: ◎六識: 眼根(光波之接收) 色塵(物體現象)眼識(看到現象) 耳根(聲波之接受) 聲塵(聲音) 耳識(聽到聲音) 鼻根(氣味的接收) 香塵(香臭氣味)鼻識(嗅到氣味) 舌根(味道之接收) 味塵(苦辣甜鹹)舌識(嚐到味道) 身根(體觸之接收) 觸塵(冷熱痛麻)身識(身體感覺) 意根(意念接收) 法塵(念頭影像)意識(意念覺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