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綜論四念處之受持(2)…中阿含98念處經
◎綜論四念處之受持(2)…中阿含經98經念處經修法::阿含正法印社團facebook
(1)什麼叫做身念處呢?所謂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受)如覺(受)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等四念處。
1.甚麼叫做觀身如身念處?當比丘的,行時就知其為行,住時則知其為住,坐時則知其為坐,臥時則知其為臥,眠時則知其為眠,醒寤時則知其為醒寤,眠寤時則知其為眠寤。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正知、有正見,有明覺、有通達現見觀察,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2.又次,比丘觀察其身如身。比丘應正知其出入,要善觀分別,所謂屈、伸,低、仰,儀容,庠序次序,要善著僧伽梨(大衣、袈裟),以及諸衣鉢,對於行住坐臥,眠寤語默(言語舉止動靜),都應清楚知道。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於其身,而有如實知,有如實見,有明分想,有通達正向涅槃,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3.又次,比丘觀察其身如身。比丘如果生惡不善之念時,就以善法念去治斷,去滅止它。有如木工師、木工的弟子,他們拿墨繩,用來量於木材的上面,就以利斧去斫治,使其能正直。像如是的比丘,如果生惡不善之念時,就以善法念,去治斷滅止。如是比丘應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4.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應齒與齒相著(閉口齒合),舌頭抵在於上齶處,以心治心,治斷滅止。有如二位力士之捉執一羸弱之人,輕易可以旋捉(捉起搖旋,自由捉弄),可自在的打鍛那樣。如是比丘,應齒與齒相著,舌頭抵在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而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5.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當念入息(吸)時,則知念入息,念出息(呼)時,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則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為出息短,覺知一切身行息入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善學,止息身行息入善學(停止一切身行,入息時-吸氣),止息一切身行息出善學(停止一切身行,出息時-呼氣)。如是比丘乃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6.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由於離欲惡不善法而生喜樂(初禪,離生喜樂地),來漬其身,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在此身中,由於離欲生的喜樂,無處不周遍,有如工浴之人,用器具盛一些澡豆,與水和而摶之,水漬而潤澤,普遍的充滿,無一處不周那樣。如是比丘,由於離欲而生的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周遍。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7.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由於禪定而生的喜樂(二禪,定生喜樂地)、來漬其身,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在此身中,由定而生的喜樂,無處不周遍,有如山泉,清淨而不濁,充滿流溢,四方之水之流來,也無緣得入其中,因為那泉底,水會自湧出,而流溢於外面,漬身而潤澤,普遍充滿,沒有一處不周遍的。如是比丘,由禪定而生的喜樂,漬身而潤澤,普遍而充滿於此身,由禪定所生的喜樂,沒有一個地方不周遍。如是比丘應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而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8.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離開喜而生安樂(離喜妙樂地,第三禪),來漬其身,而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於此身中。離喜而生妙樂,乃沒有一處不周遍的。有如青蓮華,或紅、赤、白蓮華,在水裡而生,在水中而長,在於水底裡,其根、莖與葉,悉皆被水所漬而潤澤,普遍充滿,沒有一個地方不周遍。如是比丘,由於離喜而生妙樂,來漬其身,潤澤其身,普遍而充滿此身中,離喜而樂,無處不周遍。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而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9.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於此身中,以清淨心成就意解而遍滿,而游止於其中(捨念清淨地,第四禪)。而於此身中,以清淨心而沒有一處不周遍。有如一個人,被七肘長的衣,或者八肘長的衣,從頭至於足,覆蓋於其身體,沒有一處不覆的。如是比丘,於此身中,以清淨心沒有一處不周遍。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0.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應修光明想,應善受善持,善憶其所念想。前念那樣,後念也同樣;後念那樣,前念也一樣,如晝時那樣,夜間也一樣,如夜間那樣,白晝也同樣,如下面那樣,上面也一樣,如上面那樣,下面也同樣。像如是的不顛倒,心裡沒有纏縛,而修光明之心,其心終究不會被黑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1.又次,比丘應觀身如身。比丘應善受持其觀相,應善憶其所念。猶如一個人坐在那裡,觀察旁邊倒臥的人;臥在那裡的人,而觀察坐下的人那樣。如是比丘應善受持其觀相,善憶其所念。如是比丘!觀察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2.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比丘對於此身,應隨其所住,隨其好惡,從頭至於足,觀察其身為種種不淨之物所充滿。所謂於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粗細的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為三十二分身)等不淨之物。有如器具裡,盛著若干的種子,有目之士(明眼的人),均能分明,所謂稻、粟種、蔓菁、芥子等物在裡面那樣。如是比丘對於此身,隨著所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察此身為種種不淨之物所充滿。所謂此身中,有髮、髦、爪、齒、粗細的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等物。如是比丘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3.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比丘應觀察此身中的諸界(大,種,要素):
此身中有地界(地大種),有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計為六大種,也就是組成身心的六大要素),如屠兒之殺牛,剝皮而布在於地上,分作為六段那樣。如是比丘觀察自身之諸界而說: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4.又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應觀察那死尸的情景。或者經過頭一天,第二天,乃至第六、第七天,被烏鵄所啄,被豺狼所食,或用火燒,或埋於地,均皆腐爛而敗壞。見此情形,應自為比:現在我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此法,終不能得以脫離。如是比丘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其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5.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比丘先前所見的止息道(延續先前所見屍骸),為青瘀色而爛腐,餘半的骨鎖(骨骸如鎖),被棄於地上,見後比喻自己:現在我此身也是如是,俱有此法,終不能得以脫離。如是比丘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其外身如身,立念在身,如實知如實見,離欲生明、通達覺悟解脫,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6.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比丘如本來所見的息道(屍骨塚間),其遺身皮與血肉已離,唯有筋之相連而已。看見後自比:現在我此身也是如是,俱有此法,終究不得脫離此法。如是比丘之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7.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比丘如本來所見過的息道(荒塚間屍骨),其骨節都已解散,散在諸方。那些足骨、膞骨、脾骨、髖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等,各在於異處,見後自比:現在我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此法,終究不能得以脫離。如是比丘之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於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
18.又次,比丘之觀身如身。比丘如本來所見之息道(塚間屍骨)的遺骨,其白如螺,其青則有如鴿色,其赤乃如血塗,都腐壞碎爛,
看見此情形後而自比:現在我此身也是如是。都俱有此法,終究不能得以脫離。如是比丘觀察其內身如身。觀察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身如身。如果比丘、比丘尼,如是的少少逐步觀身如身的話,就叫做觀身如身念處(以上為十八身念住)。………
(2)甚麼叫做觀覺如覺念處(覺為受,又稱受念處)呢?
比丘當覺樂覺時(覺樂受時),知道正在覺樂覺(覺樂受);覺苦覺(覺苦受)時,知道正在覺苦覺(覺苦受);覺不苦不樂覺(覺不苦不樂受)時,知道正在覺不苦不樂覺(覺不苦不樂受)。其他如覺樂身(受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以及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等。也是同樣之理。而正在覺不苦不樂無欲覺(覺受不苦不樂無欲受)時,便知為覺不苦不樂無欲覺(覺不苦不樂無欲受)。如是比丘,觀察內覺如覺(內受如受),觀察外覺如覺(外受如受),立念於覺(受),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覺如覺(觀受如受)。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逐步觀察覺如覺(觀受如受)的話,就叫做觀覺如覺念處(受念處)。………
(3)甚麼叫做觀心如心念處呢?(心念處)
比丘如有欲心時,知道為有欲心如真(如實知道),沒有欲心時,知道為無欲心如真(如實知道為無欲心),那些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等,也是同樣之理。如果有不解脫心的話,就知道為不解脫心如真(如實知道為不解脫之心),有解脫心時,就知道為解脫心如真(如實知道為解脫心)。如是比丘觀察內心如心,觀察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心如心。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逐步觀心如心的話,就叫做觀心如心念處(心念處)。……
(4)甚麼叫做觀法如法念處呢?(法念處)。715
於五陰生一切法,法法如實正觀,三依一向隨法行。
1.眼緣於色塵境而生內結。比丘如果內實在有結的話,就知內有結如真(如實知道內有結),內實在沒有結的話,就知道內無結如真(如實知道內無結)。如果未生而已生起煩惱的話,就知如真(如實知道),如果已生的內結,已滅除而不再生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道)。如是,那些耳、鼻、舌、身等也是如是。而意緣於法塵而生內結(同眼緣色的一樣)。比丘如內實有結,而如實知道內有結如真,內實在沒有結的話,就如實知道內無結如真,如果未生的內結,已生起的話,就如實知如真,如果已生的內結,已滅而不再會生的話,也如實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察內法如法,觀察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法如法,叫做內六處。
2.又次,比丘之觀法如法。比丘內實有欲,而知有欲如真(如實知道內有欲),內實無欲時,則知無欲如真(如實知道內無欲),如果未生的欲,已生起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道未生之欲已生),假若已生的欲,已滅而不再生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已不再生欲)。像如是的,對於那些瞋恚、睡眠、掉悔,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如內實有疑,知道有疑如真(如實知道有疑),內實在沒有疑,知道為無疑如真(如實知道無疑),假若未生的疑,已生起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道已生疑),如果已生的疑,已滅而不再生的話,也是知如真(如實知道已不再生)。如是比丘,觀察內法如法,觀察外法如法,立念於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法如法,所謂五蓋是也。
3.又次,比丘之觀法如法。比丘內實有念覺支,知道有念覺支如真(如實知道有念覺支),內實沒有念覺支,知道無念覺支如真(如實知道沒有念覺支),如果未生的念覺支,已生起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道已生念覺支),假若已生的念覺支,便安住而不忘而不衰退,而轉修增廣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道其情形)。像如是的,對於那些擇法、精進、喜、息、定等覺支,也是同樣的道理。比丘內實在有捨覺支時,知道有捨覺支如真(捨為第七覺支。如實知道有捨覺支),內實在沒有捨覺支時,也知道沒有捨覺支如真(如實知道沒有捨覺支),如果未生的捨覺支,已生起的話,則知如真(如實知道已生捨覺支),如果已生的捨覺支,便住而不忘不衰退,轉修而增廣的話,也知如真(如實知道這情形)。如是比丘觀察內法如法,觀察外法如法,立念於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叫做比丘之觀法如法,所謂七覺支是。如果比丘、比丘尼,像如是的少少逐步觀法如法的話,就叫做觀法如法念處。
◎ 如果比丘、比丘尼,以七年的期間,立其心住於四念處的話,他們必定能得如下之二果:或於現法當中,得究竟智(四果阿羅漢),或還有餘依,而得阿那含果(不還,三果阿羅漢)。且置七年不說,如果六年、五、四、三、二、一年,也是同樣的事情。倘若有比丘、比丘尼,在七個月的期間,立其心住於四念處的話,他們必定能得如下之二果:或現法當中得究竟智(得阿羅漢果),或還有餘依,而得阿那含果(不還,三果阿羅漢)。且置七月不談,就是六月、五、四、.三、二、一月的期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七日七夜的期間,立其心住於四念處的話,他們必定能得如是之二果:或在現法當中得究竟智(阿羅漢果),或還有餘依,而得阿那含(不還,三果阿羅漢)。且置七日七夜不論,如果在於六日六夜,五、四、三、二、等日夜,也是同樣的事情。而且置一日一夜,亦是同樣之事不說,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少少須臾之頃,立其心住於四念處的話,則那些人,在於朝時實行如是的話,則在於當日的暮時,必定能得昇進;在暮時,實行如是的話,則在於翌日之朝晨,必定能得昇進。」( 續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